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台灣曾是有熊國,台灣黑熊——《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時報出版_96
・2021/06/19 ・5893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 作者 / 池边金勝

雖說熊小孩終有一天要離開媽媽自己生活,但若那一天來得太早,可是會讓熊
媽媽憂心的,還好一路上受到很多關愛與協助,熊小孩終於長大,帶著許多祝
福開始獨立生活,或許童年際遇離奇,卻也讓這世界學會愛,學會有一種心願
叫做「我只要你平安好好過」。

水旺與水生來到了熊掌花園,看到黑熊妹在熊掌花裡睡得憨香,兄弟倆也覺得熊掌花毛茸茸的很舒服,難怪黑熊妹特別喜歡來這裡,因為有熊掌花的包圍,就好像小時候睡在媽媽的懷抱裡
那樣安心滿足。圖/《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時報出版

有熊國

台灣曾是「有熊國」,烏黑的毛皮,巨大的身形,胸前一道 V 字形白色花紋,就是台灣唯一的熊科動物「台灣黑熊」的特徵。

圖/Wikipedia

雖然台灣黑熊還存在這片土地上,但是野外的數量僅剩兩百到六百隻,比台灣許多外來種動物數量還要稀少,就算是最樂觀的六百隻,對野生動物的族群繁衍而言仍是在危險邊緣,從這樣的現況來看,台灣雖然有熊,但他們已經不是台灣原本的森林之王了,何時才能讓台灣重回有穩定黑熊族群的美麗國度,還有待政府如何積極的做出更有效的作為,以及民眾對環境保育觀念的深化。

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在台灣的特有亞種,是冰河時期就存在台灣島上的大型食肉目動物。雖說是食肉目,但是黑熊屬於雜食性,除了狩獵中小型動物外,種子、水果、嫩葉或蜂蜜等都是黑熊會攝取的食物,可見黑熊的適應力高強,才讓他們的族群從冰河時期就存續下來。即便到了二十世紀初的日治時代,台灣黑熊還曾廣布中低海拔山區,但後來因為狩獵的威脅與都市擴展,台灣黑熊已經退守到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

因為狩獵的威脅與都市擴展,台灣黑熊已經退守到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圖/Wikipedia

生性機警的台灣黑熊體型雖大又強壯,卻總是會避開有人的環境,如此害羞與世無爭的大型動物,卻長期受到獵捕危害,在野保法頒布以前,狩獵法從未被有效執行,使得台灣黑熊因為在民間迷信熊膽、熊骨等偏方以及饕客嗜吃野味的市場刺激下遭受大量的獵殺。到了一九八九年〈野生動物保育法〉成立,仍未終止台灣黑熊因為違法黑市交易而被盜獵的情形,所以台灣黑熊的族群數量多年來始終難有穩定成長。諷刺的是,台灣近代最常被政府機關或是公司企業當作吉祥物的野生動物,就是數量已經瀕危的台灣黑熊,雖然一直是「明星物種」,但這些對他們的保育工作卻沒有實質的幫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保法實施後的初期,政府執法焦點著重在國際上的野生動物非法販運,但是對於台灣本土的野生動物保育,並沒有足夠的經費與人力能夠讓法律發揮效用,所以在執法能量不足的情形下,民眾的守法意識普遍薄弱,甚至連台灣有一部野保法都不清楚,才因此讓野生動物的盜獵情況不斷發生。台灣黑熊更是盜獵集團在黑市交易的重要提款機,就連剛出生的小黑熊也可能會被捕捉販售成為寵物,雖然沒像成年黑熊那樣斷熊掌、取熊膽然後失去生命,但一經人為飼養也等於被人類判了終生監禁,離開了媽媽也遠離了森林。

台灣黑熊曾是盜獵集團黑市交易的重要提款機,就連剛出生的小黑熊也可能會被捕捉販售成為寵物。圖/Wikipedia

小黑熊兄妹

二○○一年的冬天,一對小台灣黑熊在大母母山區,被一位正在找尋愛玉樹的獵人遇見。兩隻小黑熊年齡約四、五個月大,體型頂多是中型狗的大小,圓滾滾的身體大大的黑耳朵,模樣引人愛憐,獵人一見欣喜,便擅自將那一對小黑熊抱回家中飼養。當家中有小黑熊的事傳遍了部落,獵人在族人的警告下,因為擔心觸法就轉送給高雄的友人,小黑熊們再次錯失了回家的機會。

兩隻小黑熊到了高雄後就開始過著「寵物」的生活,直到體型漸長力氣漸大,小黑熊們愛探索與玩耍的天性,對人來說卻像是難控制的破壞狂,飼主又擔心傷及家人,便長期將小黑熊們關進空間窄小的狗籠中長達三年,直到籠子空間越來越不能容納體型漸大的小黑熊們,於是飼主主動聯絡屏東縣政府協助收容,兩隻小黑熊才由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接管。

當時野保法雖已實行十年多,但保育觀念卻仍不普及,這樣因為獵奇就私自圈養野生動物的情形所在多有,尤其是可愛的野生動物幼獸,民眾通常都沒意識自己對野生動物的喜愛,不僅讓親子分離,更對幼獸造成枷鎖終生的傷害。來到屏科大的小黑熊,公的被取名「黑皮」,母的被取名「黑妞」,在收容中心待的時間大約五年多,直到二○○九年才因為繁殖復育計畫移至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眾通常都沒意識自己對野生動物的喜愛,不僅讓親子分離,更對幼獸造成枷鎖終生的傷害。圖/Wikipedia

黑皮、黑妞與台灣其他被民眾私自圈養的台灣黑熊相比,他們兄妹倆的運氣要相對好一些,有專業的獸醫師長期看顧健康狀況,也有較大且豐富度高的籠舍,但是像黑熊這類大型的食肉目動物,在野外需要的活動範圍就將近五百平方公里,他們的生理條件天生就是為了攀爬樹木︑翻石挖土搜尋食物,或是短暫衝刺奔跑以獵捕中︑小型動物,是種能量滿滿又爆發力強的大型動物,所以幾乎沒有一個人工的飼養場所能滿足台灣黑熊這種高智商也高體能的動物,一旦被圈養,為了消耗體能與分散環境單調的壓力,多少都會出現像是來回走動或是不斷自舔傷口的刻板行為。

