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當經濟發展遇上了生態保育

蔡明燁
・2012/03/10 ・414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我們在今天開始注意到「跨科際」教育的潛在意義,且想要推動更有效益的穿領域科學傳播時,台北赤蛙復育成功的案例,提供了我們ㄧ個非常珍貴的課題──也就是從「線性」走向「網狀」思考的重要性。

在台灣的科學傳播網絡中,致力於生態保育的社群屢建奇功,可能是因為1980年代間,環保意識在國內抬頭,適逢寶島正開始走向民主化,環保團體很快成為市民社會的活躍份子,而經過了多年的努力,不僅環境保護的大原則已經成為許多台灣民眾的共識之一,以永續生態為宗旨的各類組織,相對上也已經在長年的實際操作中,建立出比較多元的社會網絡,並累積起較為豐富的穿領域溝通經驗,因此當我們在今天開始注意到「跨科際」教育的潛在意義,且想要推動更有效益的穿領域科學傳播時,台北赤蛙復育成功的案例,提供了我們ㄧ個非常珍貴的課題──也就是從「線性」走向「網狀」思考的重要性。

台北赤蛙。(圖片來源﹕ pseudolapiz@Flickr)

台北赤蛙以「台北」命名,因為美國博物學家1908年在台北縣八里鄉首度發現了這種體型纖細的赤蛙,身長不到四公分,屬於蛙類中的小不點兒,背部呈綠褐色,體側有兩道白色的褶極,褶極兩邊各有兩道黑線,叫聲細小,彷彿昆蟲唧唧。博物學家後來在大陸南部與東南亞也有找到同一物種。

三十年前,台北赤蛙在台灣西海岸的低海拔沼澤、水田普遍分布,牠們住在清淨的溼地,跳躍能力強,大部分時間會躲在水中的草叢或睡蓮篷下當保護傘,躲避天敵,然而隨著道路開發、農業用藥等對環境的汙染,台北赤蛙的生命力迅速下降,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已經瀕臨絕種,全台灣只剩下四個族群:台北三芝、桃園龍潭、台南官田,以及屏東內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台北赤蛙在三芝賴以維生的棲地,是一大片蓮花田,蓮花田的主人是年屆八旬的老翁楊文石先生,人稱「阿石伯」,他是一個勤快務實的台灣農民,每天清晨四、五點起床,一直忙到夜裡十點多,除了照顧自己的一片山,還受雇幫鄰居整理田園,打理的田地總面積加起來約為一甲多。

1999年,木柵動物園的保育專家在阿石伯的蓮花田發現了台北赤蛙,隨即展開調查,到了2000年,驚覺赤蛙的數量已剩下不到50隻,於是動物園的林華慶組長趕緊在2001年和農委會取得共識,決定由動物園撥款成立一個台北赤蛙的復育專案。

不過在專案推動之初,專家們所採取的仍是一種單向式的思考路線,他們原想用補助的方式來說服當年七十多歲的阿石伯,不要再在蓮花田裡噴農藥,並承諾會定期補貼他的農業損失,但這對當時已經有二、三十年栽種經驗,可是卻第一次聽到「台北赤蛙」這個名詞的阿石伯來說,根本不著邊際,也就不予理會。接著又有人建議林組長,何不乾脆把這塊地給租下來,或者把台北赤蛙整個移到動物園裡,不就可以安心保護赤蛙了嗎?

所幸在這個關鍵性的當口,林組長跳出了線性思維的束縛,他有感於過去數十年來在台灣,每當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育發生衝突的時候,大家不是只想到用錢來解決,就是以抗爭或對立收場,這種過程不僅成果有限,也很難讓人受到啟發,反倒很容易製造一種誤解,好像為了稀有的動、植物,或是為了自然生態,就一定要犧牲農、漁、林業一樣,所以他很希望能夠走出一種新的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農委會的網絡,動物園輾轉找到了專門推動有機農業的慈心基金會,派出農民輔導員李逢棋去現場了解,發現保育人員和阿石伯的認知相去太遠,猶如雞同鴨講,於是他開始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經常去阿石伯的田邊和他閒聊,阿石伯起初也不想和李先生糾纏,但時間久了,友情逐漸培養,阿石伯向李先生坦承,他不是不知道農藥的可怕,也很清楚農藥對自己身體的危害,但是如果不用農藥,蓮花葉會被蟲子吃光,蓮花就賣不出去了!

