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假裝久了也會變真的 改變身體語言讓你成為有自信的人

貓心
・2016/05/29 ・569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485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想你今天準備要走進一個面試場合裡,你腦袋中不斷重複地想著你等等想要講的台詞,但是手卻不由自主地顫抖著。你拿出了手機,蜷縮在椅子上隨便划著 Facebook,腦袋中是如此的混亂。或是假想你遇見了你心儀的異性,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和對方搭話,你張開了嘴,但是卻像一個不斷忘詞的歌手,像是金魚一般嘴巴一開一合的吐著空氣,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在這些高壓力的社會互動情境當中,我們總是顯得焦躁不安,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我們不斷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但是卻無法安定下來。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_MG_7337
圖/作者攝影。

先了解什麼人比較有自信?

如果只花 2 分鐘,就能夠改變你緊張的感受,提升你的自信心,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傳奇武功,但是根據一篇實驗的研究結果[1],這或許有可能成真。但在開始說故事之前,也請你先花個 2 分鐘,聽我鋪陳一下實驗的背景。

首先,什麼樣子的人比較能夠展現自信呢?權力或許是其中一個答案。根據過去的研究,有權力的人能夠感覺到較高的效能感(higher level of agency),對於自己的身體、心智以及正向感覺更有控制感[2];除此之外,權力還可以讓一個人對於未來抱持著更正向的態度,也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資源,變得更容易採取行動,更容易去尋找資源幫助自己,更容易針對目標前進(goal-oriented)[3-9];也更願意去承擔一些風險[10]。恩,沒錯,如果你對於憂鬱症有一些了解,有權力者所展現出來的這些特質,剛好是憂鬱者特質的相反。(關於這一方面的資料,可以讀讀另一篇文章〈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真的比較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了,既然權力可以展現自信,那麼高權力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先就高權力者的姿勢來看吧!不論是古時候的皇帝,或是現代電影中的老大(想想《動物方城市》當中的 B 老大、《與森林共舞》當中的紅毛猩猩領袖),總是會霸氣地坐在一張寬闊的椅子上吧!你應該很難想像,蜷縮在角落裡抱著膝蓋、低著頭的人是一個團體當中的領袖。沒錯,開闊的姿勢、寬廣的四肢、佔有較多空間的姿態,正是高權力的象徵;相反的,封閉的姿勢、蜷縮的軀幹則是低權力的象徵[9, 11-13]

_MG_9549
美國華盛頓 D.C. 林肯像。圖/作者攝影。

權力高低也會影響內分泌!

再來看看高權力者與低權力者的內分泌激素有何不同吧!高權力者和低權力者的內分泌激素差異,主要反映在兩個關鍵的賀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和可體松(Cortisol)之上。睪固酮是一種和權力、領導力相關的賀爾蒙,也就是俗稱的雄性賀爾蒙,男性的第二性徵發育也與此賀爾蒙有關;而可體松則幫助我們面對壓力的賀爾蒙,會讓我們減少食慾,專注面對眼前的挑戰。

首先來看看睪固酮,在人類和其他生物身上,睪固酮的水平都反映並增強了一個個體的氣質性、情境性的狀態,以及他的主導地位;同時,外在和內在的線索都能夠提升睪固酮的含量,增加主導性行為,而這些行為也能反過來提升睪固酮含量[14, 15]。舉個例子來說,有研究者調查了網球比賽和睪固酮含量的關係,發現在網球比賽前,所有參賽者的睪固酮都會增加;但是在比賽結束之後,贏的那一方睪固酮含量會上升,輸的那一方則會下降[16],這就好像反應出了古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生存之道,透過外在的競爭區分出權力位階的高低,位階高的人睪固酮含量會上升,反之則會下降。

再來看看可體松吧!和低權力者相比,高權力者的基礎可體松水平較低,面對壓力時的可體松也較低,而當我們獲得權力時,我們體內的可體松水平也會下降[17-19]。而長期的可體松含量過高,也會導致免疫系統缺失、高血壓、記憶喪失等等[19, 20];而可體松的含量過高,也會影響我們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在儲存和提取記憶時的表現[21](壓力和記憶喪失的相關文章可以參考這篇)。這也是為什麼低權力的社會團體和高權力的社會團體相比,有較高的機會發生壓力相關的疾病,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便是來自於慢性的高可體松水平[22];而高權力者因為具有高睪固酮與低可體松含量,因此有助於抵抗疾病[23];值得注意的是,唯有高睪固酮加上低可體松的組合,才和領導能力有關,若是高睪固酮配上高可體松,則會阻止領導能力的發揮,甚至造成反效果[2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的,感謝你耐心的花 2 分鐘看完我的前情提要,那麼,我們回到那個「兩分鐘護一生(?)」的實驗吧!

兩分鐘的身體姿勢訓練,就可以改變你的自信

source:i.ytimg.com
source:i.ytimg.com

實驗是這個樣子開始的,過去有一些實驗發現,我們只要單純做一些動作,就能夠改變我們的情緒和認知,例如刻意去做一個笑的動作會增加愉悅感[25];把頭向上仰起用鼻孔看人(喂)會增加自豪感[26];駝背和挺起胸膛的姿勢相比,駝背的人會變得更憂鬱[27];在傾聽對方強烈的說服性論述時,持續點頭會比持續搖頭更容易被說服[28]等等。但是,先前的研究都沒有對於生理回饋的部分和後續行為的部分做研究,因此,這篇研究的實驗者決定特別針對這一部分進行研究。實驗者好奇的是,如果讓受試者做出高權力的姿勢(擴張身體的姿勢)和低權力的姿勢(蜷縮身體的姿勢),會不會影響受是者體內的生理激素變化,以及後續願意承擔風險的行為呢?

