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8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1/12
實證明這些細胞群組需要部分重疊,這就是記憶會產生錯誤的可能源頭。為了防止神經活動胡亂擴散傳播,大腦可以為每個神經元設定較高的活化閾值。如果我們嘗試儲存太多回憶,重疊程度就會變得很高。
・2015/01/11
兩年前的今天,26 歲的美國青年 Aaron Swartz 在公寓內上吊自殺。第二天 WWW 發明人 Tim Berners-Lee 立即發表一首沉痛的悼念短詩《Aaron is dead》,Aaron 何許人也?為何網路界的教父會如此向他致意?
・2015/01/10
1965 年春季,28 歲的威爾遜望著他的同事彭齊亞斯,希望這位大他三歲、又有過兩年雷達實務經驗的夥伴還能想出新點子。他已經沒轍了,打從去年到現在,他們就是無法擺脫那神秘的雜訊,甚至連它的來源是什麼都毫無頭緒。
・2015/01/09
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開始相信,那些奇異的存活故事或許不單純只是僥倖或媒體誇大,而有可能是所有人類都具備的潛在能力-冬眠。研究人員讓實驗用鼠吸入高劑量的硫化氫氣體,並首次成功誘發了冬眠反應。但確切的操作方式與作用科學家目前還在研究,希望能找到控制這項可能潛在的本能的方式,並應用在太空旅行與醫療上。
・2015/01/09
每年,《自然》(Science)的編輯群都會選出科學上的年度突破成就,今年的獲選者除了有上篇提到的之外,還有糖尿病的最新進展、記憶的操控以及基因組成的創新等10項驚人成就(下)。
0
0
・2015/01/09
每年,《自然》(Science)的編輯群都會選出科學上的年度突破成就,人類的科學素養便是勇於追求無邊無際的各個領域,曾經我們這麼做,而未來我們也會如此繼續。今年的獲選者有遠至彗星的羅賽塔號、恐龍的後裔解密以及電腦科學新的里程碑等10項驚人成就(上)。
0
0
・2015/01/09
四面八方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這是我們在一九二○年代就已經知道的事。事實上是所有星系都在彼此遠離,因為宇宙正在膨脹。但我們更想知道的是:未來呢?
・2015/01/09
粒線體以二分裂法,但是在細胞中兩個或更多的粒線體也可以融合,形成長管狀的粒線體網絡。不過,不管是單獨的粒線體,或是粒線體網絡,大約很少有人想到:粒線體之間是否存在著DNA交換的問題?甚或是,細胞與細胞之間是否能交換粒線體DNA? 紐西蘭的馬拉甘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研究小鼠的乳癌時,意外地發現:癌症細胞在缺乏粒線體DNA的狀況下,可以從周圍健康的宿主細胞中獲取粒線體DNA。
・2015/01/08
史蒂芬・霍金無疑是當代的物理學家中公認最聰明,也是最負盛名之人。然而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倒並非全然因為他在科學上的成就,也來自於他戲劇性的人生,尤其是他不屈服於病魔,還微笑以對的堅韌形象。還有誰比他更能凸顯人類不受肉體禁錮的精神力量與心智能力呢?
・2015/01/07
你對於某個品牌的汽車情有獨鍾嗎?吸引你的是因為他擁有強大馬力?低耗油?還是它外觀看來超酷呢?或許多數人會認為,車是買來開的,當然是考慮到它的功能啊,好開又安全才是重點。然而來自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品牌忠誠度以及對於品牌的喜愛是受到「外觀」所影響,「性能」甚至是「價錢」的影響力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