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跨科際的展望與挑戰

蔡明燁
・2011/11/19 ・342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不同領域間不應是對立的拉扯,所以如何加強跨科際的溝通更成了重要的課題。(圖片來源:知識通訊評論87期)

自從進入科學傳播的領域之後,我一直在琢磨什麼是「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教育理念,又應該如何落實的問題。適逢本週末在倫敦有一個長達三天的國際會議,以「福島事件的人文省思」為題,試圖在核能危機之後,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之間尋找對話的可能性,於是我興沖沖地去參加了!雖然會議的設計與討論的方向並沒有完全達到「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整合,不過它卻提供了我對於什麼是「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的實踐、「跨科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強「跨科際」的溝通效益,產生了進一步的思考。

這個會議是由倫敦大學Birkbeck學院的媒體、文化、創意操作中心(Centre for Media, Culture and Creative Practices)和倫敦亞太文化研究論壇(London Asia Pacific Cultural Studies Forum)共同主辦,根據了解,主辦人的初始構想原是要促進「哲學(Philosophy)」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這兩個學科間的對話。在這裡所謂的「哲學」,基本上指的是歐陸的哲學辨正傳統,而「文化研究」指的是從1950、1960年代開始在英國快速崛起的新興領域,旨在對二十世紀後之政治、社會、經濟、階級、性別、媒體、大眾文化……等議題進行解讀與批判。不過在會議籌備期間,贊助單位日本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希望會議的焦點能夠扣合福島核能外洩事件,因此主辦人便在原始企劃以外加入了對「三一一福島事件」的觀照,要求與會者們共同思索在這個充滿危機的時代中,人文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在此策劃背景之下,我們自然可以了解為什麼整個會議中,竟然完全沒有科學家(尤其是核能科學家)的參與,然而科學家的缺席,從我的角度來看,不免是該國際會議一個相當嚴重的疏漏,儘管在既定的架構中,三天的議程還是促成了充分且多元的討論,同時也刺激了我對「跨科際」更為具體的想像。

舉例來說,會議第一天以「文化研究」為主軸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一討論亞洲的文化研究與哲學教育,其二探索在日本發生大地震以後,因為停電的關係,受災地區沒有電視,連電話和網路的傳播也變得非常有限,於是造成了各種流言滿天飛的情況;會議第二天以「哲學」和「知識份子」為題,各發表了兩篇報告,在「哲學」的脈絡中,思辯的方向主要在「哲學」的定位,以及哲學和其他學門的關係,例如哲學和科學的關係,哲學和歷史的關係,甚至於哲學和哲學本身做為一個學門的關係;至於對「知識份子」的思考,旨在討論知識份子被高度學院化和建制化的困境,強調在「三一一事件」發生後,為什麼日本大眾喪失了對政府和主流科學家的信任,開始主動去探索輻射及核能對人體和日常生活的危害與影響,並且形成市民社會的串聯網絡,分享彼此的研究資源。這種大眾科學對主流科學的挑戰,究竟是一個正面的,還是值得憂心的發展?

日本福島核災的發生,不但引起各界對核能的檢視,也促使更領域學者在這充滿危機的年代重新思考未來。(圖片來源:知識通訊評論102期)

到了會議第三天,討論的焦點轉向了「人性/文學」和「大學教育」,如果當危機發生時,謠言四起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現象,那麼最能幫助我們闢謠的,毋寧是值得信賴的資訊,但是唯有當我們可以在大量的訊息洪流中,歸納出一種可以被我們接受的論述時,我們才真的能在危機四伏的環境裡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立足點,開始去理解我們所經歷過的威脅,並從這份理解中獲得心靈的安慰,以及對未來的前瞻。我認為提供值得信賴的資訊,無疑是大眾媒體的責任,在塵埃落定之際提供人性化的意義與陳述,是文學最大的貢獻,而培養具有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在必要時蒐集到正確資訊,然後透過最有效的管道加以散播,以及在各種謠言和人文、社會及科學訊息中找到意義、做成論述的人才,則應該是大學教育的宗旨之一。