在受試者來到實驗室之後,實驗者先測量受試者口水當中的睪固酮和可體松含量;接著,實驗者欺騙受試者,這是一個關於心電圖生理紀錄的研究,他們想知道把心電圖安裝在心臟上方或是下方是否會影響實驗結果,因此要把受試者擺成一些固定姿勢,從而讓受試者做出實驗者想要的高權力姿勢與低權力姿勢。在高權力姿勢組當中,他們會先維持下圖中左邊的姿勢一分鐘,接著再維持下圖中右邊的姿勢一分鐘[1]

high-power-poses-color

同樣的,低權力姿勢組也先維持下圖中左邊的姿勢一分鐘,再維持下圖中右邊的姿勢一分鐘[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110F4_T

接著,實驗者檢測這兩組人口水當中的睪固酮和可體松含量。由於男生先天睪固酮含量就大於女生,因此實驗者在分析時將男女生分開來分析;結果發現,高權力組的人睪固酮有顯著的上升,可體松則是顯著的下降;反之,低權力組的人睪固酮則是顯著的下降,可體松顯著的上升。

1

實驗者也測試高低權力姿勢姿勢是否會讓他們願意冒險的程度有所差異,他們設計了一個期望值合理的賭局,如果不願意賭的話,他們只能拿到 2 美金,但如果願意賭的話,有 50% 的機會會拿到 4 美金,50% 的機會則是什麼都得不到(我覺得好摳啊!4 美金在美國連一個麥當勞套餐都吃不起阿)。學過機率與統計的都知道,這個賭局的期望值是 2 美金,是一個合理的賭局,不像夜市當中那些坑錢的賭博遊戲一樣期望值是負的,但是在低權力姿勢組當中,只有 60% 的人願意冒險(有 40% 的人選擇風險趨避),而高權力姿勢組當中,則有 86.36% 的人願意賭(有 13.63% 的人選擇風險趨避)。

但是,這樣的兩分鐘護一生,真的有助於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嗎?實驗者設計了另一個實驗來驗證這一點[29]。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職業面試肯定是個高壓力的社會情境,尤其當你面試的工作是你夢寐以求的職業時,你總不能像《三個傻瓜》當中的拉加一樣,拍拍屁股推輪椅走人吧!因此,面試情境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實驗操弄。實驗者好奇的是,如果權力姿勢有助於改變面試時的表現,進而增進被錄取的機率的話,那麼是改變了面試當中的哪一個部份呢?因此,他們把面試表現分成兩個部分:面試談話品質(speech quality)──面試時講述的內容、談話的架構等等,以及呈現品質(presentation quality)──個人的談話表現是否讓人著迷?是否充滿信心?

首先,實驗者依舊將受試者隨機分派成兩組──高權力姿勢組與低權力姿勢組;接著,兩組人如同上面那個實驗一樣,都得做出兩個姿勢各一分鐘。但是為了(怕受試者太無聊)讓受試者搞不清楚實驗者葫蘆裡賣什麼藥,受試者在做這些姿勢的同時會觀看一個螢幕,螢幕上會呈現一些人,然後要他們對於裡面的人物進行評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實驗者要這些被惡整完的受試者進行一個模擬面試,他要他們想像現在要面試一個夢寐以求的職業,給他們五分鐘準備,要求他們等等得詳細地把自己的優勢、資格,以及為何他們應該被錄取這個工作的理由,說出來給兩個經驗豐富的評審聽(哇靠!這根本是整人遊戲阿!)。除此之外,在這五分鐘內,受試者依然得維持剛剛的第二種姿勢(連準備時的姿勢都要管阿……真的是整人遊戲)。好了,這下受試者維持了七分鐘的姿勢操弄了。

然後他們就死掉了。呃,不是他們就被帶去面試了。在面試完之後,他們會完成一份自評量表,評量自己感覺到的權力感有多少、在面試中有多少主導性、以及在面試當中的可控制感多寡。

同時,整個面試過程都被錄影記錄下來。而這段影片會被拿給四個訓練有素的評審審查,評審並不知道他們拿到的是哪一組受試者的影片,藉此排除先入為主的觀點。而這些評審的工作是針對受試者的影片,評量他們的整體表現決定是否應該錄取,結果分為不錄取、可能錄取和錄取三種。此外,他們同時也會評價受試者的談話品質與呈現品質。

結果發現,如同前面所說的,高權力姿勢組確實比低權力姿勢組感到更有權力感。而就面試談話的評價部分,高權力組也獲得了較高的評價。至於高權力組到底是在談話品質或呈現品質上,表現的比低權力組好,讓評審會比較想錄取他們呢?讀者要不要試著猜猜看,究竟是(1)談話品質、(2)呈現品質、(3)以上皆是、(4)以上皆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下好離手喔!

5498329705_3a3059b478_z
圖/World Relief Spokane@flickr, CC BY-NC-ND 2.0

答案是……呈現品質!

高權力組在呈現品質上的表現比低權力組好,他們的表現更為迷人、更有自信,因此增進了評審給予他們的表現較高的評價,同時也更想錄取他們。但是,談話品質對於表現分數和是否被錄取,在本實驗研究結果則沒有顯著相關。意思是說,你的談話有沒有架構、呈現的內容是否豐富,並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展現自信,可能才是你能不能被錄取的關鍵啊!因此,我在猜,無論是你在說服他人、上台演講、推銷產品,或是你在與異性相處時,比起不斷思考該講些什麼,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你反而應該展現出自信的一面,才是你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啊!

順帶一提,實驗者為了確保不是受試者在接受面試時的姿勢有所差異——有一組的人都很龜縮,另一組的人都很膨脹——造成實驗誤差。他們分析了受試者在面試時的姿勢,結果發現兩組人在面試時的姿勢沒有差異,因此實驗結果確實是來自於面試前不同姿態的操弄所造成。這個實驗結果也告訴我們,面試之前,與其蜷縮在椅子上划手機或是祈禱,還不如站起來做幾個擴胸運動,將有助於我們在面試當中表現得更好呢!而實驗者也在文末提到了,沒事多做伸展操,不僅能讓我們變得更健康,更有助於我們提升執行能力[30]。「裝久了就變真的了」,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建議,似乎真的是有科學根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s://youtu.be/McE-AuemcFg

