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04/24
當我們身心充滿壓力、腦袋滿載的狀態,即便是平時熱愛的旋律都會聽不下去。長期研究壓力的科學家發現,「壓力」和「聽覺」密切關聯,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對聲音往往會更加敏感,長期處於慢性壓力的狀態,甚至會破壞耳內的血液循環,導致聽力受損。
・2022/12/21
大腦的可塑性讓我們有能力學習,如何使自己冷靜下來、重新評估情勢、重新看待想法和感受,以及做出不同、更正向的決定。
・2022/12/20
要理解焦慮,可以把它想成一個量表,一端是臨床疾患,而日常的焦慮則占了量表上絕大多數。值得一提的是,被診斷患有臨床焦慮症的人數非常驚人。
・2022/12/19
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稱呼焦慮,但其實就是心理與生理對壓力的反應;我們的身體無法分辨造成壓力的情境究竟是真的,還是自己想像或假設的。
・2022/06/08
孩子們充滿好奇心,事事都想嘗試看看,但爸媽往往不放心孩子成為「冒險王」。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發現,花更多時間在冒險遊戲的兒童,出現焦慮和憂鬱的情況比較少。 孩子真的能變成冒險王嗎?
・2022/04/19
小學時期,你的父母有幫忙檢查數學作業嗎?研究發現,某些父母花越多時間指導,孩子的數學成績反而越差,原因是什麼?
・2021/11/26
近兩個月以來,台灣已發生 3 起超商店員遭受攻擊的暴力事件。美國研究指出,在疫情籠罩之下,店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其實變得比一般人來得糟。
・2021/08/04
2020 東京奧運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日前美國「體操天后」拜爾絲以心理健康因素,退出東奧多項體操賽事,也震撼各界。但運動員,其實和我們一樣也都只是個人。她的退賽,也讓大眾更加關注運動員的心理健康!
・2021/06/24
全台進入疫情三級警戒一個月,無論是分流上班、分組上班或完全居家上班,過去這一個月對上班族來說難免焦躁不安,即便現階段疫情仍然嚴峻,不如專注難得的「低度外出」生活,讓躁動的心安靜下來,迎接宅家新常態。台灣最受知識社群歡迎的新媒體泛科學,整理了三個宅在家的科學抒壓法,讓你不僅宅,還宅得很科學。
・2021/05/26
近期疫情開始爆發,從政府到民間,都在安撫大家「不要焦慮或恐懼」,然而「焦慮 (Anxiety)」 與「恐懼 (Fear)」 真的都是不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