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非第一次萌生退意。碩班之初,意外讀了《 The disposable academic 》、〈Why doing a PhD is often a waste of time?〉之後情緒複雜,究竟要不要繼續念博班?實在是左右為難。博士學位是學術研究的基本配備,但是每年有上百所知名學府授予數以千計的畢業生博士資格。目前美國每年博士產量已達六千四百餘人。因應高等教育之需求,在 1998 年到 2006 年之間 OECD 的國家,博士生產量增加了40%,即使面臨少子化的日本也有增加。[2] 除了因為高等教育與研究的實質需求外,大量產出博士的另一個理由:博士生是具備高度的動機、廉價且可拋棄的優質勞動力。
羅伯特.彼得斯 (2013)。《研究所這條路》。吳煒聲。出版社:所以文化
Robert L. Peters (April 11, 1997) Getting What You Came For: The Smart Student’s Guide to Earning a Master’s or Ph.D.
儘管高中時對天文太空依舊興趣滿滿,他說「可能是 ROI 的概念在我心中萌芽了,就越來越實際了。」他很清楚自己對理工科感興趣,但也納悶:熱門的志願怎麼都沒有航太、天文?他發現相關的知識領域在物理系裡都有,所以升大學填志願時選了多所大學的物理系,最後則在熱門跟理想志願之間折衷,成為清大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的新生。
在台大唸電機研究所時,他參加了校內的就業博覽會,在德州儀器的攤位上,得知這家公司有 New College Graduates 科技菁英培訓計畫,雙眼為之一亮!這是德儀為剛畢業的學士或碩士,或是工作未滿一年的職場新鮮人量身打造的培訓計畫,為期 18-24 個月,涵括七大面向,從產品技術、專案管理、影響力建立、公司文化、處理訂單、報價交貨,到向高階技術主管、各國主管直接學習,並獲得回饋。此外,還能輪調到世界各地,一邊練英文、增加國外經驗,又不花自己的時間跟金錢。這完全擊中了張峯鳴的甜蜜點,於是畢業後就立刻加入德儀。
峯鳴於美國總部晶圓廠輪調時,與同事一同打球運動,透過團體活動積極拓展人脈。
「當然啦,還是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在乎名實相符的他,雖然受「菁英輪調計畫」吸引加入公司,但也坦言當初蠻不喜歡這計畫的名稱,畢竟當時覺得自己很嫩,不想被戴高帽子,但他後來卻紮實地透過這計畫讓自己成為名實相符的菁英。他每年輪調,接受不同訓練,從測試、品管到美國總部晶圓廠服務,逐步增進對公司與全產業的了解,提高了跨部門合作的能力。2015 年,德儀決定進入高壓電 IC 市場,張峯鳴扛起重任,從無到有,將台灣生產線建立起來,過程中與美國同仁合作開發技術,極為傑出的表現,更讓他受遴選成為公司認可的技術專家 Technical Ladder 一員。
許多人無法跟領域外的人「科普」自己的工作在幹嘛,包括對自己的爸媽。張峯鳴對此倒不覺得難,他說:「德州儀器就是做 IC,做得非常非常小,放在手機裡、車子裡、冷氣裡。像是你手機的放電跟充電就有一個 IC 在控制,電快沒了進入省電模式就要放少一點。」他補充,德儀人有一種共同特質,就是想讓人聽懂生冷的技術,而出現此般特質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德儀規模大,座落在很多國家。第二,他認為,則是因為公司積極倡導合作精神,常需要跨部門合作,溝通成日常工作必備,更需要與財務部、採購部門等非科技背景、非技術部門的同事溝通,若「不講人話」絕對走不通。
這並非第一次萌生退意。碩班之初,意外讀了《 The disposable academic 》、〈Why doing a PhD is often a waste of time?〉之後情緒複雜,究竟要不要繼續念博班?實在是左右為難。博士學位是學術研究的基本配備,但是每年有上百所知名學府授予數以千計的畢業生博士資格。目前美國每年博士產量已達六千四百餘人。因應高等教育之需求,在 1998 年到 2006 年之間 OECD 的國家,博士生產量增加了40%,即使面臨少子化的日本也有增加。[2] 除了因為高等教育與研究的實質需求外,大量產出博士的另一個理由:博士生是具備高度的動機、廉價且可拋棄的優質勞動力。
羅伯特.彼得斯 (2013)。《研究所這條路》。吳煒聲。出版社:所以文化
Robert L. Peters (April 11, 1997) Getting What You Came For: The Smart Student’s Guide to Earning a Master’s or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