整理 / C編
前情提要
根據2014年1月14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所發布的記者會及新聞稿指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這次的議題將從八隻八年不見天日的米格魯實驗犬,看台灣「動物實驗」管理制度缺失,請民眾伸出援手,讓牠們擁有實驗室外的春天!隨後開始有各家媒體報導了此件事件,引起廣大迴響。PanSci本著以科學理性討論社會大小事的原則,在1月15日下午於臉書專頁上進行此議題的討論。
精彩回應節錄
PanSci Z編:
動物實驗是個複雜的議題,但是像這樣訴諸悲情又缺乏多方觀點的方式引起大家關注,並無助於問題解決,只會加深大家對科學實驗的誤解,還有讓科學家更怯於向大家談論此議題。(z)
黃寶誼:
我希望有人可以為線蟲和果蠅講話!
金山豆:
因現實迫切需要做動物實驗是一回事,是否依循良好的照護原則對待實驗動物、執行動物實驗,則是另外一回事。這篇文章指出台灣許多動物實驗機構沒有完善的實驗動物照顧體制與設備,其實是切入正確的面相,並非情緒性的論述。
事實上在台灣因為研究經費短缺、研究人員訓練不足,以及實驗動物學理觀念落後貧乏,許多執行動物實驗的研究單位所執行的動物實驗是相當粗糙而充滿疑點的。比如說文中提到的獸醫照護系統,在大多數研究機關都是聊具一格甚至付之闕如。缺乏適當動物照護體制除了動物福利議題之外,更重要的是連帶實驗與研究的品質大打折扣。比如說台灣大多數研究單位進行長期實驗的動物(如本文中提到的米格魯),都有各種慢性疾病、感染、營養不平衡等等症狀,但缺乏專業人員的監控管理,來維護良好飼養與實驗環境。這是非常值得去深刻檢討的問題 – 這種失去良好環境控制的實驗條件,能得到可信的研究數據嗎?
雖然基於人類本身許多急迫的需求,必需讓實驗動物無條件地犧牲,但盡可能地減少實驗動物使用的數量 (Reduction) ,以及實驗過程中所帶來的痛苦,並不斷改良實驗技術達到以上目的 (Refinement),或甚至取代動物實驗 (Replacement),是所有相關研究人員都應該謹記在心奉行無渝的核心概念。這一點台灣當前的動物實驗環境,有非常巨大的進步空間應該要檢討。
PanSci Z編:
我是z編,謝謝大家對事件補充許多觀點和資料。我引用這篇報導並不是要針對這篇報導,而是要針對這事件討論,所以在比較多家報導之後,選擇引用帶著較少情緒的中央社的報導來討論。
我認為這事件有幾個層次要分別探討,不能混為一談: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記者會上表達的是他們看到也想展現的「事實」,但那未必就是全部。舉例來說,報導提到米格魯伸手給打針其實是很多圈養動物都會有的訓練,即使不是為了實驗而是健康檢查。
除了多了解從記者會看不到的事實之外,再來才有基礎可以討論「是否有妥善照顧實驗動物」,這就是除了制度之外,實際執行面該被檢視與檢討的地方。
接下來才是更大的議題,像是:動物實驗該不該作?怎樣的實驗該做怎樣又不該作?
