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書賢(彰師大輔導諮商所)
又到了一年一度「感恩母親,讚嘆母親」的母親節了。當各個商家都在強打母親節優惠、你趕忙著訂餐廳的時候你是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母親,究竟是什麼?當你回去和媽媽一起吃飯的時候,是尷尬、溫暖、開心、被逼迫、還是上面這些情緒的混和?
其實母親節,也是母親結。在大多數的家庭互動中,相較於父親,母親跟子女是接觸時間最長、關係也通常是最糾結的[7]。那些當年與你最親密的人,雖然在你最脆弱的時候給你安慰,但同時也可能在你最無助的時候傷害你。你可能曾經很努力地考了第三名為了換來母親的鼓勵,她卻幽幽地說:「隔壁小明每次都考第一名」;你也可能一直不想讓母親失望,但卻總是活在一個「不管則麼做,她都不會滿意」的陰影裡。但當有人傷害、糟蹋她的時候,你比誰都還要憤恨不平,你會拳頭 in in der 第一個衝出去。
怎麼樣,這些感覺熟悉嗎?
《艾草》:台灣女人的苦情腳本
電影《艾草》描述女主角艾草的母親楊乖在年輕的時候丈夫就過世了,獨自把艾草撫養長大,艾草長大以後嫁給了一個外省的先生,很傳統又有省籍情節的楊乖根本不能接受,兩個人的關係惡化。可是,等到楊乖越來越老,發現自己另外三個兒子都在大陸經商工作,會回來照顧她的還是只有艾草。
艾草生下了一男一女,她的丈夫也在孩子都還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兒子是同性戀,女兒宋伶和一個外國黑人未婚生下了一個混血女兒,故事就在描述這一個小小孫女回家見奶奶、阿祖的過程。宋伶希望得到家人的認同,尤其是母親艾草的認同,雖然她知道這條回家的路非常艱難,但還是硬著頭皮回來了。
有沒有發現她們母女間正在重複一種奇怪的迴圈?
這就是傳說中的「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家庭會在世代之間傳承某些習慣、觀念、行為,更包含了某些更深層的問題如暴力、教養方式、衝突等等[1,8]。
在電影中祖母楊乖、母親艾草,甚至一直到女兒宋伶,三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苦情」遭遇彷彿詛咒一樣不斷重複,然而除了歸咎命運外,從代間傳遞的角度來看,親密關係中自己的人格特質、習慣的互動方式,可能都是母女相處時潛移默化傳承而來,形塑出三個女人儘管失去另一半,也能長出「為母則強」的特質,然而這傳承過程也讓兩代母女彼此的連結密不可分、幾乎讓人窒息,兩個媽媽都覺得女兒背叛自己、辜負自己。
1. 在我們的文化裡,「疼」和「愛」是一體的
弔詭的是,片中所有的女人雖然都需要愛,但卻也因愛而痛苦。我們常說你爸媽「疼不疼你」,可見在我們的文化裡,「疼」和「愛」似乎是一體的。這也不禁人思考,主角的名字「吳艾草」代表著的是「吾愛」、「無愛」,還是「無礙」?
換句話說,其實從沒有誰背叛誰,我們只是用對方不喜歡的方式愛對方,或忘了我們的愛,有時更帶著傷害。若以西方文化的家族治療或心理諮商取向來看,這樣的家庭衝突必然是需要把每個人的心理距離拉開,讓彼此覺得更自在、有自我發展的空間。然而在華人親子關係的脈絡如孝道、家族、親屬等[3]之中,最有利於心理健康的互動方式不是全然的獨立自主,而是在彼此的關係中找到舒適的位子。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看見傷害、承認傷害、終止傷害
與父母親和解的議題在不同的心理療癒書籍都是很重要的主題,如敘事王子周志建在書裡提到自己那貪婪、壞脾氣的母親,花了數年時間與自己內在那個母親形象告別,自己才從母親的陰影之下走出[4]。在這些幫受傷的自己止血、清瘡並復元的歷程之中,起點必然是承認「我們真的有『不是』的父母」[6],有時一昧用道德規範、自尊心、自我保護的機制「催眠」自己,相信所有人的家都是那個前面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可愛美滿的家,並不是一條「回家」的路[5]。
2.唯有你看見並嘗試去接納過往「家」帶給你的幸福與痛苦,療癒與成長的力量才能長出來
電影中,艾草反覆躊躇著,是否該把大女兒未婚生子的事告訴老媽媽。一直到老媽媽生日這天回到娘家的艾草,一邊跟兄弟姊妹張羅母親的生日,一邊忍受著母親一句句尖酸刻薄的話,
楊乖:「不幸喔!今天是要害我讓人看笑話,過什麼生日,笑破人的嘴!」
艾草:「(沉默)」
楊乖:「什麼樣的人就生什麼樣的女兒,一個比一個不像樣,不要臉,還敢回來!」
艾草:「(沉默)」
楊乖:「女孩子出國念書,念什麼書!都念到哪裡去了?還沒結婚就生孩子,乾脆去當妓女算了!」
艾草:「(拍桌子)講話一定要那麼難聽嗎?囉嗦又難伺候,難怪討人厭!」
但那像是刺在自己和子女的尊嚴上利劍,積壓多年的艾草終於忍不住脫口而出,一句話將累積數十年的不滿傾瀉而出,也止住了傷害、忍耐傷害的惡性循環。於是,擋在雙方和解之前的情緒被阻斷,更真誠的對話(或互動)才能展開。
在對方的傷口中,找到療癒自己的藥