聽了李逢棋的回報,慈心基金會的鐘長華組長決定啟動銷售機制來打破僵局,同意只要阿石伯停用農藥,那些還不能算「有機」的蓮花,仍然可以在慈心所屬的里仁商店販賣。這個提議讓阿石伯動心,當時他因為公家單位的三令五申不用農藥,在2002年春天,蓮田的葉面已經給水螟蛾的幼蟲吃得只剩下葉脈,於是到了同年十月,也就是蓮花季的末期,他帶了60束蓮花去慈心的賣場參觀,驚訝地發覺有機農產品售價較高,卻有很多消費者樂意購買,當他在賣場逛完一圈後,蓮花居然已經售罄,於是他終於同意改變耕作習慣,從2003年起全面朝有機發展。

林華慶組長建議採天敵制衡來處理蟲害,因為水螟蛾是台北赤蛙的食物來源之一,也不希望牠完全消滅,只是天敵生態的形成需要時間,所以林組長經過實驗,先用蘇力菌的菌種把蟲害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一直等到九月間,虎皮蛙出現了,十月間,水螟蛾的剋星紅娘華也出現了,自然生態的復育才達到了較完整的生物鏈平衡狀態。至於停用農藥和殺草劑以後蔓生的雜草,以及遮掉其他水生植物所需陽光的荷花,則只能靠人力拔除,2001年間,動物園曾經透過社區教育的資源,在當地的橫山國小舉辦教師研習營,當時參與的吳景泉老師自願雇人去楊家的田埂拔草,但經費太少,所以偶爾帶學生去拔,最後他自己一個人拔,接下來動物園和慈心基金會也陸續發動義工,大家一起去幫阿石伯除草。

在原先的單向思維與線性操作中,保育專家和阿石伯之間並沒有很多互動,經過了兩年的溝通和補助,到2002年時,台北赤蛙的復育才只多出了20隻;然而當林組長不再把「生計」和「生態」放在天平的兩端,體認到兩者都是現代社會結構中的一環時,網狀的思考模式串聯了不同的社群從各個面向投入,這已經不再是一對一的單打獨鬥,而是眾多社群──包括動物園的保育/科學社群、農委會的農業社群、社區教育的教育社群、慈心基金會的宗教/消費社群等──環環結集而成的一個新的網絡,台北赤蛙和阿石伯的蓮花便是這個網絡的交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芝阿石伯蓮花田。(圖片來源﹕F.M. Wang@Flickr)

網絡理論(Network Theory)把現代社會看成是一種複雜的網絡結構,無論是人力、金錢、訊息或資源的流通等,都必須仰賴網絡內部的傳輸,以及網絡和網絡間的連結與互動。社會學家拉圖爾(Bruno Latour)以電話線為例,他說電話線非常微細,在地圖上根本顯示不出來,同時電話線也很脆弱,用把剪刀就剪斷了,但是電話線的網絡卻覆蓋了全世界,把天涯海角牽動起來。

如果把網絡理論套用在台北赤蛙的復育個案中,我們發現網絡一但形成,透過社群環節的層層力量,確實更能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激發很多始料未及的效應,例如從保育的層面來看,2003年間,三芝地區台北赤蛙的成蛙至少已達120隻,幼蛙則有35隻,到了2004年,赤蛙保育的重點除了儘量維持原棲地的環境風貌外,也在木柵動物園開闢了溼地生態教學園區,引進台北赤蛙,並和大屯溪畔的農民合作,開闢無農藥的溼地,希望能夠幫台北赤蛙打造更多適合的生存空間。

