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2014智活星期二】羅日生:3D列印輔助設計教學成果分享

PanSci_96
・2014/09/25 ・102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5235678276_c7e62a4174_z

記錄:羅紹桀

台中教育大學的羅日升老師,這上學期課程結合最近非常夯的3D列印與台中市西川社區的特有「古婚禮文化」,進行課程的安排與產學合作。

羅老師任教的台中教育大學與西川社區在地理上相當靠近,大約路程只有二十分鐘不等,而西川社區在台中地區屬於古婚禮相當俱有特色與代表性的社區,因此羅老師選擇以「古婚禮文化」為主要的訴求,帶領同學進行文創加值的設計專案。

羅日生:適性3D列印輔助設計教學成果分享—以古婚禮文創商品設計為例

西川社區古婚禮的文創加值

事實上,西川社區本來就有許多古婚禮的相關設施,包含新郎街、古禮的迎親隊等等,由於這個課程是一個全新規劃的課程,因此學生需要一個數位化的軟體工具來輔助,羅老師首先花了半年的時間學會所謂的3D列印技術,接著,羅老師領導學生應用科技進行設計的應用過程,包括場域的踩踏、訪問社區居民,並聚焦幾個特定的議題,以「花轎」為例,一般來說花轎的意義代表首次出嫁,如果是再婚就會使用紙或彩布紮成的「彩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實際做出古婚禮主題產品,每一組至少要做出兩樣以上成品,並且要有特定主題,設計發想、理念等等,期末把成果做成一場展演,主題為「弄囍」。

3D列印技術

在實作部分,是利用系上和智活聯盟的材料來作所謂的RP(快速成型)作出實體模型,然後進行上色,在系上剛好就有一臺3D列印機,用很簡單的輸出的流程,讓學生瞭解整個設計的實踐,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要在一學期設計出一個產品事實上是有一點難度和時間上的緊迫的。

這次的課程規劃中使用的3D列印技術雖然最近非常夯,但它其實並非新的技術,只是近幾年專利到期,所以才會普及,使用使用3D列印的技術中,模型的建造是關鍵,有好的檔案才會有好的作品出來,羅老師認為,通常在做產品開發的時候,創意重要,設計實踐能力也很重要,尤其是現在很多3D列印或是一些技術越來越成熟了,這些技術加上所謂商品化的點子,與產學合作,就能產生更多的設計能量。

【關於智活星期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智活星期二是Pansci與CRE@TAIWAN智活聯盟共同舉辦的小規模聚會,旨在推廣「智慧科技導入常民生活」的教學理念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三、四位各大專院校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15分鐘內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論與實踐經驗,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推廣智慧生活與創新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44 篇文章 ・ 237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2014智活星期二】吳育龍:虛實混和的未來世界
PanSci_96
・2014/11/07 ・128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5627262926_bd778dd652_z

紀錄:羅紹桀

「我們希望在教學過程當中不要讓學生只是在教室裡空想一個不切實際的題目,然後做出一個不合時宜的東西,但經不起市場與商業模式的考驗,所以我們的課程設計希望讓學生深入場域去與場域的內容結合」

吳育龍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很習慣於處在真實的教室裡,但同時心理處於虛擬的網路,這是現在人類天生的技能與生活方式,我們希望去結合虛擬與現實,做出一個展演的互動,今天他將與我們分享他實際帶領學生深入場域的例子。

吳育龍:虛實混和的未來世界

數位與文化交融─大甲媽祖文物館與西川社區古婚禮的例子

吳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的第一個案子就是大甲金華山媽祖文物館,它是坐落於台中的一個很有名的文物館,號稱是全世界收藏媽祖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但問題是其原本的場域設計並不太引人入勝,所以吳老師與學生組成的團隊希望能讓它變得更加有趣,怎麼做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生以媽祖為主題,做出一套體感遊戲「保庇之心」,玩家利用左右手扮演千里眼和順風耳,跟著媽祖幫助海上的漁船安全回航,所謂的分數以「福報」來隱喻,當海怪過多「殺不完」時還可以「放大絕」,當時展覽從原本的空無一人到小朋友必須排隊才能玩到體感遊戲。

另外,利用館藏收藏的媽祖生平畫作共五十幅作品,做成動畫呈現,原本只做了六幅,但館方看了之後相當滿意,便與該組六名同學產學合作,完成五十幅畫的動畫。

另一組的作品「禪想」,概念就是把宗教中打坐的「靜」轉換成虛擬世界的養分,如果你在這個體感遊戲中坐著不動,虛擬世界的樹就會成長,並生出蝴蝶;一組利用動態拼貼的技術創作出「眾生相」,利用現場參觀的民眾留下的影像拼貼成媽祖頭像。

