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6
1

文字

分享

0
6
1

「老鷹紅豆」的故事,與天上翱翔的黑鳶們——《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時報出版_96
・2021/06/20 ・6145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池边金勝

人類的想要,若凌駕於其他生命的需要,不久後,人將發現失去的不僅是天空的熱鬧,以及山川海洋的富饒,更失去了心靈的安詳與臉上的微笑︒

二○一五年,《老鷹想飛》紀錄片電影於全台上映,當時進戲院觀賞完後,深受感動和啟發,故創作此畫。我們的環境因人為因素受到長期傷害,若能從中省思改變,幫土地一個忙,失去的生態仍然有希望復原。圖/《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時報出版提供

厲翼厲翼飛高高,囝仔中狀元

厲翼厲翼飛低低,囝仔快做爸

厲翼厲翼飛上山,囝仔快作官。

這是一首民國六○年代以前,在台灣農村普遍傳唱著的童謠,是當時的農村居民看著天空飛翔的老鷹順口編唱的寄情之作,歌謠中的「厲翼」就是俗稱的老鷹,也就是近代才開始被人關注的「黑鳶」︒

在農村老一輩居民的回憶中,台灣早年黑鳶的數量相當多,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猛禽,據傳「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可能就是源自早期農村人與黑鳶共處一個環境下而產生的軼聞,這種讓現今的生態研究者難以想像的黑鳶族群盛況,證明了黑鳶在台灣早期的農村不只是常見,更與一般印象中孤傲的鷹類有著相當不同的習性︒

黑鳶。圖/Wikipedia

事實上,黑鳶是一種與人類生活相當親近的猛禽,由於黑鳶承受環境改變的抗壓性高,所以較能適應人為活動所帶來的輕度干擾,就算是現代,有時候還能看見零星或一小群的黑鳶,在城市或村落周邊的森林與水域上空翱翔嬉戲︒例如北部賞鷹人士最愛造訪的基隆港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那裡常可以見到黑鳶在港口盤旋覓食,顯示出黑鳶並不討厭偶爾與人類共處︒不僅如此,黑鳶也不討厭與同伴共享一片天空,每到黃昏時分,成群的黑鳶會聚集在一片山頭的樹冠上,等待黑夜降臨,彼此相伴進入夢鄉,等到隔天日光初照才又各自飛去︒

黑鳶這樣生存能力高又「好相處」的個性,更加讓人相信他們在民國六○年代以前,一定有著為數不少的族群遍布在台灣各地淺山及平原地帶,也曾是台灣農村老一輩人記憶中漫天飛舞的厲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黑鳶並不是瀕危物種,他們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澳洲,是全世界地理分布最廣的猛禽之一,有六到八個亞種︒黑鳶在台灣屬於中大型猛禽,身長約六十到七十公分,翼展可達一百六十公分左右,相較其他猛禽,黑鳶在全世界也都是相當貼近人類生活的猛禽︒

黑鳶。圖/Wikipedia

台灣黑鳶陷入瀕危

但在一九八○年代以後,黑鳶在台灣各地的族群銳減,一九九○年代末期全台灣僅剩南︑北部有零星的族群分布︒只是即便如此,在這段期間黑鳶的急速減少並沒有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注意,所以,台灣黑鳶族群瀕危的命運,一直到了二○一二年才開始出現扭轉的契機︒讓我們先將時光往前拉回到一九九一年,當時一位基隆德育護專(現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的生物教師沈振中,因為參加中華鳥會的賞鳥活動,因緣際會下開啟了他長期在基隆外木山觀察黑鳶族群的興趣︒這本是一項身兼鳥會志工與個人愛好的記錄工作,卻在一九九二年因為萬瑞快速道路的開發而變調︒

圖/Wikipedia

當年的道路開發造成的棲地破壞,迫使沈振中老師在外木山所觀察的黑鳶族群銷聲匿跡,因此沈老師毅然決定辭去教職,專心尋找這群消失的黑鳶,從此便展開了費時二十多年的追鷹生活,這一投入,也正式開啟了台灣黑鳶為何會大量消失的解謎之旅︒