黑妞幼年在高雄飼主家中就因為籠舍窄小,出現刻板行為,會對磨破的腳掌傷口不斷反覆舔舐,以至於傷口總難癒合。後來到了特生中心,研究人員才協同訓練師設計針對黑妞的行為課程並將食物豐富化提高,也讓她定期到戶外籠舍探索,增加她生活的刺激分散壓力。而黑皮雖然沒有自殘行為,但是反覆的搖頭或是來回踱步的情況一樣也有。

試驗站內圈養的台灣黑熊一共有五隻,每隻黑熊每天都有一半的時間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刻板行為,這也證明了黑熊在圈養的環境下,就算照養員再用心照料︑圈養設備再豐富,都無法提供像森林那樣自由無拘︑跟日出同行與星月同眠的自在生活。

南安小熊野訓計畫

二○一九年十二月,由知名登山節目主持麥覺明導演,花費十一年所製作拍攝的生態紀錄電影《黑熊來了》上映後,榮登年度紀錄片開片冠軍,全台票房累計破千萬元,成為台灣紀錄片票房史上第九名,更是目前唯一擠進賀歲檔的紀錄片電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當中的原因除了近十年在社群媒體的幫助下,許多野生動物的保育困境能見度提高,民眾關心生態與野生動物的比例增加,付出行動的人也越來越多,再者就是電影上映前一年,因為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發現落單的小黑熊「妹仔」,讓遠在高山上的黑熊與人間的距離再度拉近,全台灣當年對黑熊保育的相關議題,關注度空前的升高,南安小熊一夕之間成為了全民的「熊妹妹」,並寫下野放台灣黑熊的新頁。

二○一八年七月十日,有遊客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發現一隻三到五個月大的台灣黑熊幼熊,這個時期的小黑熊尚未斷奶,因為不明原因造成小黑熊與母黑熊走散,所以第一時間花蓮林管處人員在現場布置了簡易圍籬,防止外來遊客進入,希望熊媽媽能再度回來把小熊帶走。

圖/Wikipedia

但消息從媒體傳出後,就吸引少數遊客前來小黑熊走失的地點附近拍照留念兼打卡,希望能目擊或拍到小黑熊身影,甚至有遊客闖進封鎖線內尋找,這些人為干擾可能都是導致母黑熊一直沒有出現的原因。雖然後來經過媒體勸導並加強管制,總算阻絕了前來的遊客,但是仍然不見母黑熊出現,小黑熊持續在南安瀑布附近等待,這段期間研究團隊密切觀察小黑熊的行為以及生理狀態,發現到小黑熊活動力逐漸降低。

小黑熊等待母黑熊回來的時間總共兩週,到了後期,小黑熊身體越來越虛弱,林管處與研究團隊準備的食物幾乎都不再進食,甚至開始體重減輕、出現下痢的狀況,最後有關單位與研究學者討論決定先將病懨懨的小黑熊搶救安置,再透過野訓計畫讓她回到森林的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熊剛救援安置的時候,經過獸醫師檢查發現有肺炎︑貧血,鼻中還有幾隻鼻蛭,足以見得當時若繼續讓小黑熊留在原地狀況會更不樂觀,所幸在林務局與黃美秀老師帶領的黑熊研究團隊悉心照料下,這隻台灣史上第一隻被從野外救援安置的小台灣黑熊,很爭氣的恢復了健康活潑的狀態,還被研究團隊取了「妹仔」的暱稱,而妹仔恢復健康之後才是研究團隊挑戰的開始。

首先妹仔的野訓經費就是問題,所以當時「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發起了小額捐款的募資活動,全台各地捐款者就有兩千四百多位,募到的款項約四百五十多萬。各界關心小黑熊的力量不只是化為實質經費,更有許多民眾透過協會粉專的食物募集資訊,寄送多種適合小黑熊妹仔食用的水果︑地瓜等食材,讓妹仔在野訓過程能有豐富多樣的食物供給。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圖/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除了在短時間籌備照養經費與食物之外,野訓過程需要的場地也極為重要,恰巧位於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有一座全台相對適合小黑熊野訓的展場,位處一片原始林中,面積有兩千四百平方公尺;這裡是大約十多年前,為了兩隻由人工飼養繁殖的小台灣黑熊,進行野放訓練而準備的野放籠舍。後來計畫中止場地閒置,籠舍內外的樹木野草更加茂密,也更接近原始林的樣貌,正好符合小黑熊野訓條件。妹仔就在各方援助與研究團隊悉心照料下,逐漸成長茁壯,開始了由人代母熊之職的野訓遊學之旅。

小黑熊被救援安置時的年紀雖小,卻也展現許多讓研究團隊過去從未見過的行為,像是剛到野訓展場時,就已經會爬到樹冠層利用周邊的植物當素材做出睡覺的窩,研究團隊推測這或許就是野外的台灣黑熊,從小就會跟著母熊學習所獲得的生存技能,這隻不小心來到人間遊歷的小黑熊,不僅牽動著台灣許多人的心,在這十個月「野訓遊學」期間,也開啟了人們對台灣黑熊新的認知,帶給黑熊研究團隊難能可貴的野訓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熊剛到野訓展場時,就已經會爬到樹冠層利用周邊的植物當素材做出睡覺的窩。圖/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在野訓計畫下成長的妹仔,不負眾望的越來越具備野放條件,但是妹仔準備好了,野放的環境又在何處?經過研究團隊的研議決定,以花蓮山區做為野放妹仔的地點。再來就是野放環境附近的居民準備好了嗎?為了讓山區部落的居民也能成為妹仔的守護者,研究團隊多次進入部落宣導,經由黃美秀老師與團隊的誠心請託,加上妹仔的知名度,部落居民幾乎都欣然歡迎這隻素昧平生的小台灣黑熊,也答應成為妹仔野放後的「護妹使者」,這隻算是由「全民養大的」的台灣小黑熊妹仔,就在二○一八年四月三十日於全國的矚目下完成了野放,並在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的無線電追蹤項圈及定點相機的監測下,證實了一年之後妹仔還健康平安的在野外獨立生活,讓台灣許多關心妹仔的人,為妹仔的適應良好感到開心,也為台灣的黑熊保育成績感到些許的驕傲。

