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要餵鯊魚沒有那麼簡單?對於「鯊魚咬人」你所不知道的事

張維展
・2019/08/27 ・240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6 ・六年級

說到鯊魚,浮現在腦海中的不外乎是「海面上鐮刀狀的背鰭」、「有著尖銳牙齒的血盆大口」、「聞到海水中的鮮血便發狂」的恐怖印象。

很多電視節目、電影帶給人們對於鯊魚不必要的焦慮,然而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被鯊魚攻擊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等同於被雷劈中的 30 倍(跟中大樂透差不多喔)。以機率來看,比起被鯊魚咬,你更該擔心的是在燈紅酒綠的城市裡被路人咬傷。

如果所有的鯊魚都像電影中的一樣兇猛,那應該沒人敢住海邊了。 圖 / imdb

鯊魚真的會吃人嗎?

現實中的鯊魚不像電影中所演的一般,會主動「獵捕」人類。國際鯊魚攻擊檔案顯示,過去 60 年來鯊魚攻擊次數和人類下水活動的數量有著緊密的關係。鯊魚並不會像獵殺海豹一樣,主動衝上岸攻擊人類,也就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觀察到主動取食人類的行為。換句話說,鯊魚攻擊很可能通常是出自於誤認人類為海豹、海獅等平時的食物或是試探性的咬咬看。若牠們主動獵捕人類,受傷者應該更多,因為當人類在牠們的地盤上游泳時,是個緩慢、無防備的目標。

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到被攻擊的風險,當鯊魚追逐魚群或海豹游到淺灘附近,靠近遊客的地方時,人們更容易遇到鯊魚,也增加了被鯊魚攻擊的風險。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透過觀察環境因素,像溫度、浪潮、天氣狀況來預測鯊魚是否會出現,藉此達到減少被攻擊的機會。

(嚼嚼~)這不好吃,吐掉(呸~via GIPHY

並非所有的鯊魚都會咬人

提到鯊魚,多數人的反應就是「咬人」。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的鯊魚都有危險性,「鯊魚攻擊」、「被鯊魚咬」在科學上的定義就和「哺乳類攻擊」同樣廣泛,然而沒有人會將狗咬人和倉鼠咬人混為一談。源自於娛樂媒體的錯誤印象,讓我們對鯊魚貼上錯誤的標籤。

在五百多種鯊魚之中,只有十幾種會真正對人類造成威脅,而其中所有致命的鯊魚攻擊事件幾乎都出自這三種鯊魚之口——大白鯊 (Carcharodon carcharias)鼬鯊 (Galeocerdo cuvier)、公牛鯊 (Carcharhinus leucas)

  • 編按:原公牛鯊學名誤植於2019/8/30更正

實際上,這三種鯊魚在演化、棲地、行為上都是非常不同的,以演化的觀點來看,鼬鯊和公牛鯊的關係,就如同狗和兔子的差別,在 6 千 5 百萬年前分家,而這兩種鯊魚和大白鯊的關係,則像是狗和袋鼠,必須追溯到更遙遠的侏儸紀,恐龍稱霸陸地、鳥類還沒誕生、靈長類的起源甚至還要再等上 1 億 1000 萬年的時代,就已經田無溝水無流了。

大白鯊、鼬鯊、公牛鯊分別在侏儸紀 、白堊紀形成演化分支,可說是遠遠遠房親戚。圖/ Gavin Naylor, CC BY-ND

 

知己知彼:認識鯊魚、遠離攻擊

要保持水中活動的安全,了解活動地點的狀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有關於鯊魚攻擊,要妥善預防救需要了解該地分布的鯊魚種類以及其習性,不管是牠們的行為還是生活習慣,都能有助於減少被攻擊的危險。以美國東岸的鯊魚攻擊紀錄為例:在麻薩諸塞洲發生的鯊魚攻擊事件,兇手幾乎都是大白鯊,牠們體型巨大、生活在寒冷水域之中,主要的獵物是海獅跟海豹。有說法指出,被它們攻擊可能是因為大白鯊從水面下往上看時,把趴在衝浪板上的人誤認成海獅。而在美國較南方的卡羅萊納洲發生的攻擊事件,兇手則多半是黑邊鰭真鯊 (Carcharhinus limbatus) 及公牛鯊。