在此期間,沈老師與生態攝影師梁皆得結識,並同意梁皆得的提議,讓他長期跟隨自己調查黑鳶,除了拍攝黑鳶的生態也順便側錄下沈老師經年累月的調查過程︒二十三年後,這部台灣第一部有關黑鳶的生態紀錄片,在企業贊助下於二○一五年以《老鷹想飛》的電影名稱在全台各地的戲院以及校園內放映,當時獲得了許多關心生態的民眾及新聞媒體的好評讚賞,推動了台灣第一波全國性的保育黑鳶聲浪,更引起了關懷土地的企業一起支持友善環境農產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鷹想飛》紀錄片能引起社會廣泛的良好回響,除了「鳥會」與「猛禽研究會」的從旁協助,擔任影像記錄與剪輯的梁皆得導演也是關鍵角色,更重要的是靈魂人物沈振中老師,二十多年來,不分晝夜,常常孤身一人進入樣區調查,以最低干擾的方式遠距離觀察黑鳶,這樣的堅持感動了許多人,被封為「老鷹先生」可算實至名歸︒不僅如此,沈老師在研究調查期間所出版的書籍《老鷹的故事》還意外地發揮了承先啟後的效果,孕育出「老鷹公主」的誕生︒

被譽為沈振中老師接班人的林惠珊,因為本就愛鳥,高中時期讀到了沈老師的書籍後開始對黑鳶產生了高度的喜歡與好奇,於是二○○五年進入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就讀,師從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主持人孫元勳教授,開始在孫教授的指導下研究黑鳶︒二○一○年擔任研究助理的她主動聯繫了沈振中老師,表示想要學習理解更多台灣黑鳶的面貌與田野調查的心得,如此的請求立刻獲得了沈老師的回應及無私的傳授︒

《老鷹的故事》。圖/博客來

在沈老師的田野調查中,比較出台灣黑鳶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黑鳶的最大不同,就是族群數量上的差異︒沈老師與梁皆得導演曾在尼泊爾的一棵樹上就觀察到將近四百隻黑鳶,比當年全台灣的黑鳶數量還要多一倍,這樣的落差顯現出棲地的破壞及減少並不是台灣黑鳶族群大量消失的唯一原因,那麼離開棲地的黑鳶又去了哪裡呢?這個疑問引起林惠珊的好奇,希望用更科學的方式調查黑鳶的動向︒

白三號拚命一搏傳達的土地警訊

二○一二年,一隻從破殼開始就由林惠珊團隊所觀察記錄的黑鳶寶寶「白三號」,終於在五月長大離巢,一直到七月都還能透過衛星追蹤發現他的動向,但卻在同年十月,有兩隻奄奄一息的黑鳶被民眾送到屏東某處的野鳥救傷中心,其中一隻就是白三號,而林惠珊的研究團隊再見到白三號時,已經是具屍體︒這樣的結果對於長時間追蹤白三號的林惠珊是不小的打擊,為了追根究柢,兩隻黑鳶的屍體被送往屏科大進行詳細檢驗︒由外觀看,兩隻黑鳶的身體健壯並無外傷,且有嘔吐後的食物殘留在嘴邊,因此研判不是食物缺乏而餓死,使得林惠珊更迫切希望知道令他喪命的原因,便求助屏科大獸醫將兩隻黑鳶解剖化驗,進行農藥︑水產品藥物︑毒鼠藥︑重金屬成分的檢驗︒兩週後,檢驗結果顯示出 DDE、重金屬以及俗稱「好年冬」的農藥加保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是首度發現體內殘留加保扶成分的黑鳶。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檢驗的數據中,兩隻黑鳶體內的加保扶含量,分別是 2.49 ppm 以及 1.29 ppm,幾乎可以判定加保扶就是導致他們喪命的原因︒但是黑鳶體內會有農藥加保扶的結果令人費解,所以林惠珊的團隊推論出,可能是雜食性的黑鳶因為有撿食鳥屍的習性,所以如果農田在大量噴灑農藥後,一旦有紅鳩︑麻雀︑鴿子等鳥類因為採食帶有加保扶的穀物或嫩芽而中毒身亡,黑鳶就極有可能因為食用鳥屍間接中毒︒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大型的猛禽只要攝取 0.6 ppm 加保扶的動物屍體就會中毒致死,因此白三號與另一隻黑鳶體內的加保扶含量都高到令人不可思議︒在此之前,生態領域的研究者從沒有想過「加保扶」這種巨毒的環境用藥會進入黑鳶這類猛禽體內,一向都以為一九八○年代開始,黑鳶的減少是和棲地變化有直接關係,如今白三號的死,除了帶給林惠珊傷痛,也帶來了台灣黑鳶族群數量一直無法增加的線索︒

