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6
0

文字

分享

2
6
0

疫情下,理工科的教學活動該怎麽辦?來看看世界各國怎麽做!

安比西林_96
・2021/07/23 ・391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Covid – 19 病毒來襲,為了制止疫病擴散傳染,人類的生活可謂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我們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出門,口罩與消毒酒精成為日常用品,居家上班上課、一整天呆坐在螢幕前已成為生活常態。 STEM 學科 (即科學 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及數學 Mathematics)向來講求「動手做」、親身體驗的實作精神。但在這樣不自由的光景下,世界各地的科學教育工作者們,又該如何進行教學活動?

講求「動手做」、親身體驗的實作精神的理工科學習,在疫情下應該何去何從?圖/Pexels

互動模式大翻轉,大家化身線上直播主

從影片中,實驗者準備了馬鈴薯、鹽巴、水、鉛筆、電線和一顆電池,透過觀察被放置在鹽水中一晚的馬鈴薯,呈現皺縮或膨脹的狀態,來瞭解水分子從低濃度溶液往高濃度溶液移動的滲透原理;再來,以球狀的橘子模擬地球,可以講解如何從地球表面兩點找到最短的路徑,而剝下的橘子皮,是能夠説明怎樣把三維的地球,攤平投影成二維平面的最佳道具。

這是來自浦那(Pune)的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中心(Indian Institute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的大學生,在疫情中以數位化的新形式,進行科普推廣工作。疫情前,這個從 2014 年啓動的科學培育計劃每週都會預備課程,並帶領參與的孩子到當地科教館參觀。現在,該中心底下科學培育計劃的志工們利用這些居家生活中隨處可得的東西,繼續用影片講解的方式,教導高中理組的學生。

遠在七千公里外的倫敦, 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s,IOP)的科學家們,也採取了類似的策略,為當地的國小學生製作一系列的線上科學實驗影片。他們原本預定要與學生家長們一起合作舉辦實體科展,無奈礙於疫情必須中止這項計劃。

IOP 所策劃「在家動手做實驗」的系列特輯中,製作火箭氣球的示範影片。
Do Try This at Home episode 7: Rocket balloon. 影片來源:Institute of Physics,IOP

在病毒肆虐的光景下,致力轉型線上化的這兩家科教機構,絕不孤單。全球疫情警戒的狀態,對於想要栽培下一代科學家的研究者而言,是一場無比艱巨的挑戰。被迫關閉的實驗室,讓學生們不能再親身體驗科學工作;空蕩蕩的課室與博物館,限制了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知識經驗分享與傳承。在家上課和被取消的考試,也讓學生家長叫苦連天。

過往許多實體科普活動舉辦的用意,都是為了推廣那些鮮為人知的科學領域,以及幫助偏鄉社區、資源稀缺的學子。如今該怎麽在受限的情況下,發揮創意設計新的遠距活動,可讓活動推廣部門的人員傷透了腦筋。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啊!所謂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這個世代,正是人類將通訊科技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時候。自 2020 年 Covid – 19 疫情爆發以來,不管是會議報告人或校園中的老師教授,都被迫成為斜槓青年(或中年),通通卯起來當線上直播主,開始進行虛擬會議或課程。

非常時期,老師們都卯起來當線上直播主啦!圖/Pexels

如此前所未有、史無前例的大轉變,卻也讓許多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數位化的形式看似受局限,卻也可以像實體活動般,與參與者互動,且具有更多可調整的彈性空間、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實體活動被迫取消,卻意外觸及更多人?!

危機,或許是轉機也説不定。德國波茨坦(Postdam)的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lant Physiology, MPI-MP ) ,既是其中一所因為轉為數位模式而受惠的科教機構。在此之前,MPI-MP 會向高中生開放參觀所内的植物園區,介紹各種育種、基因遺傳學與作物技術知識。疫情爆發之後,他們改為拍攝從植物中萃取 DNA 分子、研究中心的線上導覽等影片,獲得相當好的回響。根據 MPI-MP 發言人 Ulrike Glaubitz 所稱,線上導覽活動的開展讓研究中心網站的參與人數增加了一倍,他們的 Youtube 頻道訂閲人數更在今年有所提升。

印度一項旨在鼓舞青少年在科學職涯志趣的活動,也因為線上化的轉向,大大增加了參與人數。這項名為 INSPIRE Awards – Manak ( Million Minds Augmenting National Aspirations and Knowledge ) 的計劃,原本是藉由舉辦校際之間科學競賽,鼓勵學生進行創意發想,願景是找尋一百萬個原創的科學新想法。這項盛事原本就已吸引接近 40 萬名來自印度各地的參賽者,疫情後主辦單位轉向影片和廣播形式,參與人數更飆升至超過 65 萬人。管理該計劃的印度科技部發言人 Sanjay Mishra 表示,入圍的學生可以獲得 10,000 盧比(相當於 137 美元)的獎金。