從三天熱切而密集的對話裡,我的第一個收穫是進一步體認到了「trans-disciplinarity」,在這裡翻譯成「跨科際」,應該是個什麼意思。

「跨科際」跟學界另外兩個常用名詞──「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ity)」和「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ity,也有人翻成界領域)」,或有雷同之處,但其意義與實踐卻不盡相同。「多領域」是指從很多不同的學術領域來探討同一個問題,例如拙作《全球性華語電影:【英雄】的文化與政治》(Global Chinese Cinema: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Hero),邀請不同專家分別從地區研究、漢學研究、電影、性別、受眾、音樂到政治經濟等多重研究視角,共同來檢視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使本書成為一本「多領域」的研究著作;「跨/界領域」指的是一個研究方法本身涵蓋了好幾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例如「文化研究」在思考及方法的層次上突破了既有學門的切割,提供新的研究空間,包括橫跨哲學、政治學、心理學、文學、社會學等而衍生出來的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後殖民論述、後現代主義……等,換句話說,「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的研究場域,此外像「傳播學(Communications Studies)」,也是結合了多種研究領域(例如政治、社會、經濟等)而成的一個跨/界領域學科。

相較之下,「跨科際」所強調的應該在於不同領域間的互動與對話,尤其是跨越科學、社會與人文等學科分類的界線,以求在不同的專業範疇之間達成對某一議題的共識,所以我去參加的「福島事件的人文省思」國際會議,可以說大致上具備了「跨科際」的精神,只不過在兩個重要面向上仍有遺憾:一個是欠缺了科學家與專業者的參與,另一個則是過度侷限於學院內的抽象論證,因此討論過程精彩紛呈,也充滿了啟發性,但會議的目的既然並不在某個議題上追求共識,會議的結果自然也就沒有對任何議題達成任何共識,甚至沒有產生不是共識的共識。

來自不同國籍、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們齊聚一堂,以不同角度的腦力激盪並綻放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圖片來源:蔡明燁博士提供)

我的第二個收穫是見證了「跨科際」的潛力,為此感到相當振奮。當來自不同國籍、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們能夠齊聚一堂,就同一個主題暢所欲言時,雖然常常不免各說各話,但是不同角度的腦力激盪也綻放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因為當代生活與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單一的學門往往已不足以駕馭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因此當不同的領域能有機會敞開大門互相對話時,某些異質的新能量便可能被釋放出來,或許為既有的研究場域開創了新的生命力,也或許在意想不到的層面上找到了新的啟示,恰如我從這個無關科學傳播的會議討論中,尋獲了有關跨科際科學傳播的靈感一樣。

至於我的第三個思考點,則是如何加強「跨科際」的溝通效益呢?首先我認為專業教育仍有堅持的必要,因為專業本身的基礎必須紮實,在和不同的領域彼此撞擊時才能開創驚艷的交集,如果「跨科際」的結果是稀釋了不同專業的水準與內容,那就本末倒置了!其次,具有「跨科際」性質的討論平台似乎應以議題為主,而且議題的焦點越明確,溝通效益也可能越高,例如「福島危機」固然是一個恰當而豐富的議題,但如能將焦點鎖定「由福島危機看大眾科學對主流科學的爭議」,讓不同專家和實踐者由科學、社會及人文的角度加以闡述,或許更能提升「跨科際」的溝通成果?最後,提倡「跨科際」教育的推手們應該具備相當的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以便在緊扣國際脈動的議題上找到更多「跨科際」溝通的契機。值此世界各國都仍在思考如何加強科學、人文科際整合教育的當口,刺激新生代的「跨科際」想像,並提供實踐的空間,很可能便是邁向永續發展最寶貴的第一步。

原刊載於 東西交叉口 / 跨科技閱讀

是否覺得文章讓您意猶未盡 ? 別擔心! 蔡明燁博士特地提供了網路廣播版本,若搭配文章閱讀,絕對讓你我都收穫良多!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trans-disciplinarity (跨科際的展望與挑戰) (mp3)

文章難易度
蔡明燁
11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蔡明燁,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2

2
0

文字

分享

2
2
0
你被帶風向了嗎?媒體如何塑造「框架」陷阱?我們有方法可以逃離嗎?
PanSci_96
・2023/08/22 ・429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4 年總統大選,你決定好要投給誰了嗎?