依據台灣農藥的使用歷程來看,一九八○年代是台灣幾乎所有農業項目都會使用農藥的開始,而黑鳶在全台數量的驟減也是發生於同期︒到了一九九一年,進行台灣首次的猛禽大調查,估計黑鳶在台灣的數量僅剩約一百七十五隻,所以被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當時的族群分布就僅剩下北部和嘉義以南的地區,而屏東是目前全台黑鳶族群數量最多的縣市︒

圖/Wikipedia

二○一三年因為地緣的關係,林惠珊的團隊前往屏東崁頂鄉一帶的農田進行訪查,發現不少農田當中或周邊都四散著大量中小型鳥類的屍體,當次將近十位參與撿拾鳥屍的學生,十分鐘後,手上都已經是滿滿一整袋鳥屍,最後光在九甲地內就蒐集到大約三千隻的中小型鳥類屍體,情況慘烈令人震撼︒經過檢驗後,發現這些死亡的鳥類體內加保扶的濃度都很高,而林惠珊在往後數次撿鳥屍的過程中,甚至還親眼見到幾隻黑鳶就在她面前帶走農地裡那些中毒身亡的鳥屍,令她心急又無奈,只能看著黑鳶飛去並祈禱他們能平安無事︒

或許天上的黑鳶有靈,回應了老鷹先生和老鷹公主的心意,當初林惠珊主動聯繫沈振中老師的那一年,正好是沈老師「黑鳶二十年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老鷹想飛》紀錄片即將完成的階段,而林惠珊對黑鳶的調查研究,恰巧就在這個時機點發現了黑鳶中毒身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才能在最後階段,將台灣農業上的環境用藥問題帶進《老鷹想飛》的紀錄片中,完整了沈振中老師追鷹二十年的解謎之旅,更把一部有關台灣黑鳶的紀錄片提升至政治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Wikipedia

在社會大眾的想像中,號稱「以農立國」的台灣,早期應該是個自然資源豐富︑人與天地同調︑萬物和諧的優美國度,但事實上,台灣農業發展所帶給環境的衝擊不亞於都市開發或工業發展,溫帶蔬果的種植取代了山區大片的原始林地,平地的原始林與河流因為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而消失,海岸的景色也因為水產養殖的需求改變了樣貌︒由於台灣多項的生態調查工作起步得較晚,因此我們因為農畜業發展而失去的生態多樣,代價難以估算︒在這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對環境缺乏永續經營的無盡破壞,雪上加霜的是,一九五○年代開始的農藥︑毒鼠藥與殺蟲藥引進,更是對台灣整體生態系的一記重擊︒

台灣的原始生態系裡動︑植物種類繁多,相對的各種昆蟲和小型齧齒類也不少,這些原本在生態系中各司其職的生物,當遇到了台灣正在發展的各項農業時,就成了「蟲害︑鼠害」,當時政府為了農作物能有穩定收成,開始引進農藥︑毒鼠藥和DDT 殺蟲劑︒由於農藥的使用成效良好,便在一九七○年代開始廣泛的被推廣使用,雖然讓農作物在每一期都有好收成,但是那些所謂的「蟲害︑鼠害」卻仍沒有在台灣的野外消失,反倒使得依靠蟲類或齧齒類維生的天然獵食者,因為農業的環境用藥而瀕危︒

依靠蟲類或齧齒類維生的天然獵食者,因為農業的環境用藥而瀕危︒圖/envato elements

近代的多項證據顯示,許多猛禽會因為毒鼠藥及農藥的使用間接中毒而死亡,長期惡性循環下,是蟲患及鼠患因為天敵減少而每一年都能捲土重來︒台灣早年,農藥不僅用於農耕時預防蟲害,甚至不知何時開始,為了抵禦鳥類對作物的危害,更發展出了將稻穀攪拌劇毒的農藥加保扶或納乃得,製作毒餌來毒鳥,據說因為有不錯的成效,在一九八○年代甚至還有地方的農政系統公開推廣此法,以至於一九八○到二○一○年代中期,全台大部分的農田幾乎每年都會有為數眾多的中小型鳥類因為食用毒餌而身亡︒

黑鳶「白三號」的故事就是台灣黑鳶的縮影,也是白三號拚了命一搏要告訴林惠珊的土地警訊,當年在屏東的農田裡撿鳥屍的膽戰心驚,讓她除了研究黑鳶以外,還想要為黑鳶未來的活路努力一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鷹紅豆

