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智活星期二】余誌民:「跟大自然學習無為自在的境界。」

PanSci_96
・2013/09/05 ・111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73 ・九年級

 

文/林俞佐

中華大學通訊工程系助理教授余誌民,利用遠距教學,協助新竹縣五峰鄉桃山國小學童在課後進行國語、數學等科目輔導,將本身專長與社會關懷、服務學習結合。

今天的講題:「泰雅、桃山、自在」主角是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五峰地區。五峰鄉地處新竹境內高山,景色優美,風景名勝環繞,原住民賽夏族及泰雅族在此地定居已久。而五峰鄉桃山國小除了是余老師實施遠距教學的服務場地,也是學習泰雅文化的資源寶庫。

P1050855

開頭介紹的就是五峰鄉推廣泰雅文化給觀光客認識的木板圖畫,眾所皆知泰雅族的黥面相當著名(一個月前位在苗栗的泰雅族黥面耆老高天生先生病逝,是國內僅存的男性黥面者),木板上也有關於泰雅族神話射日勇士、狩獵文化、勇士舞的象徵圖騰。另外還有泰雅文化的技藝:織布、口簧琴、摏米的形塑雕像和圖畫。桃山國小更把一些泰雅的特殊建築景物復刻在校園裡面,有縮小版的望樓跟泰雅穀倉,架高的設計分別有警戒、驅鳥及防潮、避免鼠害的功能。文化傳承從小就觸目可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1桃山國小的學童在去年的國慶典禮大會上受邀領唱國歌,學校合唱團演唱收錄的專輯獲獎連連,天籟美聲孕育於地靈人杰之處。余老師說:「這裡有三個100(年),代表這裡的歷史淵遠及驕傲。分別是桃山國小、五峰吊橋、張學良。」桃山國小是五峰人的驕傲,學校的合唱團用優美歌聲讓更多人知道泰雅民謠;五峰吊橋是當地代表的風景名勝;百餘歲的張學良先生曾在這裡住了十三年,各有不同的歷史意涵。

圖片2與先前許家彰老師介紹平埔族的「笴仔」類似,五峰的泰雅族也有他們自己的漁獵文化代表工具,就是「魚簍」。魚簍的製作由老師傳承,在國小內開設工藝課,教導小朋友用竹編技藝體會先民的環境智慧。

在傳統技藝之外,余老師也透過遠距教學加強國小同學們國語、數學的課後輔導,但最主要其實是為了跟學童們互動,讓他們有諮詢、溝通的對象。為了使這群活潑好動的同學們定下心,志工團隊也搭配一些電子積木、繪本導讀的活動,寓教於樂。除了遠距教學,余老師也安排時間,帶領通訊工程學系同學親自探訪桃山國小。

對於通訊工程,余老師有一番自己的見解:如何更提升自己的專業境界,可以從自然萬物中得到啟發。像是螞蟻的遷移路線是由費洛蒙濃度控制、人體細胞跟細胞之間的溝通,都是無線網路的効法對象。余老師認為,「自在的溝通」關鍵在於「異質性網路」及「隨意網路」的概念。異質性網路意指在不同的操作平台上,如手機與電腦,原本各自負責手機與電腦的通訊網絡架構仍可透過有線或無線的網路訊號連接來傳送信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6 篇文章 ・ 212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美國的後疫情時代:來自史丹佛醫學教授的觀察——《矽谷為什麼》
商周出版_96
・2022/07/09 ・322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專訪柳勇全/史丹佛醫學院副教授

在全球疫情緊張的現在,史丹佛醫學院副教授柳勇全說出了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在這個時間點更形重要。柳醫師是耳鼻喉外科併整形外科副教授、生物設計(Bio Design)教師培訓學者,專精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外科治療。

他指出,過去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把感冒病毒置於病人鼻腔,發現睡眠少於五小時的團體,50% 會得到感冒,睡眠多於七小時的人,只有 18% 得到感冒。同樣地,睡眠多於六小時的人,打疫苗後身體會產生大量抗體,而少於六小時的人,抗體反應不明顯,就算事後補眠,效果也不彰。

