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7/31
在特大天線陣巡天計畫資料中,一個來自遙遠星系的不尋常電波源,吸引了天文學家的注意。這個未知電波源,最可能是來自一個非常年輕且威力強大的中子星......。
・2021/03/01
2020年天文學界各項重要發現與進展:除了首次發現奇怪的冥府行星,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合併事件證實了中介質量黑洞的存在;太空探測器歐西里斯號成功登陸貝努收集樣本,嫦娥5號時隔40年從月球帶來新鮮樣本;而塵埃,可能是參宿四變暗的罪魁禍首……
・2019/12/20
恆星之所以取名為恆星,是因為古時人們相信恆星永恆不變,象徵著完美與無限。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與完美的,恆星也如同人一般有著生老病死,只是恆星的一生可能橫跨數百萬到數百億年,遠多於你我的壽命,更長於人類的文明。而星團裡的星星,每顆都有不同的質量,但卻在相近的時間一起誕生,而不同質量的星星有著不同的演化過程和壽命。
・2019/03/12
對一顆正常的恆星而言,壽命可以有數十億年以上,在這段生命裡,絕大多數的歲月,它都是藉由把氫轉換為氦的核融合過程所產生的熱壓力,來對抗因自身質量所產生的重力。然而,氫燃料終有燃燒殆盡的一天。此後,恆星便會開始收縮。在某些情況下,它能承受得住自身的重力崩陷,只是變成密度很大的一個星核,稱為白矮星。然而印裔美籍物理學家錢卓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在 1930 年證得,白矮星的最大質量約為太陽的一點四倍。蘇俄物理學家蘭道(Lev Landau, 1908-1968)也獨立計算出相似的數值,並把這個完全由中子組成的緻密星體,命名為中子星。對於另外無數個質量大於白矮星或中子星的恆星,當它們在核燃料耗盡之後,命運將會如何呢?稍後以研發原子彈而著名的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曾對此做了一番研究。1939 年,歐本海默與沃科夫(GeorgeVolkoff, 1914-2000)、史耐德(Hartland Snyder, 1913-1962)共同計算出:這樣的大恆星,熱壓力將無法與自身的重力相抗衡。再者,如果忽略這個熱壓力,一顆均勻球形對稱的星體將會收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稱為奇異點。然而,我們所有關於空間的理論,都是構築在「時空是平坦的」假設上,因此,這些理論都無法適用於奇異點上,因為奇異點在時空曲面上的曲率為無限大。事實上,奇異點標誌著空間與時間的終點。這就是愛因斯坦覺得非常反感的東西。
・2018/01/02
根據北歐神話,雷神索爾(Thor)擁有一把名叫妙爾尼爾(Mjölnir)的鎚子。但神話當然沒有給予任何科學解釋。不過,根據漫畫設定,妙爾尼爾是以中子星的物質製成的。中子星究竟是什麼?如何能夠賦與妙爾尼爾這麼神奇的力量?
・2018/01/01
每到了一年的最後,我們總是要不免俗地來回顧一下這年經歷的所有事情,而最適合科青們的回顧方式,莫過於跟著《Science》在 2017 年 12 月所選出「年度科學突破」(Breakthrough of the Year)來看看今年科學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  
・2017/12/11
一如許多人事前的預期,重力波研究毫無懸念的拿下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但這將只是一連串大發現的開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10 月16 日在華府與重力波研究團隊大陣仗的召開記者會,宣布了人類首度透過各個電磁波段確認重力波來源,並詳細觀測爆發後的餘暉,這場碰撞不僅實際上使全球振動,也讓許多地面和軌道上的大望遠鏡轉向同樣的目標。重力波獲獎的獨白甫落幕,但多角觀測才正要閃亮登場呢!
・2017/10/16
2017年10月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對重力波偵測有卓越貢獻的萊納.魏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瑞.巴利許 (Barry Barish)。諾貝爾餘波仍持續蕩漾的現在,2017年10月16日,LIGO、Virgo和全球各地的天文台團隊聯合召開記者會宣佈,發現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重力波及電磁波!(一再有大發現,可以這麼犯規嗎?)
・2016/04/10
按照一般的想法,與地球同樣質量,但半徑只有8.9mm的星球—物質緊密的塞到那種地步的終極重星,有可能存在嗎?用簡單的插圖、簡單的文字向您解釋,重力是如何創造星球與滅絕星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