雖然實體活動被迫改為線上形式,但卻意外觸及更多人。圖/Pexels

改變為線上形式,也讓活動的策劃擁有更多的彈性變化。由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卓越教育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贊助、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科學研究項目(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RSI),是一項面向全世界優秀高中生招生的暑期科研項目。過去,他們會帶領 80 名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進行為期五週的研究實習計劃。來到受疫情影響的當下,可以跨越疆界限制的線上互動模式,取代了過去有所限制的實體活動。

「當我們無法在實驗室的工作臺上進行傳統的科學實驗時,我們就不再受空間或距離的局限。」

RSI 負責人 Maite Ballestero 如是説道。

她透露,新的數位化模式對數學、電腦科學及天文學的教學工作沒有太多影響,但有些生物與化學的實驗不得不轉為資料科學導向。舉例而言在 2020 年,線上的參與者一起腦力激蕩,產出不少有趣的結果,例如:研發出可以應用在原子核物理學及電腦科學中複雜系統的演算法;分析從小鼠腦部取得的一系列蛋白質數據,以解密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致病機理。他們還緊跟最新趨勢,對 Covid – 19 的確診與死亡案例進行統計分析,以找出藏在數據背後的社會性決定因子。RSI 的活動,還涵蓋了自然科學、數學與工程領域的網絡研討會、虛擬課程與線上客座講座,為參與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問題來了:欠缺設備的偏鄉地區怎麽辦?

雖然線上的形式帶來人數增長和提高活動彈性的優勢,但不能忽略的問題是:不是每個人家裏,都擁有足夠完備的網絡通訊設施。

「我們不想要僅僅只是將所有的活動搬到線上進行,就好像世界沒發生什麽劇變一樣。」

IOP 的公衆參與部門經理 Toby Shannon-Smith 這麽說。考慮到每一位學生所在地的網絡普及率程度不一,他們非常謹慎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受困家庭的小孩就學。為了彌補通訊軟硬體上的代溝,IOP 將活動講義電郵給老師們,以便列印出來給居家上課的孩子。小朋友可以一邊拿著學習單,一邊觀看用紙箱等回收物品製作成的實驗或游戲影片,例如把牛奶盒 DIY 改造成一個環保澆花器。

在非洲肯亞,遠距教學也是一大挑戰。位於該國東南部的城鎮基利菲(Kilifi)的肯亞醫學研究機構威康研究計劃(Kenya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Wellcome Trust Research Programme, KWTRP) ,一直支援在地 50 所學校約 4000 位學童的科學教育工作,舉辦了實驗室導覽、科學職涯講座和各校之間年度科學知識問答比賽等活動。他們還為高三生提供進入職場的工作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奈洛比的肯亞醫學研究機構總部累積實習經驗。

科學教育工作者也以不同形式如寄發講義、與電視頻道合作,來幫助缺乏網絡資源的學童。圖/Pexels

但這一切都在 2020 年喊停。 KWTRP 的校際參與推廣負責人 Alun  Davies 指出,由於大部分人家中都沒有網絡設施,只有到學校才有使用電腦的機會,因此學校因疫情關閉時,學生也無法在家遠距上課。直到今年一月學校重開,KWTRP 開始在 10 所基利菲的學校試行線上職業課程。Davies 表示,共用電腦參與課程的學生們,可以與遠處的研究者展開實時的互動,觀賞和健康醫療領域相關職業的影片。此外,他們也開發可以流通的教學素材和動畫影片,鼓勵國小生自行組織科學團體活動,並向學生科普有關 Covid – 19 的疫苗研究與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的資訊。

開羅美國大學(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的物理學程 Fun Lab,也同樣面對受衆網絡設施不佳的問題。大學物理系所的科學傳播部門負責人 Mohamed Soliman 透露,他們寄發了不少教材如影音光碟,給那些無法上網的家庭。而他們也與埃及教育部轄下的頻道合作,播放 Fun Lab 的科學影片,讓被迫待在家保持社交距離的學生,還是可以透過電視不間斷學習。

結語:從困境中,看見不一樣的可能性

説起線上的學習資源,台灣也是不遑多讓!早在進入三級警戒前,國内大大小小科教機構便已超前部署,設立各種虛擬的網絡教學活動,讓防疫不停學,知識的學習不打烊。不管是國立台灣博物館 或是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都開始搭建線上博物館,讓人不出門也能參觀展覽。而涵蓋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和尖端工程等前沿科技的「展望系列」科普演講,也因應疫情改為直播講座,讓大衆可以免費在網上觀看。