史丹佛醫學院副教授柳勇全說出了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圖/envato

柳勇全醫師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與過去 SARS 病毒很大的不同點在於潛伏期相當長,SARS 病毒的症狀明顯,可以馬上隔離,但在新型冠狀病毒,許多患者剛開始都是無症狀感染,等到看到症狀時,已經感染給許多人。

所以只要呼吸不順、胸痛、發燒、咳嗽,或是頓時失去味覺、嗅覺,都不用等,需要馬上就醫篩檢。

新型冠狀病毒迷思

針對這次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亞洲人戴口罩,許多美國人則戴手套,差異極大,其實不論哪種形式,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與別人。但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是由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所以任何可以降低病毒進入人體的都是好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口罩為例,除了戴好之外,千萬不要用手摸前方,就算丟棄也要丟入有蓋的垃圾桶,不要讓病毒有機會感染其他人。

此外,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大家有許多迷思,包括下列兩項。

  1. 高齡者比較容易被感染
    其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沒有年齡的問題,不只是高齡者,目前也有許多年輕患者,譬如本來就有呼吸道疾病,或者是年輕醫護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吸入大量病毒都有可能。在標榜個人主義的美國,許多年輕人在疫情初期都不願意戴口罩,但是現在的確是一個「你什麼都不做,只要乖乖待在家裡,就可以救別人」的非常時期。
  2. 社群媒體的藥物討論
    疫情過程中,不斷有許多社群媒體討論,哪些藥物可以有效治療新冠肺炎,影響了許多人對藥物的看法。柳醫師指出,藥物是否有效,是相當嚴謹的臨床實驗過程,答案絕對不會來自於社群媒體,這當中有很多報導可能都沒有根據,也未經證實,最好的方式還是向醫生詢問,絕對不要亂吃藥物,造成身體不必要的損傷。
柳醫師指出,藥物是否有效的答案絕對不會來自於社群媒體。圖/Pexels

疫情對於美國醫學體系的衝擊與改變

這次疫情讓美國各大學首次停辦畢業典禮,過去在畢業典禮中的歡樂與淚水,也在病毒的影響下,只能成為遙遠的小確幸。

柳醫師從醫學教授角度來看,這次疫情對美國醫學體系的衝擊與改變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基礎研究停止
    疫情爆發後,醫院只開急診刀,讓人力保持最大的彈性,許多老師的基礎研究,如果與新型冠狀病毒無關也都須先暫停,而基礎研究是支撐醫學進步的重要基石,暫停雖迫於無奈,但的確也對醫學界產生長遠的影響與衝擊。
  2. 遠距教學
    因應疫情時代的來臨,遠距教學將對生活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但有許多事務仍是遠距無法取代的,以教學為例,老師在遠距的情況下,無法確切觀察到小朋友的互動、因材施教。
    同樣地,外科醫學院學生或許可以看影片來學習與模擬,但與開刀房的實作環境仍有相當大的不同。在開刀房中對於整個開刀房情況的掌握,絕對不是線上教學可以取代。
  3. 創新的限制
    所有領域的創新一直是矽谷的靈魂,幾個人卡在車庫裡的創新,絕對不是遠距可以取代的。而這次疫情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善用遠距,同時也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仍是無法取代的門檻。
  4. 傳統看診方式正在改變
    傳統的看診方式也正在被遠距取代,問診的確很重要,但是很多測試可以改以行動健康管理的方式進行。以睡眠測試為例,以前到睡眠中心睡一晚的費用相當高昂,但是效果可能不如受試者利用手錶記錄的睡眠數據來得有用。

