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大稻埕文字記錄(上篇)

PanSci_96
・2014/11/10 ・202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陳妤寧

大稻埕從清末開港通商到日治時期,一直是北台灣的商業重鎮,茶葉、布匹、南北貨及中藥等各方商賈匯集於此,觸發了蓬勃的戲曲娛樂文化以及多元的宗教信仰中心。永樂國小的王維新主任,帶領著大夥共十餘人,踏訪每個乍看獨立而生的大稻埕歷史建築,背後卻貫串著共同的歷史脈絡。而由政大陳聖智老師製作的「大稻埕專屬 App」,結合了 LBS 定位功能(Location-Based Service),只要手持智慧型裝置,App 就會自動推播所在古蹟的文字和語音介紹。「這樣的科技未來可以有更廣闊的應用,例如為外國遊客提供跨語系的導覽介紹,就不會受限於多語言的導覽人力,也能輕鬆的認識這座城市。」

日治時期中期以後,統治重心移轉至日本人日本人極力建設的城內(原城中區,今中正區),城外的大稻埕陰錯陽差地錯過了西式的市區改正計劃、保留了最道地的「本島人市街」原貌。今天走訪的古蹟之中,有些在歷史變遷下僅餘一只紀念牌、有些在改建風潮中獲得了完整保存的機會、其中更多的是「一半一半」-現代化建築在席捲大稻埕之餘,這些古蹟仍然以各種形式與之共存,讓所謂的「歷史建築」不只是死的標本、而是能夠同時吸納當代文化、帶著當代文化繼續往前走的歷史古蹟。

仁安醫院 圖片來源:flickr用戶我是魚夫
仁安醫院                         圖片來源:flickr用戶我是魚夫

位於延平北路和涼州街口、擁有白色面磚及古典山牆外觀的仁安醫院,由創始人柯謙諒於 1927 年設立,是當時大台北少數台籍人士開設的西醫診所,兒女二代亦在此行醫。民國90年初,仁安醫院屋主、柯謙諒的兒子柯賢忠與柯陳美英夫婦透過容積移轉保留建物,並將這棟三代所居的建築捐贈予台北市政府,作為社區營造的交流中心,使仁安醫院成為全台灣第一間全棟完整保存的醫生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穿過廟前的菜市場,來到了今天拜訪的第一座廟宇「慈聖宮」,和法主真君廟、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慈聖宮供奉的神明是天上聖母-媽祖,殿前燈籠上所寫的「千里」、「順風」正是媽祖的兩位常侍將軍,王維新老師和大家分享了分辨廟前一對石獅子是公是母的方法:道家尊左卑右,在廟左側的戲彩球的是公獅,而位居右側伴有一隻小獅子的則是母獅子。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維基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維基

台灣的信仰多元,除了民間佛道信仰之外,大稻埕的歷史街景之中當然不乏開港通商後出現的洋行和教堂。位於甘州街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故事也不少,最早建於現在的延平北路三段的「大龍峒禮拜堂」,但 1844 年中法戰爭中受到憤怒的民眾攻擊破壞,馬偕牧師向清廷爭取賠償金,1885 年在枋隙重建禮拜堂。清末的知名茶商仕紳李春生在大稻埕捐地出資,在 1915 年建成了現在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主體樣式為李春生前往福建廈門考察當地教會建築後修築而成,踏進教堂內部,壯闊的管風琴樂聲令人心神嚮往,不禁駐足。據說這座管風琴的規模大小在台灣僅次於國家音樂廳及真理大學禮拜堂呢!