儘管仍在疫情中,各方的努力創意讓科學教育的推展有更多可能性!圖/Pexels

從各國分享的經驗談,可以看到疫情雖然阻斷了人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卻無法隔絕科學教育工作者們分享知識的熱誠。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發揮巧思、使盡渾身解數,在疫情下仍繼續耕耘不輟、在困境中締造不同的可能性,努力澆灌科學的幼苗,期待疫情的陰霾過去,彼此可以在線下相聚的一天趕快到來!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安比西林_96
10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本職為生態環境領域的可撥煙酒生。 不定時掉落科普文章。 大家一起嗑科科(❍ᴥ❍ʋ)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新冠和長新冠可能影響:女性和男性生殖健康
A.H._96
・2023/06/17 ・28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自 2019 年底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全世界至少有 6500 萬人患有長新冠(Long COVID),有時稱為「COVID-19 的急性後遺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至少在 10% 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中可能發生,影響包括 200 多種症狀與多重器官系統的健康。

根據今年(2023)1 月《自然評論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由漢娜·大衛斯(Hannah E. Davis)與艾力克·白楊(Eric J. Topol)等人的論文指出,目前長新冠發病機制至少有五至六種假設,新冠病毒持續殘留在人體組織中,包括免疫失調微生物群破壞自體免疫血栓內皮異常、以及神經信號傳導功能失調等,目前尚無經過驗證的有效治療方法。

大衛斯與白楊等人發現,長新冠與所有年齡和急性期疾病嚴重程度相關,36~50 歲之間的診斷比例最高,大多數長新冠發生在「輕度」、「急性」的「非住院」患者中。此研究綜合整理了目前科學對長新冠認知的主要進展:包括免疫學和病毒學、血管問題和器官損傷、神經和認知系統、肌痛性腦脊髓炎(也稱為慢性疲勞綜合症,ME/CFS)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與相關疾病、生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胃腸道系統。其中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分析指出,此類病徵在長新冠中經常出現報告,但卻很少有研究來記錄影響的程度,以及性別特異性的病理生理學。

新冠病毒(SARS-CoV-2)和長新冠(Long COVID)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圖/作者提供

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大衛斯與白楊等人的研究進一步探究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在男性方面,生殖器官組織中存在病毒會增加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這可能是由內皮功能障礙所引起;而長新冠患者的精子數量、精液量、活力、精子形態和精子濃度會受損,這些現象和 扮演細胞訊號傳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水準升高、以及精液中觀察到與細胞凋亡有關的凋亡蛋白酶(或稱胱天蛋白酶,caspase) 相關。 

在女性方面,目前已知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包括:月經和月經前一周是觸發長新冠的因素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ovarian reserve)下降、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等。新冠病毒感染亦會影響卵巢激素的產生和(或)子宮內膜反應,同時患有新冠和月經不正常的人更容易出現疲勞、頭痛、身體疼痛和呼吸急促

最常見的月經變化包括月經不調經前症狀增加月經不頻繁等。研究也顯示,ME/CFS 與經前期焦慮障礙多囊卵巢綜合症月經週期異常卵巢囊腫絕經提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此外,妊娠、產後變化、絕經期和月經週期波動亦會影響 ME/CFS,並影響代謝和免疫系統變化。

在女性方面,目前已知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包括:月經和月經前一周是觸發長新冠的因素、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下降、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等。圖/envatoelements

經期相關的症狀 發炎反應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而美國《時代》週刊(Time)則於今年四月,綜合報導了新冠病毒和長新冠對於男女生殖健康的影響,報導分別分析了最新醫學研究、案例以及後續影響人們的生育選擇。

《時代》指出,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數據(2023/3/22),在生育年齡(18~39 歲)患有新冠的成年人中,約有 25% 的症狀持續至少三個月,且女性得到長新冠的風險高於男性。《時代》訪問了長新冠的女性患者,並讓她們描述自己的情況,比如因為極度疲勞而使得原先的神經系統疾病惡化、大多數的時候只有走出家門走一小段路的力氣、或是每週只有足夠的精力洗一次澡。她們說她們很難想像要照顧寵物,更不用說照顧孩子了。

另一方面,長新冠可能影響成人的生育選擇,這個結果可以從另一個問題來觀察。報導中再次強調新冠確診後,對男性而言,新冠病毒可能會損害男性精子數量和品質睾丸功能激素水平,短期內也可能會降低生育能力、出現勃起功能障礙,使女性更難懷孕。就女性而言,某些生育指標在確診後至少幾個月內較低,而懷孕期間確診的婦女可能會影響月經週期增加子癎前症(preeclampsia)與早產等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對於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來說,除了會增加長新冠的風險外,妊娠和 ME/CFS 亦可能互有關聯。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教授凱特克蘭西(Kate Clancy),在接受時代訪問時說明,長新冠、經期變化和經期症狀發作之間彼此的連結,可能和「發炎反應(inflammation)」有關,因為「子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免疫器官」,它阻止病原體進入,同時讓胚胎安全生長,並定期脫落和修復組織,因此子宮對發炎和其他免疫反應高度敏感。

因此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在婦女懷孕期間確診新冠,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長新冠對懷孕婦女的胎兒有何影響?