或許有人心中已有答案,有人則還在猶豫。但你可能從沒和這些候選人碰過面講過話,甚至可能沒加入任何政黨。那你想過,你是怎麼決定要將票投給誰的呢?

大部分的人都是透過網路、電視、廣播以及報刊,來認識每一位看似陌生又熟悉的參選人。但不知不覺地,你可能早就落入媒體的框架中,認為螢幕中的他就是你心目中的首選。

很遺憾地告訴你,泛科學也是媒體。因此,你也早就陷入泛科學的鏡花水月之中啦!不過,本篇也會告訴你逃離媒體框架的方法,但你又真的會想逃離嗎?

什麼是框架?媒體怎麼製造框架?

先來看看這張照片,裏頭有一位美國大兵和一名戰俘,你看到這張相片時的感受是什麼呢?我看到的是一個和平的畫面,即使對方是戰俘,美國大兵仍主動餵敵方俘虜喝水,把對方當人看。

一位美國大兵和一名戰俘。圖/PanSci YouTube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這張照片是被截取過的,還調整了色調,在美聯社的報導中,完整的照片是這張。旁邊還有一位士兵拿著槍抵著俘虜的頭。我想和平感應該完全消失了吧?

美聯社的報導完整照片。圖/PanSci YouTube

如果你以為故事只到這邊,那就錯了。當大家都在譴責有心人士故意只擷取半邊,刻意誤導群眾時。有網友發現把照片放大,可以看到槍口處很模糊,但俘虜本身的輪廓卻相當清楚,說明兩者的景深不同,很可能槍口並沒有抵在俘虜頭上,而是在一段距離外將槍口指向地面。

若這是事實,就有可能是攝影師刻意透過借位的方式,來拍出一張聳動具有話題性的照片。可惜的是,事實的真相,或許只有現場當事人才知道了。這種大眾只能乖乖被媒體牽著鼻子,隨著片面資料,根據視角不同出現 180 度又 180 度的髮夾彎,你我應該都似曾相識。

隨著片面資訊的揭露,閱聽人往往要繞好幾個彎仍不一定能得知真相。圖/giphy

在大眾傳播學領域的術語中,這稱為新聞框架(News Framing),指的是新聞媒體通過改變報導問題,來影響人們的態度和行為,說白話一點就是「選擇性報導」。

此概念源自於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 1954 年的一篇論文:遊戲與幻想的理論(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在論文中,他提到框架是一組互動訊息的空間和時間邊界,奠定了人們在社會科學領域使用框架概念的基礎。到了 1974 年,歐文.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在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一書中,解釋人們如何在他們的經歷中建構和組織意義,正式將框架的概念帶到跨領域學科,並持續受到後人關注。至今約 50 年的時間,該書引用次數已超過 4 萬次,相當驚人,也是我讀傳播研究所時最喜歡的理論。

除了新聞的畫面材料外,標題也是塑造框架的一大利器。當人們閱讀標題時,就會提前預期內容與標題主旨是相同的。若有不合適的標題,又或是出現在錯誤位置的標題,也容易讓讀者產生錯誤的聯想,甚至造成刻板印象或是種族歧視。

你現在看到的是美國《人物》雜誌在 911 事件 10 周年所發行的紀念刊物,專題關於 10 位在出生前父親就因 911 事件死亡的孩子。雜誌標題是「9/11 的孩子」,配圖是一張白人女孩的照片。

美國《人物》雜誌在 911 事件 10 周年所發行的紀念刊物封面。圖/PanSci YouTube

接下來我們看另一本雜誌的封面,這是美國《新聞週刊》2010 年 1 月份的刊物。標題是「賓拉登的孩子」,下方列了許多與恐怖攻擊相關的文章,配圖則是一張黑人男孩的照片。

美國《新聞週刊》2010 年 1 月份的刊物封面。圖/PanSci YouTube

當這兩張封面圖分別出現時,我們只會被斗大的標題吸引,預設「9/11 的孩子」可能會有感性的被害者故事,而「賓拉登的孩子」可能會有較多恐怖攻擊相關的內容。

但不知不覺中,大腦可能將圖片與標題做聯結,產生看到白人小女孩就等於天真無辜,看到黑人小男孩就等於具有潛在暴力風險的錯誤印象。

或許雜誌的編輯們當初都沒注意到這背後的隱含的種族歧視,但更進一步來說,這也為其他媒體提供了機會,可以將這兩張圖放在一起,創造另一個框架來證明美國存在隱性的種族歧視。沒錯,就像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

從這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媒體總是能善用心理學的手法,讓我們的大腦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只看見媒體想讓你看見的事。

但為什麼,我們總是輕易落入這種框架中呢?