ㄡ「葉金塗古宅」位在重慶北路與保安街交叉口上,在 1929 年由生產鳳梨罐頭致富、人稱「鳳梨王」的葉金塗所興建。葉宅是棟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樓建築,從柱子和牆面的繁複雕花便可見其奢華富麗和葉家當時的財富實力。從保安街這側可以看見最為完整的三層樓立面,立面上可以看見代表葉金塗所開「金泰享商行」的「泰」字標誌,以及鳳梨和蜜蜂圖樣的事業形象代表。

 葉金塗古宅 圖片來源:flickr用戶我是魚夫
葉金塗古宅        圖片來源:flickr用戶我是魚夫

從葉金塗古宅不但可窺見大稻埕當年的商業繁華痕跡,更有趣的是這座古宅如何和現代化都市共存共榮的故事。1997 年,建商本欲在此改建大樓,但台北市政府出面協商,最後決定保留保留保安街上的三層樓立面,並在重慶北路上建造一面仿古立面。其餘重新規劃整建為地下三層、地上十四層的辦公大樓。於是一到三樓的外觀是紅色磚瓦加上洗石子結構,四到十一樓則是由灰色花崗石材所砌成。在都市發展的歷程中,倘若運用設計思考和智慧,傳統與現代未必是一道二選一的單選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波麗露餐廳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Han Tasi
波麗露餐廳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Han Tasi

大稻埕商業發達的歷史還不僅於此,民生西路上的「波麗路」是台灣第一間西餐廳,足見大稻埕在台灣身為最早西化的角色。而延平北路上如今也還有許多銀樓,王維新老師和我們分享當年黃金珠寶買賣的管控嚴格,只有結婚時才可購買。大稻埕的繁華也展現在文化娛樂活動的發達上,富商匯聚於此,除了觥籌交錯和觀賞戲曲表演的場合之外,酒家當然也不會少。王維新老師提醒我們若注意路上招牌,還會發現為數不少的泌尿科診所。言歸正傳,談到戲曲文化的蓬勃發展,我們來到了「歸綏戲曲公園」-就位於昔日最負盛名的「江山樓」附近,成為現在市民欣賞藝文表演的空間。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換了國旗又怎樣!日治時期的臺籍藝術家們——《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_96
・2021/09/04 ・442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故事StoryStudio

  • 官網:https://storystudio.tw/
  • FB: https://www.facebook.com/gushi.tw/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ushi.tw/
  • 作者:許伯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士研究所碩士

學生們分散於校園各處,各自手持畫筆,視線來回於眼前的風景與畫紙上,仔細描摹、討論著。在那個沒有美術館或美術專門學校的日治時期臺灣裡,學校中一週僅僅幾個小時的繪圖課,是臺籍孩童們極少可以接觸到繪畫的時刻。然而,誰能想到,課堂裡短暫卻有趣的時光,卻在某些學生的生命中刻下了深刻的印痕,進而培養出一群,刻畫出臺灣歷史的藝術家們。

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開辦

一九二七年,在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鹽月桃甫與木下靜涯等日籍畫家、教師與民間美術愛好者的推動下,促使臺灣教育會開辦了全島第一個大型美術展覽—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高舉著「提高島內美術水準」的大旗,在為臺灣總督府宣揚文化與教育政策的同時,也為臺灣美術史掀起了另一段篇章。同一年,臺灣島上的藝術家們也各自磨「筆」霍霍,如火如荼準備著……

大稻埕,郭雪湖穿過熱鬧的大街,踏進熟悉的畫館,見到師父蔡雪溪時難掩喜悅之情。十八歲的郭雪湖自出師離開雪溪畫館,不到兩年的時間,他所經營的「補石廬」來客不絕,為人繪製觀音彩的工作馬不停歇。儘管出師的他早已自立門戶,但還是和雪溪畫館與師兄弟們維持著良好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意間,他聽到師父蔡雪溪聊及近日受到總督府文教局的邀請,出席臺展。離開畫館後,他漫步於熟悉的大稻埕的街上,難掩興奮之情,暗自思忖著:是否該參賽?又有什麼可以作為好畫題呢?