由於屏東是農業發展的大縣,黑鳶族群也是全台最多,促使了林惠珊主動與在地的紅豆農請願,盼能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紅豆,讓老鷹回鄉︒在縣政府及東港鎮農會的協助之下,幸運獲得了紅豆農林清源先生的支持,願意開始改變紅豆的播種方式以及安全用藥︑不用落葉劑︑不毒鳥︒

雖然這樣的嘗試很傻很天真,因為紅豆的產量勢必會減少並且成本提高,但是也因為屏東黑鳶的故事開始在影視媒體發酵,讓全聯福利中心的董事長及總經理主動聯繫台灣猛禽研究會與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表示願意契作二十五公頃的紅豆田,來支持在地農民一起守護老鷹的心願,重新打造農田生態系︒

就這樣,當年的《老鷹想飛》紀錄片電影伴隨著「老鷹紅豆」的問世,為台灣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注入催化劑,並且引起不少企業︑量販店跟進,許多返鄉務農的青年也多少會帶著友善環境的意識耕作,而二○一七年防檢局對四種含有高濃度加保扶的劇毒性農藥產品,也正式發布了禁止販售︑製造的規定︒

創造我們這個時代新的黑鳶童謠

黑鳶在現今印度︑日本︑香港等高度開發的環境下仍有穩定的族群,顯示黑鳶的適應力極好,他們本是自然環境裡的「清道夫」,卻在台灣吃出了問題︒上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大部分民眾可能都不知道這塊土地正在默默的中毒,我們使用土地的方式過度追求效益,最後可能連我們自己都吃不安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農藥的使用量全世界之冠,使得農村周圍的生態系變成了毒物侵蝕的生態鏈,土地上失控的毒素,黑鳶在上個世紀末先幫我們提出了警訊,幸好,這個世紀初有許多關心黑鳶的人們接收到了訊號,推動了變革,黑鳶族群的命運才似乎開始霧散雲開︒

但是這只是起頭,棲地的守護不易,農業與環境的共存關係仍需要時間學習調整,我們能做的不是將矛頭指向農民,因為我們很幸運的是,開始有了更多友善環境的農產品,讓我們可以為環境作出選擇,創造我們這個時代新的黑鳶童謠︒

作者簡介

池边金勝

野生動物畫家。復興商工繪畫組、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視傳系畢業,熱衷繪畫創作,擅以水彩與油畫傳達山川海洋的寧靜祥和,以及野生動物的美好姿態,盼透過繪畫啟發社會對自然的感動與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獲獎包括一九九六年台南美展油畫類鳳凰獎、一九九八年全國美展油畫類、二○○一年朱銘美術館「觀雨季」平面美術類、二○○三年國軍文藝金像獎西畫類優選,並於二○一五年至今於台北、台中多處舉辦過八場個展。曾獲國光劇團之邀繪製舞台屏風原始設計,並與文化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北市蝙蝠保育協會、台北市雙連國小、挺挺動物合作。二○一六年起,持續發行繪本創作年曆、文創文具,並以部分所得支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本文摘自《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2021 年 3 月,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3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猛毒」特展——草山猛禽中心開放免費參觀
PanSci_96
・2022/09/26 ・299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鷹想飛》讓社會大眾開始重視黑鳶中毒相關議題,甚至加速推動更多友善環境的農產品。位於陽明山美軍宿舍附近的「草山猛禽中心」在今年 3 月開幕,整合猛禽救傷、猛禽研究的複合場域,讓猛禽生態教育推廣有了穩健的保育基地,最近更推出「猛禽中毒特展」,希望從解決猛禽的食安問題,成為都市潛在毒害的環境指標, 歡迎大家經過陽明山都能停下腳步,一起關心我們身處的城市與淺山。

  • 展覽名稱:猛禽中毒特展
  •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建業路 7 號
  •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六 11-17 點
  • 門票:免費入場

猛禽中毒——猛禽的食安危機

2015 年台灣猛禽研究會(以下簡稱本會)曾出品電影《老鷹想飛》讓社會大眾開始重視黑鳶中毒相關議題,因而催生了本會「猛禽會救傷站」(以下簡稱救傷站),救傷站於 2017 年成立至今五年,我們救援超過 700 隻猛禽,其中發現不只黑鳶,鳳頭蒼鷹、大冠鷲等猛禽也有直接或間接中毒的案例。民國 30-40 年間為了增加農作產量,發展出使用浸泡高毒性加保扶的稻穀殺滅農田野鳥增加發芽率用途的農法,而這樣的方式至今仍有許多農民沿用。

