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令人聞風喪膽的鯊魚,真的天生就是 Bad Guy 嗎?—《非凡物種》

新樂園_96
・2017/01/02 ・4999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jaws_a
《大白鯊》引發大規模的歇斯底里,它好像能進入我們心靈最原始的部分,攪動深埋在那裡的集體性恐懼。圖/合理使用,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忘不了《大白鯊》中的恐怖鯊魚

《大白鯊》在 1975 年夏季上映,害得人們突然間連餵個金魚都心驚膽跳。這部片引發大規模的歇斯底里,它好像能進入我們心靈最原始的部分,攪動深埋在那裡的集體性恐懼。這部電影的反派角色不是人類,而是一隻仇恨人類的巨型大白鯊;牠似乎恨透了「艾米蒂島」(Amity Island)(《大白鯊》作品裡虛構出的美國東岸度假勝地)上的觀光人潮,如此仇恨漫淹的情況,在電影續集中尤其嚴重。

但注意了,這隻鯊魚可不平凡;牠的初次攻擊純屬隨機,但再看下去你就會發現,牠開始鎖定特定目標,就連那些被派去解決牠的捕鯊隊隊員,也是牠選擇性攻擊的對象。後來這隻鯊魚總算在一炸之下榮歸天國,但牠已奪走好幾條人命,在遺族與當地居民心中留下陰影。到了影片最後,我們幾乎能感覺到,鯊魚身上散發的濃濃惡意,竟然有股人味。

《大白鯊》打破當時所有票房紀錄。上映不久,它的票房收入就超越《教父》(The God father)成為美國史上第一,這紀錄直到《星際大戰》(Star Wars)上映後才被追過。這部片獲得三項奧斯卡獎(其中當然包括「原創配樂獎」),是各種「史上最佳影片」榜單中的常客,還催生了三部水準不高的續集電影、兩座主題樂園雲霄飛車、兩部音樂劇,以及好幾部暢銷電玩。

然而,《大白鯊》無意之間卻醜化了鯊魚,鑄成我們難以擺脫的偏見。「致命的冷血殺手」、「殘忍的殺戮機器」、「一心一意獵殺毫無自衛能力的泳客」,這些刻板印象讓鯊魚成為人們心中最可怕,這世界上最受憎惡的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作家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是《大白鯊》原著小說的作者,他之前好幾本書的構想都被出版社回絕,幾乎已經要棄筆轉職;如果他真的就此打退堂鼓,這本小說大概永遠不會問世。當時,他聽說一名漁夫在長島岸邊抓到了大白鯊,從這個真實故事裡得到《大白鯊》的靈感,之後費盡心力才得到出版商贊助,但書成之後,出版商卻不滿意他的筆調,要求他重寫,出書的計畫又因此差點夭折。經過許多波折,這本書終於在一九七四年付梓,一年後就被史蒂芬.史匹柏拍成一部經典鉅作。

peter_benchley
美國作家彼得.本奇利是《大白鯊》原著小說的作者。本奇利和史匹柏都很清楚,把動物擬人化能造成極大效果。圖/Fair use, wikimedia commons

越神出鬼沒越恐怖

本奇利和史匹柏都很清楚,把動物擬人化能造成極大效果,鯊魚對他們來說就是個完美的反派角色,是個新穎而具獨創性的「大壞蛋」,只等待他們去開發潛力。《大白鯊》問世之前,鯊魚偶爾也在電影中客串壞人,比如兩部 007 電影:《霹靂彈》(Thunderball)(1965 年)和《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1973 年);但《大白鯊》裡的這隻大白鯊,才是真正影響深遠的角色。英國金斯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的影視學教授約翰.穆拉齊(John Ó Maoilearca)解釋道:「人們好像突然醒悟到:『現代世界裡,可能還躲藏著一隻二十到三十呎長的殺人猛獸,有將人生吞下肚的本事。』這給予大眾無限想像空間。」