黑邊鰭真鯊並不是美國南方鯊魚攻擊事件最主要的犯人,牠們通常取食鯡魚等群聚性的魚類。公牛鯊在鹹水和淡水中都能生存,常常在河口發現牠們的身影,相較起黑邊鰭真鯊,牠們的體型更大、更有力,被牠們攻擊所留下的傷口相較之下也更為嚴重,有時候甚致會致死。

鼬鯊一樣是體型巨大的種類,也是致死性攻擊事件的主要肇事者,喜歡在火山島岸邊的海域活動,像夏威夷和留尼旺島,牠們也常闖進有衝浪客和戲水者活動的淺水域。

大白鯊有著兇猛的形象,實際上卻是瀕危的物種,大家要好好愛護它。圖/ wikipedia

鯊魚百百種,我們知道的還很少

雖然普羅大眾都知道鯊魚,但實際上我們對牠們的認識不多,甚至是錯誤的,在生物學觀點上對牠們的了解也僅止於皮毛罷了,在 500 多種的鯊魚之中,有一類住在深海名叫軟鱗鎧鯊,在胸鰭後面有個特別的袋狀構造。牠們之中只有兩種有過採集紀錄,其中之一在30年前的智利,另一次則發生在近幾年的墨西哥灣。我們還不能確定袋狀構造的功能為何,科學家們推測是用以儲存發光液體,來誤導牠們的掠食者親戚——亮尾擬小鰭鯊 (Euprotomicroides zantedeschia),一種會從腹部腺體分泌發光液來吸引獵物的鯊魚。

巴式軟鱗鎧鯊(Mollisguama parini)有著圓禿禿的頭,是非常稀有的小型深海鯊魚。圖/ J.WICKER@NOAA

鯊魚百百種,有著很高的多樣性,從其貌不揚的歐氏尖吻鮫 (Mitsukurina owstoni),到緩慢濾食的鯨鯊 (Rhincodon typus) 。即使鯨鯊是地球上最大的魚類,我們還是必須為瀕危的牠們設立托兒所,照顧上千隻牠們的幼魚。有些深海鯊魚則是潛水者眼中的夢幻物種,例如巨大的六鰓鯊,生活在 100 公尺以下的海底,以腐肉為主食,但也可能獵捕深海的其牠動物。

台灣的海洋資源豐富,鯊魚的種類自然也不在話下,周圍海域共發現 130 種鯊魚,大部分的種類都是嬌小、不具攻擊性的種類。雖然也有具危險性的公牛鯊、雙髻鯊出現的紀錄,但大家也不用擔心,只要保持安全距離、不在牠們身邊逗留,牠們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喔!

參考資料

  1. The conversation — Shark Week looms, but don’t panic
  2. 維基百科 — Great white shark  
  3. 臺灣物種名錄 
  4. 台灣魚類資料庫
文章難易度
張維展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人類有頭髮?人類是如何從毛怪演變成現在的樣子?——《有點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23/09/23 ・157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哺乳動物的毛髮功能

所有哺乳動物都有毛髮(即使是醜得離譜的裸鼴鼠也有幾根陰毛),或多或少罷了,不過人類算是其中毛髮最少的。毛髮的主要功能是為我們的祖先們保暖,人全身約有五百萬根毛髮,其中大部分每天生長約○.四公釐(○.○二英寸)。這毛髮量聽起來好像很多,但與海狸上百億的毛髮和灰蝶的一千億根毛相比,這個數字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毛髮的主要功能是為我們的祖先們保暖,人全身約有五百萬根毛髮。圖/pexels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捨棄掉如此多毛髮,這在靈長類動物中絕無僅有,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基因中有跡象顯示,我們約在一百七十萬年前就不再努力長毛了。

