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電子皮膚-比醫生更了解你的乳房健康

李秋容
・2015/11/29 ・1378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bfb3f156-2e3e-4453-8c83-8fd962bdf9da-1410539593753-600x450
電子皮膚具有更高的偵測靈敏度,可以發現比目前技術更深入的疾病徵兆,提早發現並提高病患的存活機率。Source: iStockphoto

我們的皮膚內分布了許多感覺受器,能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感受」到東西,但不是所有人的皮膚都能正常行使功能,如截肢患者或機器人。而皮膚底下藏著我們重要的器官與組織,目前大部分還是需要儀器才能進行檢測,但重病患者或是需要隨時監控健康狀態的人可能耐受不住天天跑醫院了。對此,科學家發明了一種電子皮膚,用來感知外部和監測內部,且為了使它更加貼近人類皮膚,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使它透明化且具延展性,甚至開始發展超乎皮膚的功能如記錄對話、癒合傷口和自行產生電力。而現在,電子皮膚可望取代儀器變身成為你的「專屬醫生」,連癌症它都不放過。

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奈米科技與材料中心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用奈米粒子做成的電子皮膚(Electronic Skin)原型,他們宣稱這項研發可以為乳癌提供早期的偵測方法。

電子皮膚具有更高的偵測靈敏度,可以發現比目前技術更深入的疾病徵兆,提早發現並提高病患的存活機率。《ACS應用材料與界面期刊》(journal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所刊登的一份研究指出,像電子皮膚這樣的薄膜式觸覺裝置,可藉由接觸壓力使觸覺裝置的薄膜局部變形,描繪出接觸物體的形狀。

研究團隊將聚合物和 10 奈米(nm)的金奈米粒子沉積物,結合後旋轉塗覆,建立一層接著一層的觸覺裝置,金奈米粒子一般會和 3 奈米的硫化鎘奈米粒子結合,並用於癌症偵測和治療技術中。而這個多層次的結構的組成,是由 9 層的聚合物將 3 層的金奈米粒子和 2 層的硫化鎘奈米粒子分離,再將這所有的一切都推積在由銦錫氧化物(ITO)玻璃基材上,而當鋁箔用作於頂部電極時,ITO 可作為底部電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觸覺裝置和臨床醫生執行乳房檢查相比,偵測結果有何不同呢?研究人員將模擬腫塊植入一片矽樹脂,然後將觸覺裝置壓在矽樹脂上,施以乳房檢查中臨床醫生使用的相同壓力。結果顯示觸覺裝置足以偵測到矽樹脂中 20 毫米深、5毫米寬的人工腫塊,偵測結果比臨床乳房檢查更為顯著。醫療人員通常無法發現小於 21 毫米寬的腫塊。如果醫生能夠偵測到這些過往檢查容易遺漏的不規則小型腫塊,病患的存活機率至少能提昇至 94% 以上。

這項測試也成為其他的偵測技術的替代方案,如花費昂貴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MRI),和不適用於年輕女性和乳房組織較為緻密的女性的乳腺攝影術(mammography)。而研究人員也注意到了此技術可以用於掃描和發現黑色素細胞瘤(melanoma)和其他癌症病患的早期徵兆,相信在未來偵測各種病症可以更加方便與詳細。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智慧生活與前沿科技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審校:陳妤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原發表於行政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科技新知」。歡迎大家到科技大觀園的網站看更多精彩又紮實的科學資訊,也有臉書喔!

延伸學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李秋容
26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愛吃愛玩愛科學,過著沒錢的快樂日子。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精準解除早期乳癌疑慮
careonline_96
・2024/07/12 ・244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是一位 30 多歲的女性,念高中的時候就發現乳房有顆腫瘤,從乳房超音波檢查看起來偏向良性腫瘤,便持續追蹤,幾個月前,患者覺得乳房腫瘤變大。雖然粗針穿刺的結果為良性,但醫師仍建議動手術將腫瘤切除,對於手術,患者感到相當憂慮。」雙和醫院乳房外科蘇智銘醫師表示,經過詳細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利用特殊設計的真空抽吸輔助針,經由小於 0.5 公分的傷口,便順利將乳房腫瘤移除。