對於許多電影觀眾來說,《大白鯊》片中鯊魚最可怖之處不是外表,而是牠總是神出鬼沒,直到電影結尾才現身。也就是說,比起這隻生物本身,「鯊魚」這個「概念」更有震撼力,也才是真正嚇人的元素。自然作家、英國巴斯泉大學(Bath Spa University)創意寫作教授李察.凱瑞吉(Richard Kerridge)就說,這部片以大師手法操弄我們對「未知」最根本的恐懼;敵暗我明,對方藏身在深海某處,但牠那雙冰冷黑眼卻牢牢盯著我們:

我們對鯊魚的恐懼感會這麼強烈,我認為一部份原因是我們害怕大海。對於多數人來說,大海仍然是個異域,它怪異、廣陌,和陸地比起來是那麼空曠。當我們在海中游泳時總會隱隱感到不安,尤其擔心腳下的深海裡是不是會冒出些什麼東西。我們害怕從黑暗深處衝出的血盆大口,這種畏懼非常原始。大海同時也象徵無垠的宇宙,提醒我們自己是如此渺小、脆弱而平凡無奇。

有件事你絕對想不到,《大白鯊》片中鯊魚之所以遲遲不現身,並不是因為考量藝術效果,而是由於財務與技術上的困難。史匹柏發現,他訂製的那只鯊魚模型長得實在不夠可怕,在拍攝電影的外海操作起來也困難重重。眼看經費和時間逐漸流逝,史匹柏從驚悚片大師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那裡取經,決定到電影最後三分之一才讓鯊魚本尊現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如史匹柏對希區考克電影驚悚本質的解釋:其實,看不到的東西才最嚇人。當鯊魚從一隻真實的動物變成一個不可見的威脅,整部電影的敘事風格因此改變,驚悚的程度也隨之飆升。約翰.穆拉齊就指出:「《大白鯊》以『看不見的怪物』作為主題,這是恐怖片中非常有效的拍攝手法,同時也成為後人遵循的公式;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的《異形》(Alien)就被當成『太空版《大白鯊》』宣傳。」

mechashark
《大白鯊》片中鯊魚之所以遲遲不現身,並不是因為考量藝術效果,而是由於財務與技術上的困難。圖/合理使用, wikimedia commons

等等,你真的了解鯊魚嗎?

然而,我們愈是將鯊魚視為某種駭人殺手,也就愈難真正了解牠們。鯊魚到底是什麼?牠們的獵殺技巧為什麼如此高明呢?

鯊魚可能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四億年,年代遠早於兩億三千萬年前出現的恐龍,更別提哺乳類(出現至今大約兩億年)、鳥類(約一億五千萬年),以及現代人類(只有二十萬年)了。如此漫長的演化史,千錘百鍊了牠們的狩獵技術,使牠們得以穩居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大白鯊》片中的鯊魚專家胡珀(Hooper)(李察.德瑞福斯〔Richard Dreyfuss〕飾演)曾挖苦的說:「外頭現在有一部完美引擎、獵食機器,牠是演化的奇蹟,整天游泳吃東西生小鯊,其他啥也不幹。」

加拿大環保人士保羅.華生(Paul Watson)指出:鯊魚主宰大洋這麼長的歲月,這也表示各種身為獵物的魚類都會以此為演化依據,牠們的外貌、舉動、泳技、偽裝術、自衛反應,在物競天擇原理的運作之下,都因應著鯊魚的獵食行為而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並非所有鯊魚都是體積龐大、令人畏懼的獵手。各種類的鯊魚體積懸殊,巨大的鯨鯊是全世界體積最大的魚類,約略有 10 到 12 公尺長,重量可達 21.5 噸;迷你鯊魚侏儒額斑烏鯊是角鯊的一種,身長最高紀錄只有 21 公分出頭。況且,鯨鯊和牠的表親姥鯊(地球上體積第二大的鯊魚)都是濾食動物,牠們不吃比南極蝦更大的食物。

640px-whale_shark_georgia_aquarium
巨大的鯨鯊是全世界體積最大的魚類,約略有十到十二公尺長,重量可達二十一點五噸,但是是濾食動物,牠們甚至不吃比南極蝦更大的食物。圖/By Zac Wolf, 創用CC-2.5, wikimedia commons

