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真教授在《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一書中,引用了中研院數學所李國偉研究員說過的一段話:「科技」的次文化至少需要包含兩個向度,其一是「科技知識」所架構的世界,此一知識世界的探討,著重在理性、邏輯、方法、真理、演化等問題;其二是「科技人員」所集結的社群,而對科技社群的描寫,則需要借重政治、經濟、社會的概念,進行權力網絡的動態分析。
雖然在遣辭用句和研究重點上或有差異,但我覺得上述這段文字套用在穿領域科學傳播/科學教育上,其實也有吻合之處,也就是說,要在國內推廣科學傳播,除了需要對理念、法則、源流等知識加以探討,架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外,從人的角度來認識科傳/科教社群,使我們進一步了解此一活動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應有助於我們更確實掌握這門學問,從而將之在地化,為我們更加自如地運用。
站在這個出發點上,本文要介紹一位英國科學傳播界的老將──亞當˙哈特戴維斯(Adam Hart-Davis),他不像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自然生態節目的泰斗──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那樣擁有全球性的知名度,也不像這兩年突然崛起於英國媒體圈的物理學家卡克斯(Brian Cox)那般充滿了年輕的魅力,然而哈特戴維斯所代表的,卻是老一輩英國科學傳播人一步一腳印的傳統取逕,從他身上,我們約莫可以看出自1970年代以來,英國人是如何進行科學傳播的?是什麼樣身分背景的人在從事這樣的工作?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面臨了什麼挑戰?又如何因應這些挑戰?此外,透過哈特戴維斯,我們是否在某個層面上也窺視了英國社會權力結構的一些端倪呢?
哈特戴維斯出生於1943年,他的父親魯伯特(Sir Rupert Hart-Davis)擁有爵士頭銜,是英國貴族階層的一員,和英國女王及現任保守黨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都有血緣關係。亞當˙哈特戴維斯畢業於貴族學校伊頓學院(Eton College),接著他選擇就讀牛津大學莫爾頓學院(Merton College)的化學系,隨後又到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攻讀有機金屬化學的博士學位,並在加拿大做了三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回到英國以後,他開始在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負責編輯科學方面的出版品,以及各種西洋棋手冊,直到1977年,時年34歲的哈特戴維斯以研究員的身份,加入了約克夏地區電視台(Yorkshire Television,簡稱YTV),正式展開了他的媒體生涯。
話說英國電視產業肇始於公共電視BBC,到了1955年才成立了商業性的獨立電視(Independent Television,簡稱ITV)。ITV雖然以廣告維生,還是屬於英國公共電視體系的一環,由不同的地區性電視台聯合組成,不過ITV的組成份子並不固定,因為每隔一段時間英國政府就會公開招標,根據投標者過去的表現、現有的資源和對未來的規劃,評定由誰得標。
以英格蘭東北部地區觀眾為對象的YTV,從1968年起成為ITV的一員,有很長一段時間,對科學性電視節目相當重視,而哈特戴維斯在YTV的起始任務,便是協助不同的節目進行幕後研究,例如1970年代間一個叫做《別問我》(Don’t Ask Me)的談話節目,邀請專家到現場回答觀眾各種和日常生活有關的科學問題,其中三位經常受邀的嘉賓包括科學家派克(Magnus Pyke)和植物學家貝勒米(David Bellamy),兩人的形象都很符合「瘋狂科學家」的典型,動作也都很誇張,不過派克像個老紳士,貝勒米像個老頑童;第三位因本節目而在1970、1980年代馳名英國科傳界的專家,則是女醫師史特波哈德(Miriam Stoppard),她還主持了一個醫療性節目《有生之處》(Where There’s Life)。此外,哈特戴維斯也是《克拉克神秘世界》(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系列節目的研究員,克拉克是科幻小說家,節目的開頭跟結尾都由他現身說法,但節目內容主要由旁白和紀錄片的方式來呈現,探索各種神秘的傳說,例如飛碟、海怪之類。