為什麼我們常落入框架之中?認知偏誤如何影響決策?

從框架概念延伸出的框架效應是一種認知偏誤的現象,指的是人們會根據選項的描述來進行決策,思考和決策就像是受限在框架內。

「框架效應」起源於 1979 年,當時心理學家阿莫斯·特維斯基和丹尼爾.康納曼,正在研究人類是否會因為情境不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透過實驗和嚴謹的數學模型,他們提出提出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理論認為,不同人對於獲利和損失發生的機率高低,在心理感受上是不同的,也導致人們往往做出「不理性」的風險決策。這項研究成果讓丹尼爾‧康納曼在 2002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一個情境中,當你可以用不同的陳述方式來呈現邏輯結論相同的狀況時,框架效應就有可能發生。想像一下,有一位病人正在糾結是否該動手術,而醫師告訴他,手術後一個月內的存活率是 90%,那麼大概大部分的病人都會同意執行手術。但如果醫師和病人說的是,手術後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是百分之 10%。那可能會有更多的病人選擇拒絕手術。

人們會根據選項的描述來進行決策。圖/giphy

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總是掉進框架之中?包括框架效應在內的認知偏誤都和行為決策有關,並涉及很複雜的認知歷程以及行為變化,很難用一兩個神經迴路完全解釋。但目前認為認知偏誤與大腦前額葉以及邊緣系統的連結有關。

媒體帶風向還有另一個關鍵,就是他們知道如何吸引你的注意力。聳動的標題,配上血腥暴力色情且超乎常理的內容總是能獲取讀者注意力,激發人類的原始慾望跟恐懼。這些由內在深層動機產生的注意力,和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多巴胺刺激大腦的獎賞迴路,控制我們被與生存有關的初級獎賞吸引(Primary rewards)例如食物、性、母愛。

講到這邊,我們已經知道我們有多容易掉入框架,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逃離這個框架?

要怎麼打破框架?我們有辦法逃離這些限制嗎?

人類有可能突破框架效應嗎?圖/giphy

很難,但不是不可能。不用擔心,我們先分別從觀眾和媒體的角度來談談。

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從以前的閱讀整本書籍,變成看 10 分鐘的統整影片、圖文懶人包,或是請 AI 直接回答。這不只是大家常說的「現代人專注力下降」,其中一個原因,還包含我們前面提過的,我們的大腦被設計成很容易切換注意力投注的對象。越短越有重點的東西越能吸引注意力,也成為了網路短影音興起的流量密碼。

此外,比起生硬的教科書或是科學理論,讀者對有趣且具故事性的題材更有興趣。但說到這了你也肯定知道,框架更容易從主觀修飾跟挑選過的故事中誕生,而不是那些客觀且全面的科學理論。當然啦,科學研究也有 cherrypicking 跟過度詮釋甚至造假的問題,這我們之後再談。

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很難為,總是被迫透過有限的資訊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決定,沒有接觸框架外的機會。舉例來說,如果告訴你一杯 600 毫升的大杯飲料要 100 元,你可能覺得很貴。此時如果告訴你中杯飲料 90 元,但容量只有一半的 300 毫升,你可能就會覺得:「欸,買大杯好像滿划算的。」殊不知不論是 90 或是 100,都遠遠高於市場價格。這就是有名的錨定理論,選舉時也是同樣的道理,就像大家說的「爛是比較出來的」或是「從裡面挑一個比較不爛的」,如果你覺得 B 候選人比 A 候選人還要爛很多,我們就會說服自己 A 候選人好像不錯。