無論大小,所有鯊魚都具備一些共同特徵。牠們的牙齒不像哺乳類一樣固定在顎骨上,而是嵌在牙齦中,這讓牠們一生中可以不斷換牙,隨時保持口中武器堅實鋒利。鯊魚的上下顎有好幾排備用牙齒隨時待命,這些牙齒會逐漸往前移動,直到被替換上場。

鯊魚和魟魚、鰩魚不同於其他硬骨魚,骨骼由軟骨構成,材質有彈性,密度大抵只有一般骨骼的一半,這讓牠們在游泳時可以節省體力。但軟骨結構會使身體較為脆弱,為了補償這點,鯊魚的皮膚外側覆蓋一片稱作「盾鱗」(Dermal denticles)的齒狀纖維,既有補強作用,也能在游泳時減少紊流。鯊魚用強而有力的尾部助泳,能瞬間製造出推進力,讓牠們在追捕獵物時順暢加速。

除此之外,牠還有個最著名的特色,就是必須不停游泳,雖然這並非通則,但某些種類的鯊魚的確需要不斷往前游才能保持呼吸1;這行為也被我們的大眾文化引用,成為一種對人類進化的隱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上有將近五百種不同的鯊魚,但當中只有約十種有攻擊人類的紀錄,其中大部分致死案例的兇手都是以下三種鯊魚:大白鯊、虎鯊、低鰭真鯊(又譯公牛鯊),這其中又以電影明星大白鯊最令人聞風喪膽。大白鯊可以長到 6.5 公尺長,體重可達 2000 公斤,泳速每小時超過 56 公里;牠們最多能夠活到 70 歲,壽命比任何同種魚類長。

地球上許多暖水海域都有大白鯊棲息,澳洲、美國、墨西哥、日本、南美等地周圍海洋是牠們最常現身的地方;讓人驚訝的是,牠們居然也經常出沒在封閉水淺的地中海,甚至英國沿岸也有目擊記錄(不過,這些人目擊到的,大多被認為是像鼠鯊這類體型較小的鯊魚)。伊安.費格生(Ian Fergusson)是一名生物學家,也是慈善組織「鯊魚信託」(Shark Trust)的資助者,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真的撞見了大白鯊,那人絕對不可能錯認:

那種經驗絕無僅有。當你望進太平洋深處,生平第一次瞥見那抹黑與白──大白鯊的經典配色──就在船底下,慢慢浮上水面來看你,那一刻你真的會覺得腎上腺素灌注全身。同時,你也會想到:和這隻威力強大、智能與世間所有頂尖掠食者不相上下的動物相比,我們人類,是多麼脆弱渺小!

跟 Shark 有關的詞彙大多不是好詞?

十六世紀中葉,英國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拉開了序幕,此時約翰.霍金斯(John Hawkins)船長從西非探險歸來,將一具鯊魚標本帶回倫敦,英文的「鯊魚」(shark)一詞開始被廣泛使用。此前,鯊魚曾被英國人喚作「海中狗」(Sea dogs),是現在某些小型鯊魚在英文中仍被稱為「Dogfish」的原因。

某些語言學家認為,馬雅文的「Xok」這個字(音同 Shok)就是「Shark」一字的來源。此外, 一四四二年, 一名公務員湯瑪斯. 貝琴頓(Thomas Beckington)( 後來他成為巴斯暨韋爾斯教區主教﹝Bishop of Bath and Wells﹞)在信中使用「Sharke」這個字,意思是「大型海魚」。另一種更可信的說法是「Shark」一字是德文「Schorck」的變形,原意是「壞人」或「惡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百多年來,「鯊魚」一詞不但成為普通英文字彙,還衍生、變化出許多不同的含意,大多都不甚好聽。英文中有「鯊魚信貸」(Loan sharks)、「牌桌鯊魚」(Card sharks)(英文「Card sharp」──老千──的變體,可能是以訛傳訛所造成)這些說法,此外,也會單用「鯊魚」一詞來形容律師、罪犯或政客身上的某種特質,語言學家艾莉絲.迪年(Alice Deignan)解釋道:「『鯊魚』用來形容生意上不擇手段、貪得無厭的行為,這個詞有時也用在法律事件上,尤其是指那種壓迫弱者的作為。」

shark-logo_tv_series
鯊魚一詞在多年的演變下衍伸出許多非正面的意義,另外它還與律師的關係不淺,甚至有部就名叫 Shark 的影集。圖/Fair use, wikimedia commons

