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菀婷)
埋首於學術圈的夥伴,都會有一個習慣,看完一篇文章(paper)後,絕對不會放過參考文獻(reference)。雖然對於一般的讀者,這個區域可能不怎麼吸引人;不過,往往參考文獻都會藏著影響該篇文章的重要文獻,而學者與學生們就進行一場地毯式的挖寶行動。
比起以往紙本與網路不流通的時代,現在挖寶不再那麼困難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近幾年的學術文章的表頭多了一串數字,而參考文獻中之引用文章也會附加上一串數字,這串數字可以加快文章查找與互引的串連性喔!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如何解碼繁瑣的文章查找,提供快速搜尋的小秘訣!
數位物件識別號: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如果你想要在圖書館或書店找一本書,而你恰巧知道它的ISBN,就會使得查找順利許多,因為ISBN是書本的專屬身分;而DOI也是智慧版權物件在網路上「永不失效」的唯一識別碼。以往,若出版單位網站改版,建置在該網頁上的文章有可能會失連或無法取得,但註冊過DOI的文章,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了!讀者可以在DOI號碼之前加上「http://dx.doi.org/」或將DOI編碼複製到DOI解析器,就能直接跑到下載該篇文章的介面囉!
舉例說明,若要查找上篇文章,即可在網址上輸入「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251776」或將「10.1126/science.1251776」輸入於DOI解析器。如此一來,就算你早就將文章印出,但老闆要你分享給其他學術夥伴,你就不用辛苦地跑到該期刊網站上慢慢搜尋或求助估狗大神了!
預先出版,原來還是你!
目前,稿量充沛的期刊或具有時效性的文章都希望能預先出版(ahead of print),如果該文章已有DOI,就能在正式出刊前(譬如:卷期還沒確定、正式接受後仍需要小改)提前於網路曝光、引用,因為DOI代表「文章的身分證」與「不失連的網址」,即使日後文章有微調,讀者也能判定是同一篇文章!且,若學者想引用預先出版的學術文章,只要在引用文獻內標出DOI,也不用怕讀者找不到!
由於DOI為智慧版權物件的身分證,除了學術界廣泛使用外,歐美地區也將此項特性套用至出版、影音等數位典藏,相信日後查找資料會越來越便利!
找不到DOI號碼,怎麼辦?
近幾年出版的期刊(尤其是西文期刊),DOI編碼早已顯示於文章之上或網頁上,但如果是過去幾年已經印出的期刊文章,上面沒有DOI,是不是就不能這麼迅速查找文獻呢?或是,部分的期刊文章後面的參考文獻,仍沒有把DOI號碼編製進去,如果我對某篇文章有興趣,是否還是需要求助於估狗大神呢?
小編在此提供第二種方法,首先先進入「DOI物件資料查找器」中,輸入參考文獻(可以不只一筆),送出查詢後,系統會自動比對,並查出該筆文獻之DOI,拿到文章的DOI號碼,你就知道該如何找文章了吧?
請大家注意,使用DOI查找,一定要確定該本期刊有註冊DOI。就像,如果剛出生的寶寶,如果還沒有登記,也是無法用身分證字號找到他的啦!通常老字號的期刊,若近期卷期有DOI號碼,也會積極回溯過刊,不會只讓新生兒有身分證,不理成年人!
網路串連,查找引用文獻更便利!
不同於紙本,學術傳播力受限於時間與空間,線上出刊可以跨越此藩籬,通常放置於資料庫平台的期刊,因有比較完善的建置團隊,通常會將文章後的引用文獻做連結(click by linking)(如:Scopus、PubMed、airiti library等),所以讀者可以輕易地移動滑鼠到有興趣的文獻上按兩下,就可以直接連到該文獻囉!
其他搜尋文章的方式
如果是學術新鮮人,對於上述較新穎的查找方式不是那麼熟悉,建議從入門款開始,傳統的搜尋文章雖然比較耗時、不精確,但卻能意外挖到相關類型的文章,其實也是不錯的方式!(請參考【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