這些該被正視的問題都不是單方面引起大眾注意就能解決的。假如沒有一個科學家與民間團體對話的機會,那麼當下一次禽流感、狂犬病再度爆發,急迫需要動物實驗時,又會因為這些懸而未解的爭議誤了防疫的時間。
Matt Yang 回應:
我很想知道Z編能否多指出缺乏的現實是哪些方面,除了伸出手打針的訓練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面。老實說我還真的沒聽過有這種訓練,我相信許多人也沒聽過。也許我們非專門領域的人,還請 Pansci 幫我們科普一下。
另外Z編引用的是媒體報導,卻非引用原單位的報導,若想評論的是事件本身,為何不引用原始官方報導?或許更能聚焦在事件本身,而非是媒體切割過得現實。只寫兩句話把科學無法進步的大帽子扣到人家頭上,也有點太簡短了。留言的許多粉絲也都是這樣。
我認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提出的重點在動物實驗申請、審核與監督,這是最基本的程序問題。我想連最基本的都無法搞定,要在繼續往下討論就更難了。
Chang Chih Pan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無法聚焦的對話,一邊是希望對方先了解其科學實驗的本質(有的實驗有必要性,有的則無,而有些訓練與用藥無法避免),以免一概而論(Z編)。 而另一邊則是希望對方先站在動物的權利上,不過要怎麼判定如何為合理的運用實有難處,不同學者也有不同聲音,可見爭議之大。
Mizuho Takashima 會被懷疑或質疑誤導、煽動受眾情感的有幾點 (也因為這些,讀者的第一印象,重點很可能不在實驗動物監管不良,也會導致動物實驗結果失準):實驗米格魯八年不見天日,動社呼籲加強稽查動物藥物實驗管理
1. 先看新聞照片,這些米格魯有做得像是大鈴鐺與緞帶結,但乍看像似人類衣服的名牌(緞帶結看似領結),牠們面前還放著仿人類言語的標語:你真的不覺得好像看到少年穿著西裝在法庭作證嗎?
2. 這些米格魯取了類似人類的名字,而且講述者刻意用類似人類的名字指稱實驗動物。
3. 報導如果不是記者忽略未提示 “伸手是基本的實驗動物訓練”,就是記者會的主辦方做出這樣的陳述:由於長期被關在實驗室,這些米格魯行為出現異常,動社委托台大動物醫院診療時,牠們一反動物習性,不僅乖乖翻出肚皮,聽到要打針時還會自動伸出手這樣的陳述 會讓讀者覺得 “這些米格魯被關到心理扭曲” 而不是 經過特別訓練。
4. 講述者採用類似人類的描述來描述這些實驗動物:「這隻叫大衛,雖然很安靜,但看到同伴要被打針,總是第一個挺身而出」、「這是法蘭克,腿最短的一個,很會撒嬌,把牠的飯拿走牠會哭給你看」這樣的作法,懷疑論一點、惡意一點的傾向認為是利用人類心理的新聞操弄是自然的。善意一點,則是推測主辦單位的人習慣於且相信 (實驗)動物應該被類似人類地對待。
Lei Yao Chang:
1.很難有動物實驗計畫書需求8年的實驗”動物照護與使用委員會或小組”會給他通過。Reuse/Reduction到這種地步,至少在現行的國際規範或國內動保法下是很難發生的。
2.文中用台灣的動物實驗設施的數量比英國還多暗示台灣實驗動物的濫用,但是事實上,要不是該研究會不夠努力,不然就是記者不用心,英國去年底才發了一篇新聞,光愛丁堡大學本身,一年就用掉了約22萬隻實驗動物(P編:請問出處?),這數量已經大約是全台灣的1/4的消耗量,點多重要還是消耗數量重要? 消耗數量重要還是計畫合理審查與執行重要?
3.狗狗一身病,文章幾乎是連接到8年的受苦所造成的,這可能性不是沒有,而且還可能很大,但是8歲的一般狗,一般也是一身病了,這和實驗動物該不該使用一點關係都沒有,或是實驗造成一身病之間,其實這個案子並沒有確定的證明,可是文章就這樣暗示了。
4.打針了,舉腳轉頭。這要一般讀者怎麼忍心。但是在實驗動物中,這樣的反應反而是保護了動物,降低了痛苦,因為這表示動物經過了訓練,降低了需要強制保定造成的緊迫與痛苦,也降低了實驗失敗需要重來的二次危險與痛苦。問題不是這樣表面,身為這領域的研究會,不該連這些都不懂吧。如果要光推銷同情心,那先去屠宰場為那些雞豬牛說說話吧,人家活的好好的,幹嘛給他們死。如果要這樣過度簡化的話。
5.但是對於動物福利精神的維護與要求增進台灣不完善的各別實驗單位或是管理小組這部分,我是支持的。
Lei Yao Chang 接著補充:
實驗單位的數量並不該是重點,這要看各地的生態,台灣有被納入查核的實驗單位213個是包含了學術單位與私人企業,台灣有數量眾多的大學,與研究單位,光這些單位就佔了不少的各自需求,另外台灣的私人單位,比如醫藥食品檢驗單位,沒有他們怎麼確定東西沒問題? 台灣還有數量眾多的生醫產業,很多都需要進行動物實驗,這要看台灣本地的生態而定,而不是看幅員廣闊,那英國怎麼沒有台灣多的電子公司?不是嗎?
