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29
在醫學上,憂鬱症比發炎還要古老。我們到羅馬時代才知道發炎的基本病徵,但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知道「憂鬱」這回事了。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門派用黑膽汁詮釋憂鬱症成因,神學使用極刑對待所謂「靈魂著了魔」的人。近代醫學對憂鬱症有哪些看法,憂鬱症又如何只屬於「心理」疾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2020/04/28
本書不同於傳統身心二元論的觀點,而是結合神經科學與免疫學,重新思考憂鬱症與身體發炎的關聯性。所以發炎的生理機制真的會讓人產生憂鬱嗎?目前許多研究顯示,發炎出現在憂鬱症或憂鬱行為之前,但光有先後順序還不夠,科學家和醫師仍會質疑發炎是如何引發憂鬱症。
・2020/01/03
如果你生活在充滿悲傷的家庭,那麼真正可以幫助你減輕痛苦的,就是確定你的使命,然後活出你的使命;這麼做也會改善你的焦慮。 當我們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時,比較不會感到那麼悲傷,也不那麼焦慮。
・2020/01/03
通常,悲傷的家庭會讓我們連帶陷入悲傷,焦慮的家庭也會讓我們連帶陷入焦慮。有時候我們藉由拒絕擔心、拒絕冒險,以其他方式抵抗家中的焦慮或處理某位家人的焦慮和急躁。
・2019/07/22
當絕多數人是衣食無缺之際,發生「蛋白質缺乏」問題者應該是少之又少。然而部分人因為各種飲食禁忌的限制,或因為年紀大了胃口變很差,而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少的蛋白質。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身體全身上下都需要蛋白質,我們需要蛋白質來分泌酵素、維持皮膚狀況以及組成肌肉與部份的荷爾蒙,如果攝取太少,導致蛋白質缺乏,是無法因應身體所需的。蛋白質缺乏時,許多方面的身體功能都會受到影響,那我們要怎麼「看」出蛋白質缺乏呢?請注意以下症狀。
・2017/08/28
看醫生前,先想想吃的食物是否營養足夠。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潘文涵研究員,帶領團隊以「資料採礦」方式,探討飲食與疾病的關聯。透過本文專訪,一起了解自己的飲食健康盲點。
・2015/07/14
每到週末假日,台灣各個知名的郊遊景點總是人山人海,還真的落實了「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這句話。有些人總是覺得到處都人擠人又何必出門,去百貨公司逛街也是很好啊,有冷氣吹還很乾淨方便。 不過呢,大自然就是有股神奇的魔力,讓人更平靜哦~~
・2014/11/05
時序邁入秋冬,日照時間逐漸變短,人的心情好像也跟著憂鬱了起來。北台灣的居民深刻感受到:冬天陰雨不斷,濕濕答答,整個人好像都發霉了。這種氣候不好會讓心情不好的說法是否有科學根據?
・2014/08/24
常突然而然覺得沮喪卻找不到原因嗎?如果你的憂慮沒有特殊理由,很有可能就是以下六個看似不相關的不快樂潛在因子作祟,快來檢查一下自己生活中有沒有以下情形!
・2014/01/31
憂鬱症這個名詞台灣社會並不陌生,學界對於憂鬱症的研究也已趨成熟。現在有另外一個媒體的寵兒──「產後憂鬱症」──這個名稱越來越常出現在社會新聞中,隨便搜尋一下,就發現台視新聞今年1月4日的報導〈妻隔壁房燒炭 老公及時發現獲救 疑產後憂鬱發作 房間燒炭欲尋短〉。到底「產後憂鬱症」是什麼?是什麼因素讓媽媽順利經歷生產的難關後,又遇上逃不了的劫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