這隻台灣第一隻救援後再野放成功的小熊,來人類國走一遭之後,不僅給黑熊保育帶來可貴又實用的經驗,也讓台灣民眾上了一堂難得的公民生態保育課。

妹仔的成功野放,替往後台灣黑熊的存續似乎找到一線生機。相較十多年以前,近幾年雖然生態保育的公民意識更加扎根,山區裡對黑熊的盜獵大幅度減少,但是黑熊誤觸陷阱的機率仍然很高。就算這些陷阱設置目標不一定是黑熊,但是每次有黑熊誤觸,少說都會斷幾根指頭甚至斷掌,就算脫離陷阱存活下來,也會因為斷指殘肢而影響野外求生的技能,或是造成求偶與交配上的困難,這是接下來政府更要積極面對的保育問題。

野保法實施三十多年以來,台灣黑熊的野外族群仍然瀕危,顯示台灣自一九九○年代開始數次的政黨輪替,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總是不夠積極,野生動物保育經費還年年下降,即便台灣黑熊這樣的「明星物種」保育經費卻也不足,尤其近代淺山環境過度開發,人與野生動物的遭遇或衝突的機率變高;另外,越來越多民眾花更多時間進入山林從事休閒活動,因此推廣無痕山林也是當務之急,才不會讓台灣黑熊改變食性,影響人與熊之間的和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熊來了》生態紀錄片電影,最後將南安小熊的身影加入作為電影結尾,訴說著如果我們人願意多給野生動物一些機會,一些愛與尊重,迷路的小熊也能重返大自然。電影動聽的配樂運用著布農族的族語,交織出人心中豐沛的生命悸動,觀者好似都化成了小熊,體驗著黑熊的奇幻流浪記,等到電影結束,才赫然發現我們都離開森林太久,忘記了有熊的森林。

作者簡介

池边金勝

  野生動物畫家。復興商工繪畫組、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視傳系畢業,熱衷繪畫創作,擅以水彩與油畫傳達山川海洋的寧靜祥和,以及野生動物的美好姿態,盼透過繪畫啟發社會對自然的感動與關注。

  獲獎包括一九九六年台南美展油畫類鳳凰獎、一九九八年全國美展油畫類、二○○一年朱銘美術館「觀雨季」平面美術類、二○○三年國軍文藝金像獎西畫類優選,並於二○一五年至今於台北、台中多處舉辦過八場個展。曾獲國光劇團之邀繪製舞台屏風原始設計,並與文化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北市蝙蝠保育協會、台北市雙連國小、挺挺動物合作。二○一六年起,持續發行繪本創作年曆、文創文具,並以部分所得支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2021 年 3 月,時報出版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6
1

文字

分享

0
6
1
「老鷹紅豆」的故事,與天上翱翔的黑鳶們——《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時報出版_96
・2021/06/20 ・6145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 作者 / 池边金勝

人類的想要,若凌駕於其他生命的需要,不久後,人將發現失去的不僅是天空的熱鬧,以及山川海洋的富饒,更失去了心靈的安詳與臉上的微笑︒

二○一五年,《老鷹想飛》紀錄片電影於全台上映,當時進戲院觀賞完後,深受感動和啟發,故創作此畫。我們的環境因人為因素受到長期傷害,若能從中省思改變,幫土地一個忙,失去的生態仍然有希望復原。圖/《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時報出版提供

厲翼厲翼飛高高,囝仔中狀元

厲翼厲翼飛低低,囝仔快做爸

厲翼厲翼飛上山,囝仔快作官。

這是一首民國六○年代以前,在台灣農村普遍傳唱著的童謠,是當時的農村居民看著天空飛翔的老鷹順口編唱的寄情之作,歌謠中的「厲翼」就是俗稱的老鷹,也就是近代才開始被人關注的「黑鳶」︒

在農村老一輩居民的回憶中,台灣早年黑鳶的數量相當多,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猛禽,據傳「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可能就是源自早期農村人與黑鳶共處一個環境下而產生的軼聞,這種讓現今的生態研究者難以想像的黑鳶族群盛況,證明了黑鳶在台灣早期的農村不只是常見,更與一般印象中孤傲的鷹類有著相當不同的習性︒

黑鳶。圖/Wikipedia

事實上,黑鳶是一種與人類生活相當親近的猛禽,由於黑鳶承受環境改變的抗壓性高,所以較能適應人為活動所帶來的輕度干擾,就算是現代,有時候還能看見零星或一小群的黑鳶,在城市或村落周邊的森林與水域上空翱翔嬉戲︒例如北部賞鷹人士最愛造訪的基隆港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那裡常可以見到黑鳶在港口盤旋覓食,顯示出黑鳶並不討厭偶爾與人類共處︒不僅如此,黑鳶也不討厭與同伴共享一片天空,每到黃昏時分,成群的黑鳶會聚集在一片山頭的樹冠上,等待黑夜降臨,彼此相伴進入夢鄉,等到隔天日光初照才又各自飛去︒