術後病理報告顯示,切下來的腫瘤組織中有少量乳管原位癌,即零期乳癌。蘇智銘醫師說,雖然這種案例非常少見,但也感到很慶幸,因為當時做了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取得較多的組織,才能早期發現零期乳癌,後續也安排了相對應的手術及治療計畫。

「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因此當發現乳房病灶時,患者都會很緊張。」秀傳醫院乳房外科王馨鎂醫師解釋,臨床上會根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的檢查結果來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切片檢查。若腫瘤在乳房超音波中呈現邊界不規則、內容成分不均勻、體積變大、有惡性病灶的疑慮時,醫師會建議進行切片檢查;如果在乳房攝影上發現微小鈣化點的分布疑似為惡性病灶之早期變化時,則會安排乳房攝影定位的切片檢查。

乳房切片檢查是利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定位,取出部分組織交由病理科醫師確認,常見的方法包括細針抽吸、粗針切片、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馨鎂醫師說明:「切片取得越大越完整的組織,正確診斷的機會也會越高。細針抽吸僅能取得零星細胞做細胞學檢驗,準確性較低。粗針切片可採檢到長度 1.5 公分、直徑 0.2 公分的長型組織,除了診斷良性、惡性之外,亦可以了解腫瘤的分型。而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能夠取得比粗針切片更大片的組織檢體,能夠瞭解更多資訊,讓診斷更精準。」

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檢查及治療一次完成

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會在開刀房進行,可採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蘇智銘醫師說,手術過程中會使用特殊設計的先進手術系統,包括具有真空抽吸幫浦的主機,和一個帶有凹槽以及刀片的針具。

「在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立體定位導引之下,醫師將針緩緩插至腫瘤附近,接著開啟真空抽吸系統,腫瘤會被負壓吸進切片針的凹槽之中,並被刀片切成長條取出。」王馨鎂醫師說明,這個過程會連續進行,切下的組織會自動儲存在切片針附屬的檢體盒當中,因此針具不需多次進出,即可完成切片檢查或腫瘤切除。

相較於傳統手術,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大約 0.5 公分的傷口即可完成,術中與術後的疼痛都比較輕微,恢復速度也較快。而且可以把傷口隱藏在較不明顯的位置,例如乳房邊緣或乳暈旁邊,待疤痕癒合後,對外觀的影響更少。王馨鎂醫師說,若同一側乳房有兩顆以上的腫瘤需切片或切除,在經過醫師評估後,可能有機會由同一個傷口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智銘醫師說明:「如果採用傳統的粗針穿刺,在完成切片後,腫瘤還是存在;但若利用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可同時完成切片檢查、診斷及切除治療,病理檢查確認為良性後就不用再動一次手術。」

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於乳房切片以及小於 3 公分的良性腫瘤切除,例如纖維腺瘤、纖維囊腫等。蘇智銘醫師說,若病理檢查發現有惡性組織,便須進一步安排手術治療乳癌。

王馨鎂醫師提醒,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雖傷口微小,但因進行組織切除,還是會有血腫機率產生,術後建議使用彈性繃帶或穿著彈性內衣加壓,血腫將會逐漸被吸收。

筆記重點提醒

  1. 早期乳癌通常摸不到,也沒有症狀,必須經由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才能早期發現。如有疑慮時,建議進行切片檢查。
  2. 常見的乳房切片方法包括細針抽吸、粗針切片、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切片取得越大越完整的組織,正確診斷的機會也越高。
  3. 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能夠同時進行切片檢查及移除腫瘤,在病理檢查確認為良性後就不用再動一次的手術,檢查治療一次完成。
  4. 相較於傳統手術,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僅約 0.5 公分,術中與術後的疼痛都比較輕微。而且可以把傷口隱藏在較不明顯的位置,例如乳房邊緣或乳暈旁邊,待疤痕癒合後,對外觀的影響更少。若同一側乳房有兩顆以上的腫瘤需切片或切除,在經過醫師評估後,有機會由同一個傷口進行。

