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12/15
2020 年 11 月 25 日,知名期刊《自然》(Nature)刊登了一篇別具意義的論文:義大利格蘭薩索國立實驗室(Laboratori Nazionali del Gran Sasso)的研究團隊Borexino Collaboration首度偵測到,來自太陽核融合過程中碳氮氧循環(carbon–nitrogen–oxygen cycle,CNO cycle)的微中子。
・2020/09/02
1930年,物理學家包立為了解決貝他衰變裡能量不守恆的問題,假想一種觀測不到的新粒子;這個想法引起了理論物理學
・2020/09/01
科學家觀察到,在阿爾法衰變和伽馬衰變中,做為產物的阿爾法粒子和伽馬射線都以非常特定的能量出現,一如量子力學理論的預期;然而,貝他衰變放射出來的電子,卻具有很寬廣的能量範圍,這相當地不尋常──電子的能量變動,意味貝他衰變後的總能量不是定值,完全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
・2018/12/29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Science》盤點時間,2018 年被票選出的十大科學突破包含了:微中子、基因定序、RNAi 藥物「Onpattro」等等,可說是生科稱霸的一年。
・2018/02/07
愛氏的場方程,波濤壯闊,歷久彌新,它將帶領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解讀宇宙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奧祕。(直接偵測到引力波的發現,獲   2017   年諾貝爾物理獎。引力波三傑之一的追沃不幸於2017 年 3 月 7 日逝世,令人扼腕。維思、巴利許〔Barry Barish,1936-〕和索恩獲頒 2017 年諾貝爾物理獎。)
・2016/04/28
2011 年、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臺大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陳丕燊,率領「天壇陣列」微中子天文臺研究計畫團隊登上南極,此行目的是安裝由臺灣主導的 ARA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第一座天線臺;這是中華民國百年來首次在南極進行的科學研究,正好遇上人類首次抵達南極點百年紀念,陳丕燊在那裡插上親自手繪的中華民國國旗,讓它飄揚在−40˚C 南極蒼穹下,寫下我國天文研究新頁。
・2015/12/18
今(2015)年10 月6 日,諾貝爾遴選委員會宣布物理獎由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與亞瑟.麥唐納(Arthur B. McDonald)獲獎。表彰他們找到微中子(neutrino)震盪的證據,進而推測微中子具有質量的貢獻。
・2015/04/25
就在普朗克首創量子說的這一年,包立誕生於奧地利。這位天才型的物理學家不到25歲就提出「包立不相容原理」,因而也躋身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