動物實驗看的是是否合理使用,方法,數量都該經過專業的委員審查通過,並且在合格的飼養照顧與實驗規範下進行,這才是重點,而不是看各種數量而已,那反應不出真實面。今天你不用這些狗,也是別些狗被拿來作實驗,這樣的無解迴圈,只會讓人類的同情心無法找到出口。
最後哪個實驗動物不命苦? 被飼養的豬生下來只有6個月不到就要死,誰不苦,但是這就是目前我們生存所會面臨的需求,今天你不殺豬,也是別人殺給你吃。
Matt Yang:
訴諸悲情?缺乏多元觀點?建議您先看一下原文。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是台灣最不悲情的,最理性的動保組織之一了。
Imp Hung:
享用實驗動物犧牲所帶給我們的健康生活,同時抨擊替我們作實驗的人,不懂這些人腦袋裝甚麼
鄭茹心:
認同!看了這篇報導我生氣,但氣的是那個研究會!
葉宸瑋:
等到大家都不吃藥的那天,我猜動物實驗就停止了,現在已經有3R的機制,目的是要盡量減少動物實驗需要的動物量,而且要心存感恩,既然大家都需要用藥,動物實驗我猜就沒有停止的一天。
Meimei Chen:
所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說的不是事實嗎?即便是不得不為的惡,也應該要有善待這些動物的處理方法,動物實驗確實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被犧牲的動物不被善待這樣合理嗎?這只是最基本的人權概念而已,得到利益的相關單位和人類難道不該負責?合情合理,應該是人類和動物都該得到的基本權利吧。將動物安樂死確實是最省成本最能減輕他們痛苦的方式,但是,身為一個人,我們真的能夠冷血自私自利到這樣的程度嗎?今天這些為動物發聲的人在乎的是這一點的冷酷,這樣就說人家是用悲情在反對理智的思考,扣這種帽子也未免不合理了。
Mizuho Takashima:
其實那篇報導要表述成「理性客觀」只需要一點修改,記者的文字功力略欠。文中有一提到:研究會強調,獸醫攸關實驗機構所做實驗,是否依照3R原則(取代、減量、精緻化)進行,[…];未做到3R,實驗正確度也會受影響,因此主張主管藥廠的衛福部也要參與實驗機構查核。
如果強調「實驗用米格魯 身心條件控管不良,疑影響實驗正確性 —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帶著8隻被實驗8年,心、脾、腎都是病的米格魯,召開記者會,質疑動物實驗監控不力,可能影響實驗正確性,(以下為設想狀況) 危害家畜或大眾健康,並使得實驗用動物 不僅遭受不人道待遇 甚至 形同白白犧牲。」這樣感覺就不同了。呃,當然,被報導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要採取這樣的路線才能這麼報導。
Shu-yi Lee:
有實驗動物要找領養的可以去無動物實驗日用品這邊po
廖宏偉:
基本上這報導的問題是沒有兩方的論點吧。研究會提出的做法跟監督的改善我很同意,但是通篇都是以台灣實驗動物過著很淒慘的生活為主來報導,卻沒有指出為什麼這些實驗動物是必要的,是該給這些動物一個更好的環境,但報導給人的感覺會變成動物實驗壞透了。
Peggy Chen:
N次推薦好書–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
結語與發想
關於實驗動物的議題,近年來引起大眾的廣泛討論,尤其是在去年,當時要了解鼬獾狂犬病病毒是否會傳染給狗,農委會決定找14隻米格魯注射從染病鼬獾體內得到的狂犬病病毒,引起極大反彈。先看看這段經典的影片,敘述米格魯實驗犬第一次走出戶外,怯生生踏上草皮的放風時刻。