參考資料

  • [1]Carney, D. R., Cuddy, A. J. C., Yap, A. J. (2010). Power posing brief nonverbal displays affect neuroendocrine levels and risk toler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363-1368.
  • [2]Keltner, D., Gruenfeld, D.H., & Anderson, C. (2003). 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 265–284.
  • [3]Anderson, C., Galinsky, A. D. (2006). Power, optimism, and risk tak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 511-536.
  • [4]Burgmer, P., & Englich, B. (2012). Bullseye! How power improves motor performanc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3, 1-9.
  • [5]Anderson, C., & Berdahl, J. L. (2002). The experience of power: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on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tendenc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362–1377.
  • [6]Galinsky, A. D., Magee, J. C., Gruenfeld, D. H., Whitson, J. A., & Liljenquist, K. A. (2008). Power reduces the press of the situation: Implications for creativity, conformity, and disson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 1450-1066.
  • [7]Guinote, A. (2007). Power and goal pursui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 1076-1087.
  • [8]Smith, P. K., Jostmann, N. B., Galinsky, A. D., & van Dijk, W. W. (2008). Lacking power impairs executive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441-447.
  • [9]de Waal, F. (1998). Chimpanzee politics: Power and sex among ape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0]Anderson, C., & Galinsky, A.D. (2006). Power, optimism, and the proclivity for risk.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 511–536.
  • [11]Carney, D.R., Hall, J.A., & Smith LeBeau, L. (2005). Beliefs about the nonverbal expression of social power.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29, 105–123.
  • [12]Darwin, C. (2009).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New York, NY: Oxford.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72)
  • [13]Hall, J.A., Coats, E.J., & Smith LeBeau, L. (2005). Nonverbal behavior and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 898–924.
  • [14]Archer, J. (2006). Testosterone and human aggress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challenge hypothesi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 319–345.
  • [15]Mazur, A., & Booth, A. (1998). Testosterone and dominance in men.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1, 353–397.
  • [16]Booth, A., Shelley, G., Mazur, A., Tharp, G., & Kittok, R. (1989). Testosterone and winning and losing in human competition. Hormones and Behavior, 23, 556–571.
  • [17]Abbott, D.H., Keverne, E.B., Bercovitch, F.B., Shively, C.A., Mendoza, S.P., Saltzman, W., et al. (2003). Are subordinates always stress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ank differences in cortisol levels among primates. Hormones and Behavior, 43, 67–82.
  • [18]Coe, C.L., Mendoza, S.P., & Levine, S. (1979). Social status constrains the stress response in the squirrel monkey. Physiology & Behavior, 23, 633–638.
  • [19]Sapolsky, R.M., Alberts, S.C., & Altmann, J. (1997). Hypercortisolism associated with social subordinance or social isolation among wild baboon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4, 1137–1143.
  • [20]Segerstrom, S., & Miller, G. (2004).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A meta-analytic study of 30 years of inqui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 601–630.
  • [21]Kuhlmann, S., Piel, M., Wolf, O.T. (2005). Impaired Memory Retrieval after Psychosocial Stress in Healthy Young Me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5(11), 2977-2982.
  • [22]Cohen, S., Schwartz, J.E., Epel, E., Kirschbaum, C., Sidney, S., & Seeman, T. (2006). Socioeconomic status, race, and diurnal cortisol decline in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8, 41–50.
  • [23]Sapolsky, R.M. (2005).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hierarchy on primate health. Science, 308, 648–652.
  • [24]Mehta, P.H., & Josephs, R.A. (2010). Dual-hormone regulation of dominance.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 [25]Strack, F., Martin, L.L., & Stepper, S. (1988). 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 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768–777.
  • [26]Stepper, S., & Strack, F. (1993). Proprioceptive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and nonemotional feel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 211–220.
  • [27]Riskind, J.H., & Gotay, C.C. (1982). Physical posture: Could it have regulatory or feedback effects 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6, 273–298.
  • [28]Briñol, P., & Petty, R.E. (2003). Overt head movements and persuasion: A self-valid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1123–1139.
  • [29]Cuddy, Amy J.C., Caroline A. Wilmuth, and Dana R. Carney. “The Benefit of Power Posing Before a High-Stakes Social Evalua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No. 13-027, September 2012.
  • [30]Smith, P. K., Jostmann, N. B., Galinsky, A. D., & van Dijk, W. W. (2008). Lacking power impairs executive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441-44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純淨之水的追尋—濾水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7 ・314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BRITA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確定你喝的水真的乾淨嗎?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圖片來源 / freepik)

幸運的是,現代自來水處理系統已經讓我們喝不到這種「肉眼可見」的污染物,但問題可還沒徹底解決。面對 21 世紀的飲水挑戰,哪些技術真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的歐洲因為城市人口膨脹與工業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挑戰。當時多數城市的供水系統仍然依賴河流、湖泊,甚至未經處理的地下水,導致傳染病肆虐。

1854 年,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透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倫敦某口公共水井與霍亂爆發直接相關,這是歷史上首次確立「飲水與疾病傳播的關聯」。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各國政府對供水系統的態度,促使公衛政策改革,加速了濾水與消毒技術的發展。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美國等國開始在自來水中加入氯消毒,成功降低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的發生率,這一技術迅速普及,成為現代供水安全的基石。    

 19 世紀末的台灣同樣深受傳染病困擾,尤其是鼠疫肆虐。1895 年割讓給日本後,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殖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1896 年,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他本人曾參與東京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建設,對公共衛生系統有深厚理解。為改善台灣水源與防疫問題,他邀請了曾參與東京水道工程的英籍技師 W.K. 巴爾頓(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來台,規劃現代化的供水設施。在雙方合作下,台灣陸續建立起結合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功能的設施。到 1917 年,全台已有 16 座現代水廠,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為台灣城市化奠定關鍵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BRITA

進入 20 世紀,人們已經可以喝到看起來乾淨的水,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科學家如今發現,水裡仍然可能殘留奈米塑膠、重金屬、農藥、藥物代謝物,甚至微量的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看不見、嚐不出的隱形污染,正在成為21世紀的飲水挑戰。也因此,濾水技術迎來了一波科技革新,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樹脂、微濾、逆滲透(RO)等技術相繼問世,各有其專長:

活性碳吸附:去除氯氣、異味與部分有機污染物

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水質,去除鈣鎂離子,減少水垢

微濾技術逆滲透(RO)技術:攔截細菌與部分微生物,過濾重金屬與污染物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技術相互搭配,能夠大幅提升飲水安全,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濾芯始終是濾水設備的核心。一個設計優良的濾芯,決定了水質能否真正被淨化,而現代濾水器的競爭,正是圍繞著「如何打造更高效、更耐用、更智能的濾芯」展開的。於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到底該如何確保濾芯的效能?

