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羅紹桀
「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課程,是侯老師兩年來針對智慧生活的概念設計的課程計劃之一,課程目標對象不只是建築研究所學生,更是集合各個學制、科系的人才,只要有興趣的學生都能投入參與,讓各種不同領域的同學都可以利用設計理念來發現、解決問題。
侯君昊:以自己的力量影響社群、用設計改變世界
侯君昊老師從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出發,
課程靈感來自於2012台北創意學院,侯老師當時也是講師之一,參與的組成分子相當豐富,社會人士、學生,有許多參與的人不是建築系的成員,因此有很多跳出框架的狂想,這樣的狂想又有建築背景的老師領導,提升了實際實行的可能性。
於是侯老師就想:我們為什麼不把相同的概念帶到學校上呢?
2013年,他回到學校在課程上設定一個課程主題叫「駭城市」(Hack City),試圖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了城市改造的有趣主題,在此舉兩個例:
電話亭貼紙
大部分的電話亭逐漸被手機網路所取代,還存留下來的電話亭呈現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狀態,因此學生預想將電話亭塑造成一個實體空間的資訊站,一進到電話亭可以從裡面的貼紙和設計得知「警察局」、「便利商店」等等便利資訊,也有行動充電和WiFi熱點等服務。
會面點APP
另一個點子則是以所謂的會面點作為發想,事實上我們可以在車站等地方看到許多實體的「會面點」但我們通常根本沒有使用它也沒有注意它,我們跟朋友見面時也有一個困難,例如你與朋友約在二號出口,出去之後發現人山人海,根本找不到人。
所以為什麼不用APP的界面呢?學生從APP的概念發想,可以從APP設定會面點、並用GPS確認朋友目前的位置,先到的有什麼獎勵,後到有什麼懲罰等等,用一個社群的概念去運行。
當同學們提出構想後的幾個月,就有同樣概念的APP出產了,同學們哀號遍野,有種研究主題被搶先發表的感覺,老師則鼓勵他們「表示真的有人跟你們在思考同樣的事情,我們的思考方式向是正確的。」
未來生活造物計劃
構想城市議題的時候,很難把概念實際應用在真實的城市空間,所以2014年侯老師決定把範圍拉小一點,今年的課程主題叫做「未來生活造物計畫」(Objects for Tomorrow)
造物計畫裡,分成三個階段「講授基本概念」→「大腦解放與問題發掘」→「整合概念原型實作」讓同學有實際動手動腦的機會。
學工具培養Common Language
在工具上,無論學生來自什麼領域,侯老師要求所有人都學,目的不是讓每個人變成專家(電資學院的同學本來就很厲害,而人文社會學院的同學不可能在一學期就駕輕就熟)。
讓他們學習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各個領域的學生了解「這些工具長什麼樣子」以及「未來如何和懂的人溝通」,主要是一種Common language的培養手段—你只要大概做過你就知道大概是怎麼樣。
大腦解放計畫
科學怪物
大腦解放的第一個練習叫做「科學怪物」。
分組之後,各組挑一個「自然物」和一個「人造物」並用白色卡紙、剪刀、醬糊做出一個成品,例如「魚風車」「毬果眼鏡」「松葉路燈」
物件改造
到家裡拿一件常用的家電或電器用品,將它改造成「另一種東西」,例如第一組「電風扇BBQ烤肉架」,可以用下方旋轉讓火更旺,不用自己搧風;第二組是「印表機時鐘」改裝一台印表機每五秒鐘印一段報時的字串;「吹風機巧克力鍋」打吹風機的軸拿出來加熱巧克力,而且「真的可以用」;「宅宅影音箱」用紙箱與一個手機,提供宅宅一個私密的影音空間;「魚缸泡茶機」改裝魚缸的抽水馬達泡大罐茶。
未來生活造物計畫─期末專題
在期末專題的部分,重點是要思考生活和社群的影響,設計出一個實際能運用在生活中的物件。
第一組的「啞鈴互動裝置」可以計算你舉的次數,並可以替換成任何一個圓筒狀的物件;第二組使用大型樂高做出「打瞌睡的檯燈」如果用功讀書太久,檯燈會開始「肚估」然後就會整個熄掉;「呼嚕貓」非常有趣,如果有朋友發了討拍文,只要撫摸「呼嚕貓」布偶,它就會自動幫你回應討拍文;最後一組是自動轉盤,可以自動在餐桌上旋轉,避免掉自己轉盤時干擾到別人夾菜的窘境,如果有人伸手夾菜就會自動停下來;「垃圾桶怪物」平常丟垃圾時會產生互動,垃圾桶滿了就閉起來不讓你丟。
這些物品做出來之後確實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而且確實能解決問題並增添生活樂趣,侯老師的演說就像多啦A夢的道具講解一樣,在驚呼連連之中點燃了現場聽眾的Maker魂。
【關於智活星期二】
智活星期二是Pansci與CRE@TAIWAN智活聯盟共同舉辦的小規模聚會,旨在推廣「智慧科技導入常民生活」的教學理念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三、四位各大專院校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15分鐘內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論與實踐經驗,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推廣智慧生活與創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