黑鳶這樣生存能力高又「好相處」的個性,更加讓人相信他們在民國六○年代以前,一定有著為數不少的族群遍布在台灣各地淺山及平原地帶,也曾是台灣農村老一輩人記憶中漫天飛舞的厲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黑鳶並不是瀕危物種,他們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澳洲,是全世界地理分布最廣的猛禽之一,有六到八個亞種︒黑鳶在台灣屬於中大型猛禽,身長約六十到七十公分,翼展可達一百六十公分左右,相較其他猛禽,黑鳶在全世界也都是相當貼近人類生活的猛禽︒

黑鳶。圖/Wikipedia

台灣黑鳶陷入瀕危

但在一九八○年代以後,黑鳶在台灣各地的族群銳減,一九九○年代末期全台灣僅剩南︑北部有零星的族群分布︒只是即便如此,在這段期間黑鳶的急速減少並沒有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注意,所以,台灣黑鳶族群瀕危的命運,一直到了二○一二年才開始出現扭轉的契機︒讓我們先將時光往前拉回到一九九一年,當時一位基隆德育護專(現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的生物教師沈振中,因為參加中華鳥會的賞鳥活動,因緣際會下開啟了他長期在基隆外木山觀察黑鳶族群的興趣︒這本是一項身兼鳥會志工與個人愛好的記錄工作,卻在一九九二年因為萬瑞快速道路的開發而變調︒

圖/Wikipedia

當年的道路開發造成的棲地破壞,迫使沈振中老師在外木山所觀察的黑鳶族群銷聲匿跡,因此沈老師毅然決定辭去教職,專心尋找這群消失的黑鳶,從此便展開了費時二十多年的追鷹生活,這一投入,也正式開啟了台灣黑鳶為何會大量消失的解謎之旅︒

在此期間,沈老師與生態攝影師梁皆得結識,並同意梁皆得的提議,讓他長期跟隨自己調查黑鳶,除了拍攝黑鳶的生態也順便側錄下沈老師經年累月的調查過程︒二十三年後,這部台灣第一部有關黑鳶的生態紀錄片,在企業贊助下於二○一五年以《老鷹想飛》的電影名稱在全台各地的戲院以及校園內放映,當時獲得了許多關心生態的民眾及新聞媒體的好評讚賞,推動了台灣第一波全國性的保育黑鳶聲浪,更引起了關懷土地的企業一起支持友善環境農產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鷹想飛》紀錄片能引起社會廣泛的良好回響,除了「鳥會」與「猛禽研究會」的從旁協助,擔任影像記錄與剪輯的梁皆得導演也是關鍵角色,更重要的是靈魂人物沈振中老師,二十多年來,不分晝夜,常常孤身一人進入樣區調查,以最低干擾的方式遠距離觀察黑鳶,這樣的堅持感動了許多人,被封為「老鷹先生」可算實至名歸︒不僅如此,沈老師在研究調查期間所出版的書籍《老鷹的故事》還意外地發揮了承先啟後的效果,孕育出「老鷹公主」的誕生︒

被譽為沈振中老師接班人的林惠珊,因為本就愛鳥,高中時期讀到了沈老師的書籍後開始對黑鳶產生了高度的喜歡與好奇,於是二○○五年進入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就讀,師從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主持人孫元勳教授,開始在孫教授的指導下研究黑鳶︒二○一○年擔任研究助理的她主動聯繫了沈振中老師,表示想要學習理解更多台灣黑鳶的面貌與田野調查的心得,如此的請求立刻獲得了沈老師的回應及無私的傳授︒

《老鷹的故事》。圖/博客來

在沈老師的田野調查中,比較出台灣黑鳶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黑鳶的最大不同,就是族群數量上的差異︒沈老師與梁皆得導演曾在尼泊爾的一棵樹上就觀察到將近四百隻黑鳶,比當年全台灣的黑鳶數量還要多一倍,這樣的落差顯現出棲地的破壞及減少並不是台灣黑鳶族群大量消失的唯一原因,那麼離開棲地的黑鳶又去了哪裡呢?這個疑問引起林惠珊的好奇,希望用更科學的方式調查黑鳶的動向︒

白三號拚命一搏傳達的土地警訊

二○一二年,一隻從破殼開始就由林惠珊團隊所觀察記錄的黑鳶寶寶「白三號」,終於在五月長大離巢,一直到七月都還能透過衛星追蹤發現他的動向,但卻在同年十月,有兩隻奄奄一息的黑鳶被民眾送到屏東某處的野鳥救傷中心,其中一隻就是白三號,而林惠珊的研究團隊再見到白三號時,已經是具屍體︒這樣的結果對於長時間追蹤白三號的林惠珊是不小的打擊,為了追根究柢,兩隻黑鳶的屍體被送往屏科大進行詳細檢驗︒由外觀看,兩隻黑鳶的身體健壯並無外傷,且有嘔吐後的食物殘留在嘴邊,因此研判不是食物缺乏而餓死,使得林惠珊更迫切希望知道令他喪命的原因,便求助屏科大獸醫將兩隻黑鳶解剖化驗,進行農藥︑水產品藥物︑毒鼠藥︑重金屬成分的檢驗︒兩週後,檢驗結果顯示出 DDE、重金屬以及俗稱「好年冬」的農藥加保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是首度發現體內殘留加保扶成分的黑鳶。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檢驗的數據中,兩隻黑鳶體內的加保扶含量,分別是 2.49 ppm 以及 1.29 ppm,幾乎可以判定加保扶就是導致他們喪命的原因︒但是黑鳶體內會有農藥加保扶的結果令人費解,所以林惠珊的團隊推論出,可能是雜食性的黑鳶因為有撿食鳥屍的習性,所以如果農田在大量噴灑農藥後,一旦有紅鳩︑麻雀︑鴿子等鳥類因為採食帶有加保扶的穀物或嫩芽而中毒身亡,黑鳶就極有可能因為食用鳥屍間接中毒︒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大型的猛禽只要攝取 0.6 ppm 加保扶的動物屍體就會中毒致死,因此白三號與另一隻黑鳶體內的加保扶含量都高到令人不可思議︒在此之前,生態領域的研究者從沒有想過「加保扶」這種巨毒的環境用藥會進入黑鳶這類猛禽體內,一向都以為一九八○年代開始,黑鳶的減少是和棲地變化有直接關係,如今白三號的死,除了帶給林惠珊傷痛,也帶來了台灣黑鳶族群數量一直無法增加的線索︒