根據發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的研究(2023/3/23),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母親所生的男嬰,更有可能在出生後引發神經發育障礙,增加患自閉症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母親所生的男嬰,更有可能在出生後引發神經發育障礙,增加患自閉症風險。圖/envatoelements

在早期的研究已經確定,「懷孕期間的其他感染」與「兒童神經發育障礙」之間有關聯。但有關新冠病毒的部分,則是在此新研究中更進一步確認。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論文共同主要作者 安德利亞愛德洛(Andrea Edlow),在接受訪問時說:「與母體新冠感染相關的神經發育風險在男嬰中不成比例地高,這與男性在面對產前不良暴露時已知的脆弱性增加一致。」

加劇的挑戰

另一位共同主要作者洛伊佩利(Roy Perlis)則指出,對於長新冠,有必要透過更大規模的研究和擴展長期監測,來進一步調查、評估這種潛在風險。此外,人們普遍缺乏新冠病毒染疫後的知識,亦存在許多錯誤資訊,對此,大衛斯與白楊等人在研究的最後呼籲,長新冠長期研究和護理知識的不足,是目前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研究也呼籲,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尤其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發炎性疾病間的機制研究尤其不足,應該要予以重視;除了向生物醫學界提供有關長新冠的教育外,更需要展開大眾宣傳活動、向公眾宣傳長新冠的風險和結果。

長新冠患者的臨床需求不斷增加,研究、評估和治療缺一不可;對於許多患者來說,長新冠不僅僅是一個醫療問題,它還會影響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計劃,包括何時、如何以及是否生育孩子。長新冠不僅加劇醫病關係的挑戰,同時也影響未來世代的健康。

參考文獻

所有討論 1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國民法官制度上路,準備好了嗎?你需要「國民法官生存指南」!
PanSci_96
・2023/04/11 ・129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有聽說過「國民法官」制度嗎?它已在民國 112 年上路嘍!但大家是不是對這件事情很無感呢?

比起坊間各種把法條換句話說的懶人包,當你收到國民法官「徵召」信,你更需要的,是從你的角度、你的需求出發,告訴你法庭實務的情境,以及該如何面對控方、辯方截然不同的說詞,還有媒體鋪天蓋地的關注。

其實大家對新制度無感的原因,可以追朔到司法院對國民法官的限制,目前,國民法官的執行範圍,只限於最輕本刑十年以上或故意致人於死的事件。也因為這些限制,讓需要國民法官執行的案件,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稀少!

雖然稀少,但不代表沒機會成為「國民法官」。 圖/envato.elements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 課程介紹 → https://link.pansci.asia/7abzs

雖然稀少,但不代表我們這輩子沒機會成為「國民法官」。如果我們真的有幸成為「國民法官」,那該怎麼辦呢?

這時,你就需要一本「國民法官生存指南」了!

雖然國民法官制度對司法變革至關重要,但媒體對此的報導卻難以理解,以至於大眾無法很好地理解國民法官的任務,以及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網路上,也有很多國民法官的免費資訊、懶人包,但這些內容都只是照本宣科地論述法條解釋,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南。

更重要的是,多數懶人包只摘錄了法條與空洞的法律解釋,缺乏最重要的「司法心理學應用科學」實證研究基礎。

因此,你需要的是一本務實的操作手冊,「國民法官生存指南」正是幫助你準備或因應國民法官法庭內的各種實際狀況的絕佳利器,除此之外,「生存指南」不只回答實務操作上的「眉角」,也回答一般常見的問題:

  • 收到通知,我可不可以拒當國民法官?
  • 台灣的國民法官跟電影裡的美國陪審團一樣嗎?
  • 誰可以當國民法官?誰不能當?需要報名嗎?怎麼報名?
  • 當國民法官,有薪水可領嗎?上班怎麼辦?
  • 國民法官要審理哪些類型的案件?

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真正走入法庭、成為法官!

你準備好成為稱職的國民法官了嗎? 圖/envato.elements

如果你想做好萬全準備,成為稱職的國民法官,那麼泛科知識獨家推出的「國民法官生存指南」課程就是你所需要的。這是全台唯一給國民法官的超普及課程,由專業律師親自授課,白話揭開法庭面紗,並解答國民法官必備技能。此課程提供三大面向,包括法律基礎、實務操作、以及司法心理學應用科學實證研究基礎,讓你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國民法官。

成為國民法官,你需要「國民法官生存指南」!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190 篇文章 ・ 17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190 篇文章 ・ 17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