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8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7/02
《SciMu科學募資》平台專案徵求中。我們預備接下來在泛科學定期討論跟科學-募資有關的議題,不管是您有任何疑問或是建議或單純只是好奇,歡迎與我們連絡或直接在下方提出討論。
・2015/07/02
科學的進展就如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不了前人的經驗累積。布拉格父子在 X光繞射的發現與應用上扮演的傳承角色就是典型的代表,而且他們人生道路上的許多交會也頗耐人尋味。
・2015/07/01
面對真實世界中「收入不均」的問題,有時也希望拿張「均富卡」來解決,然而均富卡是虛幻的,要改善這種狀況,或許我們要先搞清楚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怎樣的收入分配才算公平?如果你厭倦了政治式的漂亮回答,不妨看看哥倫比亞大學化工系的Venkatasubramanian教授和工業工程系的Sethuraman教授如何用「統計力學」的方法來尋求答案。
・2015/07/01
美國企業家Elon Musk領導的民營太空發射公司Space X原本計畫在當地6月28日發射無人火箭「獵鷹9號」(Falcon 9),將補給品及科學裝備送至國際太空站,卻在升空後不到三分鐘就發生爆炸。
・2015/07/01
近日,一份刊登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的研究指出,基因可能會決定一個人從事性犯罪的機率。如果這個說法屬實,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對潛在的性犯罪者採取預防措施,藉此大幅降低性犯罪發生的可能性。
・2015/07/01
雖然如今我們將萊布尼茲與牛頓並列為微積分的發明者,但萊布尼茲在世時的境遇卻與牛頓卻是有著天壤之別……。比牛頓小四歲的萊布尼茲出身為德國貴族,他原先研讀的是哲學,20 歲就憑著一篇法律的論文拿到博士學位,並獲聘為法學教授。但他卻婉拒了教職,決定全心追求在科學方面的興趣。
・2015/06/30
八仙塵爆發生至今,網路上開始出現一些討論,其中有一部分是責難傷者,像是「如果是我,才不會去參加這種活動,根本玩命!」、「主辦單位沒腦、參加的人更沒腦!」等等。雖然,大多數這類的回應下面就會有其他人回應,希望留言者能將心比心,畢竟已經傷這麼大,我們需要的不是罵,而是互相同理。 只是,為什麼這些塵爆酸民要責難傷者?真的只是他們沒有同理心嗎?還是他們可以從責難中獲得什麼?
・2015/06/30
1967 年,國際度量衡大會通過改以銫原子鐘所用的原理定義秒,從此擺脫了與日、年的關係。然而我們日常生活還是沿用傳統的的計時方式,因此與原子鐘會有些微誤差,於是國際時間局(現已由國際度量衡局取代)遂決議每當誤差累積超過 0.9 秒,就得在每年的 6 月 30 日或 12 月 31 日的最後一秒鐘增減一秒,以便與原子鐘同步。多出來的一秒就是閏秒。
・2015/06/29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證據不會說謊」,很多刑案透過法醫的鑑識,就能了解犯罪的方式,進而找到犯人。 可是,證據真的不會說謊嗎?以下是台灣幾個法醫鑑定上有所爭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