在農業產銷及社區營造的環節上,我們發現阿石伯從原先不曾注意過台北赤蛙,到後來變成關心、了解台北赤蛙,甚至去印了名片,把他的蓮花稱為「赤蛙牌」蓮花,並在慈心「買蓮花、救赤蛙」的鼓吹下,吸引了一群消費者歡喜地買回去,有人經常會特意跑到阿石伯的蓮花田去看赤蛙,讓阿石伯交到很多新朋友,現在的阿石伯更很自豪地表示,他的有機蓮花不但可以觀賞,可以沖泡成花茶,花的黏液富含胎盤素,還可以塗在臉上當美容聖品呢!至於專案的原始推手林華慶組長,也自認是整個過程的受益人,他說自己的心裡原來只看到台北赤蛙,卻未曾考慮過「人」的元素,可是從李逢棋與阿石伯的互動中,他發現李先生不只關心土地上的生物、這塊土地的健康,也很關心阿石伯這個人,而這種對人的關懷,可能便是像他這種專業背景的人員過去所欠缺的視野,而唯有當生態專家在保護濱危生物之際,也能注意解決人所面對的問題時,才有可能真正達到所謂的永續性。

此外,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系列節目,以台北赤蛙的保育經驗製作了〈阿石伯的蓮花田〉專題,引起很大的迴響,不僅在第15屆東京地球環境映像祭入圍決選,也被新聞局選為「台灣紀錄片系列」之一,配上中、英、法、西語字幕,透過外館流通,達到了國際性(科學)傳播的功效;緊接著,木柵動物園也獲邀在東南亞及維也納會議上分享三芝赤蛙復育的成果,會後很多人向園方道賀,咸認是亞洲目前最成功的典範,被列為「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保育方略」亞洲保育代表案例,並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參考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林組長網狀思考的新模式中,我們發現了社會網絡可能製造的善意循環,也看到了跨科際互動與穿領域科學傳播潛在的美好願景。

When Economic Development Mee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當經濟發展遇上了生態保育) (mp3)

參考資料

原發表於 東西交叉口 及 跨科際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蔡明燁
11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蔡明燁,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保從今天開始、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9/12 ・185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陳彥諺

環保行動從源頭出發

說到「環保」,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關鍵字就是「減塑」、「限塑」,在現代社會中,大量塑膠製品、塑膠袋充斥在生活中,而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就是環保行動的最大敵人。不過,你知道嗎?發明塑膠袋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拯救地球。
在塑膠袋發明以前,紙袋、布袋是主流的包裝用品。為了讓人們能有好看、方便、低成本的包裝材料運輸物品,1959 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發明了塑膠袋,其輕便、價格低廉、耐用、可重複使用,也可以取代紙袋以減少伐木量。

圖一、1959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發明了塑膠袋,其輕便、價格低廉、耐用、可重複使用,也可以取代紙袋以減少伐木量。

卻沒想到,這麼好用又便宜的塑膠袋問世後,在20 世紀末以前,紙袋、布袋幾乎被塑膠袋取代了,但是,人們並沒有如圖林發明當時所設想的,將耐用的塑膠袋重複利用,以減少地球負擔,反而衍生出單次使用後便丟棄的習慣,時至今日,塑膠垃圾更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然而,地球是大家的,是每一個人的,也是家樂福所關心的。

家樂福十多年來,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除了推行友善農業關懷土地,也以透明系列商品支持動物福利,2019 年,更設立影響力概念店,鼓勵消費者自備購物袋,同時把家中不需要的紙袋,帶到店中分享給需要的民眾,家樂福以具體行動響應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希望改變從 i 開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家樂福響應 SDGs,改變從 i 開始

家樂福賣場實際響應環保行動

(A) 生活區:瓶身再生塑膠的環保洗護產品

日常生活中,洗澡洗髮使用的盥洗用品,是塑膠瓶罐的一大來源。家樂福攜手台鹽生技、台灣設計研究院、點睛設計,從原料到包裝,皆秉持著永續再生、環境友善、天然純淨的原則,推出Re系列永續商品。

Re代表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更代表著這項產品的永續再生(Power of Regeneration)。落實的行動包含,瓶身、瓶蓋採用 100% 再生塑料,運輸紙箱採用 FSC 森林環保紙箱等。