這些遠端測試數據都是相當重要的資產,如果可以活化應用,以後疫情只要在世界任一角落出現,馬上可以進行隔離、醫治,等於把國防的概念帶到防疫,絕對相當受用。

柳醫師笑著說,美國零售量販賣場塔吉特百貨(Target)發現,疫情期間,襯衫的銷量大增,而褲子的銷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大家現在用線上軟體開會,只需要上半身穿著正式即可。雖然說這是個疫情期間的笑話,但是透過會議軟體舉辦的遠距研討會,沒有臨場感,加上看不到聽眾的反應、缺乏互動,效果的確不如實體會議。

美國零售量販賣場發現,疫情期間襯衫的銷量大增而褲子的銷量下降,因為大家用線上軟體開會只需要上半身穿著正式即可。圖/Pexels

美國醫療系統在疫情期間受到嚴重衝擊的主因

這次疫情的爆發,對美國的醫療體系產生巨大影響,柳醫師指出,美國擁有龐大的醫療資源,但長期以來,美國的健康數據卻比不過其他先進國家,也比不過台灣,主要歸因於:

  1. 資源分配與供應
    美國的醫療狀況是大城市的資源多,小城市相對少。再者,在醫材零件上較缺乏韌性,一遇到問題時,是否可以即時供應就成為瓶頸。以台灣為例,口罩一有缺,一星期便可以開始產出,但美國較缺乏這種彈性。
  2. 人力使用
    疫情爆發期間,美國醫學院學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即指出需要更多醫生,美國其實擁有充足的護理能量,但由於法規的限制,讓人力使用的彈性與效率相對降低。
  3. 缺乏全民保險
    美國沒有全民健保,就算有保險也有分類,所以大家不敢隨意看病,這不僅是保險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對於弱勢族群的保障相對薄弱。
台灣口罩一有缺,一週便可以開始產出,而美國較缺乏這種彈性。圖/Pexels

目前經濟力較為充裕的加州,正著手以地方的力量解決並改革問題,希望可以透過正確的方式改正目前醫療體系暴露的問題,讓其他地方開始複製、學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疫情把我們打垮,我們才會改變。」雖然這是我們絕對不樂見的狀況,但危機正是轉機,也期待疫情造成的犧牲能為全球醫療與保險體系的修正帶來曙光。

= I C 筆記/ 詹益鑑=

這次訪談是我跟 KT 節目開播後的第一次訪談,也就是說,柳醫師是我們第一個來賓。但因為當時是加州疫情剛爆發的階段,我們所有人都正在適應居家避疫,節目也從第一集開始就採用隔空遠距錄音的方式,因此在準備器材跟訪問資料時,都顯得手忙腳亂。

幸好在柳醫師充足的準備與協助下,我們有了很精彩、順利的第一次訪談錄製經驗,也由於他的專業背景與近距離觀察(日後才知道全灣區第一個新冠肺炎的病患就是送進史丹佛附設醫院),讓我們跟聽眾對於疫情的理解、對於醫療系統所遭受的衝擊,有了明確而清晰的輪廓。

在這集訪問之後,我跟柳醫師成了好友,經常交流醫療科技創新跟疫情相關的資訊,更開始認識跟連結在灣區的醫學研究與公衛體系。現在還出了書,這都是節目錄製前沒有想過的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矽谷為什麼:科技、新創、生醫、投資,矽谷直送的最新趨勢與實戰經驗》,2022 年 6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2

5
1

文字

分享

2
5
1
遠距教學難題——線上測驗監考是否侵犯了學生的隱私?
科技大觀園_96
・2022/01/27 ・216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2021年)夏天,因 Covid-19 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三級,從五月18日全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然而在這段期間內,並不是真的放大假,為了降低疫情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育部強調「停課不停學」, 將課堂學習、測驗評量等都移到線上進行。

因應疫情,許多課程、測驗評量等都移到線上進行。圖/pixabay

後來一路停課至七月底,當時教育部給予的建議為期末考可採多元評量,以不到校為主,然而遠距期末考到底要怎麼考,成為大家當時關心的話題,有些仍採測驗模式的科目爲求公平,老師們紛紛祭出各種防弊作法,例如大學教授提前制定嚴格的線上考試規範通知學生;或者規定學生架設手機、鏡子、電腦至特定角度,讓老師能夠從鏡頭中監考;師大附中則是自建系統舉辦期末考,每次螢幕只顯示一道題目並限定考試時間,全程錄影防止舞弊。