濾芯的壽命與更換頻率:濾水效能的關鍵時刻濾芯,雖然是濾水器中看不見的內部構件,卻是決定水質純淨度的核心。以德國濾水品牌 BRITA 為例,其濾芯技術結合椰殼活性碳和離子交換樹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氯、除草劑、殺蟲劑及藥物殘留等化學物質,並過濾鉛、銅等重金屬,同時軟化水質,提升口感。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非原廠濾芯也悄然湧現,這不僅影響濾水效果,更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據消費者反映,同一網路賣場內便可輕易購得真假 BRITA 濾芯,顯示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飲水安全,建議消費者僅在實體官方授權通路或網路官方直營旗艦店購買濾芯,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濾芯產品讓自己的身體當過濾器。

辨識濾芯其實並不難——正品 BRITA 濾芯的紙盒下方應有「台灣碧然德」的進口商貼紙,正面則可看到 BRITA 商標,以及「4週換放芯喝」的標誌。塑膠袋外包裝上同樣印有 BRITA 商標。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底部則標示著創新科技過濾結構。購買時仔細留意這些細節,才能確保濾芯發揮最佳過濾效果,讓每一口水都能保證潔淨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 (圖片來源 / BRITA)

不過,即便是正品濾芯,其效能也非永久不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濾芯的孔隙會逐漸被污染物堵塞,導致過濾效果減弱,濾水速度也可能變慢。而且,濾芯在拆封後便接觸到空氣,潮濕的環境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長期不更換濾芯,不僅會影響過濾效能,還可能讓積累的微小污染物反過來影響水質,形成「過濾器悖論」(Filter Paradox):本應淨化水質的裝置,反而成為污染源。為此,BRITA 建議每四週更換一次濾芯,以維持穩定的濾水效果。

為了解決使用者容易忽略更換時機的問題,BRITA 推出了三大智慧提醒機制,確保濾芯不會因過期使用而影響水質:

1. Memo 或 LED 智慧濾芯指示燈:即時監測濾芯狀況,顯示剩餘效能,讓使用者掌握最佳更換時間。

2. QR Code 掃碼電子日曆提醒:掃描包裝外盒上的 QR Code 記錄濾芯的使用時間,自動提醒何時該更換,減少遺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LINE 官方帳號自動通知:透過 LINE 推送更換提醒,確保用戶不會因忙碌而錯過更換時機。

在濾水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濾芯已不僅僅是過濾裝置,更是智慧監控的一部分。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濾水設備,成為了健康生活的關鍵。

人類對潔淨飲用水的追求,從未停止。19世紀,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污染問題加劇並引發霍亂等疾病,促使濾水技術迅速發展。20世紀,氯消毒技術普及,進一步保障了水質安全。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濾水技術透過活性碳、離子交換等技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讓每一口水更加潔淨與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 BRITA)

今天,消費者不再單純依賴公共供水系統,而是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濾水設備。例如,BRITA 提供的「純淨全效型濾芯」與「去水垢專家濾芯」可針對不同需求,從去除餘氯、過濾重金屬到改善水質硬度等問題,去水垢專家濾芯的去水垢能力較純淨全效型濾芯提升50%,並通過 SGS 檢測,通過國家標準水質檢測「可生飲」,讓消費者能安心直飲。

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水污染,並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乾淨水源。科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應該成為守護未來的承諾。濾水器不僅是家用設備,它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提醒我們水的純淨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符合濾(淨)水器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規範所列9項「金屬元素」及15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試
*僅限使用合格自來水源,且住宅之儲水設備至少每6-12個月標準清洗且無受汙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4
1

文字

分享

1
4
1
權力從何而來?從基因上來看男女不平等的起源!——《我們源自何方?》
馬可孛羅_96
・2023/03/18 ・297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歷史學家長久以來都在爭論,某個人如果留下了不成比例的後代數量,對於人類歷史影響會有多大。星團分析提供了客觀的資訊,讓我們知道在歷史中不同的時間點上,權力極端不平等的重要性。

以 Y 染色體追蹤權力不平等的原因

托馬斯.奇維希德(Toomas Kivisild)與馬克.史東金(Mark Stoneking)各自帶領的研究,都比較了對於 Y 染色體序列和粒線體DNA星團分析的結果,並且得到一個令人驚奇的結果。

兩個人計算一對序列中 DNA 字母的差異數量,由於突變的累積速度是固定的,他們的研究可以估計出不同的兩人組合之間,純父系譜系(Y 染色體)的共同祖先和純母系譜系(粒線體 DNA)的共同祖先各自存在的時代。

在關於粒線體 DNA 的研究中發現,現今族群中幾乎所有的兩人配對,在萬年內純母系譜系相同的機率非常低,世界許多地區是在那個年代之後才出現了農業。如果那段期間中族群都很大,可以預期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在關於 Y 染色體的研究中,發現的模式卻截然不同。在東亞人、歐洲人、中東人和北非人,那些科學家都發現許多「星團」,這些共同的男性祖先生活大約在五千年前。

五千年前在歐亞大陸,正好發生了考古學家安德魯.謝拉特(Andrew Sherratt) 所說的「次級農產品革命」(Secondary Products Revolution):人類發現到牲畜除了能作為肉品來源之外,還有其他用途,例如拉車、耕地、產生乳汁與織品(例如羊毛)。

次級農產品革命後,民族擴張造成權力不平等的社會。圖/envatoelements

莫約也是從青銅時代開始,拜馴化馬匹與發明輪子及具備輪子的交通工具之賜,人類移動的能力增加,同時能夠累積大量財富。同時累積的還有銅和錫等比較稀有的金屬,這些金屬是青銅的材料,可以運到數百或甚至數千公里外。

Y 染色體模式指出,就是在這段時間,人類之間的不平等狀況增加了,遺傳狀況道出了當時一個群體中,權力集中到一小部分人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可能是新的經濟體制促成了這種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那個時期中,具有權力的男性對所處族群的影響力非常巨大,遠遠超過之前的時代,讓有自己 DNA 的後代數量超過成吉思汗留下的。

顏那亞民族擴張帶來的不平等社會

結合古代 DNA 和考古學研究,我們正在開始了解到這種不平等可能具備的意義。五千年前,剛好是顏那亞人在黑海與裏海的北方興起的時間。在第二部中討論過他們藉由馬匹和車子,首度能夠使用廣闊草原地帶上的資源。

