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密碼
信心是否深植於基因呢?沒錯—至少部分如此。不僅索米這樣認為,我們訪談過的十幾位專家也見解一致。每個人天生的信心程度大小不一,而且影響因素遠不只是 SLC6A4。「許多個性都跟基因有關。」基諾麥(Genomind)尖端基因檢測公司創辦人之一的隆巴德(Jay Lombard)說:「個性顯然跟先天及後天都脫不了關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已把探索基因如何影響大腦及性格列為首要目標。」
如果以研究規模與時間來說,在所有探討基因與信心的研究中,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行為基因學家普洛明(Robert Plomin)的研究最令人注目。雖然他不像索米有一塊專屬園地,但也相去不遠,而且他的研究對象可是人類。二十年前,普洛明決定展開一項雄心壯志的研究,追蹤一萬五千對英國雙胞胎,從出生追蹤到成年,獲得龐大研究資料,包括智商、患病傾向與性別角色等,其中有些是同卵雙胞胎,具有相同的基因,其他則是異卵雙胞胎,基因相似度跟一般手足差不多。長期以來,雙胞胎是探討先天與後天分野的最佳研究對象。 普洛明近來調查他們的學業表現,決定把焦點擺在信心。他讓他們分別在七歲和九歲接受標準智力測驗,此外也測驗他們在數學、寫作與科學等三科的表現,接著請他們評估自己對各科有多少信心,並把老師提交的報告納入考量。普洛明跟他的研究小隊交叉比對全部資料以後,有兩個發現出乎他們的意料。首先,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評估跟實際表現相差無幾,甚至比智力更為準確。簡言之,信心比智力更能反映是否成功。普洛明從學童身上的發現,跟安德森研究成人的結果可謂不謀而合。
他們也發現信心與基因息息相關。他們把同卵雙胞胎跟異卵雙胞胎的信心自評分開,發覺同卵雙胞胎的自信程度比較相近。研究結果顯示基因與信心的關連程度高達五○%,甚至可能比基因跟智商更關係密切。 信心這種難以捉摸的性格特徵,竟然可能跟智商一樣出自遺傳?我們一時無法想像,直到我們發現性格基因學有著突破性的發展。過去十年之間,行為基因出現無數重大發現,科學家不僅能有效地替基因定序,還能檢視人類行動之際的頭腦運作。目前已有數百個研究探討基因、大腦、行為與神經成像,明確指出多數性格在胎兒階段即已形成。研究人員找出形形色色的特定基因,分別會讓人個性害羞、幹勁強、容易出現犯罪行為,或傾向成為職業舞者。 有件事必須說清楚,並非所有的專家都同意普洛明的結論,認為信心有一半源自基因。人格五大基本特質包括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與穩定性,他們認為這些特質確實一半源自天生,至於樂觀與信心這類情緒,也就是五大特質的衍伸面向,大概只有二五%來自遺傳。然而我們對此依然吃驚。不管信心受基因影響的比例是五○%或二五%,都高於我們原先的預料。(不久之後,孕婦就能替胎兒做快速基因檢測,再決定是否該花錢裝鎖、買書、買填充玩具,或者在牆壁裝上軟墊。)
儘管基因研究相當迷人,也有長足進展,但仍不夠。人類兩萬組基因的研究進展慢如牛步,目前仍未發現任何特定的性格基因,畢竟過去二十餘年間,基因研究關注身心疾病,而非健康快樂,但情況正在改變,學界開始留意一個同樣有意思的問題:心理健康的人具備何種基因? 一如所料,智商是最受注目的熱門主題。藉由比對基因與智商,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已發現至少一個智力基因。中國年輕專家趙柏聞(Zhao Bowen)正帶領研究團隊尋找下一個智力基因,如火如荼地檢視全球高智商人物的基因樣本。然而目前尚無研究團隊在全球蒐集高自信人物的基因樣本,我們訪談過的所有專家也都不認為會有單一的信心基因。他們認為信心跟許多錯綜複雜的人格特質一樣,受到幾十個甚至更多個基因影響,跟複雜的荷爾蒙及神經活動息息相關。信心同時牽涉情緒與認知,與後設認知有關,因為信心涉及我們頭腦的認知。換言之,信心不只關乎我們是否能做到某件事,還關乎我們是否認為自己有辦法做好某件事。即使如此,學界目前仍多方探索信心,研究樂觀與焦慮等相關人格特質,期望拼湊出一套初階基本的信心公式。
信心激起行動