人類捨棄掉這麼多毛髮的原因

人類的體毛生長可能已轉化為青春期後的第二性徵,當我們準備好生育時才會出現。有個有趣的觀點是這樣的,人類毛髮脫落是因為跳蚤等體外寄生蟲作祟。

當人類的社群性格發展得更加明顯,群聚生活變得更緊密,跳蚤和蝨子的問題會變得更令人在意──將容易窩藏寄生蟲的毛髮削減掉,可避免牠們大批繁殖侵擾而造成破壞。

另外有個理論認為,人類學會用火之後,濃密的毛髮可能就成了一種負擔──毛髮稀疏的人引火自焚的機率比較小──但這個說法有點站不住腳。

人類的體毛生長可能已轉化為青春期後的第二性徵,當我們準備好生育時才會出現。圖/pexels

你閱讀本節時或許已經發現,我們對毛髮的了解遠不及我們所未知的。為什麼有些人頭髮是捲的,有些是直的,為什麼我們有頭皮屑,為什麼陰毛如此粗硬,這些都是待解的科學謎團。

一步一步解開毛髮的謎底

雖然如此,但基本生物學原理套用到所有毛髮上都還是說得通的。毛髮從深陷皮膚的毛囊中發芽,細胞在那裡分裂和繁殖,將毛髮從真皮乳突中擠出,有點像擠牙膏。你的頭髮在夏天長得比冬天時更快,毛髮的學術名稱為複層鱗狀角質化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keratinized epithelium)。

複層意味著它是一層又一層細絲拼排而成,鱗狀表示它表面的細胞扁平,角質化上皮是一種由角蛋白組成的動物組織,角蛋白是相當特殊的纖維蛋白,許多堅韌而靈活的動物身體部位都由這種基礎材質構成,包括頭髮、指甲、爪子和蹄子。

毛髮有許多待解的科學謎團。圖/pexels

毛髮實際上已經死了,裡面沒有生化活動,但讓我們截取一根髮絲的橫切面來看看。它由三個主要的同心環組成:位於中心的是柔軟細緻、相對無明顯結構的髓質。

包圍它的是皮質,皮質為毛髮提供堅韌強度和支撐結構,並賦予其顏色(取決於黑色素含量)。然後是角質層外殼,其表面覆蓋著一層油性防水脂肪,只有薄薄的一個分子那麼厚。

毛髮的生長週期可謂絢爛又奇特,可分成三個發育階段,你身上的每根毛必定處於其中之一:較長的毛髮生長期;較短的衰退分解階段,此時毛囊收縮;以及休止期,此時原本的毛髮脫落,新的毛髮開始生長。

註解

  • 裸鼴鼠是哺乳類動物中唯一的溫度順應者(thermoconformer),牠們與昆蟲一樣,實際上是冷血動物,不必為調節體溫的事操心。

——本文摘自《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2023 年 8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時報出版_96
169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類是少數能看見斑馬條紋的物種!人類的視力到底有多好?——《五感之外的世界》
臉譜出版_96
・2023/09/18 ・18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長久以來,生物學家一直都在探討為什麼斑馬會有如此奇怪的黑白斑紋,直到他們談話的當下,卡羅依然在探究這個問題。他告訴梅林,其中最早出現、最廣為人知也令人意外的推測,是認為這些斑紋其實是斑馬的保護色。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毛色能夠擾亂掠食者(如獅子、鬣狗)的視線,讓牠們看不清楚斑馬的輪廓,也可以讓斑馬的身影融入周遭聳立的樹木之間,又能夠在斑馬跑動時讓其他動物感到視線模糊。

斑馬身上的斑紋在其跑動時會讓其他動物感到視線模糊。

但梅林對這些說法抱持著存疑的態度,她回想自己當初的反應:「我那時候表情應該很怪。我對他說:『大部分的肉食性動物都是在夜晚獵食,而且牠們的視覺根本不如人類靈敏,因此很有可能根本看不到那些斑紋。』」提姆這時驚訝地忍不住脫口而出:「什麼?」