遺傳資料指出,顏那亞人和他們的後代非常成功,幾乎取代了在其西方的歐洲北部農耕者,以及在其東方的中亞狩獵-採集者。

顏那亞(Yamna)文化的擴張。圖/wikipedia

考古學家金布塔絲認為,顏那亞社會中性別不平等和社會階級分明的現象是前所未有的。顏那亞人留下了巨大的墳丘,中心部位中,男性的骨骸佔了約八成,這些骨骸上通常具有暴力傷害的痕跡,同時有其他可怕的金屬短劍和斧頭陪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金布塔絲認為,顏那亞人抵達歐洲,預示了兩性之間權力關係的轉變。這個時期剛好是金布塔絲所說的「舊歐洲」沒落時期。舊歐洲的社會比較少暴力活動的證據留下,社會中女性處於核心地位,到處都有小型女神雕像留下。

在她重構出的歷史中,「舊歐洲」被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所取代。相關證據並不只來自於考古證據,那些可能經由顏那亞人所散播的印歐文化,例如希臘文化、北歐文化和印度文化中,神話都是以男性為中心。

對於文字歷史時代之前人類文化的詳細描述,都需要謹慎看待。不過古代 DNA 資料的確證明了顏那亞人的社會中,權力集中在少數菁英階級的男性。顏那亞人的 Y 染色體類型就只有幾種,代表了少數男性成功散播了自己的基因。

相較之下,顏那亞人的粒線體 DNA 序列就更為多樣。顏那亞人的後代或是他們的近親,把自己的Y染色體散播到歐洲和印度,這種擴張對人口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在歐洲與印度,這些 Y 染色類型在青銅時代之前並不存在,但是現在卻是這兩個區域中主要的類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今在歐洲西部和印度的人口中,來自草原的 Y 染色體類型所佔的比例要比草原基因組其他部分所佔的比例高出許多,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來,顏那亞人的擴張並非全然都是友善的。草原男性血統所佔的比例高,代表了顏那亞人的男性後代在政治上或經濟上比較成功,在與當地男性競爭伴侶的時候占優勢。

我所知最令人驚訝的例子來自於歐洲西南端的伊貝利亞半島,在四千五百年前到四千年前青銅時代一開始的階段,來自於顏那亞的血統抵達了那裡。

布萊德利的實驗室和我的實驗室各自從那個時期的遺骸中取出古代 DNA,發現在草原血統抵達時,伊比利亞族群中有百分之三十受到取代,但是 Y 染色體受到取代的幅度更高:在我們的資料中,在具有顏那亞人血統的男性,有九成帶有來自草原的 Y 染色體類型,這種染色體之前未曾在伊比利亞出現過。顯然草原族群在擴張的時候,階級高低非常分明,而且權力分配極度不平衡。

權力累積代代相傳

對於「星團」的研究主要靠分析Y染色體和粒線體 DNA,那麼分析全基因組會有幫助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用全基因組資料可以重建出最近一萬年中絕大多數農業群體的祖先族群大小,發現到在這段期間族群增大了,看不出 Y 染色體所指出在青銅時代出現了瓶頸效應。那是只彙整 Y 染色體資料和粒線體 DNA 資料所看不出來的。

其實我們很清楚,用 Y 染色體是看不出來某些遺傳類型是否能夠更成功的傳到後代。理論上,我們可以用天擇來解釋,說有些 Y 染色體類型能夠讓攜帶者具有某些生物優勢,例如生育能力提高。

某個時期男性權力擴張到可以與大量女性交配,並把優勢與權力留給自己的後代。圖/GIPHY

但事實上全世界在同個時期有數個地方同時都出現了這種遺傳模式,那個時段剛好是社會階級明顯的社會興起時期,用天擇利益來解釋多個地區各自出現了有利於生物繁衍的突變,實在太勉強。

我認為比較有可能的解釋是在這段時期,某一個男性開始累積的權力大到不只能夠和大量女性交配,而且能夠把自己在社會上的優勢傳給下一代,確保自己的男性後代在生育上也那麼成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代代相傳之下,使得這些男性的 Y 染色體在族群中的頻率增加,留下的遺傳痕跡充分表示出過往社會的狀況。

在這段時期,個別女性累積權力也有可能比以往更多。但是由於生物特性的限制,即使是集權力於一身的女性也不可能有超多的後代,因此社會不平等在男性血脈中更容易看出來。

——本文摘自《我們源自何方?:古代DNA革命解構人類的起源與未來》,2023 年 3 月,馬可孛羅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假裝久了也會變真的 改變身體語言讓你成為有自信的人
貓心
・2016/05/29 ・569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485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想你今天準備要走進一個面試場合裡,你腦袋中不斷重複地想著你等等想要講的台詞,但是手卻不由自主地顫抖著。你拿出了手機,蜷縮在椅子上隨便划著 Facebook,腦袋中是如此的混亂。或是假想你遇見了你心儀的異性,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和對方搭話,你張開了嘴,但是卻像一個不斷忘詞的歌手,像是金魚一般嘴巴一開一合的吐著空氣,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在這些高壓力的社會互動情境當中,我們總是顯得焦躁不安,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我們不斷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但是卻無法安定下來。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_MG_7337
圖/作者攝影。

先了解什麼人比較有自信?

如果只花 2 分鐘,就能夠改變你緊張的感受,提升你的自信心,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傳奇武功,但是根據一篇實驗的研究結果[1],這或許有可能成真。但在開始說故事之前,也請你先花個 2 分鐘,聽我鋪陳一下實驗的背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什麼樣子的人比較能夠展現自信呢?權力或許是其中一個答案。根據過去的研究,有權力的人能夠感覺到較高的效能感(higher level of agency),對於自己的身體、心智以及正向感覺更有控制感[2];除此之外,權力還可以讓一個人對於未來抱持著更正向的態度,也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資源,變得更容易採取行動,更容易去尋找資源幫助自己,更容易針對目標前進(goal-oriented)[3-9];也更願意去承擔一些風險[10]。恩,沒錯,如果你對於憂鬱症有一些了解,有權力者所展現出來的這些特質,剛好是憂鬱者特質的相反。(關於這一方面的資料,可以讀讀另一篇文章〈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真的比較好?〉。

好了,既然權力可以展現自信,那麼高權力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先就高權力者的姿勢來看吧!不論是古時候的皇帝,或是現代電影中的老大(想想《動物方城市》當中的 B 老大、《與森林共舞》當中的紅毛猩猩領袖),總是會霸氣地坐在一張寬闊的椅子上吧!你應該很難想像,蜷縮在角落裡抱著膝蓋、低著頭的人是一個團體當中的領袖。沒錯,開闊的姿勢、寬廣的四肢、佔有較多空間的姿態,正是高權力的象徵;相反的,封閉的姿勢、蜷縮的軀幹則是低權力的象徵[9, 11-13]

_MG_9549
美國華盛頓 D.C. 林肯像。圖/作者攝影。

權力高低也會影響內分泌!