鯊魚與律師的緣分不淺,詹姆士.伍德(James Wood)主演的一部美國律師影集就叫做《律政狂鯊》(Shark)(中文名為港譯),而拍攝《大白鯊》時,史匹柏將那隻命運坎坷的機器鯊魚命名為「布魯斯」(Bruce),靈感就是來自史匹柏自己的律師布魯斯.拉默(Bruce Ramer)。鯊魚到底做了什麼,竟然這樣得罪人類?文化史學家狄恩.克勞佛(Dean Crawford)對此提出疑問:

是因為牠們太常大啖我們的史前老祖宗,造成某種演化記憶,於是我們大腦舊皮質區2裡才被存放了一份「猛獸檔案」嗎?還是說,因為人類是陸地上最高明、最受敬畏的獵食者,只有面對與我們並駕齊驅、分庭抗禮的海洋王者,我們才會同時表現出這麼特殊的厭惡與著迷?另一派人則認為,我們之所以將鯊魚視為無情殺手,主要是由於牠的體格特徵。

圖/CC BY-SA 3.0,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11787513
圖/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李察.凱瑞吉解釋如下:

為什麼鯊魚這麼不討喜?一部分是因為牠的臉永遠是一號表情;如果我們看得懂對方的表情,就會覺得比較安心,但鯊魚做不到這一點。一般動物臉上該有的特徵鯊魚全都沒有,你只看得到光滑的魚雷形頭部,那張長滿森森利牙的嘴,還有那空無的黝黑雙眼。當我們寫到鯊魚,總免不了使用「面無表情」這個詞;牠們像是代表了某種冷酷不仁、毫無道德感與溫情的生命形象,大部分動物在映襯之下竟都顯得仁慈,而牠就是那個被用來對比的極端。

註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這類鯊魚被稱為 Obligate ram breathersc 或 Obligate ram ventilators(強制撞擊換氣),必須藉著身體的行動讓水流過魚鰓換取氧氣,無法藉由肌肉收縮換氣。全世界目前約有四百種,包括大白鯊、尖吻鯖鯊和鯨鯊。
  2. 這裡的「Lower corteces」指的是大腦中與新皮質區相對的舊皮質區,包含嗅覺皮質與邊緣系統等區域。其中,邊緣系統包括杏仁體、海馬迴等,與人們的情緒與行為密切相關。

getimage

 

本文摘自《非凡物種:型塑人類文化、改變世界的25個自然造物》,新樂園出版。

文章難易度
新樂園_96
6 篇文章 ・ 0 位粉絲
科技普及,網路隨時隨地連接著,我們好像重新擁有了力量。這種力量,用來自我教育、尋找靈感、塑造環境,與任何同樣感興趣的人們,分享自己的冒險旅程。能促進這一過程的工具,就是新樂園尋找和推廣的,包含書而不限於書。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體吸收新突破:SEDDS 的魔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5/03 ・119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由 紐崔萊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營養品的吸收率如何?

藥物和營養補充品,似乎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關鍵分子,可能無法全部被人體吸收?那該怎麼辦呢?答案或許就在於吸收率!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團吧!

你吃下去的營養品,可以有效地被吸收嗎?圖/envato

當我們吞下一顆膠囊時,這個小小的丸子就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旅程。從口進入消化道,與胃液混合,然後被推送到小腸,最後透過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其實充滿了挑戰。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藥物的溶解度。有些成分很難在水中溶解,這意味著它們在進入人體後可能無法被有效吸收。特別是對於脂溶性成分,它們需要透過油脂的介入才能被吸收,而這個過程相對複雜,吸收率也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聽過「藥物遞送系統」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發了許多藥物遞送系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簡稱 SEDDS),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這項科技的核心概念是利用遞送系統中的油脂、界面活性劑和輔助界面活性劑,讓藥物與營養補充品一進到腸道,就形成微細的乳糜微粒,從而提高藥物的吸收率。