臺灣美術展覽會,是以日本國內的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為基礎規畫而成。仿效帝展的制度,第一屆臺展公布了徵選類別,有東洋畫、西洋畫兩部門。西洋畫是指油彩、水彩等西式繪畫技法;東洋畫則是含括了傳統水墨與日本畫。如此大規模舉辦美術展覽會,入選或獲得臺展獎項的人,勢必會受到社會與藝術圈人士肯定。

聽到這消息而振奮的不僅是郭雪湖而已。甫完成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三年的學業返臺,任教於臺南長老教會中學校(今長榮高級中學)的廖繼春,想起去年同級的好友陳澄波入選帝展的風光,也不禁躍躍欲試。

陳澄波〈玉山積雪〉,1947。圖/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圓神出版社提供

就這樣,除了郭雪湖與廖繼春等藝術領域的新秀,島內畫家從臺籍到日籍、基隆到屏東、男性到女性、油畫到水墨、年輕學子到資深前輩,他們各懷心思,使盡渾身解數,想要在這場賽事中脫穎而出。再加上政府當局與媒體的大肆報導,在臺展開幕前,報章雜誌連日為島內的名畫家與畫室進行系列專訪,報導名家們構思作品的心得和對臺展成立的感想和展望,看來勢必將有一番苦鬥的局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入選臺展的不二法門:「寫生」與「地方色」

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臺展官方對外發表了審查結果,而這審查結果卻為鼓譟多時的臺灣藝壇再次掀起風波。令所有人驚訝的是,東洋畫部裡,當初那些活躍於報章雜誌中的名家們幾乎全軍覆沒。取而代之的,是三位籍籍無名,皆不到二十歲的青年入選:林玉山(時名「林英貴」)的〈大南門〉〈水牛〉,陳進的〈姿〉〈けし(罌粟花)〉〈朝〉,與郭雪湖的〈松壑飛泉〉。他們,也成了後來眾人口中的「臺展三少年」。

林英貴(林玉山)〈大南門〉,1927。 圖/臺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圓神出版社提供
陳進〈姿〉,1927。圖/臺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圓神出版社提供

樺山小學校內,郭雪湖看著自己的作品雀屏中選並展示於其中,十分開心卻也感到意外。想不到當初受邀參加籌備會議的師父蔡雪溪與其他名家皆未入選,畫壇許多藝術家也認為這個結果不公,紛紛投書報章雜誌表達抗議,甚至欲積極籌備「落選展」讓眾多人一睹落選的名家作品。

郭雪湖〈松壑飛泉〉,1927。此幅作品被認為以傳統寫生為媒介,體現寫實於自然環境的「寫生」概念而入選。但後世學者卻也指出,該作應該也有部分取自臨摹。 圖/臺展郭雪湖基金會,圓神出版社提供

然而,郭雪湖的作品又為何可以得到評審的青睞?讓我們試著分析:〈松壑飛泉〉一作乍看與傳統水墨畫中描繪的景色無異。畫面分為近、中、遠三景,遠景以高聳山林群繞,山壑間亦有飛瀑留下,以留白營造水氣氤氳。中、近景則有松林長於谷間,潺潺流水於其間流過……

且慢,從其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構圖上,此作放棄傳統水墨中的「高遠」、「深遠」的多視點構圖,縮短了長寬比之「長」。而山石描繪卻特別表現物體肌理,刻意凸顯物體明暗的效果,呈現出強烈的「寫生」意味,被普遍認為是受評審青睞的主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寫生」的概念是在日本殖民臺灣後所引進的新式美術教育,有別於傳統學習水墨畫的臨摹。當時評審員甚至指出,所有因襲傳統繪畫,毫無創意的、臨摹之作品是難以入選的。由此我們可了解「寫生」這一概念的重要,是搶下入選臺展門票的不二法門之一。至於另外一個不二法門,則是臺展所強調的「地方色」。

