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8/15
根據歐盟2010與2011年出版的報告,歐洲國家正面臨一系列的重大社會性挑戰,包括經濟成長、就業指標、國家競爭力、社會凝聚、多元社會所帶來的文化與教育衝擊、永續性、環境保護、人口變遷、移民與融合、生活品質,乃至全球性的互賴互動等課題。
・2013/02/25
「理性」幫助人類進行邏輯思考、判斷分析、歸納整理、乃至於發明創造,使人類得以控制、改善外界的環境,換句話說,「理性」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也因此現代教育的設計主要是架構在理性學習的基礎之上。然而「理性」是有極限的,在人類的心智活動中,有許多的意念和經驗往往超出理性概念所能掌握的範圍,例如生命深層的悲喜,或者更終極的意義等問題,這個部份便屬於「神話」的領域。
・2012/10/08
歷史上有些新發現,可能會立即帶來爆炸性的震撼效果,但有時候卻是在不知不覺中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力,如美國科學哲學家湯瑪士˙庫恩(Thomas Kuhn,另譯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文版已由遠流出版,王道還譯)ㄧ書,即為此例。
0
0
・2012/05/01
為了追逐競爭愈趨激烈、但各方面報酬亦再不可同日而語的學術研究大餅,許多英國高等學府也不斷想方設法提升所屬研究人員的兩大競爭力,一是知識轉移,另一則是跨領域和穿領域的溝通與思考能力。
・2012/03/10
當我們在今天開始注意到「跨科際」教育的潛在意義,且想要推動更有效益的穿領域科學傳播時,台北赤蛙復育成功的案例,提供了我們ㄧ個非常珍貴的課題──也就是從「線性」走向「網狀」思考的重要性。
・2012/02/02
科學無國界,然而科學傳播卻可以分成「國內」和「國際」等兩大研究區塊──以針對國內受眾所做的科學傳播而言,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尤其是大眾科學教育)無疑有著密切的關聯,有時甚至很難在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之間劃出明確的界線。
・2011/12/15
「科技」的次文化至少需要包含兩個向度,其一是「科技知識」所架構的世界,此一知識世界的探討,著重在理性、邏輯、方法、真理、演化等問題;其二是「科技人員」所集結的社群,而對科技社群的描寫,則需要借重政治、經濟、社會的概念,進行權力網絡的動態分析。
・2011/11/19
自從進入科學傳播的領域之後,我一直在琢磨什麼是「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教育理念,又應該如何落實的問題。適逢本週末在倫敦有一個長達三天的國際會議,以「福島事件的人文省思」為題,試圖在核能危機之後,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之間尋找對話的可能性,於是我興沖沖地去參加了!雖然會議的設計與討論的方向並沒有完全達到「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整合,不過它卻提供了我對於什麼是「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的實踐、「跨科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強「跨科際」的溝通效益,產生了進一步的思考。
・2011/11/19
英國科學家兼小說家史諾在《新政治家》雜誌裡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當前西方社會的知性生活,已被切割成兩個不同的文化區塊──科學VS.人文──彼此漸行漸遠,而他認為這兩個領域各說各話的現象,毋寧是現代世界無法共同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大障礙。三年後,史諾將這篇評論加以延伸,在劍橋大學進行演講,並將演講內容以《兩個文化與科學革命》為題,出版成冊,在大西洋兩岸挑起了激烈的辯論和廣泛的共鳴。
・2011/09/25
日前有媒體指出,國內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將小女生們出現性早熟的趨勢歸咎於偶像劇,宣稱偶像劇的熱情場面和浪漫情節會讓小 朋友們產生過多的綺想。雖然該報導也試圖提出另一種見解,在新聞中訪問了另一位中醫師,指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特別是過多油炸類食品(如炸雞之類),更可能是造成體質變化、提早性徵的主要因素,但因為記者對第二位醫師的採訪猶如曇花一現且缺乏聳動性,報導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偶像劇導致性早熟」這個因極簡化而老少易懂、又具有震撼效果的話題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