斑馬紋隱身術

人類視覺處理細節的能力幾乎比其他任何動物都來得好;梅林也發現,正是因為這種特別敏銳的視力,人類才成了少數能夠看見斑馬條紋的物種。她和卡羅找了個光線明亮的日子,計算出擁有絕佳視力的人類能夠在一百八十二公尺左右之外的距離就分辨出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獅子則得拉近到八十二公尺左右的距離才看得出來,鬣狗更是要到四十五公尺左右的距離才看得清楚。一旦到了掠食者最常打獵的黃昏或清晨時分,牠們則得再拉近約莫一半的距離才能看見斑馬身上的紋路。

所以梅林的想法沒錯:斑馬身上的條紋不可能是牠們用來匿蹤的保護色,因為掠食者都得靠得很近才看得到這些紋路,然而假如真的距離這麼近,這些天生的獵人早就聽見或聞到斑馬的蹤跡了,實在無需仰賴視力。在肉食動物與斑馬平時間隔的距離之下,這些紋路其實根本都融成了一片灰濛濛的顏色;對正在打獵的獅子來說,斑馬看起來跟驢子其實也沒什麼不同。

人類其實視力超好的?

動物的視覺敏銳度以單位視角週期數(cycles per degree)為測量單位——這個概念剛好可以用剛剛的斑馬條紋來做例子。各位伸出手臂並豎起大拇指,你的指甲大約可以代表一單位視角;以你的手臂為距並涵蓋四周三百六十度的距離範圍來說,各位應該可以在指甲上畫了六十至七十條黑白條紋的情況下,依然辨識得出黑白條紋之間的區別。因此人類視覺敏銳度的單位視角週期數便約為六十至七十;目前的最高紀錄是來自澳洲的楔尾鵰(Aquila audax),牠們的視覺敏銳度之高,單位視角週期數高達一百三十八。

楔尾鵰擁有動物世界中最細的光受體,這也使牠們的視網膜裡可以密密麻麻地塞滿大量光受體;有了這些細窄的感光細胞,楔尾鵰敏銳視力的畫素大約是人類的兩倍,也因此可以在大約一點六公里之外的距離看見小小一隻大鼠。

然而老鷹和其他猛禽卻是少數視覺比人類敏銳得多的物種。感官生物學家愛倫諾.凱福斯(Eleanor Caves)搜羅了上百種動物的視覺敏銳度,發現人類的視力幾乎超越了所有物種。除了猛禽以外,就只有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視覺敏銳度能與我們比肩了。

人類的視力幾乎超越了所有物種。圖/pixabay

各種動物的視覺敏銳度以單位視角週期數表示如下:章魚為四十六、長頸鹿為二十七、馬為二十五、獵豹為二十三,視力表現還算不錯;而獅子卻只有十三,僅略高於人類法律中定義為全盲的單位視角週期數:十。然而其實除了上述物種之外,大部分動物的視覺敏銳度都低於人類視為全盲的門檻,其中包括半數的鳥類(令人意外的是,蜂鳥和倉鴞都在此行列之中),大部分的魚類與所有昆蟲;例如蜜蜂的單位視角週期數竟只有一,這也就表示你伸出去的那隻大拇指在蜜蜂眼裡就代表著一個畫素,至於拇指上畫的其餘細節在牠們眼中都是一團模糊。另外還約有百分之九十八的昆蟲視力比這還要更弱。

凱福斯說:「人類真的很怪。我們的其他任何感覺根本連摸都摸不到可以稱為頂尖的邊,卻唯獨在視覺敏銳度上傲視群雄。」矛盾的是,人類雖有優良的視力,卻也因此失去了能夠欣賞其他環境界的視野,因為「我們以為自己看得到的,其他物種一定也能看見;認為那些對人類來說顯而易見顯眼的事物,對其他動物來說也一定難以忽視。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凱福斯如此說道。

——本文摘自《五感之外的世界》,2023 年 8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臉譜出版_96
80 篇文章 ・ 253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狗用來標記地盤,老鼠用來求偶,但人類很可能沒有?神奇的化學分子費洛蒙——《完美歐姆蛋的化學》
日出出版
・2023/01/01 ・184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可以傳染的「興奮感」:費洛蒙