於是美術展新成,可為本島文化興隆取資之助。顧本島有天候地理一種特色,美術為環境之反應,亦自存特色固不得言……

總督上山滿之進在首屆臺展的開幕會上,對著與會來賓如此說道時,似乎也為臺展日後的走向定了調。如何呈現「本島天候地理之特色」,成了藝術家們共同的課題。如何展現臺灣島上的特色?臺灣的山川風景、人物形象(原住民、客家人、漢人)、民間習俗、傳統信仰,這些極富「臺灣味」的元素,紛紛成為「地方色」的入畫題材。

臺展入選名單公布之後,眾人們關注於東洋畫部的紛紛擾擾,似乎忽略了西洋畫部的捷報。許多臺籍藝術家入選,於此之中,廖繼春以〈靜物〉與〈裸女〉兩幅作品入選,〈靜物〉一作甚至還贏得了特選。無論是水果靜物,或是豐腴的女性身軀,作品中的寫實描繪在在展現了其扎實的技法。

廖繼春〈靜物〉,1927。圖/臺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圓神出版社提供
廖繼春〈裸女〉,1927。圖/臺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圓神出版社提供

除了廖繼春,先前入選帝展的同學陳澄波也於這次比賽中脫穎而出,他們於東京美校的學弟陳植棋也一同獲得了特選的殊榮。無論對入選的藝術家們或廖繼春個人而言,入選臺展確實是一個肯定,對他們的藝術生涯也是一個好的開始。翌年的帝展中,便可見到這群留日青年藝術家的佳績:廖繼春以描繪老家的作品〈有香蕉樹的庭院〉初登帝展,加上陳澄波與陳植棋的作品紛紛入選,這些藝術家們以臺灣風光入畫,描寫南國景色的作品,也同時引起東京畫壇的注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臺府展」到「省展」

一九四五年,當日本天皇「玉音放送」宣告戰爭結束時,臺灣的藝術家們也如同一般民眾,面對回歸中華民族而感到狂喜。藝術家與許多社會菁英對新政府懷抱著希望與期待,並熱中參與公共事務。然而,戰後經濟的凋敝與困頓,卻使得畫家們有著壯志難伸的感慨。正當眾藝術家困擾之時,一位音樂家的介入,意外促成了日後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這個音樂家,就是當時的臺灣省交響樂團團長,也是少將參議的蔡繼焜。

蔡繼焜於一次拜訪楊三郎夫婦的機遇中,聽著楊三郎之妻許玉燕娓娓道來日治時期臺灣藝術的蓬勃發展,大為所動,更認同應該設法恢復「官展」的想法。他向時任臺灣省行政長官的陳儀引薦楊三郎,獲得贊同,賦予楊三郎和郭雪湖「文化諮議」的頭銜,開始籌辦全省美展。

一想到戰後沉寂的畫壇又可恢復生機,楊三郎大為振奮,立刻開始籌備委員會。這些委員們不但沒有支領薪水,甚至還親力親為打點作品徵集與展覽的各種事務。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等日治時期從「臺展」、「府展」、「帝展」等官展體系發跡的藝術家們,在省展中也躍升為評審委員,見證了藝壇的更替。

文化認同的新想像與衝突

誰料世事無常,一九四七年初,二二八事件震撼全臺,時任省展審查員與嘉義市議會參議員的陳澄波也命喪槍下。同年十月的省展仍有三幅風景作品以陳澄波的名義提出,只不過在作者介紹的欄位中,卻只留下了「前任審查員(故)」的字樣。對比同屆展出李石樵的〈建設〉描繪本省、外省共同打拚的精神,讓人不勝唏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歷經政治上的動盪,許多在日治時期受過美術訓練的臺灣人,依然期望運用自我專業來刻畫時代的印記。然而,由於前後兩政權都透過文化治理來鞏固自身政權,臺灣人民原先試著「成為日本人」,後又轉為「成為一個中國人」,讓臺灣人的身心狀態經歷了相當程度的掙扎。在中華民國政府有意去除日本殖民色彩的影響下,許多前輩們背負上「奴」、「毒」的罪名,歷經了二二八事件,社會長期以來各種不公平的現象終究被凸顯了出來,也為日後的藝壇掀起了風波。

