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百濟神州(BeiGen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藥局,或拿到醫生開的藥單時,你是否想過「到底哪種藥比較好?哪種藥對我的症狀才最有效?」這大概是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
尤其當自己或在乎的人罹患的不是一般感冒或皮膚癢這類小病,而是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病,甚至是癌症時,問題就更是縈繞心頭,難以揮去了。
什麼樣的藥對你最有效?這問題藥廠們更想知道!因為每一款藥都有最適用的情境,藥品開發有各自的時空背景,舊藥也要面對新藥的競爭,加上藥廠每次開發新藥動輒就要花費 10 年、15 年的時間,就算燒掉幾十億美金,也不見得能成功。
頭對頭試驗(Head-to-Head),更提供清晰準確的臨床證據,說明新藥療效,目前許多新藥廠都嘗試使用此方法進行臨床試驗,到底頭對頭試驗有什麼魅力,讓新藥廠躍躍欲試?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要從新藥開發的過程開始說起。
新藥是怎麼煉成的?
新藥從開發到上市,可分為化學合成和篩選(選藥),臨床前試驗(活細胞和動物試驗),與臨床試驗(人體試驗)三個階段。
在化學合成和篩選階段,會從數千或數萬種化合物中篩選出有潛力的候選藥物,現在有很多研究團隊和企業利用人工智慧來加速這個過程。而臨床前試驗通常包括活細胞和動物試驗,目的是觀察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給藥方式等。
人體臨床試驗階通常包括 Phase I、Phase II、Phase III 三個階段。Phase I 試驗是對少數健康志願者進行藥物試用,主要評估安全劑量範圍、確認有哪些副作用。Phase II 試驗則嚴選同質性較高的病患做測試,目的是確認藥物有沒有效,並取得療效的初步數據,也順帶繼續留意安全性。Phase III 試驗則是依據前兩期所得到的數據,制定出合理的給藥機制,並在大量志願者身上進行藥物試用,觀察藥物對所有人的效果,若 Phase III 試驗結果是正向的,就會批准藥物上市,整個過程通常需要 4-6 年。
臨床試驗的兩難與醫師的困境
過往,三期臨床試驗多採雙盲臨床試驗設計,患者和試驗人員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接受試驗用藥還是安慰劑治療,目的是通過排除心理和行為等因素的影響,降低偏見,以更精確地評估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這樣的方法是不是不公平呢?對於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可能會拖累他們的病程,這是藥物開發上一直難以解決的道德爭議。
另一方面,當市面上的藥物品項越來越多,醫師必須花很多時間精力去解讀哪種藥對他的病人最有幫助,缺乏橫向的比較來告訴他在哪種情況下、哪種藥是較好的選項。
因此,近年越來越多藥廠開始採用「頭對頭臨床試驗」來突破以上困境,藉以說服監管機構,加速新藥的通過。
頭對頭臨床試驗是什麼?(Head-to-Head trial)
頭對頭試驗(Head-to-Head trial)就是把候選藥物,和市面上已經在販售的幾款舊藥放上擂台,讓它們直接 PK,目的在於對藥物的療效或安全性進行更直接、細緻的研究與對比。像是如果要比較一款新藥和已上市舊藥物的效果,會將受試者隨機分成人數大約相同的 2 組,一組用新藥,一組用舊藥。如果新舊藥的使用頻率不同,例如新藥一天吃兩次,舊藥一天吃三次,就會在兩次那組加上安慰劑,讓受試者無法分辨出藥物的差異。透過頭對頭試驗,直接比較新舊藥,觀察受試者們身上顯現的反應,只要成效不劣於舊藥,那就有機會促使監管機構拍板同意這個新藥上市。
這邊說的成效,我們一般會著重在四個方面,療效、副作用、價格,以及使用情境。
「療效」是由「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總體生存期」、「疾病緩解率」等多個數據來定義。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指的是病人用藥後腫瘤受到控制,直到又發現惡化的時間。總體生存期則是受試病患們的平均存活時間有多長。
緩解(Remission)又分為「部分緩解」和「完全緩解」,大致來說,部分緩解是腫瘤縮小,完全緩解則是體內已檢測不到癌細胞,不過,因為現今的醫療技術不能 100% 肯定癌症不會復發,所以完全緩解並不等於痊癒。
總體來說,療效主要會參考「治療後病情不再惡化或者延緩惡化的持續時間」、「確診後到死亡的持續時間」,以及「病人接收治療後病情得到改善的比例」這三項指標。
除了療效,有些新藥則是標榜藥物安全性、副作用比較少、或是研發過程中更重視研發成本效益,使新藥更容易負擔。另外使用情境也是很重要的成效之一,像是更容易使用,例如從靜脈注射變成口服,幫忙病人更願意配合醫囑按時吃藥,就有機會說服監管機關放行。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兼具其中的 2 個或更多個好處。
頭對頭開發制度 擴大新藥開發動力
頭對頭試驗的最大優點,透過直接對照,能夠爲醫生和病患提供清晰準確的臨床數據。就是醫師可以直截了當看到,當市面上有好幾種藥物同時存在,哪一種治療可能對病患最有幫助,並且造成傷害的風險在可接受範圍內。另一方面,患者也能更容易理解藥物彼此間的差異。
相對地,頭對頭試驗的結果是「一翻兩瞪眼」,萬一沒過關,新藥的弱點也會暴露無遺,之前的投入可能全數付諸流水,因為誰也不想當第二名。因此藥廠通常要對新藥相當有自信,才會採用頭對頭試驗。
儘管如此,越來越多新藥廠為了證實自身研發藥物的能力,而願意投入頭對頭試驗。他們前仆後繼的嘗試也顯示製藥公司和研發單位不斷以新知識、新技術、創新研發藥物,以提高病患的治療、生活品質與用藥安全,面對大環境變化,與醫療現場的挑戰,迎頭而上。
本篇科普內容由百濟神州(BeiGene)支持。
BeiGene——全球前 50 大新一代的生物科技公司,亦為全球前 14 大專注於癌症新藥開發的企業,擁有全球最大腫瘤醫學研發團隊,其首款自主研發新藥 BTK 抑制劑即是以頭對頭臨床試驗成果,證實在同類藥品中其疾病無惡化,疾病緩解率,總體生存期等指標上更具優勢,能提高病人治療品質和用藥安全,目前已在全球超過 60 個國家/地區獲得批准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