人們容易被有限的資訊(框架)影響決策。圖/giphy

講完讀者視角,我們換個角度,從媒體出發。框架往往是媒體刻意製造的,而讀者就像是受困在城牆內的人民,想要逃離,門都沒有。眾所皆知,放眼國內外,許多媒體都具有財團背景,因此媒體有可能會偏頗報導來為金主謀求利益。就算沒有背後金主直接下指導棋,媒體也明白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有話題性的假新聞有市場,因此故意誇大或扭曲事實來提高收視率/曝光點閱率也相當常見,被演算法控制的 YouTube 或臉書粉專、IG、Tiktok 帳號更是如此。

既然接觸外在資訊就會被潛移默化,那要逃離框架,我們只能放棄觀看任何媒體了嗎?恰恰相反,可以看看楚門,或是尼歐,或是炭治郎,即使他們身處在虛假的世界中,卻因為好奇、懷疑與不放棄追隨真相,最終脫離了那個禁錮自身的牢籠。

當然,我也不知道我們是不是身處在外星人的社會實驗中。但至少,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突破偏誤的框架:多看些沒有被濃縮的書籍資料、請教專家、勇於提出假說與不同立場的人討論、交換意見,以及最重要的——永遠保持好奇、開放與健康的質疑,這不只是對外來的資訊,對自己的立場跟態度更是如此,如此便能大幅降低資訊過於偏頗而出現錯誤的機會。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190 篇文章 ・ 1756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刻在你眼中的世界——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下)
鄭祥恩
・2023/06/24 ・284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我升值:不論外貌,你也能是大美人

絕對精神」一樣分為三個學科領域:藝術、宗教與哲學。黑格爾表示:美是觀念之感性的外觀、藝術作品是精神內容與外在的或質料的具體表現之結合。別擔心,我們用「看一幅畫」的方式來理解上述兩句。想像你今天參觀一間美術館,正在仔細欣賞一幅畫作:這是一幅色彩鮮艷的水彩畫,格式是27公分乘 22 公分的人物畫像,主角是一位中世紀貴婦,這很顯然是一幅古典風格的傳統西畫。

想像你今天參觀一間美術館,正在仔細欣賞一幅畫作。圖/envatoelements

看回上述兩句,第一句的重點在於「外觀」:世間萬物千奇百怪各種形態,長的都不一樣,但若一個東西有外觀,則一定會有一種特質——必須是肉眼「看得見」的。而「感性」一詞則表示了藝術是含有感情的、是帶著作者在創作時投注從自身發出的感情。

帶著「看得見」與「感情」兩個概念,接著來看第二句,不妨嘗試把對這兩個觀念的理解聯結第二句的字詞、像解方程中的「代入」方法一樣,進行解題。我們就可以得出如下解:

看得見=外在/質料的表現

感情=精神內容

進一步得出:

藝術作品=看得見(外在/質料的表現)+感情(精神內容)

若結合兩句,並完全使用黑格爾的術語來表達概念的話,則可得出:

美/藝術作品(畫)=「外觀:外在/質料的表現(看得見)」+「感性/精神內容(感情)

(真好,吸收哲學知識的同時還能略了解藝術知識。)

簡單總結黑格爾對藝術的看法:藝術(或藝術作品)基本須包含「外在美(看得見)」與「內在美(感情)」。外在美指的是藝術作品上能看得見的技巧成分(如一位很會畫畫的人須具備的繪畫技巧)及質料(如水彩畫的質料是各色水彩顏料)。但也不能忽略內在美,也就是驅使一位藝術家之所以決心下筆繪畫的情感衝動(如因失戀而把思念對象畫下來)、對該「怎麼畫」的思考與考量(如想要畫寫實風格或抽象風格)。這樣畫出來的才會是一幅既美麗又感人的好畫。

說到這,是不是有某種既視感?是不是會無意間想起一些從小到大常聽的道理——「人的內在比外在還重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沒錯!若從生活與為人處世的角度來看黑格爾針對藝術所說的兩句話,確實可以得出那些我們再習以為常不過的教誨。或許你會大感驚訝:從深奧的哲學與藝術,到早已被我們當成耳邊風的日常道理,竟然存在某種關係上的相通!

但你可能會說:我知道內在美很重要,但我就是不知道怎麼讓自己「美起來」。既然如此,那你得快點來看看黑格爾針對宗教與哲學的論述!