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 圖/envato

還有一點,這些經過 SEDDS 科技處理過的脂溶性藥物,在腸道中形成乳糜微粒之後,會經由腸道的淋巴系統吸收,因此可以繞過肝臟的首渡效應,減少損耗,同時保留了更多的藥物活性。這使得原本難以吸收的藥物,如用於愛滋病或新冠病毒療程的抗反轉錄病毒藥利托那韋(Ritonavir),以及緩解心絞痛的硝苯地平(Nifedipine),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除了在藥物治療中的應用,SEDDS 科技還廣泛運用於營養補充品領域。許多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 A、D、E、K 和魚油中的 EPA、DHA,都可以通過 SEDDS 科技提高其吸收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品能打破過往的限制,發揮更大的療效,也就相當於有更高的 CP 值。SEDDS 科技的出現,便是增加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吸收率的解決方案之一。未來,隨著科學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會有更多藥物遞送系統 DDS(Drug Delivery System)問世,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好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1
3

文字

分享

0
21
3
人類的遠古好兄弟:認識鯊魚的「適應性免疫系統」——《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
麥田出版_96
・2021/10/23 ・186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伊丹.班—巴拉克
• 譯者/傅賀

你可能聽過這個說法:鯊魚不會得癌症。事實上,牠們的免疫系統接近完美,牠們幾乎不會得任何疾病,牠們的免疫系統在過去幾億年裡都沒多大變化。是不是很神奇?

可惜,這都是無稽之談。沒錯,鯊魚的免疫系統非常驚人,全身分布有許多有趣而且有效的抗菌和抗病毒分子,牠們患癌症的概率也的確比人們通常預計的更低,但是鯊魚仍然會患上各種疾病,包括腫瘤。除此之外,數百萬隻鯊魚每年死於愚蠢。不是牠們自己的愚蠢(就智力而言,鯊魚還行),而是人類的愚蠢,特別是那些認為鯊魚軟骨產品可以「提高免疫力」、抗發炎甚至抗癌的江湖郎中。那種認為「鯊魚有完美的免疫系統」的觀念是由那些想透過賣軟骨藥而大賺一筆的藥商推動的,這背後的研究也不可靠。真正的科學研究已經揭穿了這些騙人的鬼把戲,但是依然有人在獵殺鯊魚,依然把它們的骨骼碾碎,當成「神奇的藥方」。

所謂「鯊魚的免疫系統從未改變過」的說法也經不起推敲。根據化石證據,我們的確發現今天的鯊魚跟牠們幾億年前的祖先「看起來 」 沒什麼差別,顯然,這讓一些人認為,鯊魚在其他方面也沒有任何變化。但這裡有一個重要區別:鯊魚的體型解決的是在水中穿行的問題;鯊魚的免疫系統解決的則是對抗病原體的問題。水沒有發生演化,但是病原體卻一直在演化。想必你明白我的意思了。

模樣特別古老的皺腮鯊(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圖/WIKIPEDIA by Citron

鯊魚有適應性免疫系統,也有完整可辨認的 T 細胞、B 細胞、抗體,以及各種其他組成。鯊魚跟人類的適應性免疫系統有許多差異,畢竟,我們分開的時間已經很久了。不過,牠們在許多基本的細節上跟我們類似,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某種類似的適應性免疫系統在四億年前(我們分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並且發揮功能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牠們選擇留在水裡,發育出可以替換的鋒利牙齒,追逐魚類,而我們(更準確地說,是那些不再是硬骨魚的我們)則爬到岸上,失去了鰓,發育出了四肢,又過了許多年,我們回到海裡,拍攝了多部關於鯊魚及其鋒利牙齒的驚悚電影。儘管如此,我們的免疫系統提醒我們,在不同的外表之下,鯊魚和我們其實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但是,讓我們沿著演化史再往回走一步,來到所有的脊椎動物分成兩類—有頜與無頜脊椎動物—的時間點。你也許沒聽說過還有無頜脊椎動物;老實說,這一類生物後來活得不太好,只有兩個科的動物避免了滅絕的厄運,活到了今天:七鰓鰻和盲鰻。這兩種動物長得都比較搞笑,牠們看起來像是努力要長成魚,但是好像不太合格,直到最近,人們一直都認為牠們並沒有適應性免疫系統