依據台灣農藥的使用歷程來看,一九八○年代是台灣幾乎所有農業項目都會使用農藥的開始,而黑鳶在全台數量的驟減也是發生於同期︒到了一九九一年,進行台灣首次的猛禽大調查,估計黑鳶在台灣的數量僅剩約一百七十五隻,所以被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當時的族群分布就僅剩下北部和嘉義以南的地區,而屏東是目前全台黑鳶族群數量最多的縣市︒

圖/Wikipedia

二○一三年因為地緣的關係,林惠珊的團隊前往屏東崁頂鄉一帶的農田進行訪查,發現不少農田當中或周邊都四散著大量中小型鳥類的屍體,當次將近十位參與撿拾鳥屍的學生,十分鐘後,手上都已經是滿滿一整袋鳥屍,最後光在九甲地內就蒐集到大約三千隻的中小型鳥類屍體,情況慘烈令人震撼︒經過檢驗後,發現這些死亡的鳥類體內加保扶的濃度都很高,而林惠珊在往後數次撿鳥屍的過程中,甚至還親眼見到幾隻黑鳶就在她面前帶走農地裡那些中毒身亡的鳥屍,令她心急又無奈,只能看著黑鳶飛去並祈禱他們能平安無事︒

或許天上的黑鳶有靈,回應了老鷹先生和老鷹公主的心意,當初林惠珊主動聯繫沈振中老師的那一年,正好是沈老師「黑鳶二十年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老鷹想飛》紀錄片即將完成的階段,而林惠珊對黑鳶的調查研究,恰巧就在這個時機點發現了黑鳶中毒身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才能在最後階段,將台灣農業上的環境用藥問題帶進《老鷹想飛》的紀錄片中,完整了沈振中老師追鷹二十年的解謎之旅,更把一部有關台灣黑鳶的紀錄片提升至政治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Wikipedia

在社會大眾的想像中,號稱「以農立國」的台灣,早期應該是個自然資源豐富︑人與天地同調︑萬物和諧的優美國度,但事實上,台灣農業發展所帶給環境的衝擊不亞於都市開發或工業發展,溫帶蔬果的種植取代了山區大片的原始林地,平地的原始林與河流因為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而消失,海岸的景色也因為水產養殖的需求改變了樣貌︒由於台灣多項的生態調查工作起步得較晚,因此我們因為農畜業發展而失去的生態多樣,代價難以估算︒在這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對環境缺乏永續經營的無盡破壞,雪上加霜的是,一九五○年代開始的農藥︑毒鼠藥與殺蟲藥引進,更是對台灣整體生態系的一記重擊︒

台灣的原始生態系裡動︑植物種類繁多,相對的各種昆蟲和小型齧齒類也不少,這些原本在生態系中各司其職的生物,當遇到了台灣正在發展的各項農業時,就成了「蟲害︑鼠害」,當時政府為了農作物能有穩定收成,開始引進農藥︑毒鼠藥和DDT 殺蟲劑︒由於農藥的使用成效良好,便在一九七○年代開始廣泛的被推廣使用,雖然讓農作物在每一期都有好收成,但是那些所謂的「蟲害︑鼠害」卻仍沒有在台灣的野外消失,反倒使得依靠蟲類或齧齒類維生的天然獵食者,因為農業的環境用藥而瀕危︒

依靠蟲類或齧齒類維生的天然獵食者,因為農業的環境用藥而瀕危︒圖/envato elements

近代的多項證據顯示,許多猛禽會因為毒鼠藥及農藥的使用間接中毒而死亡,長期惡性循環下,是蟲患及鼠患因為天敵減少而每一年都能捲土重來︒台灣早年,農藥不僅用於農耕時預防蟲害,甚至不知何時開始,為了抵禦鳥類對作物的危害,更發展出了將稻穀攪拌劇毒的農藥加保扶或納乃得,製作毒餌來毒鳥,據說因為有不錯的成效,在一九八○年代甚至還有地方的農政系統公開推廣此法,以至於一九八○到二○一○年代中期,全台大部分的農田幾乎每年都會有為數眾多的中小型鳥類因為食用毒餌而身亡︒

黑鳶「白三號」的故事就是台灣黑鳶的縮影,也是白三號拚了命一搏要告訴林惠珊的土地警訊,當年在屏東的農田裡撿鳥屍的膽戰心驚,讓她除了研究黑鳶以外,還想要為黑鳶未來的活路努力一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鷹紅豆

由於屏東是農業發展的大縣,黑鳶族群也是全台最多,促使了林惠珊主動與在地的紅豆農請願,盼能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紅豆,讓老鷹回鄉︒在縣政府及東港鎮農會的協助之下,幸運獲得了紅豆農林清源先生的支持,願意開始改變紅豆的播種方式以及安全用藥︑不用落葉劑︑不毒鳥︒

雖然這樣的嘗試很傻很天真,因為紅豆的產量勢必會減少並且成本提高,但是也因為屏東黑鳶的故事開始在影視媒體發酵,讓全聯福利中心的董事長及總經理主動聯繫台灣猛禽研究會與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表示願意契作二十五公頃的紅豆田,來支持在地農民一起守護老鷹的心願,重新打造農田生態系︒

就這樣,當年的《老鷹想飛》紀錄片電影伴隨著「老鷹紅豆」的問世,為台灣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注入催化劑,並且引起不少企業︑量販店跟進,許多返鄉務農的青年也多少會帶著友善環境的意識耕作,而二○一七年防檢局對四種含有高濃度加保扶的劇毒性農藥產品,也正式發布了禁止販售︑製造的規定︒

