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科學態度VS.媒體識讀

蔡明燁
・2011/09/25 ・243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81 ・九年級

日前有媒體指出,國內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發現,今天的小女生們似乎有出現性早熟的趨勢,該醫師將此現象歸咎於偶像劇,宣稱偶像劇的熱情場面和浪漫情節會讓小朋友們產生過多的綺想,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造成第二性徵提早發育。雖然該報導也試圖提出另一種見解,在新聞中訪問了另一位中醫師,指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特別是過多油炸類食品(如炸雞之類),更可能是造成體質變化、提早性徵的主要因素,但因為記者對第二位醫師的採訪猶如曇花一現且缺乏聳動性,報導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偶像劇導致性早熟」這個因極簡化而老少易懂、又具有震撼效果的話題身上,讓原本對兒童教育早已憂心忡忡的家長們,更是對小朋友周遭的 一切人、事、物感到無比煩惱,乃至於無所適從了!恨不得能將孩子們鎖在密閉的溫室裡,不要受到外界各種聲、光、色、誘的層層汙染。問題是,這怎麼可能呢?

其實,上述這則報導無論在科學或媒體的面向上皆有諸多似是而非之處,是相當值得深究的。首先從科學的角度看,「科學態度」不應只是科學家的事,舉凡現代公民,都應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也就是要能理性地思考問題,一步步實事求是地推論,再做出最後的判斷,因為從A到B的論述即使是正確的,並不代表從B到C就是正確的,更遑論要直接評斷從A到C究竟對不對的問題。

舉例來說,孩子們的第二性徵發育越來越早,或許是一個事實,但即使我們信賴醫師的觀察結果,接受了這個論述,究竟是甚麼因素導致這個事實的發生──是飲食習慣(如營養失調)?生活作息(如缺乏運動)?社會環境(如人際互動、同儕壓 力、網路和媒體的渲染)?──卻仍有待進一步檢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要不然憑空臆測,指鹿為馬,到頭來只淪了個危言聳聽,反而有損科學的信譽及科學家的形象。

再說,每一個孩子發育的時程不一,真的有必要嚴陣以待,以致於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投下巨大陰影,使之對自身無力控制的生理變化感到莫名的恐懼和壓力嗎?這到底是一個健康上的問題?還是文化偏見所造成的問題呢?如果是前者,那麼當然需要求教於醫學專家,學習健康的調理之道;但如果是後者,則需要反思的是,整個生命的成長過程不都是同樣寶貴可喜的嗎?無論我們再如何珍惜童年,最值得呵護的難道不是孩子的赤子之心?而純真樸實的赤子情懷又豈是少兒歲月獨享的專利?一個人只要能夠得到適情適性地發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都有可能持續保有不矯揉造作、快樂真誠的童心。最近幾年來,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 學者開始探討台灣的「卡娃伊(亦即日文的『可愛』)」風潮,論者發現,無論年齡長幼,現代台灣女性的舉手、投足、言談、裝扮、品味等細節,越來越力求「卡娃伊」,好像只有越可愛、越像個長不大的小女孩,才顯得越有魅力似的。因此需要我們捫心自問的是,真正值得擔憂的問題,到底是現代女孩發育得較早這件事, 還是我們的通俗文化對「小女生」式的外貌之過度重視和標榜,才使我們難以用更加自然、健全的心態面對孩子的生理發展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1970年代間的醫學研究也曾指出,比起1950年代來,女童的生理週期已有提早出現的跡象,當時學界的推論主要認為是飲食習慣和營養過剩所致,也因此當我們發覺,今天的孩子似乎又比他們的父母成熟得更早 一些時,即便我們對於造成的原因尚無共識,卻有必要學會將社會性觀察放在更大的時空架構裡,做較為全面的考量,避免斷章取義式的解讀,否則失之毫厘,便可能差之千里。

至於從媒體的角度看,指責偶像劇的俊男美女組合及愛情至上論會刺激孩子產生過多幻想,則有如數十年前當瓊瑤的浪漫小說和古龍、金庸的武俠小說開始風靡寶島之際,也曾有許多衛道之士擔心這些「不良書刊」會誤導孩子的愛情觀,又或者萌生上山拜師學藝的荒謬念頭……等,從而有一些不成文的禁看舉動,包括如果在書包裡被師長搜到了就得沒收,諸如此類。

曾幾何時,瓊瑤小說改編的三廳電影和電視連續劇在華人世界歷久不衰,武俠小說也已成了今日華文大眾/通俗文化的主流,金庸迷更以「金學」冠之,儼為顯學。然而吊詭的是,昔日必須躲起來偷看這些作品長大的孩子們,在開始為人父母後,卻回過頭來躂伐偶像劇,不禁讓人產生了一絲時空錯置之感,而此一現象亦可謂中外皆然,1950年代當貓王和搖滾樂方剛在美國崛起時,年輕樂迷們(尤其是年輕女孩們)為之癡狂,有人驚聲尖叫,有人興奮得淚流滿面或昏倒,讓當時的保守分子嚇得慌了手腳,將之斥為「邪惡」,並有禁演之議,孰料隨著時移勢轉,當初聽著貓王及稍後披頭士長大的叛逆一族,成年後卻又憤恨於瑪丹娜的傷風敗俗,或者Eminem及其他饒舌歌手的離經叛道──這或許便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吧?與其徹底檢討大眾媒體所反映出來的棘手問題如社會體制與文化價值觀,我們往往取其輕地斥責媒體及其承載之文化商品的內容。

