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9/30
美麗的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地,但由於環境汙染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珊瑚的生存不斷受到壓迫,珊瑚白化更是屢見不鮮。海科館引進了「珊瑚觀測」,用簡單色卡就能觀察珊瑚健康程度。
・2020/01/08
新年的到來總是讓人非常興奮、充滿幹勁,但是地球上有一些美麗的生命,就像是剛剛過完的2019年一樣,注定要永遠離開我們了── 讓我們跟「伊曼(Iman)」說再見囉:伊曼是馬來西亞的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Sumatran rhino),今年11月24日,她在婆羅洲(Borneo)的沙巴(Sabah)病逝了,這代表蘇門答臘犀牛在馬來西亞已正式絕種,而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統計,目前全球僅剩不到80隻的蘇門答臘犀牛,處境可說是岌岌可危。
・2016/05/19
大安森林公園則是二十多年前曾出現螢火蟲,如今早已不見蹤影,工務局在當地進行復育,希望螢火蟲「回家」,讓民眾不用千里迢迢跑到郊外,就能在都市中享受點點螢光。只是,人類善意出發的背後,是不是有可能對當地生態帶來負面影響?在原先螢火蟲已經絕跡的地點進行復育有沒有爭議?
・2015/07/10
漂蕩多年終於抵達港灣的黃永森,經歷水試所、海生館不同的研究環境後,終於在高雄大學落腳。他從在法國留學時開始從事鰻魚的研究,經歷二十年來與鰻魚相伴的學術歲月,談起相關的內容依然興致勃勃。
・2014/12/20
有「大地之腎」美稱的濕地,它是天然的堤防,而且可以滯洪與減緩水流。方偉達教授點出濕地的重要,人們應與其共存共榮,若搭配生態工法,效果可更好。但他也特別提醒,濕地復育的策略必須因地制宜,若在錯誤的地方復育,濕地反而可能成為淹水的元兇。
・2014/07/17
現在正逢炎炎夏日,官田的水雉早已換上典雅的繁殖羽,想要欣賞水雉的身影,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就對了。但也別忘了,這樣一塊難能可貴的寶地,來自多年來許多人默默的付出與耕耘。
・2013/03/17
澳洲有種青蛙養小孩的招數最奇特。交配後母蛙會把受精的卵吞進胃裡,讓小蛙在胃裡長大。可惜這種青蛙在這個世紀初已宣告絶種。現在有一群澳洲人正想辦法借屍還魂,想讓這種青蛙再回到人間。
・2012/12/17
環境復育為重要產業,製造業與工業污染土壤、地下水、沉澱物、河湖後,由相關業者負責清理善後,污染原因眾多,包括工業活動、使用違法殺蟲劑、漏油、污染源外洩等,都需要復育專家前往協助再開發,或恢復舊有自然狀態。
・2012/03/10
當我們在今天開始注意到「跨科際」教育的潛在意義,且想要推動更有效益的穿領域科學傳播時,台北赤蛙復育成功的案例,提供了我們ㄧ個非常珍貴的課題──也就是從「線性」走向「網狀」思考的重要性。
・2011/06/18
雖然阿拉伯大羚羊的復育成功是個好消息,但更多的物種因為棲地破壞、人為捕殺等因素被列入「極危」名單,最近新列入名單的包括了斯歐島眼鏡猴(Siau Island tarsier)以及八種兩棲類;事實上全世界的兩棲類大約有四成(41%)都瀕臨絕種,而有三分之一的龍蝦(lobster)目前到底全世界有多少數量並不清楚,還必須作進一步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