(B)食品區:可回收包裝減少食物浪費

食品的包裝,也是生活廢棄物的一大來源。家樂福除了停止使用保麗龍外,更在食品的包裝方法上,採用「貼體包裝」。

以往常見的食材包裝,是將食材放在保麗龍盒上,再以保鮮膜覆蓋,因為保鮮膜並無法完全密合食材本身,保鮮效果有限。而家樂福採用 APET/PE 材質的貼體包裝,結合抽真空原理與加熱技術,讓包材可以貼合食材,形成食材的第二層皮膚,減少與氧氣、微生物的接觸外,更能有效保存食材,減少食物浪費,同時減少保麗龍使用,一年可少用3百萬個保麗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 收納區:減塑收納寶物,再生塑料一級棒

在收納部分,家樂福提供了消費者環保折疊購物袋的新選擇,樣式活潑可愛的環保折疊購物袋,材質為 RPET,是回收寶特瓶材質,每 2.8 個寶特瓶可做 1 個折疊購物袋,不只可供消費者重複使用,且產品本身便已達到循環利用。

另外,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垃圾袋,家樂福也有新實踐!家樂福環保清潔袋,是回收家樂福或各通路的PE膠膜,經過工廠處理、回收篩選、製作成 100% 再生塑膠粒子後添加美國香氛除臭精油製袋,讓以往丟棄的回收膜,經過處理後有了新生命,而且不需添加新塑膠,就能製成接近新料等級的優質產品。

圖三、家樂福賣場的實際行動,以「再生塑膠」的回收再利用達成減塑目標

從今天開始、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

為了地球,家樂福不遺餘力。從友善農業、動物福利開始,再從減廢減塑著力。當家樂福自有品牌取消了飲料組裝的收縮膜包裝,策略從賣場及商品包裝減塑,每年約減少 340 噸塑膠,1067 噸的碳排。

塑膠產品的誕生初衷,是為了讓地球、讓人們的生活更好。雖然在過去的消費習慣下,對地球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是,要愛地球,永遠不嫌晚。從今天開始、從i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四、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用消費發揮影響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量子科技即將走入生活?最有趣的科學知識傳播 QuBear 量子熊,來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7/10 ・676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知從什麼時候,「量子」取代了磁場、奈米,成了時興的名詞。特別是把量子與資訊兜在一起,無論是在科學或是科技上,都深具潛力。或許有一天,我們將打開以量子位元建構的量子電腦,透過量子演算法進行各種計算,並把資訊用量子傳輸的方式傳遞出去。

這樣的日子可能真的不遠了。

為了因應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行政院在 2022 年 3 月宣布成立「量子國家隊」,由 17 個產學研團隊組成,包含了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光量子技術、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這三大領域。

「量子熊 QuBear」身為量子國家隊的推廣擔當,針對年輕世代學子,激發量子科學與科技的興趣與瞭解,將全力推動 Quantum PAY,以三大多元管道「Podcast、 Article、YouTube」進行知識傳播,內容類型含括播客、文章跟影音短片。量子熊 QuBear 除了打造線上平台,更製作多個 quantum PAY 學習模組,努力朝著建立量子熊的微學習平台,以及建構長遠的科學知識傳播生態圈的目標前進。

最後,你或許會好奇,量子熊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量子電腦的核心技術是量子位元 (qubit)。英文發音快一點,就跟 QuBear 有點相似,於是就裝個可愛,叫做量子熊啦!

記得看到量子熊時,幫忙按讚、訂閱,還有~開啟小鈴鐺~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WM3vYaCd_VoPHQ1hrUdzA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人類獵巫行為與氣溫降低、糧食短缺有關?從「經濟」尋找背後的另一種解釋——《經濟史的趣味》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7/04 ・215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美地區審判巫師的情況在 18 世紀已經看不到,但今日仍有許多國家(尤其在開發中地區)還有指控巫師與獵巫的事。例如非洲南撒哈拉沙漠地區,就指控巫師散布愛滋病毒使人病亡。崇信巫師與殘殺巫師是古今中外的普同現象。

「獵巫行為」在今天許多國家裡,仍在持續中。 圖/envato

研究歐美巫師的文獻非常豐富,只要在亞馬遜書店(Amazon.com)打入 witchcraft(巫師),就可以找到讀不完的著作。孔復禮(Philip Kuhn)的名著《叫魂》(Soulstealers,1990)研究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歐洲現在較可追溯的事件是 13 世紀由宗教機構(尤其是天主教法庭)執行的巫師審判,但到了中世紀晚期,就少見到教會介入,審判巫師的事件減少許多。