《老鷹想飛》即在敘述由於這種方法導致國內具食腐特性的黑鳶數量大量衰減,殺鼠藥則除了農民用來防治鼠害外,一般我們會認為農藥與殺鼠藥而出現的猛禽間接中毒案例僅會在田間出現,但現在環境用藥容易取得,一般民眾也會用來滅鼠以維護居家環境衛生,殺鼠藥中毒的老鼠仍有移動能力,吸引猛禽獵食而導致二次中毒,我們在都市鳳頭蒼鷹也有發現到被毒害的案例。

救傷站也發現黃魚鴞、大冠鷲等猛禽部分大型猛禽有鉛與汞過高的問題,嚴重者甚至達重金屬中毒的濃度。重金屬對猛禽的影響在國內比較少被討論,在北美與日本通常因為打獵常使用鉛彈,導致猛禽食用含鉛碎片的獵物而二次性中毒,但國內打獵活動被嚴格規範,我們卻發現許多救傷的大冠鷲有血鉛濃度過高、甚至達輕度鉛中毒狀況。另外,黃魚鴞、大冠鷲、魚鷹與黑鳶都有血汞濃度過高的情形,血汞數值高達人類容許值的 10~50 倍(人體容許值:20 ug/L)。在高度都市化的北部地區,鉛和汞究竟是怎麼進到猛禽的體內呢?是否由於環境汙染導致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討。

為讓更多人能了解到居住在我們周邊的猛禽有食安問題,也反映我們環境中現在可能有的危機,2022年本會以「猛禽毒物危機」為主題榮獲聯華電子舉辦的第六屆綠獎,透過綠獎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的經費支持我們增加野生猛禽寫意與病理檢驗數量,財團法人緯創人文基金會支持我們籌辦本場「猛禽中毒-猛禽的食安危機」特展,向民眾介紹各種毒物對國內猛禽的影響,更早喚起民眾警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案例介紹——猛禽中毒案例

案例一:黃魚鴞

圖/wikipedia

黃魚鴞(藍 B41)約 4-5 月齡幼鳥,2021/8/4 在新北市北宜路六段、北勢溪畔附近被民眾發現,本來以為是漂流木,後來發現竟是一隻虛弱的貓頭鷹。民眾通報新北市動保處後,再由動保處轉送到猛禽會救傷站救傷。獸醫師檢查發現這隻黃魚鴞幼鳥除了體態略瘦外,沒有明顯外傷或感染,抽血檢查重金屬發現血汞值高達 605.1ug/L,是一般人體容許值的 30 倍!

這隻黃魚鴞年紀尚小,在野外須仰賴父母打獵餵食。雖然缺乏黃魚鴞汞中毒的相關研究,但給予螯合劑治療後,黃魚鴞的血汞慢慢降低了,精神也越來越好。救傷復健了三個月後血汞值已降至原來的 1/4 濃度,飛行能力良好判定可以野放,我們在牠腳上繫上了腳環和色環(藍 B41),以及讓牠背負衛星發報器來追蹤牠的野放後續情形。但很遺憾的,藍 B41 在野放的一個半月後,發報器顯示牠移動範圍過小,當我們到野放地尋獲藍 B41 時發現牠重度消瘦虛弱,救傷隔日發現死亡於籠內。(藍 B41 遺體已製作成標本,於草山猛禽中心展示)

案例二:黑鳶

2020 年 9 月底一隻黑鳶母成鳥由台北市動保處送交猛禽會救傷,根據拾獲民眾描述,牠因不明原因墜落在公寓頂樓,發現時身上帶著油耗氣味。黑鳶的頭部無力下垂且有明顯的神經症狀,包含眼球震顫、瞬膜抽動與頭部晃動。右眼也因創傷使得水晶體在燈光下混濁不清。黑鳶受理時狀況非常糟糕但體態卻不錯,因此判定為急性傷病。獸醫師初步檢驗發現其凝血異常,疑似抗凝血劑中毒,而胃內含物經快篩未發現農藥成分。