宋伶在外婆家看到媽媽艾草抱著小女兒向阿嬤爭取認同後,回到家裡兩母女開始了一段對話,艾草質疑為何女兒要回台灣氣自己,但女兒的一句話卻是兩人打開心胸的起點:「可是如果你沒有接受,我永遠都會有遺憾」,原來很多我們以為是故意、是傷害,但真正造成傷害的是自己的誤解所造成。
當然傷害的也可能真的是惡人,或者慣於傷人的人,在關係裡他們可能真的永遠無法變成我們心目中的慈父慈母。在電影裡正因為艾草知道在母親成長的年代,對要養活一群孩子的單親媽媽來說,貪婪、多疑並習慣嘴裡不饒人來宣洩情緒是可以理解的,雖然這輩子大概沒有機會「改造」母親,自己仍常透過迂迴的方式來提醒母親。就像父母無法替孩子成長一樣,孩子也無法操控父母改變,也幸好我們不能代替別人改變,才能專注療自己的傷。
而宋伶看著媽媽苦過來,理解媽媽過得不容易,但也覺得媽媽做得到、自己應該也做得到;也看見對方的傷痛、辛苦與立場,並不只是單純的認同對方、貶抑自己,而是當衝突發生且別人用主動攻擊來表達自己的傷痛時,不再放任這些攻擊真的傷到自己。
3. 有時候我們被最愛的人傷害,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衝著自己來的傷害,還有人可以恨。那「掃到颱風尾」的人呢?其實在關係裡,很多人是分不清二者的。知道曾經傷害自己的那些人事物,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價值、不是因為愛不存在、不是因為我們將被拋棄,而是對方從來不知道怎麼表達愛[2]。於是從他人的傷裡找到療癒自己的藥,用來原諒別人,也原諒受苦的自己。
吃母親節大餐前,你可以做的事
有人說母親節是一年一度感謝媽媽的機會,有人說是一年一度提醒媽媽生孩子的痛的母難日,但我反而覺得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是讓我們(或許在奔波回家的路上)好好思考自己彼此關係的機會。
至少一年一次,在見面之前、在送禮之前、在扮演孝順乖巧的孩子之前,把媽媽對我們的傷害、我們說不出口的辛苦、一直以來困住的互動方式拿出來好好梳理,在自動化地勉強自己裝出笑臉或武裝自己之前,把心中的怨先卸掉,用書寫的方式、求助專業助人者,或只是在河岸邊大喊幾聲「媽媽你真的很過份,我知道你很愛我,但你的所作所為還是讓我遍體鱗傷!」
有時候光是這樣的一種承認,就可以讓兩人的結鬆開一些。
真正的愛不是委曲求全、犧牲自己,當然也不是唯我獨尊、破壞關係,而要做到兼顧關係與自我需求不是一蹴可幾,從現在起,你也可以跟自己、跟內在的父母和解。
延伸閱讀
- Gilbert, R.(2013)。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譯)。台灣:秀威資訊科技。
- Johnson, S.(2009)。Hold Me Tight:Seven Conversations for Lifetime of Love(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 卓馨怡、利翠珊 (2008)。 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Filial Obligation and Anxiety of Adult Children: The Effect of Satisfaction wi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本土心理學研究(30),頁 155-197。
-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台灣:心靈工坊。
- 洪仲清、李郁琳(2015)。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台北:遠流。
- 許詩淇、黃囇莉 (2009)。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的影響[Are Parents Never Wro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arents Role Obligation on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Relationship]。中華心理學刊, 51(3),頁 295-317。
- 程景琳、陳虹仰 (2015)。 父親及母親心理控制行為與子女同儕受害的關聯:社交焦慮的中介影響[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Adolescents’ Peer Victimization: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Anxiety]。教育心理學報, 46(3),頁 357-375。 doi: 10.6251/bep.20140612
- 趙文滔、許皓宜(2012)。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培養家庭治療師必備的核心能力。台灣: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