屬於無頷類的盲鰻,是韓國炒魚菜的原料。圖/WIKIPEDIA

也許牠們不需要:第一批有頜脊椎動物可能是掠食者,而掠食者往往會活得更久,後代更少,而且一般更注重質而不是量。同樣可以推斷,牠們在演化過程中對感染的抵抗力更強。鯊魚、人類、其他魚類以及所有有頜脊椎動物都有一個胸腺和脾臟,而且在各個物種裡無論是形狀還是功能看起來都比較類似,但是七鰓鰻和盲鰻就沒有。研究人員仔細檢查了無頜脊椎動物的基因組,發現牠們也沒有 T 細胞、B 細胞或者抗原受體的重組基因。但是問題在於,牠們實際上是有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只是跟我們的不一樣而已。

這一點其實意義重大。我們以為我們的適應性免疫系統相當特殊,但是我們現在看到,適應性免疫系統在脊椎動物中似乎出現了兩次,而且是獨立演化出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也許是一種經典的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正如鳥類和蝙蝠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演化出了翅膀,無頜脊椎動物使用一種和我們一樣的隨機重排機制,來增加抗原受體基因的多樣性,但是牠們使用的是跟我們這些有頜脊椎動物完全不同的一套基因,這種重排機制使用的是不同的酶,做著完全不同的事情。同樣地,牠們的淋巴球類型跟我們的也不一樣。不過,牠們的免疫系統看起來跟我們的一樣有效。

——本文摘自《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2020 年 9 月,麥田出版

麥田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5

10
1

文字

分享

5
10
1
1900 萬年前,鯊鯊神秘大滅絕事件?!
寒波_96
・2021/06/29 ・279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鯊魚的歷史超過 4 億年,可謂非常資深的生物,經歷過好幾次「大滅絕」。我們知道,距今 6600 萬年前導致恐龍消失的大滅絕,帶走了當時 30% 以上的鯊魚。

但是最近新發表的論文更報告,1900 萬年前還有一次之前不知道的事件,使得超過 90% 鯊魚消失,也損失 70% 的型態多樣性。

這麼重大的鯊魚滅絕事件,之前我們竟然毫無所悉,對原因也毫無頭緒?

鯊鯊!圖/envato elements

盾鱗與牙齒,判斷魚類數量和物種

研究古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增減幅度,相當困難。

如今大部分魚類屬於輻鰭魚(ray-finned fish),去世後最容易成為化石的部位是牙齒;不過鯊魚、鰩魚(例如魟魚)這些屬於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的魚類,留下牙齒的機率很低,較容易保存的,是皮膚上特化的鱗片「盾鱗(denticle)」。

分析海洋沉積物中,魚類的牙齒、盾鱗的數量和種類,便能判斷海中魚類的數目與物種。

新研究的材料來自2次深海鑽探取得的樣本,分別位於北太平洋與南太平洋,能推論古代大洋的生態狀況。(盾鱗總共 1263 個——北太平洋 465 個、南太平洋 798 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魚類的盾鱗與牙齒。圖/取自 [論文作者 Elizabeth Sibert 介紹影片]

1900 萬年前,鯊魚幾乎不見了!

地質年代上,白堊紀始於 1.45 億年前,延續到大約 6600 萬年前;隨後是到 2300 萬年前結束的古近紀(Paleogene),再來是到 260 萬年前為止的新近纪(Neogene),而其中 533 – 2300 萬年前稱作中新世(Miocene) 。

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消滅了許多生物,卻創造了輻鰭魚崛起的空間。白堊紀的時候,牙齒和盾鱗的比例約為1比1,整個古近紀到中新世的前 400 萬年,牙齒和盾鱗為5比1,比例能讓我們看出一些端倪。

但是 1900 萬年之後狀況非常不一樣,牙齒盾鱗比變成 100 比 1!即使牙齒和盾鱗的比例,未必直接等於鯊魚和輻鰭魚的數量,也能判斷:

距今 1900 萬年過後,大洋中鯊魚的數量減少很多。和之前相比,在此之後少掉超過 90% 的鯊魚。

鯊魚的盾鱗型態種類,在不同年代的分佈。1900 萬年前過後大幅減少,現在只剩下 20%。圖/取自 [參考資料 1]

不同鯊魚,盾鱗的型態有別,因此可以用盾鱗的型態代表鯊魚的多樣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者總共定義出 88 種盾鱗型態,1900 萬年前之後,高達 70% 消失。而且在此之後,不再有任何一種新型態誕生。和當時相比,現存的鯊魚僅存 20% 多樣性。

這次鯊魚大滅絕,很可能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鯊鯊滅團事件。作為對照,6600 萬年前廣為人知的白堊紀末期大滅絕,消滅當時 30 到 40% 的鯊魚,比例竟然只有 1900 萬年前的一半而已。

鯊魚的兩大類盾鱗,線形和幾何形盾鱗。圖/取自 [參考資料 1]

線形盾鱗和幾何形盾鱗

鯊魚的盾鱗可分為兩大類,線形(linear)和幾何形(geometric)。

現生的鯊魚絕大部分配備線形盾鱗,它比較適合長距離游泳。現代鯊魚共有 18 款線形盾鱗,和全盛時期的 53 款相比,剩下 34%。

線形盾鱗。圖/取自 [參考資料 1]

配備幾何形盾鱗的現生鯊魚非常稀有,主要見於住在深海,小型的伏擊型鯊魚,例如雪茄達摩鯊(Isistius brasiliensis)、佩里烏鯊(Etmopterus perryi)。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新研究的分類,世界上曾經有過 33 款幾何形盾鱗,但現在只剩下 6 款,僅存 18%。鯊鯊大滅絕事件之前,幾何形盾鱗有 35% 的相對存在感,之後慘跌到 3%。

由此看來,不論線形或幾何形盾鱗,在距今 1900 萬年過後都損失慘重,但是配備幾何形盾鱗的鯊魚,打擊更加慘烈。

幾何形盾鱗。圖/取自 [參考資料 1]

鯊魚全面滅團的未解之謎

距今 1900 萬年前的鯊魚大滅絕,影響範圍應該遍及全球,不過遠洋海域的損失似乎較大。在此之後,鯊魚的多樣性再也沒有恢復。

論文指出,根據目前有限的資料判斷,如此劇烈的命運動盪或許只發生在短短的 10 萬年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不得其解的是,鯊魚全族的滅絕事件如此明確,我們卻對它為什麼發生毫無頭緒。

佩里烏鯊(Etmopterus perryi)的體型非常迷你,配備幾何形盾鱗。圖/取自 wiki

地質史上發生過很多次生物大滅絕或小滅絕,以及更多次的劇烈氣候變遷;可是在 1900 萬年前那個時候,海洋化學紀錄和氣候都沒有明顯的變化,似乎也沒有其他動物大量滅團。

影響較大的已知事件,各發生在之前與之後的數百萬年,都和 1900 萬年前的鯊魚大滅絕沒有直接關係。先發生的是早 400 萬年,距今 2300 萬年的古近紀、新近紀轉換期(Paleogene-Neogene boundary);之後是晚 500 萬年,距今 1400 萬年的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Middle Miocene disruption)。

當時海洋中一定發生過什麼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才導致幾乎所有鯊魚同時消失,而且再也沒有恢復;也可以肯定 100% 和智人沒有關係。

但是最近的鯊魚滅絕,和智人的直接獵捕、漁業、海洋汙染顯然關係不小。一項研究統計,公元 1970 到 2018 年間,鯊魚減少了 71% 之多。很有可能,鯊鯊再度面臨 1900 萬年未有之大變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00 萬年後的現在,鯊鯊們是否正在面臨另一次大滅絕?

論文作者 Elizabeth Sibert 介紹影片: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Sibert, E. C., & Rubin, L. D. (2021). An early Miocene extinction in pelagic sharks. Science, 372(6546), 1105-1107.
  2. Elizabeth Sibert 推特
  3. When sharks nearly disappeared
  4. A shark mystery millions of years in the making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5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23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