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鯊魚,浮現在腦海中的不外乎是「海面上鐮刀狀的背鰭」、「有著尖銳牙齒的血盆大口」、「聞到海水中的鮮血便發狂」的恐怖印象。
很多電視節目、電影帶給人們對於鯊魚不必要的焦慮,然而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被鯊魚攻擊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等同於被雷劈中的 30 倍(跟中大樂透差不多喔)。以機率來看,比起被鯊魚咬,你更該擔心的是在燈紅酒綠的城市裡被路人咬傷。
鯊魚真的會吃人嗎?
現實中的鯊魚不像電影中所演的一般,會主動「獵捕」人類。國際鯊魚攻擊檔案顯示,過去 60 年來鯊魚攻擊次數和人類下水活動的數量有著緊密的關係。鯊魚並不會像獵殺海豹一樣,主動衝上岸攻擊人類,也就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觀察到主動取食人類的行為。換句話說,鯊魚攻擊很可能通常是出自於誤認人類為海豹、海獅等平時的食物或是試探性的咬咬看。若牠們主動獵捕人類,受傷者應該更多,因為當人類在牠們的地盤上游泳時,是個緩慢、無防備的目標。
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到被攻擊的風險,當鯊魚追逐魚群或海豹游到淺灘附近,靠近遊客的地方時,人們更容易遇到鯊魚,也增加了被鯊魚攻擊的風險。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透過觀察環境因素,像溫度、浪潮、天氣狀況來預測鯊魚是否會出現,藉此達到減少被攻擊的機會。
(嚼嚼~)這不好吃,吐掉(呸~via GIPHY
並非所有的鯊魚都會咬人
提到鯊魚,多數人的反應就是「咬人」。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的鯊魚都有危險性,「鯊魚攻擊」、「被鯊魚咬」在科學上的定義就和「哺乳類攻擊」同樣廣泛,然而沒有人會將狗咬人和倉鼠咬人混為一談。源自於娛樂媒體的錯誤印象,讓我們對鯊魚貼上錯誤的標籤。
在五百多種鯊魚之中,只有十幾種會真正對人類造成威脅,而其中所有致命的鯊魚攻擊事件幾乎都出自這三種鯊魚之口——大白鯊 (Carcharodon carcharias)、鼬鯊 (Galeocerdo cuvier)、公牛鯊 (Carcharhinus leucas)
- 編按:原公牛鯊學名誤植,於2019/8/30更正
實際上,這三種鯊魚在演化、棲地、行為上都是非常不同的,以演化的觀點來看,鼬鯊和公牛鯊的關係,就如同狗和兔子的差別,在 6 千 5 百萬年前分家,而這兩種鯊魚和大白鯊的關係,則像是狗和袋鼠,必須追溯到更遙遠的侏儸紀,恐龍稱霸陸地、鳥類還沒誕生、靈長類的起源甚至還要再等上 1 億 1000 萬年的時代,就已經田無溝水無流了。
知己知彼:認識鯊魚、遠離攻擊
要保持水中活動的安全,了解活動地點的狀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有關於鯊魚攻擊,要妥善預防救需要了解該地分布的鯊魚種類以及其習性,不管是牠們的行為還是生活習慣,都能有助於減少被攻擊的危險。以美國東岸的鯊魚攻擊紀錄為例:在麻薩諸塞洲發生的鯊魚攻擊事件,兇手幾乎都是大白鯊,牠們體型巨大、生活在寒冷水域之中,主要的獵物是海獅跟海豹。有說法指出,被它們攻擊可能是因為大白鯊從水面下往上看時,把趴在衝浪板上的人誤認成海獅。而在美國較南方的卡羅萊納洲發生的攻擊事件,兇手則多半是黑邊鰭真鯊 (Carcharhinus limbatus) 及公牛鯊。
黑邊鰭真鯊並不是美國南方鯊魚攻擊事件最主要的犯人,牠們通常取食鯡魚等群聚性的魚類。公牛鯊在鹹水和淡水中都能生存,常常在河口發現牠們的身影,相較起黑邊鰭真鯊,牠們的體型更大、更有力,被牠們攻擊所留下的傷口相較之下也更為嚴重,有時候甚致會致死。
鼬鯊一樣是體型巨大的種類,也是致死性攻擊事件的主要肇事者,喜歡在火山島岸邊的海域活動,像夏威夷和留尼旺島,牠們也常闖進有衝浪客和戲水者活動的淺水域。
鯊魚百百種,我們知道的還很少
雖然普羅大眾都知道鯊魚,但實際上我們對牠們的認識不多,甚至是錯誤的,在生物學觀點上對牠們的了解也僅止於皮毛罷了,在 500 多種的鯊魚之中,有一類住在深海名叫軟鱗鎧鯊,在胸鰭後面有個特別的袋狀構造。牠們之中只有兩種有過採集紀錄,其中之一在30年前的智利,另一次則發生在近幾年的墨西哥灣。我們還不能確定袋狀構造的功能為何,科學家們推測是用以儲存發光液體,來誤導牠們的掠食者親戚——亮尾擬小鰭鯊 (Euprotomicroides zantedeschia),一種會從腹部腺體分泌發光液來吸引獵物的鯊魚。
鯊魚百百種,有著很高的多樣性,從其貌不揚的歐氏尖吻鮫 (Mitsukurina owstoni),到緩慢濾食的鯨鯊 (Rhincodon typus) 。即使鯨鯊是地球上最大的魚類,我們還是必須為瀕危的牠們設立托兒所,照顧上千隻牠們的幼魚。有些深海鯊魚則是潛水者眼中的夢幻物種,例如巨大的六鰓鯊,生活在 100 公尺以下的海底,以腐肉為主食,但也可能獵捕深海的其牠動物。
台灣的海洋資源豐富,鯊魚的種類自然也不在話下,周圍海域共發現 130 種鯊魚,大部分的種類都是嬌小、不具攻擊性的種類。雖然也有具危險性的公牛鯊、雙髻鯊出現的紀錄,但大家也不用擔心,只要保持安全距離、不在牠們身邊逗留,牠們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喔!
參考資料
- The conversation — Shark Week looms, but don’t panic
- 維基百科 — Great white shark
- 臺灣物種名錄
- 台灣魚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