>>>點我看更多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衛教懶人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高復發風險 HER2 陽性乳癌治療策略:手術搭配口服藥物避免復發、腦轉移
careonline_96
・2024/05/29 ・206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ER2陽性乳癌惡性度高、容易復發!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強化輔助治療,顯著降低復發風險,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位 60 多歲的 HER2 陽性乳癌患者,已接受過手術並完成術後輔助治療。經過幾年後,患者覺得有肢體無力的狀況,於是回診檢查。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教授表示,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腦部出現轉移的腫瘤。

HER2 陽性乳癌容易復發轉移,而腦部轉移對患者的影響很大,常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預後會比骨頭轉移、內臟轉移更差。洪朝明教授說,為了降低復發風險,針對 HER2 陽性乳癌的治療越來越積極,除了術後輔助治療外,高風險患者還可考慮使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進行強化輔助治療,幫助降低復發的機會。

「發現乳癌後,必須了解癌細胞的特性,包括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癌症生長指數(Ki-67)等。」洪朝明教授指出,根據乳癌的特性,可以將乳癌區分成幾個亞型,例如荷爾蒙受體陽性型、HER2 陽性型、三陰性型等。

在台灣,HER2 陽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的 20%。洪朝明教授說,癌細胞的 HER2 基因過度表現,導致癌細胞快速分裂,屬於惡性度較高的乳癌。HER2 陽性乳癌的進展速度較快,復發風險較高,容易轉移到淋巴、腦部、骨骼等處,而且較常出現抗藥性,預後較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ER2陽性乳癌惡性度高、容易復發

洪朝明教授說,根據統計,HER2 陽性乳癌患者接受治療後,在 8 年內復發的機會仍達 10% 至 20%,所以針對 HER2 陽性乳癌的治療會越來越積極,希望盡量降低復發風險。

「一般而言,我們會建議 HER2 陽性乳癌患者,在術前接受輔助治療,做完一個完整的療程後再考慮開刀。」洪朝明教授說,手術治療後,接續進行術後輔助治療,目前可能採用標靶治療或雙標靶治療。

如果腫瘤大於 2 公分、有淋巴結轉移、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就屬於高復發風險之 HER2 陽性乳癌。洪朝明教授解釋,接受術前輔助治療後,腫瘤可能會縮小,甚至完全消失。如果在檢體中完全找不到癌細胞,稱為「病理完全緩解」,術後復發風險較低;如果在檢體中依然存在癌細胞,稱做「病理未完全緩解」,術後復發風險較高,容易轉移到肝臟、肺臟、腦部、骨頭等遠端器官。

HER2陽性乳癌治療策略

針對高復發風險之 HER2 陽性乳癌患者,在完成一年術後輔助治療後,現在還可以考慮接受強化輔助治療。洪朝明教授說,強化輔助治療是使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小分子標靶藥物能透過不同的機轉抑制癌細胞,根據研究,使用小分子標靶藥物進行強化輔助治療,可降低 HER2 陽性乳癌五年近 30% 復發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 HER2 陽性與賀爾蒙受體同為陽性於術後輔助治療結束後一年內開始強化輔助治療,可降低五年超過 40% 復發風險。另外,由於小分子標靶藥物具有能夠穿過血腦屏障的特性,有助於預防及治療腦轉移,可降低五年近 60% 腦轉移及死亡風險。若是未達完全病理緩解者的高風險患者效益更顯著,可降低八年 53% 死亡風險。

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

乳癌的治療持續進步,運用不同的藥物從術前輔助治療、術後輔助治療、到強化輔助治療,能夠幫助患者提升治療成效、降低復發風險。洪朝明院長提醒,請與醫師密切配合,一起努力,對抗乳癌!

筆記重點整理

  1. HER2 陽性乳癌屬於惡性度較高的乳癌,進展速度較快,復發風險較高,容易轉移到淋巴、腦部、骨骼等處,而且較常出現抗藥性,預後較差。
  2. 一般會建議 HER2 陽性乳癌患者,在術前接受輔助治療後再開刀,接著接續術後輔助治療。如果腫瘤大於 2 公分、有淋巴結轉移、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屬於高復發風險之 HER2 陽性乳癌,需要更積極治療。
  3. 這些高風險患者可服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進行強化輔助治療,幫助降低復發的機會。
  4. 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能夠穿過血腦屏障的特性,有助於預防及治療腦轉移,降低腦轉移及死亡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