如果說信心能夠激起行動,是什麼讓大腦決定採取行動呢?我們發現幾種神經傳導物質有助大腦採取行動,在腦中扮演正向傳令的角色,索米所追蹤的血清素就屬一例。如果前額葉皮質有充足的血清素,就能較理性的判斷,因為血清素有助鎮定。前額葉皮質是頭腦的指揮中心,負責各種管控、理性思考與做出判斷,在頭腦裡的地位就像《星際大戰》的尤達大師。只要前額葉皮質充滿血清素,壓力會減輕許多,更有信心做出決定。 這是因為血清素也有助抑制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較原始的一部分,堪稱原始中樞,在需要迅速產生情緒反應時派上用場。這類情緒多屬負面,例如迅速決定該戰該逃,遠古人類在熱帶大草原正是靠這種原始直覺求生。在今日現代社會,求生不再是日常擔憂(即使有時顯得並非如此),但杏仁核仍會激起心理威脅,造成憂鬱焦慮。血清素負責讓杏仁核鎮定,讓頭腦的理性與恐懼能「健全溝通」。
催產素是另一個直接影響信心的神經傳導物質,這起初令我們大吃一驚。妳也許從媒體報導上讀過有「擁抱荷爾蒙」稱號的催產素,科學家說這種神經傳導物質使我們想跟愛人肌膚相親,對朋友慷慨大方,遵守道義良心,做人忠誠可靠。女性分娩與哺乳時,催產素濃度大幅提高。做愛與運動時,催產素也會增加,堪稱良性循環:妳越常擁抱,催產素越高,於是妳更想擁抱對方。最近一項引發爭議的研究甚至認為催產素促進一夫一妻制。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泰勒(Shelley Taylor)以催產素為研究主題,發現催產素與樂觀密切相關,對信心也影響重大。她認為催產素能刺激人際互動,減少怨天尤人,讓人更願意採取行動及放手冒險。性格越樂觀,行動越容易。催產素跟血清素在腦中的作用幾乎一模一樣:活化前額葉皮質,促進高階思考與各種管控,使動輒緊張的杏仁核保持安定。
泰勒甚至找到控制催產素傳遞的OXTR基因。這個基因跟血清素基因情況相近,也分為兩種:一種導致社交能力低落,易感壓力,較不樂觀,較無自尊,較難熟練某個能力;另一種則讓人更有心理復原力,放鬆自在,活潑外向。雖然我們能靠懷孕與擁抱提升催產素濃度,但有些人天生具有較多催產素,從一開始就更有機會展現自信態度與行為。
此外,一定要提多巴胺。多巴胺能激發行動與探索,與好奇心及冒險心息息相關。要是缺乏多巴胺,會變得消極被動,無聊空虛,鬱鬱寡歡。控制多巴胺的基因有兩個,一個稱為COMT,另一個稱為DRD4,各自包含不同類型。(妳猜得到我們接下來想講什麼吧?)
DRD4的其中一種類型是 DRD47R,能激起大膽行動,通常別名「冒險基因」。不妨想一下高空跳傘或愛鬧醜聞的政客。此外,極限運動員與大膽投資客多半也有這種基因,渴求挑戰極限之際澎湃湧起的旺盛多巴胺。
COMT通常稱為「好鬥煩惱基因」,錯綜複雜,但跟信心大有關連。我們想了解自己天生是傾向煩惱還是好鬥,藉機探索COMT的作用。COMT的其中一種類型會迅速清掉前額葉皮質裡的多巴胺(使人好鬥),另一種類型清除速度中等(好鬥兼煩惱),第三種類型則速度緩慢(使人煩惱)。多巴胺通常對人有利,前額葉皮質裡的多巴胺越多,專注力越高。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都從多巴胺下手。煩惱基因讓多巴胺在腦中停留更久,智商也更高;好鬥基因讓腦中缺乏多巴胺,通常造成注意力不足。不過,COMT涉及一個難題。在壓力之下,人體會迅速製造多巴胺,湧入大腦皮質,但多巴胺過量不會讓人更加專心或大膽,而是適得其反,害頭腦壓力過大而失靈,這時好壞互易,較慢清掉多巴胺的煩惱基因不再有利,反倒成為害頭腦失靈的罪魁禍首。
在壓力之下,兩種基因利弊互換,這解釋為何原本專注可靠的員工無法應付困難測驗或高壓狀況,平素表現平平的員工反倒突然脫穎而出大獲成功。這種人得有點壓力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例如明星運動員越是遇到激烈比賽,越是表現得令人驚豔。舉個我們更熟的例子,很多記者在十萬火急時趕出來的新聞稿反倒最精采動人。
我們立刻發覺COMT基因的矛盾特性與信心有關,解釋為何信心局限在特定領域。有些律師做起案情簡報可圈可點,當庭辯論卻荒腔走板。或者,有些行銷經理平時工作無精打采,碰到月報卻精力充沛,夜以繼日,最終想出厲害點子。某程度而言,他們天生就是如此。我們開始明白荷爾蒙如何構成信心的基礎。多巴胺激發行動,血清素幫助鎮定,催產素喚起對他人的溫暖正面態度,三者相輔相成,信心從而扎根。
本文摘至《信心密碼》,由先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