想方設法:Step by step 的思考

在黑格爾的理論中,宗教與哲學是同一碼事,只是相對於前者,後者是更純粹的思考歷程,其中並沒有一個具體崇拜對象(如耶穌),所以下面就把宗教與哲學擺在一起講。黑格爾表示宗教(哲學)是絕對者(神:絕對精神)的自我顯示,因為他思索絕對者(朋友,你確定這句話文法沒問題嗎:絕對者這個詞怎麼能同時是主語又是賓語?)。

其實針對宗教與哲學,黑格爾的想法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有關「思考的思考」,講白了也就是「思考」本身、「思考如何才能想得更好」。這句話看似簡短——其實可以引申出一個擺正我們面對生活問題下慣性思考的方法:做什麼不重要(外在行為),重點是怎麼做(內在思想)。面對大小事,我們太習慣用「做什麼」的思維面對,如當一個人面對經濟困境時,可能只會想到:賺更多錢就好了。可這樣子卻可能導致我們面對問題的思維僵化(如若賺不到錢,就不知怎麼辦才好),而且可能導致行為選擇上的困窘(如賺錢的方法很多,但不知應該選哪個才好)。因此採取「怎麼做」的思考方式才是能從根本上全面解決的思路。以賺錢的例子來說,較好的思考方向應該是:我要如何培養賺錢的技能?我自身的技能優勢有哪些?關於賺錢,我是否還有思考上的盲點(這麼想就是一種「思考的思考」)?我是否要參考成功人士們的生財之道?

面對大小事,我們太習慣用「做什麼」的思維面對。圖/envatoelements

哈,這麼一來,是不是更懂怎麼一步步賺錢將思考運用於解決生活難題了呢?

永遠不變的是,永遠的變

黑格爾作為傳統形而上學的最高峰,但即使是如里程碑般的黑格爾,其理論也難逃時代巨輪的輾壓而遭殃。黑格爾之後,形而上學面對後世學者的嚴厲撻伐:形而上學作為從古至今最崇高的哲學學科之一,卻沒能為擾人的現實生活解決什麼問題。

現代形而上學相對傳統形而上學已經大大轉型,而從近代到當代的歷史發展轉了不止 360 度。撇開哲學領域,步入二十世紀的世界讓人類見識了許多無法想象的局面。1929 年的美國股災讓夢幻的經濟泡泡一戳即破,時至今日我們又要面對不知第幾次的經濟衰退;兩次泯滅人心的世界大戰幾乎讓人喪失對道德正義的相信,如今愈發複雜的社會議題不斷挑戰我們生而為人的信心;今天許多工作面臨被取代的危機、失業成了各地青年間的普遍煩惱。

不知道該做什麼,至少先知道怎麼做

生活一直以我們始料不及的速度在改變;解決了一個問題,隔天還會有新問題浮現;強如黑格爾也難免於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哲學史只是隨著時代持續譜寫新章的一門持續變動的學科。

哲學史只是隨著時代持續譜寫新章的一門持續變動的學科。圖/envatoelements

因此在最後,筆者小弟我想用一個個人面的小思辨收尾:面對這複雜世界,當你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做什麼」時,不妨考慮我該「怎麼做」?因為渺小如我們難免能力有限、有解決不了的大問題,所以若只知「做什麼」的話,萬一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我們凡人力所不及的,那恐怕只好放棄人生了。

但若抱持著「怎麼做」的思維,今天即使要解決的是一個難以負荷的大問題,我們也能有計劃地思考(如前述一系列的論證)、知道如何從小做到大,那即使你無法成為解決一切的救世主,起碼能當一個安身立命的自救者。

這樣,或許刻在你眼中的世界,會更海闊天空。

參考文獻

  1. Peter Singer 著,李日章譯:《黑格爾》(臺北:聯經;1984年2月)
  2. 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香港:中和;2020年1月)
  3. 傅佩榮:《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臺北:聯經;2016年5月)
所有討論 1
鄭祥恩
2 篇文章 ・ 0 位粉絲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刻在你眼中的世界——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上)
鄭祥恩
・2023/06/17 ・380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

活在繁華大千世界中,每個人的生活過得不盡相同,生命中領略的風情萬種難免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一沙一世界、一葉一扁舟,林林總總的世情讓人目不暇給、日新月異的變遷叫人無所適從,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複雜卻又精彩的世界呢?