1980年代間,哈特戴維斯獲得實際製作電視節目的機會,多以科學性兒童節目為主,例如《我和我的電腦》(Me & My Micro),由喜劇演員哈里斯(Fred Harris)主持,哈里斯在進入傳播界以前是小學老師,在ITV和BBC主持了很多以電腦、數學為主題的教育性節目;《好玩的遊戲》(Fun & Games)由另一位喜劇演員轉戰科傳界的波爾(Jonny Ball)主導,波爾沒有大學學位,不過對數學和機械很有興趣,懂得用簡單的語言把複雜的概念解釋清楚,非常受到觀眾的喜愛,很快成為七、八O年代主持BBC兒童科學節目的大將,他的《想個數字》(Think of a Number)、《再想一想》(Think Again)、《倒著想》(Think! Backwards)以及《這麼想》(Think! This Way)等系列,到今天仍被公認為推廣數學的極佳典範。與此同時,哈特戴維斯也參與了兒童教學節目《科學眼》(Scientific Eye)的製作。
累積了近20年的電視經驗,年近半百的哈特戴維斯終於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正式主持節目,代表作為YTV的《地方英雄》(Local Heroes)和BBC的《羅馬人對咱們有啥貢獻?》(What the Romans Did for Us?)。雖然這兩個節目都是以一般觀眾為訴求,但哈特戴維斯學會了擺脫老學究的面孔,在《地方英雄》系列中,他踩著單車、穿著色彩鮮豔的服飾,穿梭在北英格蘭的曠野和大街小巷,走訪古往今來各種與當地相關的科技發明,除了介紹歷史、風土、人情,也親自操作設計實驗,生動再現某項發明的過程,獲得廣泛的迴響,因此《地方英雄》很快被BBC網羅,擴大成為面向全英國的科學性節目;至於《羅馬人對咱們有啥貢獻?》,也是一個結合了考古、科技、人文與社會等多重面向的系列節目,透過追溯羅馬人的各種發明,反映羅馬歷史與文化,並探討其對現代英國社會的影響,這個節目的成功衍生出了一系列類似的作品,包括講維多利亞時代的(the Victorians)、都鐸王朝的(the Tudors)、古代文明(the Ancients)等所在多有。
進入21世紀的哈特戴維斯,在英國科學傳播界依然非常活躍,不僅在電視及廣播節目的幕前、幕後都有擔綱,更重要的是他勤寫不輟。英國的科學性電視節目多半都有書籍搭配出版,所以像艾登堡、卡克斯、派克、乃至波爾等人,也都寫過不少深入淺出的電視節目相關作品。不過哈特戴維斯除了這類配合電視節目的出版品之外,也是科普專業作家,迄今已出版了將近30本書,全都圖文並茂,他今年剛出爐的新作是《時間之書》(The Book of Time),從哲學家如何定義「時間」,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如何發明不同的科技來測量時間,再到時間的概念如何影響人類世界的發展等,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裡,無所不包,而配合新書發表,哈特戴維斯也是英倫各大小文學節(literature festival)的常客,直接在不同的大城小鎮跟讀者面對面,並在會場中示範簡易的實驗,扮演一位老少咸宜的科普推手。
從哈特戴維斯平時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評論來看,他顯然很擔憂科學性電視節目日益譁眾取寵的走向,這或許也是促使他不斷寫書、發表文章、製作網路及籌辦巡迴演講的動力之一?不過從這兩年在英國播出的電視節目看來,我個人倒是認為這些節目的水準無論在質或量上,其實都是往上提升,而非向下沉倫的,而這可能是業界和非業界人士基於不同的經驗與視角所造成的價值判斷上的差異,如要細究,只好等來日專文另議了。
參考書目:
林照真(2010),《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O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交大出版社。
蔡明燁(2001),《媒體世界》。台北:幼獅文化。
蔡明燁(2005),【英國廣電業與數位化的現況】,《東西交叉口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mingyeh/archive/2008/01/10/234234.html。
想了解更多資訊,可前往 >>亞當˙哈特戴維斯(Adam Hart-Davis)個人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