無可諱言,台灣的電視偶像劇確實有其困境,只不過可能與愛情無關,筆者拙見,認為至少有兩個問題點:(一)、除了偶像劇有比較充裕的製作經費之外,其他的本土自製節目大多粗製濫造,以致於連年齡很小,根本不適合觀賞偶像劇的幼兒都會迷上偶像劇,因為除了這個類型的節目比較好看,全家人可能一起觀賞之外,實在沒有很多其他的選擇。換句話說,我們的頻道太多,但具有品質的節目卻太少,放眼望去盡是商品銷售和重播,而遭人詬病的偶像劇反倒是國內自製節目中較為用心的作品,因此值得我們正視並尋求改善之道的,應該是如何加強國內電視文化產業,鼓勵業者製播更多不同型態的、好看的節目,以便呈現更加多元化的價值觀點, 展現現代生活多采多姿的樣貌;(二)、偶像劇(尤其是韓版偶像劇)的表演泰半流於刻板,劇情又千篇一律,而我們的電視台卻毫無顧忌地大量播出,持續在社會上散播著劇中男尊女卑的社會階級觀念,以及拜金重商的功利思想,但我們的觀眾不僅欣然接受,也經常報以收視佳績表達出高度的接受力,箇中所顯示出來故步自封的保守心態,與寶島亟欲追求現代化和國際升級的雄心自相矛盾,則恐怕是另一個值得關心的課題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已刊登於媒體素養教學資源網第23期電子報

轉載自 東西交叉口(EW Cross Road)

文章難易度
蔡明燁
11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蔡明燁,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NCC 公民培力活動百花齊放,公私協力推動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10 ・103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廣告

疫情加速全球數位化發展,也改變了大眾接收資訊的方式。隨著影音媒體平台及自媒體崛起,每個人除了是訊息接收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者,百花齊放的訊息管道也帶來了內容及資訊管理上的挑戰。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因應全球性之數位匯流發展及監理革新趨勢,致力於促進通訊傳播健全發展,保障消費者及尊重弱勢權益,打造多元文化均衡發展,迄今持續推動「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與公民培力推廣計畫」。

本年度( 112 年)公民培力推廣部分,藉由與廣電媒體產製端合作,包括公視、正聲廣播、新聲廣播、鳳鳴廣播、陽明山電視和全聯電視,及與大學、公民團體包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法律白話文、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共 11 個單位,於 7 月至 12 月在北、中、南、東四大區域舉辦共 20 場媒體識讀活動,累積超過 1,300 人次參與,參與者豐富多元,包含媒體專業人員、銀髮族、身障群體、新住民、兒童及青少年、 YouTuber 、 KOL 等,多面向推廣媒體素養意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次公民培力活動形式多元,合作夥伴邀請各方講師發揮所長,針對不同參與對象因材施教,如正聲廣播電臺透過辦理相聲演出,讓平時不易接觸到媒體素養資訊的長輩、偏鄉學生,透過有趣的段子逐漸認識辨別假訊息的重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舉辦媒體素養營隊,至臺東教授國中生性別平等的重要性;公視透過舉辦電視台參訪,讓想認識電視媒體運作、節目製播的民眾得以大開眼界。許多單位也透過不同議題講座、互動與大學生或地方社區產生共鳴,散播媒體素養的種子,民眾課後紛紛表示收穫良多。

公視參訪-實際走進攝影棚,認識節目錄製過程。
臺師大媒體素養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向年輕學子回饋所學知識。
正聲廣播電台-以相聲演出搭配假訊息防制宣導,讓銀髮族及兒童也能辨識假訊息。

NCC 以提升廣電媒體專業及社會大眾媒體識讀能力為已任,透過每年持續舉辦公民培力活動,幫助閱聽者對廣電媒體的認識、思考,以及對訊息評估的能力,讓不同年齡層及族群得以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深埋在心、向下扎根,進而提高全民媒體素養,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臺中、高雄、花蓮舉辦 112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8 ・80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2)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 8 月起於臺北開跑,9 月分別安排於臺中、高雄,花蓮場則於 10 月辦理完成。

NCC 於 8 月舉辦專業訓練課程臺北場後,佳評如潮,在 9 月舉辦的臺中、高雄場, 10 月舉辦的花蓮場,各地媒體從業人員共同參與,除了「廣播事業營運發展」、「電視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保護」、「多元文化」等主題外,更為中、南、東部業者規劃「內容自律」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透過食品藥妝及醫藥法規,講述食藥廣告製播應注意事項。

圖 1 「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分享

因應數位時代的快速變化,安排「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課程則旨在培養識別虛假訊息的能力,從而可充分履行媒體的專業責任,安排每場次 3 小時的事實查證工作坊,期提高參與業者事實查核意識及能力,進而杜絕虛假訊息傳播。

圖 2 「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梁哲瑋總經理分享

睽違兩年首次回歸實體課程,中、南部從業人員展現其熱情,不僅課程踴躍互動,課後也與講師熱絡交流,紛紛表示課後收穫良多。花蓮場原訂課程面臨「小犬」颱風侵襲而延期一周辦理,出席率仍高達 8 成,展現東部業者學習新知的熱情與企圖心,期待未來廣電媒體產業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