再來看看高權力者與低權力者的內分泌激素有何不同吧!高權力者和低權力者的內分泌激素差異,主要反映在兩個關鍵的賀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和可體松(Cortisol)之上。睪固酮是一種和權力、領導力相關的賀爾蒙,也就是俗稱的雄性賀爾蒙,男性的第二性徵發育也與此賀爾蒙有關;而可體松則幫助我們面對壓力的賀爾蒙,會讓我們減少食慾,專注面對眼前的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來看看睪固酮,在人類和其他生物身上,睪固酮的水平都反映並增強了一個個體的氣質性、情境性的狀態,以及他的主導地位;同時,外在和內在的線索都能夠提升睪固酮的含量,增加主導性行為,而這些行為也能反過來提升睪固酮含量[14, 15]。舉個例子來說,有研究者調查了網球比賽和睪固酮含量的關係,發現在網球比賽前,所有參賽者的睪固酮都會增加;但是在比賽結束之後,贏的那一方睪固酮含量會上升,輸的那一方則會下降[16],這就好像反應出了古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生存之道,透過外在的競爭區分出權力位階的高低,位階高的人睪固酮含量會上升,反之則會下降。

再來看看可體松吧!和低權力者相比,高權力者的基礎可體松水平較低,面對壓力時的可體松也較低,而當我們獲得權力時,我們體內的可體松水平也會下降[17-19]。而長期的可體松含量過高,也會導致免疫系統缺失、高血壓、記憶喪失等等[19, 20];而可體松的含量過高,也會影響我們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在儲存和提取記憶時的表現[21](壓力和記憶喪失的相關文章可以參考這篇)。這也是為什麼低權力的社會團體和高權力的社會團體相比,有較高的機會發生壓力相關的疾病,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便是來自於慢性的高可體松水平[22];而高權力者因為具有高睪固酮與低可體松含量,因此有助於抵抗疾病[23];值得注意的是,唯有高睪固酮加上低可體松的組合,才和領導能力有關,若是高睪固酮配上高可體松,則會阻止領導能力的發揮,甚至造成反效果[24]

好的,感謝你耐心的花 2 分鐘看完我的前情提要,那麼,我們回到那個「兩分鐘護一生(?)」的實驗吧!

兩分鐘的身體姿勢訓練,就可以改變你的自信

source:i.ytimg.com
source:i.ytimg.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是這個樣子開始的,過去有一些實驗發現,我們只要單純做一些動作,就能夠改變我們的情緒和認知,例如刻意去做一個笑的動作會增加愉悅感[25];把頭向上仰起用鼻孔看人(喂)會增加自豪感[26];駝背和挺起胸膛的姿勢相比,駝背的人會變得更憂鬱[27];在傾聽對方強烈的說服性論述時,持續點頭會比持續搖頭更容易被說服[28]等等。但是,先前的研究都沒有對於生理回饋的部分和後續行為的部分做研究,因此,這篇研究的實驗者決定特別針對這一部分進行研究。實驗者好奇的是,如果讓受試者做出高權力的姿勢(擴張身體的姿勢)和低權力的姿勢(蜷縮身體的姿勢),會不會影響受是者體內的生理激素變化,以及後續願意承擔風險的行為呢?

在受試者來到實驗室之後,實驗者先測量受試者口水當中的睪固酮和可體松含量;接著,實驗者欺騙受試者,這是一個關於心電圖生理紀錄的研究,他們想知道把心電圖安裝在心臟上方或是下方是否會影響實驗結果,因此要把受試者擺成一些固定姿勢,從而讓受試者做出實驗者想要的高權力姿勢與低權力姿勢。在高權力姿勢組當中,他們會先維持下圖中左邊的姿勢一分鐘,接著再維持下圖中右邊的姿勢一分鐘[1]

high-power-poses-color

同樣的,低權力姿勢組也先維持下圖中左邊的姿勢一分鐘,再維持下圖中右邊的姿勢一分鐘[1]

1110F4_T

接著,實驗者檢測這兩組人口水當中的睪固酮和可體松含量。由於男生先天睪固酮含量就大於女生,因此實驗者在分析時將男女生分開來分析;結果發現,高權力組的人睪固酮有顯著的上升,可體松則是顯著的下降;反之,低權力組的人睪固酮則是顯著的下降,可體松顯著的上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實驗者也測試高低權力姿勢姿勢是否會讓他們願意冒險的程度有所差異,他們設計了一個期望值合理的賭局,如果不願意賭的話,他們只能拿到 2 美金,但如果願意賭的話,有 50% 的機會會拿到 4 美金,50% 的機會則是什麼都得不到(我覺得好摳啊!4 美金在美國連一個麥當勞套餐都吃不起阿)。學過機率與統計的都知道,這個賭局的期望值是 2 美金,是一個合理的賭局,不像夜市當中那些坑錢的賭博遊戲一樣期望值是負的,但是在低權力姿勢組當中,只有 60% 的人願意冒險(有 40% 的人選擇風險趨避),而高權力姿勢組當中,則有 86.36% 的人願意賭(有 13.63% 的人選擇風險趨避)。

但是,這樣的兩分鐘護一生,真的有助於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嗎?實驗者設計了另一個實驗來驗證這一點[29]。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職業面試肯定是個高壓力的社會情境,尤其當你面試的工作是你夢寐以求的職業時,你總不能像《三個傻瓜》當中的拉加一樣,拍拍屁股推輪椅走人吧!因此,面試情境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實驗操弄。實驗者好奇的是,如果權力姿勢有助於改變面試時的表現,進而增進被錄取的機率的話,那麼是改變了面試當中的哪一個部份呢?因此,他們把面試表現分成兩個部分:面試談話品質(speech quality)──面試時講述的內容、談話的架構等等,以及呈現品質(presentation quality)──個人的談話表現是否讓人著迷?是否充滿信心?