以解毒劑和支持療法治療約 1 週後神經症狀開始緩解,也開始自行進食,但其中一隻眼睛視力並未恢復,因此我們將這隻單眼視覺的黑鳶命名為「大眼仔」。視覺傷殘的猛禽在野外生存雖然不容易但並非沒有前例,加上黑鳶食性較為多樣,以及有食腐的記錄,單眼對於黑鳶影響不如鳳頭蒼鷹等喜愛獵食活體來得大,所以治療一個半月後,大眼仔恢復健康,我們決定讓牠背上衛星發報器後野放,以追蹤牠後續野放的情形。野放後的隔年,藉由發報器的定位追蹤,我們很雀躍地發現大眼仔順利繁衍生下兩隻小黑鳶,而且後來都順利離巢獨立了。

案例三:大冠鷲

圖/wikipedia

2020 年五月中旬,一隻大冠鷲掉入虎頭山的水溝被發現救援,送至桃園鳥會附設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處理,再轉送來猛禽會救傷站檢查與評估。 送交本會時,獸醫師發現大冠鷲有左眼創傷,抽血檢驗後發現血鉛值高達 30.8ug/dL(0.3ppm),有輕度鉛中毒,推測牠可能因為鉛中毒導致身體不適而撞傷左眼、墜入水溝內無法飛離。

獸醫師給予大冠鷲螯合劑來降低體內鉛含量,但因為螯合劑有較強的胃刺激,會讓大冠鷲嘔吐,因此只能給較低劑量的螯合劑來慢慢降低牠體內的鉛濃度。經過螯合劑治療一個月後,血鉛值終於降到正常值(低於10 ug/dL,0.1ppm),我們將大冠鷲系上藍 B24 色環與讓牠背上衛星發報器,希望能藍 B24 的活動範圍,但追蹤發現牠雖然野放於發現地虎頭山,但連續兩年秋季都飛到台南、春天又飛回桃園,因為活動範圍太廣,目前難以確認牠可能在哪裡攝食到含鉛較高的飲食。

案例四:鳳頭蒼鷹

圖/wikipedia

這隻編號 D110025 鳳頭蒼鷹是一隻正在繁殖中的母鳥,2021 年 3 月中某天早上被人發現在巢下死亡,前一天還被觀察在坐巢。母鳳頭蒼鷹的屍體送來猛禽會後,解剖發現牠體態非常良好,體重 660g 高於一般母成鳥平均值(500g)且皮下脂肪豐富,沒有外傷與骨折, 但內臟蒼白且泄殖腔內有一些帶血的排遺,還有脾臟收縮的情形,種種跡象顯示這隻母成鳥生前曾有急性大出血。

我們將牠的肝臟組織採集送交毒物檢驗,檢測出三種殺鼠藥成分(可滅鼠、撲滅鼠、雙滅鼠),因此證明 D110025 鳳頭蒼鷹是因為殺鼠藥中毒,導致消化或生殖泌尿道內大量出血而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看完這些猛禽的案例後,你覺得怎麼做可以防止這些猛禽中毒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0

7
6

文字

分享

0
7
6
GODIVA 冰淇淋為何會殘留「環氧乙烷」?吃下肚會怎樣嗎?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1/12/30 ・381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才剛踏入聖誕節慶的季節,知名高級巧克力品牌 GODIVA 日前卻爆發冰淇淋含致癌物的食安危機!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於 2021 年 12 月 10 日公告,因接獲歐盟食品及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通報,GODIVA 有 6 款自法國輸入的冰淇淋產品中,所使用到的「刺槐豆膠」檢出農藥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殘留不符合歐盟標準,我國標準為不得檢出,故全數下架回收。

相信身為巧克力控或冰淇淋控的讀者們,得知這個消息時一定非常震驚又難以接受,因為這批環氧乙烷超標的冰淇淋產品從 2020 年開始輸入販售至今,大多數有問題的產品消費者早已吃下肚了。

但話說回來,究竟「環氧乙烷」是什麼可怕的化學物質呢?吃下去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又為什麼會出現在冰淇淋產品裡呢?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環氧乙烷有多毒?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環氧乙烷是一種易燃氣體,化學式為 C2H4O,主要用作製造抗凍劑、聚酯或其他工業用的化學物質,它也用於醫療設備及相關用品的消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氧乙烷化學結構。圖/Wikipedia

在一些國家如印度、加拿大和美國,環氧乙烷被允許在農業上用作燻蒸劑來殺死害蟲、細菌(包含內孢子)、黴菌及真菌,因具高揮發的特性,環氧乙烷會自行分解到空氣中,殘留在食物是很微量的。然而由於環氧乙烷具有致突變性和致癌性的科學證據,歐盟是禁止將其用作殺蟲劑,在臺灣也是禁用的農藥。