創造我們這個時代新的黑鳶童謠

黑鳶在現今印度︑日本︑香港等高度開發的環境下仍有穩定的族群,顯示黑鳶的適應力極好,他們本是自然環境裡的「清道夫」,卻在台灣吃出了問題︒上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大部分民眾可能都不知道這塊土地正在默默的中毒,我們使用土地的方式過度追求效益,最後可能連我們自己都吃不安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農藥的使用量全世界之冠,使得農村周圍的生態系變成了毒物侵蝕的生態鏈,土地上失控的毒素,黑鳶在上個世紀末先幫我們提出了警訊,幸好,這個世紀初有許多關心黑鳶的人們接收到了訊號,推動了變革,黑鳶族群的命運才似乎開始霧散雲開︒

但是這只是起頭,棲地的守護不易,農業與環境的共存關係仍需要時間學習調整,我們能做的不是將矛頭指向農民,因為我們很幸運的是,開始有了更多友善環境的農產品,讓我們可以為環境作出選擇,創造我們這個時代新的黑鳶童謠︒

作者簡介

池边金勝

野生動物畫家。復興商工繪畫組、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視傳系畢業,熱衷繪畫創作,擅以水彩與油畫傳達山川海洋的寧靜祥和,以及野生動物的美好姿態,盼透過繪畫啟發社會對自然的感動與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獲獎包括一九九六年台南美展油畫類鳳凰獎、一九九八年全國美展油畫類、二○○一年朱銘美術館「觀雨季」平面美術類、二○○三年國軍文藝金像獎西畫類優選,並於二○一五年至今於台北、台中多處舉辦過八場個展。曾獲國光劇團之邀繪製舞台屏風原始設計,並與文化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北市蝙蝠保育協會、台北市雙連國小、挺挺動物合作。二○一六年起,持續發行繪本創作年曆、文創文具,並以部分所得支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本文摘自《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2021 年 3 月,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1

4
0

文字

分享

1
4
0
經濟起飛後的保育萌芽,野生動物保育法——《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時報出版_96
・2021/06/17 ・342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池边金勝

你遊歷四方見多識廣,看過高山大樹,踏過落葉嫩草,相聚時,你向我們講述著白天與黑夜的事情,帶給我們很多想像與樂趣,讓我們也想陪著你去見聞這天地。

金金祕林的高山上住著水鹿伯,他偶爾會下山走走看看。平常難得相見的朋友們喜歡趁水鹿伯來訪時,聚在一起聊聊他在深山的日子,水鹿伯也很關心大家的生活狀況,所以有水鹿伯在的地方就好像在開趴體。圖/《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時報出版

經濟起飛伴隨的成長痛

一九八○年代是台灣令人自傲的經濟起飛時期,卻在生態環境上飛出失速的劫難,「台灣錢淹腳目」是對當時的經濟奇蹟如同傳奇般的註解,但也是在生態利用上毫無節制開發利用的證詞。當時許多國際企業來台設立加工廠,除了帶來繁榮與令人稱羨的工作機會,同時也帶來土壤及地下水汙染等公害事件,就算至今還是偶爾會發生河川遭到不明廢水汙染或是農地被傾倒不明廢棄物的景況。

五、六十年來,農業大規模拓展進入山林,藉由台灣獨特的高山氣候,使得高冷蔬菜、溫帶水果、茶葉及花卉等經濟作物能夠在亞熱帶的台灣耕種,創造穩定的供需市場,但是山地的農業化使得原生植物遭到大規模的移除,溪流生態也因為民生及灌溉用水而改變了樣貌,並且為了各種產業的人車方便出入,建設了無數條四通八達的公路及產業道路,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也因此分割破碎,許多中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和昆蟲,在為了覓食、求偶、拓展領地時遭遇車輛撞擊身亡,而大大小小的道路開發,更有利於獵人進入原本不易進入的原始森林,增加獵捕野生動物的機會,使得野生動物的生存與繁衍更添極度不利的條件。

長期過度捕獵的結果,目前野生的台灣梅花鹿已經絕滅。圖/Wikipedia

台灣人覺得前景光明的一九八○年代,實際上是犧牲健康的生態所換取的繁榮,經濟的穩定發展,所帶給人民的幸福與成就感,其實是構築在無數生命的浩劫上。在那樣急於發展的年代,政府與人民缺乏對土地永續利用的觀念,也尚未懂得思考生態保育的意義與價值,不僅令許多本土的野生動︑植物絕種或是正在滅絕邊緣,同時還因為興起了野生動物飼養潮,令本國與其他國家的許多野生動物遭受濫捕和盜獵威脅,因而增加國際之間野生動物相關的走私活動,當時尤以紅毛猩猩、長臂猿等猿猴類的寶寶為明星商品,間接導致這些野生動物在原生國的數量處在瀕危狀態。

除此之外,當時台灣民間也常見山產店在山區林立販賣野生動物料理,少數饕客更追求熊掌、熊膽、穿山甲肉等奇特食材,或是迷信犀牛角︑穿山甲鱗片等中藥偏方,還有人蒐集象牙、犀牛角等產製品為收藏,使得台灣不只是經濟奇蹟的實力響亮國際,也因為危害許多國際上保育的野生動物而惡名昭彰,大大有損台灣的國際形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穿山甲,因棲地流失及人類過度捕食,屬於極危物種。圖/Wikipedia

雖然台灣早在民國六十一年,因為野生動物交易猖獗,內政部已宣布全面禁獵,並嚴禁出口、獵捕及製作標本,但由於未有積極作為所以執法與查緝的力度不足,全台各地的濫捕情形依舊。