首先,實驗者依舊將受試者隨機分派成兩組──高權力姿勢組與低權力姿勢組;接著,兩組人如同上面那個實驗一樣,都得做出兩個姿勢各一分鐘。但是為了(怕受試者太無聊)讓受試者搞不清楚實驗者葫蘆裡賣什麼藥,受試者在做這些姿勢的同時會觀看一個螢幕,螢幕上會呈現一些人,然後要他們對於裡面的人物進行評價。

接著,實驗者要這些被惡整完的受試者進行一個模擬面試,他要他們想像現在要面試一個夢寐以求的職業,給他們五分鐘準備,要求他們等等得詳細地把自己的優勢、資格,以及為何他們應該被錄取這個工作的理由,說出來給兩個經驗豐富的評審聽(哇靠!這根本是整人遊戲阿!)。除此之外,在這五分鐘內,受試者依然得維持剛剛的第二種姿勢(連準備時的姿勢都要管阿……真的是整人遊戲)。好了,這下受試者維持了七分鐘的姿勢操弄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後他們就死掉了。呃,不是他們就被帶去面試了。在面試完之後,他們會完成一份自評量表,評量自己感覺到的權力感有多少、在面試中有多少主導性、以及在面試當中的可控制感多寡。

同時,整個面試過程都被錄影記錄下來。而這段影片會被拿給四個訓練有素的評審審查,評審並不知道他們拿到的是哪一組受試者的影片,藉此排除先入為主的觀點。而這些評審的工作是針對受試者的影片,評量他們的整體表現決定是否應該錄取,結果分為不錄取、可能錄取和錄取三種。此外,他們同時也會評價受試者的談話品質與呈現品質。

結果發現,如同前面所說的,高權力姿勢組確實比低權力姿勢組感到更有權力感。而就面試談話的評價部分,高權力組也獲得了較高的評價。至於高權力組到底是在談話品質或呈現品質上,表現的比低權力組好,讓評審會比較想錄取他們呢?讀者要不要試著猜猜看,究竟是(1)談話品質、(2)呈現品質、(3)以上皆是、(4)以上皆非?

下好離手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498329705_3a3059b478_z
圖/World Relief Spokane@flickr, CC BY-NC-ND 2.0

答案是……呈現品質!

高權力組在呈現品質上的表現比低權力組好,他們的表現更為迷人、更有自信,因此增進了評審給予他們的表現較高的評價,同時也更想錄取他們。但是,談話品質對於表現分數和是否被錄取,在本實驗研究結果則沒有顯著相關。意思是說,你的談話有沒有架構、呈現的內容是否豐富,並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展現自信,可能才是你能不能被錄取的關鍵啊!因此,我在猜,無論是你在說服他人、上台演講、推銷產品,或是你在與異性相處時,比起不斷思考該講些什麼,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你反而應該展現出自信的一面,才是你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啊!

順帶一提,實驗者為了確保不是受試者在接受面試時的姿勢有所差異——有一組的人都很龜縮,另一組的人都很膨脹——造成實驗誤差。他們分析了受試者在面試時的姿勢,結果發現兩組人在面試時的姿勢沒有差異,因此實驗結果確實是來自於面試前不同姿態的操弄所造成。這個實驗結果也告訴我們,面試之前,與其蜷縮在椅子上划手機或是祈禱,還不如站起來做幾個擴胸運動,將有助於我們在面試當中表現得更好呢!而實驗者也在文末提到了,沒事多做伸展操,不僅能讓我們變得更健康,更有助於我們提升執行能力[30]。「裝久了就變真的了」,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建議,似乎真的是有科學根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s://youtu.be/McE-AuemcFg

參考資料

  • [1]Carney, D. R., Cuddy, A. J. C., Yap, A. J. (2010). Power posing brief nonverbal displays affect neuroendocrine levels and risk toler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363-1368.
  • [2]Keltner, D., Gruenfeld, D.H., & Anderson, C. (2003). 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 265–284.
  • [3]Anderson, C., Galinsky, A. D. (2006). Power, optimism, and risk tak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 511-536.
  • [4]Burgmer, P., & Englich, B. (2012). Bullseye! How power improves motor performanc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3, 1-9.
  • [5]Anderson, C., & Berdahl, J. L. (2002). The experience of power: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on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tendenc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362–1377.
  • [6]Galinsky, A. D., Magee, J. C., Gruenfeld, D. H., Whitson, J. A., & Liljenquist, K. A. (2008). Power reduces the press of the situation: Implications for creativity, conformity, and disson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 1450-1066.
  • [7]Guinote, A. (2007). Power and goal pursui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 1076-1087.
  • [8]Smith, P. K., Jostmann, N. B., Galinsky, A. D., & van Dijk, W. W. (2008). Lacking power impairs executive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441-447.
  • [9]de Waal, F. (1998). Chimpanzee politics: Power and sex among ape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0]Anderson, C., & Galinsky, A.D. (2006). Power, optimism, and the proclivity for risk.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 511–536.
  • [11]Carney, D.R., Hall, J.A., & Smith LeBeau, L. (2005). Beliefs about the nonverbal expression of social power.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29, 105–123.
  • [12]Darwin, C. (2009).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New York, NY: Oxford.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72)
  • [13]Hall, J.A., Coats, E.J., & Smith LeBeau, L. (2005). Nonverbal behavior and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 898–924.
  • [14]Archer, J. (2006). Testosterone and human aggress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challenge hypothesi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 319–345.
  • [15]Mazur, A., & Booth, A. (1998). Testosterone and dominance in men.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1, 353–397.
  • [16]Booth, A., Shelley, G., Mazur, A., Tharp, G., & Kittok, R. (1989). Testosterone and winning and losing in human competition. Hormones and Behavior, 23, 556–571.
  • [17]Abbott, D.H., Keverne, E.B., Bercovitch, F.B., Shively, C.A., Mendoza, S.P., Saltzman, W., et al. (2003). Are subordinates always stress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ank differences in cortisol levels among primates. Hormones and Behavior, 43, 67–82.
  • [18]Coe, C.L., Mendoza, S.P., & Levine, S. (1979). Social status constrains the stress response in the squirrel monkey. Physiology & Behavior, 23, 633–638.
  • [19]Sapolsky, R.M., Alberts, S.C., & Altmann, J. (1997). Hypercortisolism associated with social subordinance or social isolation among wild baboon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4, 1137–1143.
  • [20]Segerstrom, S., & Miller, G. (2004).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A meta-analytic study of 30 years of inqui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 601–630.
  • [21]Kuhlmann, S., Piel, M., Wolf, O.T. (2005). Impaired Memory Retrieval after Psychosocial Stress in Healthy Young Me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5(11), 2977-2982.
  • [22]Cohen, S., Schwartz, J.E., Epel, E., Kirschbaum, C., Sidney, S., & Seeman, T. (2006). Socioeconomic status, race, and diurnal cortisol decline in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8, 41–50.
  • [23]Sapolsky, R.M. (2005).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hierarchy on primate health. Science, 308, 648–652.
  • [24]Mehta, P.H., & Josephs, R.A. (2010). Dual-hormone regulation of dominance.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 [25]Strack, F., Martin, L.L., & Stepper, S. (1988). 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 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768–777.
  • [26]Stepper, S., & Strack, F. (1993). Proprioceptive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and nonemotional feel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 211–220.
  • [27]Riskind, J.H., & Gotay, C.C. (1982). Physical posture: Could it have regulatory or feedback effects 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6, 273–298.
  • [28]Briñol, P., & Petty, R.E. (2003). Overt head movements and persuasion: A self-valid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1123–1139.
  • [29]Cuddy, Amy J.C., Caroline A. Wilmuth, and Dana R. Carney. “The Benefit of Power Posing Before a High-Stakes Social Evalua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No. 13-027, September 2012.
  • [30]Smith, P. K., Jostmann, N. B., Galinsky, A. D., & van Dijk, W. W. (2008). Lacking power impairs executive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441-44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姿勢不良影響全身——檢查這十點,拒絕當懶骨頭!
careonline_96
・2023/02/16 ・214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天你怎麼看起來無精打采的模樣?」開會的時候,王副問了小奧一句。

