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陳妤寧
「咬一口,是新鮮,還是農藥?」這個問題曾引出一個有趣也可怕的回答:「是新鮮的農藥」。究竟這是不是真的?PanSci泛科學和 食藥署 合作推出系列講座,突破人心惶惶的迷霧,找尋科學上的討論,期待透過減少未知進而減少恐慌。
臺大昆蟲學系昆蟲毒理研究室的黃榮南教授,研究的領域之一便為農藥學。在開始討論農藥是否造成危害前,也許我們該追本溯源,從「什麼是農藥?」開始談起。
黃榮南定義了農藥的目的包括:為了保護農作物而使用化學藥品(包括天然或合成),來對有害生物(例如:害蟲)達到預防、消滅、忌避、不育(也就是指未必需要透過直接撲殺)、拒食或減輕危害,以及對植物生長調解作用者,即為農藥。
雄黃艾草也是種廣義農藥,農藥種類超乎你想像
農藥一定是現代化學合成的產物嗎?其實在二次大戰之前,「天然的農藥」已遍佈我們的生活。「小時候大家拿『魚藤』去毒回來的魚就是餐桌上的佳餚,端午節被用來『驅邪』的雄黃、艾草也是這樣的無機天然物和植物性農藥。」無機天然物包括銅、砷、汞等等,而植物性農藥還有除蟲菊、苦楝等。
「農藥的種類非常多。」黃榮南解釋,依據管理法規、作用機制、化學構造、作用對象、劑型和毒性……等,都有不同的分類。臺灣自八十年前合成有機氯農藥首度被引進後,農藥銷售及種類逐漸增加。根據農委會防檢局的統計,臺灣自民國 99 年起,共計核准登記 4477 張農藥許可證,而其農藥有效成份計 364 種,其中 112 種(含混和劑)已禁用。
黃榮南解釋,臺灣的確農藥用的不少。追根究柢有其背景因素:亞熱帶病蟲害多、而一年可以種好幾期作物;對農民來說,農藥的作用快速,可預防經濟損失,防治費用相對不高,是最可行的防治方法。
開下理想條件,只來致命情人?
挑選農藥就像是挑選情人,我們大可隨自己的寫好,逐一列出理想的配偶條件(只作用於標的對象(不花心)、不會影響非標的生物(不濫情)、只在需要時存在(隨 call 隨到)、易消散(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然而殘酷的現實卻往往並非如此(少於 1% 的農藥會真正發揮作用、大部分分佈於環境中、成為蓄意的人為污染……)。
農藥的副作用包括傷害非標的生物(包括授粉的蜜蜂等昆蟲)、生態失衡(例如生物性別變異)、土壤與環境污染、害蟲的抗藥作用發生、次要害蟲變成主要害蟲……還有生物放大和累積效應──透過食物鏈的累積,掠食者體內的 DDT 農藥殘毒濃度會遠大於河水中的 DDT 農藥殘毒濃度;濃度由大到小依序為食魚鳥類、大魚、小魚、浮游生物、河水中。根據日本愛媛大學農學部田邊信介教授的調查,太平洋西北的海棲動物食物鏈中,海豚體內多氯雙苯(PCB)與 DDT 的濃度,大約是海水的千萬倍以上。
討論至此,我們當然想問,我們能擺脫農藥嗎?農藥在歷史上曾經拯救過饑荒、傳染病、蚊蟲肆虐等問題。黃榮南從擔憂糧食減產的角度,認為農藥必須在最嚴格的控管下使用,做為維持人類生活品質的不得已工具。「馬鈴薯枯萎病曾經在愛爾蘭造成上百萬人因饑荒而死亡,世界的糧食需求不會減少,然而可耕地已經開發殆盡,減少損失是增產的重要方法。在疾病方面,臺灣曾仰賴 DDT 擺脫痢疾,而非洲瘧疾如今仍是問題,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曾一度再次開放有條件的使用 DDT 以搶救人命。而蚊蟲問題,隨著未來全球暖化的增劇,地球每增溫 3°C,蚊蟲數量也會增高。」
以食用者角度評估農藥風險
回到「食用者」的角度,農藥的殘留究竟會有多大的風險?黃榮南引用 1982 年美國保險公司做的風險評估研究(做為是否允許投保的依據),結果顯示事實上吸菸名列第一,接下來的前十名依序為酒精、引擎載具、手槍、電力設備、摩托車、游泳、手術、X 光、火車、航空……而農藥僅排在第 28 位。和食用殘留農藥相比,其實更需要關注的是農藥噴灑工人的職業危險。「我從小在農家長大,看到鄉下有些農民的噴藥方式的確是危險的,噴藥時沒有戴護具,邊噴還邊抽煙。」
除非是經過嚴格有機認證的極少數,否則「無農藥殘留」在一般農作物身上無異於扯謊。「不可能完全吃不到,但只要通過檢驗者,殘留的濃度都遠低於安全標準內。」黃榮南解釋,農作物固然無法避免農藥殘留,但只要遵循好的清洗和去皮流程(以流動水清洗、去除外葉外殼、或是放上一兩天等待植物酵素後再行烹煮),人體食入的量並不足以造成具有威脅力的危害。「從毒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東西都有毒性,只取決於劑量。」
「你很難不停地吃同一種東西吃到那麼高的劑量;同樣地,每當有人宣傳某種健康食品內含哪些對身體有益的成份時,你也要知道基本上除非吃到好幾公噸以上、否則這些『健康成份』同樣難以吃到足以對你身體發揮效用的劑量。」我們對於農藥殘留的恐慌、和農藥殘留實際上對身體的傷害程度,或許並不成比例。
那麼,農藥殘留應該如何有效清洗?政府如何訂下檢驗標準?有哪些認證標章是消費者的好幫手?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的所長費雯綺,也接著詳細說明問題,有效解釋了大眾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