費洛蒙是一種非常大的分子,會從動物體內散發出來並影響其他動物身體的行為。

這種物質當初是在 1959 年由德國生物化學家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發現, 這位科學家在二十年前就因為首次合成出性激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說他是化學界的搖滾巨星都還不足以形容他的貢獻。

阿道夫.布特南特首次合成出性激素。圖/wikipedia

他的研究發現,費洛蒙的功能和激素一樣,但是只對附近的相同物種個體有效。

舉例來說,如果動物 A 在動物 B 附近釋放出性費洛蒙,動物 B 的身體會吸收這些分子,整體行為也會受到影響。這其實代表動物 A 具有像丘比特的能力,只不過用的不是箭,而是分子。

基於以上的原因,費洛蒙有時會被稱為「環境激素」(eco-hormone),因為這類分子的運作方式就像是體外的激素。

和激素相同的是,費洛蒙有各式各樣的結構。有些分子非常小,有些則相當大,不過全都是揮發性分子,這表示分子在特定條件下會輕易蒸發。揮發性物種通常很好辨識,因為會帶有強烈的氣味(像是汽油或去光水)。

汽油帶有強烈的氣味。圖/pixabay

研究人員決定把這種分子命名為費洛蒙(pheromone),是因為字面上的意思是「轉移興奮感」,而這正是費洛蒙的功能。

動物間的費洛蒙功用

強大的費洛蒙分子可以傳送幾種不同主題的訊號給附近的同類,例如食物、安全狀況或者性。舉例來說,螞蟻會在巢穴和食物之間的路徑散發費洛蒙,來通知彼此食物來源在哪裡。

狗在散步時對消防栓撒尿是為了標示自己的領域,這時釋放的就是領域費洛蒙。就連雄鼠也會散發出性相關的費洛蒙來吸引雌鼠,同時也會導致附近的雄鼠變得更有攻擊性。

狗在散步時對消防栓撒尿是為了標示自己的領域,這時釋放的就是領域費洛蒙。圖/pixabay

那麼人類呢?

人也會散發出任何一種類型的性費洛蒙嗎?

出乎意料的,人類不會散發任何一種形式的性費洛蒙。不過我們自以為有費洛蒙的原因在這裡:1986年,溫尼弗雷德.卡特勒(Winnifred Cutler)發表的研究宣稱,她成功分離出第一種人類性費洛蒙。

在這項研究計畫中,她蒐集、冷凍並解凍來自幾位不同對象的性費洛蒙。一年之後,她將這些分子塗在許多女性受試者的上唇,接著便宣稱她觀察到和大自然的動物類似的結果。

事實上,卡特勒的研究完全是一派胡言。她根本沒有分離出人類性費洛蒙;而只是把奇怪的氣味塗在隨機受試對象的上唇,其中包括——請做好心理準備——腋下的汗水。

與其說是分離出純費洛蒙,不如說她蒐集的是人流汗時排出的電解質,而且還抹在別人的臉上。

與其說是分離出純費洛蒙,不如說她蒐集的是人流汗時排出的電解質,而且還抹在別人的臉上。圖/pixabay

直到今天,卡特勒的噁心科學研究還流傳在網路上的各個角落,這表示如果有人在 Google 上搜尋「人類性費洛蒙」,就會和得到一堆錯誤資訊。有些研究人員堅信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性費洛蒙,不過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科學界尚未找到任何人類性費洛蒙。

一直以來有不少相關研究在執行和重複進行,也盡可能針對各種變數進行調整,而所有的研究團隊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大概沒有性費洛蒙。

但人類有史以來就是這樣嗎?如果大多數的其他哺乳類都有性費洛蒙,包括兔子和山羊,為什麼我們沒有?

答案其實意外簡單:人類學會了溝通。

我們可以用語言(和蠟燭……還有性感內衣……)告訴伴侶我們有興趣滾床單,而雪貂則必須往理想交配對象的方向散發性分子。

——本文摘自《完美歐姆蛋的化學》,2022 年 12 月,日出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