〈野生動物保育法〉

時光來到一九八○年代前後,台灣開始有少數民間人士組成保育團體,呼籲各地民眾認識自然,愛護環境,卻因為屬於公益性質,沒有充足經費與人力進行全國性的推廣宣傳,所以在民間沒有引起廣泛回響。直到民國七十三年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在墾丁地區成立,象徵著政府對生態資源的重視,也是對於經濟發展傷害自然環境後的反思及補救,促使當時國內報導有關野生動物的新聞內容增加,又正值台灣即將宣布解嚴前夕,重大的環境汙染、國有林被盜砍、野生動物遭受殘害等公共議題,開始有機會在民間刊物的發表下得以曝光,促使大眾開始關注相關事件,漸漸喚醒身為公民對自然環境應該有的保育意識,因此,一九八○年代可算是台灣民眾在保護自然環境上的萌芽階段,也是野生動物保育被定義成為國家級事務的起飛時期。

墾丁國家公園。圖/Wikipedia

最壞的年代或許也可以是稍微值得慶幸的年代,在歷經付出台灣生態破壞的代價以及失控的野生動物飼養潮後,政府與社會大眾開始看見傲慢無度所嘗到的後果,難以解決的公害汙染影響著人民的健康,少數人對野生動物的相關不法交易,加劇了國內外的盜獵與走私犯罪,使得台灣受到國際上許多保育組織的嚴厲指責,最後終於在台灣民眾自發性的環保運動以及歐美國家施壓之下,於一九八九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了〈野生動物保育法〉,築起了守護野生動物的法律防線,雖不燦爛明亮,卻也是黑夜中的一座燈塔。這部〈野生動物保育法〉由「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於民國七十三年推動起草,立法精神受到日本及歐美的相關保育法規的啟蒙,並補足了之前〈國家公園法〉、〈文化資產保存法〉當中的不足,成為當時的時空背景裡相對先進又完善的法規。

一九八九年所頒布的野保法,對野生動物棲息地之保護、保護區之設置、野生動物飼養及利用管理、進出口及罰則等均有詳細規定,並在當時公告約一千多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列為重點保護及管制之對象。這部由各種國內外情勢演變下所誕生的新法,在立論基礎與制定精細的程度上,相比早先的法規有大幅的進步,使得社會大眾在面對野生動物這樣的存在時,或多或少能喚起身為公民的責任義務,無形當中產生了明確的約束力,也讓各種民間或政府的開發與建設,在觸及生態問題時能受到一定的規範。同時也促使各級地方政府對生態保育進行應有作為,編列較多經費去鼓勵及補助野生動物保育相關研究,不僅能建立野生動物資料庫,也能成為生態教育的有利教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金龜,因過度捕獵而受到威脅的瀕危物種,目前在台灣為二級保育類。圖/Wikipedia

雖然野保法的制定與頒布在初期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可以確定的是「生態保育」已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也許在教育推廣仍然不足的地區,金錢與保育衝突的時刻,終究會使人跨過法規的界線,但是至少會令人覺得,危害環境與侵害野生動物已經不是光彩的事情,這是法律在人心中所產生的清楚疆界,也是法律存在的另一層意義。

回首過去,野保法的訂定確實遏止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濫捕、走私與交易,促進台灣在國際形象上轉變成為保育模範生,而國內陸續設立的國家公園也讓民眾感受到自然生態的美好,許多民間保育團體隨著民眾投入關心保育議題而紛紛成立,在此風氣漸盛之下,不少曾經一度瀕危的野生動物族群回復到接近安全值,只不過在時代的演變下,新的寵物明星物種促使不法之徒產生新的犯罪手法,新興的保育觀念凸顯出更多野保法急需趕上的進步空間。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的衝突考驗著取捨與轉型的智慧,在這樣的局勢演變下,〈野生動物保育法〉從當時先進的觀念變成了舊時代的產物,有待我們督促,使之再次進化……趁還來得及之前。

作者簡介

池边金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生動物畫家。復興商工繪畫組、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視傳系畢業,熱衷繪畫創作,擅以水彩與油畫傳達山川海洋的寧靜祥和,以及野生動物的美好姿態,盼透過繪畫啟發社會對自然的感動與關注。

獲獎包括一九九六年台南美展油畫類鳳凰獎、一九九八年全國美展油畫類、二○○一年朱銘美術館「觀雨季」平面美術類、二○○三年國軍文藝金像獎西畫類優選,並於二○一五年至今於台北、台中多處舉辦過八場個展。曾獲國光劇團之邀繪製舞台屏風原始設計,並與文化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北市蝙蝠保育協會、台北市雙連國小、挺挺動物合作。二○一六年起,持續發行繪本創作年曆、文創文具,並以部分所得支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本文摘自《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2021 年 3 月,時報出版
所有討論 1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小熊回家,然後呢?該如何給臺灣黑熊一個安心的家園?──專訪黑熊媽媽黃美秀
PanSci_96
・2019/12/04 ・276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文詠萱

2018 年 7 月,在南安瀑布發現了一隻與母熊失散的臺灣黑熊小熊。原本希望讓走失的小熊能在野外等到母熊回來照料,但因遲遲等不到母熊,又遇到颱風來襲,爾後判斷小熊無法獨自在野外存活,專家不得不介入照料,決議讓小熊接受短期人工照料後,再進行野放訓練。

南安小熊妹仔。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趟「小熊來人間」的旅程長達達 9 個月,被暱稱為「妹仔」的南安小熊並在 2019 年 4 月 30 日於花蓮山區完成野放。

在南安小熊野放後,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在近日出版《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紀錄臺灣黑熊保育研究的珍貴經驗,講述南安小熊照料的故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科學這次邀請到本書作者、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熊類專家黃美秀,分享與小熊相處的細節、臺灣黑熊的研究狀況,以及目前遇到的保育困境與黑熊的未來。

《小熊回家》新書發表會。圖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臺灣黑熊到底有多少隻?