其實在這十年來,線上課程便已成為一股潮流,而 Covid-19 的流行更加速了遠距教學發展的步伐,隨著線上教學越來越普遍,不同公司紛紛推出遠距監考服務,試圖解決教育工作者的煩惱 ——「遠距考試怎麼做才公平?」。根據 2020 年 EDUCAUSE 雜誌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54%)的高等教育機構使用遠距監考服務,另外有 23% 的機構正在考慮或計劃使用。

常見的監考服務形式有以下幾種,例如要求學生安裝瀏覽器擴充功能,以「鎖定」他們的瀏覽器,防止學生在考試期間瀏覽其他網站;有些則是追蹤學生在電腦上使用的軟體;或者透過能夠進入學生網路鏡頭的軟體來監視他們,甚至再加上一位監考員;也有服務是利用眼動追蹤或網路流量分析來進行監考。然而,這些因應遠距考試的監考服務看似方便,卻也帶來更多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見的線上考試監考方式。

今年八月,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了被遠距監考的學生們對安全與隱私的看法。首先,他們分析了八種遠距監考 Chrome 瀏覽器擴充功能的用戶評論,發現自 Covid-19 大流行後,2020 年 2 月評論數量迅速增加,同時這些擴充功能的星級評分也急劇下降,這可能表示用戶們不喜歡監考服務,接著,他們對 102 名參加過線上測驗的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的想法及疑慮。

結果顯示,只有 39% 的參與者表示他們偏好線上監考測驗,大多數的參與者,即便認同遠距監考是維持線上測驗公平性的解決方法之一,但他們還是偏好傳統考試。學生們了解,為了在家中安全考試,他們需要放棄一些隱私權,然而,大部分學生還是會擔心為了參加考試,必須向遠距監考的公司提供個人資料,尤其在身份驗證的過程,例如學號、電話、地址,甚至學生證及駕照等重要個資,學生們在意的是這些資訊會被如何處理,以及會被留存多久。

雖然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線上監考過於侵犯隱私,但對不同監考方式的反應仍有些差距,像是鎖定瀏覽器、使用網路鏡頭以及螢幕錄影等,是較為常見的遠距監考模式,但研究結果表示,只有一半的人能接受鎖定瀏覽器,而四分之一的人對攝影機和螢幕錄影感到自在,代表目前常用的監考方式和學生能接受的有一定落差,至於參與者們最不喜歡的方式,就是瀏覽器歷史紀錄被監視。而到底遠距監考能不能有效避免舞弊,大部分的參與者不認為監考有用,約 61% 的人認為仍然有辦法作弊。

是否該因為線上監考而侵犯學生的隱私權,仍有待商榷。

這項研究也探討了權力動態對學生看法的影響,意思是 97% 的學生被遠距監考是因為老師或學校要求,因此他們可以為了考試公平犧牲一些隱私,也有些參與者表示,不認為遠距監考會侵犯他們的隱私,因爲他們信任提出監考要求的教育機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研究團隊也根據他們的發現,對教育機構提出了一些建議。

例如在考慮班級規模及學生預期行為後,建議選用最少監控的監考方法,並在考試前向學生提供明確的理由,說明為何選擇這個監考類型;並希望各機構能徹底了解線上監考軟體的常見漏洞及風險,並在考試前詳細說明,在考後協助卸載,或將軟體安裝在學校發放給學生的設備裡。當然,更理想的作法是,和學生一起評估和選擇監考軟體。

Covid-19 的到來,讓數位學習前進的步伐被迫加速,然而這種跨越時間、空間的學習模式並不會隨著疫情趨緩而停滯,不論是教學模式或評量方式,學習者和教育者都在適應這些改變,新的挑戰接踵而至的同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資料來源

所有討論 2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24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