看完影片的你,是否覺得這些狗狗怎麼那麼可憐?從來沒接觸過草地?讓人感到心疼無比?怎麼會這樣對待牠們呢?但進一步再想想看,這故事的背後,是不是應該是存在了其他特殊因素呢?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對於動物權和動物福利貢獻了非常多心力,這次的議題主要重點是要藉由此八隻米格魯實驗犬,看台灣「動物實驗」管理制度缺失。一般媒體習慣以叫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目光,因此在這邊就不再討論其他媒體的報導內容。再看一次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所發布的新聞稿,可以看到以下的文句「···為八隻被用於藥物動力學實驗長達八年,八年來不見天日、健康狀況不佳,又差點可能被轉手賣到另一實驗室進行其他實驗的米格魯犬找家。···」、「···台灣尚無實驗動物送養、安養機制,在計畫結束後,往往是被安樂死,或再被轉用於其他實驗。···」這樣的文句,如果沒有加以解釋備註,是不是容易造成誤解呢?貌似米格魯實驗犬被莫名的囚禁在不見天日小房間裡、沒有被好好照顧害得他們一身病痛、實驗結束還不負責任想要任意轉手或安樂死?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其他媒體再加以咀嚼改寫、節錄之後,原本的立意和述求,是不是也容易被模糊了?經過這些議題後,大家可能有聽過動物實驗3R倫理原則(確無替代方法、最大限度減量與動物福利最佳化),也部分大眾接受了實驗動物是必要之惡。試想想看,這些米格魯實驗犬為何會關在室內呢?如果牠們可以正常在外頭溜搭、接觸到其他動物或人類,是不是就會有得到感染病的風險呢?這樣對於實驗來說,是非常糟糕的,會造成實驗的誤差高不準確,也多了許多變因。如果實驗失敗了,那這批米格魯實驗犬是不是白費了呢?
另一方面,實驗結束後,為何研究人員對於這些米格魯實驗犬貌似不負責任、利用完就脫手或甚至殘忍的將牠安樂死呢?目前實驗動物送養、安養機制確實非常不完善,而這些動物們多半有手術或使用藥物過,安樂死的確是標準流程。收容所的流浪動物其實已相當飽和,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一方面實驗動物多半從出生就待在較乾淨無菌的飼育空間裡,如果到了收容中心可能會抵抗力較差、容易得到病痛,另一方面流浪送養都已經很困難了,再加入這些實驗動物,實在是無法負荷。
C編本身也做動物實驗、修過實驗動物學、還超級喜愛狗狗貓貓。我認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出的訴求:「重視動物實驗替代方法的研發、推廣,嚴格審查實驗計畫,避免動物的誤用、濫用與犧牲!」,的確是有其必要,但新聞稿的發言遣詞除了能強調訴求、引起重視之外,是不是也要注重對於容易造成誤解的部分,加以解說、指導,再加上更多方專業人士的意見,以避免誤解和錯誤刻板印象的產生呢?
其實,在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的部分,已設置了動物實驗管理小組,明確規定動物實驗審查流程,也非常注重動物福祉的議題。除了國家單位外,其他單位呢?像國內第一所通過「國際實驗動物管理評估及認證協會」認證之教學研究機構-國防醫學院動物中心,也具有完善的動物實驗相關規定:操作者必需通過動物實驗資格相關的筆試和實作、申請實驗及代養、動物環境豐富化、例行健康監測、足夠數量的獸醫固定巡查等。相信研究人員對於實驗動物的重視和要求,也不亞於其他人士;而朝夕相處的實驗動物更是重要data來源,絕會好好留意、照顧牠的健康情況。如果有替代方案能夠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研究人員更樂意減少花費和極費神、費力的動物實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