面對此等困境,我們該何去何從?面對這大哉問,我們該找誰求救?神隊友總缺席,豬隊友好煩人;許多生活小問題,感覺沒理由找別人幫忙,可是生活大哉問,實在找不到求救的對象。

這形形色色的世界,你該依靠誰?圖/envatoelements

別慌!既然我們無法以「量」化(多參考身邊人的意見)的方式解決問題,那不妨試試從「質」(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下手面對。雖然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但那些死在沙灘上的前浪(?)既然有能力讓後浪踩著他們的身軀向前,肯定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本篇文章,就要向你介紹一位十九世紀哲學家的理論(嘿,我知道看到「哲學」兩字就有讓人想逃的衝動,但看官請留步!),帶你一窺近代智者面對「世界」這份考卷上的千古難題的解答。

黑格爾與他的「絕對唯心論」

讓我們歡迎今天的主角——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 — 1831)!

他的思想標誌著十九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巔峰, 更大大影響了此後的哲學流派, 在世時其著作就已被多所大學作為課堂教科書使用。

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現象學》,及《哲學各部門概觀百科全書》,前者可讓我們了解到:黑格爾的研究主要針對抽象的精神層面;從後者可以看出黑格爾的學識之豐富,且心懷解釋一切哲學學問的野心。

但他最為著明的,就是他提出的「絕對唯心論」。

黑格爾早期透過對希臘文化與基督教的了解,認為兩者在理論上皆存在不足之處。前者缺乏對道德的深度與熱忱(如:希臘神話裡一堆搶老婆的情節),後者的教義制度讓人與真實的自己出現疏離隔閡(神最大;普通人受苦難卻是理所當然,簡直不把人命放眼裡)。

要知道,在西方世界,希臘文化可是整個西方文化體系的一大源頭活水,而基督教在當時早已在大眾腦袋的信仰文化中死死紮根;兩者各猶如一座人們認知中不可動搖的巍峨聖山。

基督像。圖/envatoelements

神啊!若連悠久的希臘文化及權威的基督教都存有缺陷,我們還能寄望什麼呢(難不成要尋求外星人的援助)?對此,黑格爾提出:「真正的神是無限整體、無限生命。無限者內在於有限者,並將有限者含括於自身之中……」

勇於追求:若自我不受限,那我還不追爆!

以上這段如繞口令的話,若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世間唯一的真理,必定是一個不受世間一切限制的東西。」,聽起來有沒有好一點呢?若套用於人生上,那上述這段話就是在追求一種不受限的人生。

但要注意的是,黑格爾所說的「神」,其實並非我們一般認知中各「宗教」的神(宗教意義上崇拜的對象), 而是某種絕對性的精神。

嗯,這麼說或許有點難理解,但如果把這想像成法律條文,那絕對精神可說是世間一切的「憲法」,也就是大體上不變的、正確的、唯一的大原則大方向。

所以我們能透過哲學取得這世間的人生「大秘寶」嗎?又該如何理解「絕對精神」呢?世間的一切限制,有那麼容易排除化解的嗎?(哲學=溶解液?)

你能從知識寶庫中找到大祕寶嗎?圖/envatoelements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對立與區分,如主體與客體之分、心智與自然之分。也就是說在哲學裡,能向造成世間一切紛紛擾擾的「對立」說再見,迎接讓生活平和的「平衡」。這想法聽起來很「養生」對吧?但若只說這些,未免仍讓人覺得籠統,那就讓我們接下去了解了解吧!

有限的無限:我比神還重要?

黑格爾表示:「絕對者是透過有限者,在有限者裡面的自我表現或顯示之整體歷程。」前面談過了無限者(神:絕對精神),那什麼是有限者?

俗話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有限者也可以概括為你我他等有限的生命個體、相對於整個大千世界的渺小自我,也就是國文課裡說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套用某種價值觀在我們漫長卻乏味的一生,也就是「實踐的意義」。黑格爾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就說明了:不管是多至高無上的神,也得透過人的活動進行,才能凸顯其存在,用個粗糙的例子說明:若沒有人在膜拜祈禱,則神無法凸顯其地位存在。

我們如同蜉蝣於天地。圖/envatoelements

這句話提醒我們一個可能早已聽到厭煩卻還是不斷冒現的道理:世上也許有許多高不可攀的東西,但若什麼都不做,就真的什麼都不會有。

講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會焦急地喊冤:不是我不做,而是我好像什麼都做不了啊!