「報告王副,我很有精神喔。」小奧連忙換上了笑容,打直身軀,坐得直挺挺的。

你平常的姿勢好嗎?姿勢是我們身體語言的一部分,萬一姿勢不良,很可能就會被視為一個懶骨頭,或是沒有精神活力,很難給人好印象。然而,保持好姿勢,不僅是為了做做樣子,還影響著長期的身體健康。如果你長期姿勢不良,脊椎更容易磨損,神經更容易受到壓迫,引發肩頸與背部的疼痛。各種疼痛會讓你的姿勢更不好,部分肌肉更為緊繃,影響到肌力平衡,進而增加跌倒的風險。

而且,姿勢不良除了影響到肌肉骨骼的狀況,其實也會影響到胸腔和腹腔。當胸腔的空間變化或侷限,呼吸就會受到影響;而腹腔的狀況也影響體內器官的運作,尤其影響到腸胃活動和消化,都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怎樣算是好姿勢?

「姿勢」就是你如何擺放你的身體,如何 hold 住你的身體,包含了走路、跑步等「動態姿勢」,也包含坐著、站著、睡覺的「靜態姿勢」。沒錯,即使你現在正進行著網路追劇馬拉松,我們也需要放點心思,注意姿勢。

基本上,好的姿勢就是讓身體重量平均分布於地面或椅子上,而脊椎維持正確自然的弧度,沒有過度前傾或後彎,也沒有往一側傾斜,讓骨架、肌肉、筋膜不緊繃,也不過度伸展。

我們先來看最基本的站姿和坐姿:

  • 站姿:

練習站姿站直的時候,可以先靠著牆站好,像要量身高那樣。背部打直並維持自然的弧度,下巴微收,肩膀往後,雙手自然垂放,收進肚子,膝蓋打直,注意重量平均分布於兩腳,且不要翹出臀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坐姿:

椅子不要太低。良好坐姿通常代表椅子坐到底,維持脊柱自然的彎曲弧度,在背部中段可以用一捲毛巾或買個椅子靠背墊來輔助。雙腳放在地上,膝蓋九十度,最重要就是不要翹腳,要讓臀部平均分配重量。不要坐太久,每個小時要記得變換姿勢、站起來走一走。

保持好姿勢,還要這幾招

開車的時候不要坐太低,讓膝蓋和髖部約在同一個高度。方向盤高度約在胸口,不要在臉的高度。椅背不要往後倒太多,盡量讓身體一樣是坐直的,屁股坐到底。當然,盡量不要長時間開車。

不要太常低頭看手機,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反覆看著訊息與閱讀網頁,加諸在頸椎的壓力可是不小,已經是現代人頸椎快速退化的主因了。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使用手機時的姿勢,盡量抬頭、挺胸、縮下巴使用。不要低頭使用手機,要把手機拿高,讓手機上方高度約與鼻子同高。坐著的時候要靠著椅背,調整好螢幕高度,減少駝背或低頭的機會。

延伸閱讀:
脖子緊,頭好暈,站不穩 — 可能是「頸因性眩暈」

少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時候,會讓背部弧度太過彎曲,容易引發背痛。而且對膝蓋來說,負擔也會比較大。平常還是多穿著舒適,腳底有軟墊的低跟鞋子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要選擇太軟的床墊,硬一點的反而能讓脊椎維持正常的彎曲弧度。仰睡的話,枕頭不要選太大,低低的就可以。如果要側睡的話,膝蓋稍微彎曲,並在頭部墊個枕頭,才能保持脊椎的自然弧度。

平常多運動,各種運動對姿勢都有幫助,像是多做背部肌群的訓練,姿勢通常會好一些。而多做瑜珈、皮拉提斯、或芭蕾雕塑類型的練習,也是特別讓你會注意自己的動作與姿勢,並有很大一部分會鍛鍊到背肌和核心,讓你在平時都有好姿勢。

每天至少花十分鐘做伸展拉筋,改善肌筋膜和肌肉張力平衡。如果比較沒有時間,可以做帶有有氧運動效果的動態伸展。

如果需要久坐或久站的時候,可以稍微緩慢地動一下脖子,轉向左邊,再轉向右側,反覆做個幾次來舒緩緊繃的頸部肌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持之以恆保持著「維持好姿勢」的概念,多多檢查自己的姿勢,是為了健康很棒的投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