新政權的更迭為臺灣帶來大批移民,也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與習俗。於此同時,亦有藝術家如溥心畬、黃君璧、張大千等人先後來臺,為臺灣藝壇注入多元色彩。許多傳統水墨畫家渡海來臺,在當權者「去日本化」的政策下成為中華正統(國畫)的象徵,也維繫著中華民國政權的正當性與合法化。然而,如此巨大的轉變,也為未來「正統國畫」之論爭埋下了種子,與從日治時期以來,以寫生、創新的郭雪湖、林玉山等膠彩畫家,掀起了激烈的辯論。

從過往到現在,各種官辦美術展覽不僅僅是藝術家們發光發熱的舞臺,亦是政府宣揚文化政策的重要媒介,然而展覽會中呈現出來的「美」究竟帶有什麼樣的歷史脈絡,就留給觀者自行想像了。

對應課綱

高中:從傳統到現代的文學與藝術
國中:新舊文化的衝突與在地社會的調適

——本文摘自《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2021 年 6 月,圓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_96
13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書是活的,他走來溫柔地貼近你,他不在意你在背後談論他,也不在意你劈腿好幾本。 這是一種愛吧。 圓神書活網 www.booklife.com.tw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來大鞍國小做客,聽古今之故事
PanSci_96
・2014/11/14 ・1091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20 ・四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歐葳

credit:中心 特生/Flickr
credit:中心 特生/Flickr

智慧生活旅遊的最後一站原本是大鞍古道,但因為颱風來襲,步道不易行走,因此陳老師改帶玩家們到了大鞍國小,一邊重溫小時的記憶,一邊細聽大鞍的歷史。

要進入國小之前,老師帶領大家走了一段好漢坡,雖然距離不算長,但坡度挺陡的,一旁時有竹林密蔭、時有雜草小花,難得的是在路上見到了人面蜘蛛,在枝葉間,蛛網結得整齊且漂亮,讓走累的人在喘息時眼睛一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鞍國小是個規模迷你的小校,一度落入被廢校的命運,為了讓校園起死回生才轉型成對外開放的特色校園,因此任何人都能在校園裡泡茶聊天辦活動。校園中可以見到歷屆畢業生的牆壁彩繪,從畫面裡的畢業生人數看來,這間校園每年產出的畢業生真的是屈指可數,難怪學校會選擇這樣對外開放,以吸引更多的人進來。

陳高明老師帶領玩家們繞玩校園一周後,就在校園的活動平台上開了「大鞍講堂」,與大夥暢聊竹山願景。陳老師說:「當你去過很多國家之後,你就會發現台灣是最不會保護資產的地方!」他指出,早期台灣的竹管厝發展模式與日本的合掌屋其實很像,都是在家有喜事的狀況下全村的人會集結起來替你蓋房子,為得是一種祝福、也是全村合力的象徵。在日本,合掌屋已成聯合國認定的文化遺產,但反觀台灣,竹管厝早已被拆得差不多了,甚至沒有多少年輕人有機會接觸這樣的特殊歷史建築。

另一方面,他也舉巴黎為例,在戰爭時,國家為了要保護藝術資產不遭受破壞,不惜動員人力將彩繪玻璃拆除,另外保管,如此傾全力保護這些文物的人文精神徹底感動了老師;除此之外,老師也拿同樣使用筷子的日韓兩國來說明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國雖為筷子的發源地,卻沒有教導孩子們認識筷子文化,為了方便、不阻止孩子使用湯匙或叉子做替代,反觀日韓兩國十分重視筷子文化,甚至都將筷子課納入正課,需要通過考試才能畢業,如此不同的教育正塑造出不同的文化氣質。

