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Tzeng
前一篇談到海水滅蚊可能與動物健康有關,背後運作的道理是產卵棲地偏好的概念,每個蚊種都有其偏好的產卵棲所,那麼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是否會到水溝產卵呢?實際上是會的,但是發生的前提是在其他偏好的產卵棲所稀少的情況。
仔細思考一下就知道「偏好」的涵意,喜歡吃麵的人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會去選擇吃麵,哪天沒有麵可以選,不代表這個人就不吃東西了,所以處理水溝內的蚊子幼蟲有沒有道理,是在於:我們能否確實把住家裡或住家附近,病媒蚊偏好產卵的積水處清除殆盡。水溝才會是需要投注心力的地方,即便要處理水溝,處理的範圍、施行方法、後續避免造成其他問題的因應措施,這些直觀的問題,筆者認為政府應該要做到詳實的溝通,否則只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匪夷所思的實驗以及實驗結果 [1],也直接造成第一線的防疫人員的士氣低落。
而公視在11月12日所播出的有話好說 [2]所請到與談者都是台灣長期關注研究登革熱與其病媒蚊的學者,有代表性也深具公信力,推薦給關心登革熱的讀者們。本篇要談的是除了琅琅上口的清除孳生源外,到底還能做什麼?
首先,現在台灣的登革熱並非是本土流行(endemic)的疾病,而是每年都有境外移入病例,然後這些病人透過台灣的病媒蚊傳給其他人再造成本土流行 [3]。因此,要阻止登革熱在台灣發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拒絕帶病毒的人進入台灣。不過要完全在機場港口阻止其實難度頗高,原因有二:第一、被攜帶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一般人大約有3到8天的潛伏期 [4],這就是個防疫的空窗期;第二、病毒必須在人體產生病毒血症(viremia)時才能夠傳播,通常病毒血症伴隨發燒等症狀,不過有些人會產生無症狀的病毒血症(asymptomatic viremia)[5],也增加登革熱檢疫上的困難。雖然這方面很難做到全面阻絕,但是個人可以提高警覺,注意是否發燒,並且做好個人防護。此外,由於越來越多東南亞來台工作的勞工,如果你是雇用外勞外佣的雇主,需要多掌握勞工的身體狀況,並且提供適當的醫療及防護措施。不過發現鄰居或是自己沒有出國卻得了登革熱該怎麼辦?
登革熱在都市內的循環基本上是依人-蚊-人的模式進行[6](圖一),通常清除孳生源就是將中間病媒蚊的部份去除,不過因為無法清除所有的蚊子,所以登革熱仍然每年流行。
然而在這個關係圖中,還存在兩個很重要的觀念:第一、雖然病媒蚊存在,只要發病的人不被叮咬,疾病就不會繼續傳播;第二、只有攜帶病毒的病媒蚊才會傳播疾病。因此,就第一點來看,倘若你發現自己得登革熱,外出時盡量長褲長袖或是塗抹防蚊液;在家休息時,使用蚊帳或是電蚊香避免在家裡的埃及斑蚊叮咬。做好個人防護其實就是「避免產生攜帶病毒的病媒蚊」阻止疾病擴散。
就第二點來看,如果沒有出國旅遊卻發病,表示居家附近已經存在攜帶病毒的病媒蚊,因此要配合當地衛生局進行噴藥,清除「已經攜帶病毒的病媒蚊」以及「尚未攜帶病毒的病媒蚊」。現在有很多人並不喜歡讓衛生局人員進入家中噴藥或清除孳生源,不過若不緊急噴灑殺蟲劑消滅帶病成蚊的話,疾病流行會更加嚴重。
總結來說,若出外到東南亞或登革熱疫區旅遊,隨時注意自身健康狀況,入境時若發燒請務必配合檢疫措施並做好個人防護;若在家裡發病,需配合當地衛生局消毒消滅帶病成蚊,以及清除住家附近孳生源,避免有更多蚊子攜帶病毒;需要外出請著長袖長褲或塗抹防蚊液,避免病媒蚊叮咬。做好自身保護同樣也在保護家人以及身邊親近的人。
登革熱流行嚴重與否其實與政府和民間能夠彼此互信合作的程度有關(雖然很多事情也是),民眾不再認為登革熱只是政府的事,而是切身相關的事;政府能夠依科學證據設計推行防治政策,並且可以進行充分詳實有效的溝通,這就會朝著根除登革熱的方向邁進。反之,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會是怎樣。
參考資料:
- 海水滅蚊實驗不精確 高市衛生局囧了。蘋果即時。2014年11月11日
- 登革熱大爆發!海水真能鹹死孑孓?無步了?全台最權威專家 共商高雄防疫大戰!公視有話好說。2014年11月12日
- Shu-Fen Chang, Jyh-Hsiung Huang, Pei-Yun Shu, 2012,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epidemics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11: 297-299.
- 陳再晉主編,2002,登革熱/登革出血熱臨床症狀、診斷與治療,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 Mei-Mei Kuan and Feng-Yee Chang, 2012, Airport sentinel surveillance and entry quarantine for dengue infections following a fever screening program in Taiwan.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129: 182-191.
- Scott C. Weaver and Nikos Vasilakis, 2009, Molecular evolution of dengue viruses: Contributions of phylogenetics to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and epidemiology of the preeminent arboviral disease.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9: 5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