吳老師接著與我們分享另一個主題,是西川社區的古婚禮,學生同樣利用科技將古婚禮文化作包裝,一組學生作品「創造未來」利用照片拼貼機的技術,讓來訪的民眾拍攝之後套上老化效果,象徵長長久久,並可以Email傳送收藏;另一組學生設計了一個多用途的繡球花,可以讓花童戴在頭上作為一個發光的帽子,但帽子反過來就變成ㄧ個提袋,如果放在桌上就變成燈飾;還有一組學生包裝了傳統的禮俗「奉茶儀式」,把平板電腦包裝成「茶盤」當你把茶放在茶盤上,就會出現各種新人出嫁時的心情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位與教育的結合─食物鏈怪獸卡計畫

最後吳老師與我們分享他目前還在進行的科技部專案,希望能透過新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更有趣,希望學生在玩中學習,吳老師的團隊改編國小課綱的食物鏈概念製作成AR實境的戰鬥卡牌,以食物鏈的上下關係製成「怪獸卡」,並融合各種物種的「習性」成為「技能卡」,小朋友如果要贏,就必須先把知識記憶下來。

吳老師今年希望能推廣成為免費教具,希望學生能在玩的過程中學習。


【關於智活星期二】

智活星期二是Pansci與CRE@TAIWAN智活聯盟共同舉辦的小規模聚會,旨在推廣「智慧科技導入常民生活」的教學理念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三、四位各大專院校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15分鐘內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論與實踐經驗,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推廣智慧生活與創新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44 篇文章 ・ 237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2014智活星期二】許倍銜:創意服務與場所改造
PanSci_96
・2014/09/25 ・150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錄:羅紹桀

許倍銜老師來自交大建築研究所,上學期開了一門「創新公共文化場所創造」課程,希望看待一個公共空間並為它進行「改造」,修課的同學以大學部為大宗、有各領域的大學生參與。

許倍銜:創意服務與場所改造

設計只是開口,環境是「活的」

這堂課為了讓學生實際操作,以公共場所來作為一個範圍。

為什麼選擇公共場域呢?我們整天的生活都在接觸各種不同的環境,這些環境都具備一個特徵,他們是「活的」。他們並不是靜態抽象的概念,包含許多的「事件」和不同的「元素」,它可能損壞,也可能出現新的需求以至於我們必須去更新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境一直在變動,所以它是「活的」。

因此我們在設計一個環境的時候,要知道建築物會根據時間的演進產生變化,我們沒有辦法「設計它的結果」只能「設計它的開口」。什麼意思呢?因為環境成形之後,會因為人的使用,時間的推移持續地變化,所以結果是「一開始的空間+再演進的空間+人的活動」形成「場所」的概念,所以設計時要瞭解,人的需求是會變化的、環境也是會變化的。

許老師舉了個國外停車場的例子,有一個停車場一開始「故意」不放停車格,看人們怎麼停,找人做記錄,規劃出人們停車的習慣,接著在依照記錄來設計停車格,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環境的設計可以分階段做,不一定要一次做完。

當然像都市這麼大的尺度,這麼大的範圍,很多事情不是一次到位,以台北來說,最近一些文化園區慢慢加進來,就是一個「滲透」的概念,你設計幾個大的點,然後慢慢擴散出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服務設計改造計畫

14931926900_11bae22c8b_z

但大的改造有難度與經費的問題,一般的民眾能做些什麼呢?就回到了我們的課堂在想的事情,如果能在學校裡做某些練習,希望能讓同學真的做些大規模的改造,例如公共空間裡的物件,這些物件單點之間產生的累積和連結將對公共空間產生影響,這就是老師這門課希望去做的。

林老師認為,要改造一個場域最重要的是「設計」「空間」「科技」三大要素。

林老師的課堂上採用了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的概念,意味著用一個有系統的方法來觀察問題,並提出創意的解決方案。

在服務設計的階段中,有五個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tep1:尋找問題

Step2:提出解決

Step3:創新方案

Step4:情境設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tep5:服務藍圖

在前置工作的練習中,學生實際在學校進行調查,並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一個人扮演使用者,一個人負責觀察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最後分成六組,各組的主題發想分別是「車棚e卡通」、「Idea Sharing board」、「歡樂烤肉區」、「校園智慧公車站」、「CT Bike校園景點探索」和「校園及時資訊分享」

潛力無上限,科技速成教學!

他們開始去觀察實體現況,並找出問題、從現況作分析,例如以烤肉區為例,下雨天不能使用該怎麼讓它變成可以?如何讓回收變得更便利?

接著進入設計階段,要把科技的想法與技術加入,由於大部分的學生沒有技術背景,課程中只用了一節課,教授兩個技術「makey makey」和 「Scratch」兩個相對易於上手的互動裝置,並實際應用,之後還加入了「Arduino」的應用,這些沒有相關背景的學生也竟然都能快速上手。(或許20小時理論又要再縮短成兩小時了X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智活星期二】

智活星期二是Pansci與CRE@TAIWAN智活聯盟共同舉辦的小規模聚會,旨在推廣「智慧科技導入常民生活」的教學理念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三、四位各大專院校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15分鐘內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論與實踐經驗,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推廣智慧生活與創新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