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釋,說明為何巫師人數會減少,其中一種說法是:專業男性醫師出現後,女助產士和女性民俗療者(女巫)的活動空間就少了。

景氣愈差,獵巫愈盛

大多數對巫師的研究,都屬於某個地區的某些案例或某類行為,屬於微觀層面的分析。哈佛經濟系的女博士生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2004 年發表一篇宏觀性、跨地區性的報告,檢討為什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會出現大規模的巫師審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奧斯特採取不同的切入點,認為主要是經濟性的因素:氣候轉入小冰期,農穫減少,在糧食短缺的壓力下,必須去除生產力最低的窮人、老人、寡婦,這些邊際人口的罪名就是巫師。

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的見解?

因為審判巫師活動最盛的時期,正好都是平均氣溫較低的階段,也就是氣象史上的小冰期。這會導致農作物歉收,海水太冷也會影響漁獲,這對歐洲北部的食物供應產生嚴重衝擊。巫師審判增加、氣候變冷、經濟成長下滑,這三者間應該不是單純的相關,而是有因果關聯。

為什麼要用指控巫師的方式來消除邊際人口?

因為巫師的陰森形象,最容易引起民眾驚恐排斥。歐洲的宗教勢力龐大,擁有現成的教會組織網路,方便利用制度殺人。以天主教為例,驅魔是教廷正式許可的作為,教宗保祿二世曾替少女驅魔但未成功。

如果 21 世紀初期的歐洲尚能接受教宗驅魔,我們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獵巫就不必驚訝了。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會提到魔鬼,《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 22 章 18 節說:「行邪術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獵巫史久遠,道教和佛教對這方面的記載更不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692 年發生的「塞勒姆審巫案(Salem Witch Trials)」為美國的著名的獵巫事件。 圖/wikimedia

大致說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獵巫在 15 世紀初期相當明顯,15 世紀末到 16 世紀之間暫時平息。16 世紀中葉到 18 世紀末是最嚴重的階段,這也是本章探討的時期。歐洲自中世紀以來就有許多記載巫師的文獻。

以 1486 年出版的《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為例,這本類似巫術大全的書,對各式各樣的巫術信仰、巫師的法力與作為都有詳盡記載。也提供完整的引導,要如何審訊嫌疑巫師,使她(他)們認罪;解說巫師如何呼風喚雨、破壞農作、興風作浪、打閃電、引發海嘯。這些都是非人力所能及的自然現象,卻硬要巫師代罪。這本書教導獵巫的方法,以及法官如何識別巫術、對女巫施酷刑。

氣溫變化才是獵巫的主因

兩千年來的溫度變化。 圖/貓頭鷹出版社

從氣象史的角度來看,10 ∼ 13 世紀之間的平均氣溫是 400 年的中世紀溫暖期。14 世紀起氣溫開始下降,直到 19 世紀初期回暖。在這段小冰期,最寒冷的是 1590 年代,以及 1680 ∼ 1730 年之間,平均溫度約比之前的世紀低華氏 2 度。

數字看起來好像很小,但已足夠讓接近北極圈的冰島被冰塊包圍,倫敦的泰晤士河和荷蘭的運河結凍。平均氣溫降低華氏 2 度對農作物有何影響?如果今天冷明天暖後天熱,全年的總積溫不變,短暫的溫度失調對農作物沒有影響。但如果整年平均低華氏 2 度,365 天總積溫降低 730 度,那就嚴重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608 年阿姆斯特丹的冬季景觀。 圖/貓頭鷹出版社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者史丹利.傑文斯(Stanley Jevons,1835 ∼1882)研究過太陽黑子活動對農業歉收的影響,也有人研究印尼火山爆發對全球氣溫變化的影響。

現在奧斯特要用具體的數字來觀察,氣溫變化和獵巫在統計上是否顯著相關。研究歐洲獵巫的學者,早就把氣候極端化當作控訴巫師的重要因素。奧斯特想用計量工具證實這項假說,她得到的答案很明確:Yes。

——本文摘自《經濟史的趣味》,2023 年 6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貓頭鷹出版社_96
62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