那在這複雜的世間苟活的我們,應該做什麼才好呢?來,黑教授正式上線,同學們聽好囉!

知行合一:甘願做,歡喜受

黑格爾將其精神哲學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與「絕對精神」。
「主觀精神」又分為魂、意識與心智。欸,這三個元素組成的東西不就是「人」嗎?所以其實所謂主觀精神並不難懂,主要指的就是發生在每個人大腦中的一切思想活動(胡思亂想也算)。

魂可看作是人得以進行思考活動的基礎,而意識則是當我們碰到一個「對象」所產生的思想反應,如當手指頭不小心碰到一杯滾燙的熱水,大腦馬上跳出一聲「Fxxk!」。最後的心智則是黑格爾最看重的部分,意思是我們大腦裡的一切活動,分為理論(如知覺、記憶、想像等)及實踐(感受、衝動等)兩方面。

重點來了:人需要 靠「自由意志」 將這兩方面統合起來,由此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客觀精神。

思考與行動合一。/envatoelements

且慢!如何理解自由與理論、行動之間的關係呢?

重點不在表面上理解兩者,而在於兩者的「統合」,可以用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來理解這之間的連結:上補習班。若今天你想追求真正且長久的學習成效(統合),則我們得有所行動、乖乖上補習班讀書(實踐),但是若今天你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被逼去補習班,而不是自己有心想認真求知,則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太好。

因為你一定會成天覺得:「補習班好無聊哦……」而偷偷趁老師不注意做其他事情 ,這種缺乏理論(讀書的知識)與實踐(乖乖讀書的行為)一致統合的個人作為(主觀精神),成績會進步才有鬼呢!

認清現實:我與社會的關係這麼簡單?

接下來的「客觀精神」及「絕對精神」,兩者理論關係比較複雜,所以本文就不敘述 ,但由於這兩者都各別指向一些我們日常熟知的學科領域,所以雖然黑格爾對這些學科領域的解釋可能稍微有點不一樣,但大體上還是符合一般人的認知。所以在此就用我們一般人對這些學科領域的理解以及黑格爾如何排列學科之間的關係來說明客觀精神及絕對精神。

「客觀精神」分為法律、道德與倫理。法律最主要須用於外在事物,也就是具有「財產權」概念的實際事物,不妨簡單理解為:「錢」這一概念之所以要印成能握在手上的紙幣,是為了讓「財產」這一概念能應用在日常的買賣交易中。

道德則是相對於法律,因其不受外在權威影響,以一個常見的例子解釋: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奉公守法是很正常的,但能在沒人監督下奉公守法,才是真正的好人,因此道德的存在意義在於讓擁有道德之人可以自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什麼不該做」。

最後的倫理則是透過法律與道德的結合發展才能形成。倫理又分為三個部分,即家庭、市民社會及由前兩者組成的國家。

「客觀精神」分為法律、道德與倫理。圖/envatoelements。

如果就法律、道德與倫理這三點來看,會發現這三者分別代表了我們身處這個社會(甚至是世界)中的三種生活層次,也可說是有關我們如何維持「自我與他者」之間良好關係的必要認識。

法律代表的是得以維持最基本社會秩序的「工具」,但法律只是一種硬性的規定,還沒上升至人人能自主守規矩的層次,就像可能有一名老師某天弄丟了「愛的小手」,學生們就開始調皮搗蛋。

而道德則達到了「自主」守法的層次,社會上都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好寶寶(耶~)。最高層次的倫理,則是在個人行動的同時顧及到群體利益(家庭、社會、國家),將善良突破個人生活範圍,轉化為更廣大範圍的超我思慮。

看官可能會感到禁不住好奇:說了那麼多,美其名是在告訴我們如何與他人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但聽起來好像都只是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而已。別急,黑教授還有下一講,且聽聽他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提升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

所有討論 1
鄭祥恩
2 篇文章 ・ 0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