大鞍講堂精彩的故事就在敏哥一聲「老師!落雨了~」中被迫暫停,玩家們紛紛卯足全力爬上好漢坡,只見米粒大的雨滴就在分秒中長成了豆子大的模樣,大夥又累又喘的模樣,雖是狼狽,但卻明顯感受到山間空氣頓時消暑了許多。坐上遊覽車,擦乾身子,玩家們都被這突來的暴雨擺了一道,只能算是竹山送來的道地大禮啊——午後對流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車上細數陳老師今天與玩家們分享的故事,可以說是巨細靡遺,從小鎮的古早故事到台灣文化發展願景,再回想前一天的老師們對在地文化的熱愛,智活玩家們不難發現行程中的每個在地人都是熱愛這個山頭的,他們使用了自己的方法把鹿谷和竹山的「好」交代給所有人,難怪會有玩家分享心得時只說了兩個字:感動!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小鎮故事多,年輕人在此裡找到夢想基地
PanSci_96
・2014/11/13 ・104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52 ・五年級

文/歐葳

credit:Nomad Cavalier, Hark/flickr
credit:Nomad Cavalier, Hark/flickr

吃完早餐,智活玩家們揮別了充滿檳榔花香的新溪頭初陽生活會館,離開初鄉,下山前往竹山小鎮。竹山是日治時代發展竹藝的主要地方,也是前一天所嘗試的竹編QR code主要推廣處,只要在配合的商家門口就能見到特別的竹製招牌,格外引人目光。

今天的第一站是小鎮文創,前名小鎮故事館,是何培鈞先生規劃用來推廣文化創意發展的基地,除了小鎮文創之外,何培鈞還另外使用了兩個場地,分別為前山綻和竹巢學堂,三個空間的氛圍不盡相同,但都是為了要給年輕人到竹山發展的機會而開闢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天接待智活玩家的在地導遊是陳高明老師,老師的專長雖是竹藝,但因為從小在竹山生長,也是個講地方故事的好手,一路上細數當地歷史,竹山曾經的三多:旅館、金飾店、酒店,雖然早已沒落,卻在老師的生動描述下彷彿活了起來,遊走在林杞埔老街中,老師或指著嶄新的全聯福利中心,遙想日治時期曾經的日本小學校;抑或指著整修中的騎樓,細數過去風光大旅店的時光。玩家們的腳步走踏在老街裡,身邊的光景從日式木板屋到為巴洛克式建築,彷彿成為了時光旅人,穿梭在歷史之中。

除了想像過去建築的樣貌,老街上也依然留有過去的老行業,玩家們走過了米麩店,嘗到剛爆好的熱熱米香,也途經保留傳統擺設的柑仔店,內部也還販賣如油燈等古老器具;最難得一見的就是傳統打鐵店,師傅現場燒了火紅的鐵塊,用機器打給玩家們看,玩家們都屏氣凝神、睜大雙眼,仔細觀看這在都市中難得一見的傳統工法。

結束老街巡禮,何培鈞先生已在竹巢學堂等待玩家們的到來,豔陽天裡的冷氣房特別誘人,團隊也準備了捲仔粿和紅茶供玩家品嚐,準備聆聽關於培鈞與竹山的故事,他分享了在「天空的院子」的創業歷程,帶出了年輕人對於未來世代的夢想與想像,這一段小小的分享,作為上午活動的結尾,也為下個地點做了預告。

下一站,就是培鈞的夢想基地「天空的院子」,在整修之前,這裡是荒廢的古厝,在他的巧手規劃下,與友人重新翻修了這個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從屋頂瓦片、竹屋內裝保留到門環獅頭的風格選擇,處處可以見到他的用心,同時,也為了服務進駐的旅客,提供了特色餐點,也就是今日玩家手中的花布便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走進餐廳,大紅的花布便當一個個躺在桌上,彷彿像在招手、要大家快快拆開大快朵頤,玩家們雖然十分好奇,但仍不忘和難得一見的午餐拍照打卡、與朋友分享;除此之外,餐廳附近的景色也令人驚歎連連,翠綠的山頭一個接著一個,綿延不絕,玩家們飯後三五成群、映著好山水就聊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