目前的估計認為,臺灣黑熊的剩餘數量約為 200 到 600 隻。這個數量的範圍較大,主要是由於這是透過估算的結果,參照了已知的臺灣黑熊棲息環境,再參照推算可能的棲地範圍,並參考國外小族群、瀕危的熊類族群密度數據,加上許多因素交叉比對算出來的數據。

黃美秀團隊 2012 年估出臺灣黑熊的分佈圖,有將近一千個點位,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有一小部分在海岸山脈,佔臺灣面積約 23%。這些資料主要包含熊的糞便痕跡資料搜集、花了兩三年明查暗訪的資料,再加上模型預測。

另外,棲地估算也會依照環境的品質、狀態分級進行考量,主要依據其海拔高度、位置屬保護區內外作劃分。目前觀測到的臺灣黑熊分布海拔高度,大約在 300~3700 公尺,其中在 1000~2500 公尺的範圍內密度較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超過 3000 公尺的棲地,熊的食物不多,因此熊的數量也就較少;另外,低海拔地區則因為人類活動頻繁、車水馬龍,熊數量為數不多。玉山國家公園內,屬於臺灣黑熊密度是臺灣最高的地區。而密度則參考美國、日本族群比較小的熊類密度數據,將資料再做交叉比對,才得出 200~600 隻臺灣黑熊的估計數據。

黃美秀曾提過,臺灣的棲地最高乘載量估計可達 5000 隻臺灣黑熊,計算方式與估計臺灣黑熊數量的方式差不多。這個估算也是為了回應「600 隻已經很多了」這樣的說法。研究內容比對國外開放狩獵的健康族群密度帶入臺灣面積資料,同樣也做層級分類、棲息地品質,得到的數據超過 5000 隻。參考的族群其中之一是美國棕熊,這種熊類體型與臺灣黑熊差不多,吃的也差不多,另外也有參考日本本州熊的資料。

臺灣黑熊目前為瀕臨絕種的動物,有資料顯示安全數量為 2000 隻,但是否臺灣黑熊數量達到 2000 隻以上,就代表可以真的高枕無憂了?黃美秀表示,過去的保育概念會找出一個特定的數據以進行經營管理,但現在的概念中,更重要的是物種的「生態功能」,例如在美國,狼及一些食肉目可以控制白尾鹿、馴鹿的數量,免得他們過度吃草,草被吃完做窩的小鳥就會沒地方築巢,甚至會影響到水文,甚至連鎖效應下造成魚類滅絕。

斷掌之熊:臺灣黑熊在野外

目前臺灣黑熊遇上的困境還包含了「獵具誤捕」的情況。黃美秀提到,在野外研究時常常會遇上因誤踩陷阱斷掌的熊,讓她相當痛心。

這些會誤捕熊類、讓熊類斷掌的獵具,主要為捕食草食獸的套索、鐵夾。這類的獵具在美國是被禁止使用的,所以美國沒有發現有熊類斷掌的現象。日本則會在獵捕山豬、水鹿時使用套索,因此日本的熊也發現有斷掌的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目前日本對於套索的設置開始有些規範,但目前看來套索誤傷熊類的狀況並未減少。先前在討論獵具使用時,有人提出可參考日本限制套索直徑 12 公分的做法。但與日本交流的經驗顯示,即使近年開始限制套索設立的直徑,還是有會收到誤傷熊的通報,而且數量並不少。

從事黑熊研究、為捕捉黑熊,黃美秀也會使用套索、鐵桶製作熊類陷阱。黃美秀表示這些研究用的套索是國外熊類研究人員經長期測試而研發而成,設計上是對熊類安全而使用較粗的材料製作套索,且彈力和強度都經縝密考量。且研究黑熊時,每天都要巡邏陷阱。除了套索,如果交通允許也會使用鐵桶作為陷阱,盡可能減少動物的緊迫。

讓大家更認識黑熊:南安小熊的故事

而關於南安小熊,一開始對於小熊的照料就設定了「小熊回家」是最終不容妥協的目標。而這次剛好也透過小熊讓大家更認識臺灣黑熊及保育,打破民眾對於某些保育問題的迷思。

新書《小熊回家》也是由此而來:「我在臉書上有『黑熊小學堂』,隔一段時間會寫一些文字,每篇文章會談一個議題,而這次出版的書就是整理了臉書上的議題,再加上一些新的文字,重新編輯而成。」黃美秀談起新書的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南安小熊野放後,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在近日出版《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紀錄臺灣黑熊保育研究的珍貴經驗,講述南安小熊照料的故事。圖/博客來

在小熊照養過程中,的確帶來了很多驚喜。但研究上並沒有真的發現到什麼與原本認知不同的地方。黃美秀則表示,南安小熊仍帶來了很多珍貴的觀察:「只能說小熊的許多行為不會讓人驚訝,但可以在已知框架中,看到更深入、更多細節的東西。像是我們已知黑熊的嗅覺很好,但從沒想到有好到連土裡的小螞蟻都聞得到。」

只要關心,就能加入保育的行列

臺灣黑熊保育刻不容緩,許多想要為臺灣黑熊出一點力的人,除了募資捐款外,黃美秀則表示還可以用自己在各領域的影響力,幫助臺灣黑熊保育:「有的人有時間,有的人有錢。但也許有些人沒有時間也沒有錢,但只要對這個領域有關注,就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在他工作範圍裡面影響很多人。」例如之前有廠商跟協會合作一起推出一款黑熊衣服,盈餘供作黑熊保育。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創作者將臺灣黑熊放入作品中。甚至於之前有位小朋友的媽媽跟黃美秀聯繫,希望得到授權畫小熊去參加國外繪畫的比賽。這個小朋友就是用他的方式,展示他關心的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對於有志於從事保育研究的高中、大學生,黃美秀也分享了自己的初衷:「我當初會走進這一行,很簡單純粹是興趣與熱情。」投入之初也不曾考慮過山裡會遇到颱風等各種危險。應該要找到自己真心熱愛的事物,去感受過自然的悸動,找到自己內心的熱誠。如果希望持續下去,要先找到讓自己感動的元素,能夠再學習充實的專業技術都是其次。

延伸閱讀:

想認識更多有關臺灣黑熊的故事嗎?紀錄片《黑熊來了》即將於 12 月 13 日與大家見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