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7/28
《科學》期刊報導2006年關鍵性的阿茲海默症論文造假。第一作者接受調查的同時;通訊作者發表網路聲明,撇清責任。
・2020/09/04
彰化萬人抗體血清檢測許多人針對學術倫理提出質疑,其中一個爭議點便是 IRB 的審查通過的時間點,研究已經接近尾聲。IRB 在研究中扮演什麼角色?公務和學術倫理的界線又在哪?
・2019/02/02
科學的價值、教育的價值、大學的價值,在純粹的名利追逐下,無形中崩壞,但別怕!我們還有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
・2018/12/26
對於學術期刊數據造假的情形,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應該要撤搞,什麼情況下則是用勘誤處理?本篇文章提出了作者的觀點。
・2018/02/21
學術論文出版往往是由作者支付期刊出版商一筆費用,以取得刊登於該期刊的權利。近年來,學術界開始有聲浪表示出版商利潤過高、訂價策略不合理,許多不堪入目的內幕也隨此浪潮之揭發。而目前主流的期刊運作模式──「公開取得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更衍生出了令學者聞之色變的「掠食性出版商」,本文作者便親身經歷了一次跨國掠食性出版商的騙局。
・2017/01/13
最近臺大郭明良教授的疑似論文造假事件,引發許多對於臺灣該如何進行生醫研究倫理訓練的討論。過去20年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對於生醫研究倫理 (Responsible Conduct in Research)非常的重視,將其視為研究訓練裡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對於研究倫理的訓練方式,或許可以提供臺灣作為借鏡。
・2015/04/15
造假的事件固然是科學研究的陰暗面,但並不是所有科學研究上的錯誤都是有心或有目的,人類的知識一再豐富、科技持續發達,而研究也會與時俱進,不斷地推翻過去的錯誤,然後成長。本篇文章探討十二種科研中常見的問題,來看看是否你也遇上了這些障礙?
・2014/11/26
將藉由更深入地討論可證偽性的觀念,來檢視「研究造假」與「科學假說的可證偽性」之間的關聯。
・2014/07/14
日前同仁已經在臉書上轉載國外報導,預告國內即將爆炸學術界大醜聞,果不其然,隔日,報章全版頭條報導此則醜聞,當然如果不是教育部蔣部長牽涉在內,尚不會造成如此大的炒作。李遠哲前院長等學界大老無不義正辭嚴地批判。
・2014/02/07
科學社群發展科學知識的生產流程,其初衷是尊重每位科學研究者都有維持科學知識結構性誠篤(structural integrity)的自律意識,提出的研究結果都經得起再現研究的考驗。然而即使到今天,資料造假與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的事件依然在許多科學領域不斷發生,而無法用具體倫理規範約束,卻會損害結構性誠篤的問題,是通過同行的專業審查才出版的研究成果,卻不能被其它研究者以相同或接近的方式重現(re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