依據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提供的「環氧乙烷災害防救手冊」,工人間歇性暴露高於 700 ppm 的環氧乙烷 2 個月後,會出現味覺和嗅覺暫時性遲鈍、頭痛、噁心、嘔吐、昏睡、記憶及思維紊亂、口齒不清、吞嚥困難、面肌和四肢無力等。

而在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的「環氧乙烷中毒之認定參考指引」提到,人若短時間內暴露在空氣中高濃度(呼吸或皮膚接觸)的環氧乙烷,會對呼吸道、眼睛黏膜產生刺激,或產生腸道相關症狀。相關研究也指出,長期接觸環氧乙烷的女性工作者,易造成自發性流產。此外,長期暴露環氧乙烷的工作人員易罹患血液與淋巴癌。因此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IARC)將環氧乙烷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註1]

請先別太慌張,通常最容易暴露到環氧乙烷的機會,是在製造或使用環氧乙烷的地方(例如工廠、醫院或農場)工作的工人(呼吸或皮膚接觸)。一般地區的空氣中就算能測出微量的環氧乙烷,也都是低於會造成健康問題的濃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臺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環氧乙烷的工作場所中 8 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為 1 ppm,1.8 mg/m3,這部份勞動部是有在為民眾職業安全衛生做把關喔!

環氧乙烷的食安問題,早在去年歐洲就先爆發

去年 2020 年 9 月,歐洲就先發現印度產芝麻中環氧乙烷殘留量超標,而緊急發出通報,使歐盟展開大規模的監測,導致許多不同類型的產品被回收下架,如麵包、醬汁或其他含有芝麻的食物等,整個歐洲包括奧地利、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等近 20 個國家皆受到波及,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而歐盟也對刺槐豆膠(屬於食品添加物的安定劑)相關製品進行檢查,發現許多冰淇淋皆有使用到環氧乙烷殘留量超標的刺槐豆膠,故也面臨全面下架的慘況。像今年 8 月,雀巢的 Milkybar 和 Nuii 雪糕就有數批就是因此而下架回收[7]

Ceratonia silqua 的豆仁及豆莢;刺槐豆膠是由 Ceratonia silqua 抽取製成的水溶性植物膠 。圖/維基百科

根據歐盟的報告推測,是農場端將刺槐豆仁或刺槐豆莢進行殺菌燻蒸時,施作的環氧乙烷劑量過高,來不及揮發到空氣中導致殘留量過高,大大影響了所有的下游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環氧乙烷到冰淇淋的殘留量到底高不高呢?

淺談冰淇淋的製造流程及食品添加物作用原理

在換算環氧乙烷到冰淇淋殘留量有多少前,可以先簡單認識冰淇淋的加工流程。首先將原料乳與各種配料,包括醣類、乳化劑、安定劑、香料或色素等混合,接著過濾、均質及殺菌後,再將混合完成的霜料置於冷藏環境下陳化[註2],最後進行攪凍。

攪凍即是在攝氏-2~-8 度的凍結庫攪拌,同時將空氣打入霜料中,霜料的體積就會逐漸膨脹。攪凍完成後,立刻降低溫度至攝氏-18 度以下以硬化組織,就可以拿去販售囉!而霜淇淋與冰淇淋最大的差異,就是它省略了「硬化」這個步驟,所以質地相對比較柔軟。

此外製作冰淇淋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形成「大冰晶」生成,因為它是造成沙沙不良口感的主要來源。而牛乳是冰淇淋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其富含的乳脂肪可提供乳香味,使冰淇淋保有滑順的口感,也能夠干擾小冰晶結合形成大冰晶。

安定劑就是指膠體,一般常用植物膠(如刺槐豆膠)或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可防止大冰晶形成,增加冰淇淋黏度、硬度並保持形狀;乳化劑如脂肪酸甘油酯(Mono-and Diglycerides;MDG),則有安定脂肪小球,使氣泡穩定的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是直接使用乳化安定劑(或稱穩定劑),就是膠體和乳化劑按冰淇淋適用的比例配製好的複方食品添加物。這些食品添加物可避免製作時出現油水分離的情況發生,使終產品的狀態更穩定,在室溫下也不會那麼快融化。

故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冰淇淋是個很複雜的系統,有氣泡、冰晶、蛋白、膠體、乳化劑和脂肪球等,相輔相成結合在一起。 

冰淇淋攪凍前後的微觀結構示意圖。
左圖為尚未攪凍的冰淇淋,乳清蛋白、酪蛋白膠束和乳化安定劑皆會競爭吸附在結冰晶的脂肪球上,且脂肪球大小不一。右方為經過攪凍打入空氣的冰淇淋,除了出現分佈均勻的氣泡外,冰晶與脂肪球已分開,且皆變細小、大小均一。部分聚集的脂肪球、蛋白質和乳化劑皆吸附在氣泡的表面,氣泡透過它們而連接在一起,以產生滑順、蓬鬆的口感。

殘留在刺槐豆膠的環氧乙烷,製作到冰淇淋的時候還剩多少?

回過頭來看,冰淇淋之所以要加安定劑刺槐豆膠(locust bean gum),就是避免冰淇淋在冷凍的期間產生冰晶或乳糖結晶,維持冰淇淋形狀,還能提供蓬鬆、綿密的口感,添加量多在 0.1~0.5%。

刺槐豆膠是由 Ceratonia silqua 種子的胚乳抽取精製而成的水溶性植物膠,在食品業中常作為一種天然的增稠劑使用,還很常用在糖果、巧克力、加工肉品(熱狗、香腸)、調味奶、果凍或蛋糕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歐盟法規規定,刺槐豆膠的環氧乙烷殘留量標準是訂「最大殘留容許量」 (maximal residue level; MRL) 0.1 mg/kg,是指人在吃這個劑量下,該食品即使吃一輩子也都不會造成健康問題。

而這次歐盟在刺槐豆膠中檢測到的環氧乙烷殘留量大多落在 0.4~1.1 mg/kg,換算至最終的冰淇淋產品,環氧乙烷頂多只有 0.005 mg/kg,也就是十億分之五,以一杯 GODIVA 冰淇淋有 80 g 重換算,一杯冰最多含 0.0004 mg 的環氧乙烷,且這還沒有把加工過程中的耗損算進去。

雖然環氧乙烷是第 1 級致癌物,但如此趨近於零的劑量,對我們人體產生危害的機率微乎其微,所以即使你今天是不小心吃到有問題的冰淇淋消費者,也不需要擔憂會致癌喔!

註解

註 1:IARC 將致癌物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第 1 級、2 級(又細分為 2A 及 2B 級)、3 級和 4 級致癌物,其中第 1 級代表確認為人類致癌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 2:陳化(aging),在低於攝氏 5 度環境下放置 4~28 小時,使脂肪固化,安定劑充分吸收水分,增加霜料的黏性及平順感,讓口感更細緻。

  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1。有關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通報,自法國輸入「黑巧克力碎牛奶巧克力冰淇淋」、「比利時黑巧克力冰淇淋」、「黑巧克力草莓冰淇淋」、「香草味可可冰淇淋」、「黑巧克力碎焦糖咖啡冰淇淋」及「巧克力起司蛋糕冰淇淋」六項產品,使用之穩定劑(刺槐豆膠)檢出含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殘留不符合歐盟標準。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
  2. 香港商歌帝梵亞洲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21。關於 GODIVA 杯裝冰淇淋進一步聲明。 GODIVA Chocolatier(Asia) Facebook 粉絲專頁。
  3. 徐如欣,2021。環氧乙烷。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2021。環氧乙烷。毒災防救管理資訊系統。
  5. 食力 foodNEXT,2021。Godiva 六品項冰淇淋因含「環氧乙烷 」而下架回收!推測可能因用於滅菌導致殘留
  6. Bessaire, T., Stroheker, T., Eriksen, B., Mujahid, C., Hammel, Y. A., Varela, J., Delatour, T., Panchaud, A., Mottier, P. and Stadler, R. H. 2021. Analysis of ethylene oxide in ice creams manufactured with contaminated carob bean gum (E410).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t A, 38: 2116-2127.
  7. Hayley, Halpin. 2021. Batches of Nestlé Milkybar and Nuii ice creams recalled over presence of unauthorised pesticide.
  8. Goff, H. D. 2016. Milk proteins in ice cream. Advanced Dairy Chemistry. New York: Springer.
  9. 陳建元,2018。食用食物添加物 (五版)。臺中市:華格那出版有限公司。
  10. 黃國青,2012。「殘留容許量」(MRL)與「安全攝取量」(ADI)指標不同結果方向一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11. 陳永煌,2016。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中毒之認定基準。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3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