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筆者在西澳念研究所的時候,參加跨校醫療研習活動「鄉村週」(Country Week)的親身經歷[3]。大廚 Gloria 手中的爬蟲類動物,是澳洲巨蜥(goanna,又稱 monitors)的一種,叫做「沙巨蜥」(sand goanna,原住民語:bungarra)。雖然澳大利亞不以西洋美食聞名,卻有相當豐富的獵奇野味。不少珍稀食材,還和尋常食物,一同被列入「澳紐食品標準」(Food Standards Australian New Zealand)的營養成份清單裡[4]。
簡介:袋鼠科的動物分佈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其中被當作肉類食用的,主要有紅袋鼠(red kangaroos)、灰袋鼠(eastern and western grey kangaroos)和岩大袋鼠(common wallaroos)。袋鼠科動物身上的育幼袋開口向前;而其他有袋動物,例如:袋熊(wombats)和無尾熊(koalas)則是向後[10]。由於育幼袋只能容納一隻幼獸,所以母袋鼠有時會採「胚胎滯育」(embryonic diapause),延緩胚胎的發育,直到前一隻幼獸離袋[11]。(順道一提:非正式的英語中,袋鼠簡稱「roo」,發音的時候請記得捲舌,否則就變成廁所的俗稱「loo」了。)[13, 14]。
許多重大傳染疾病的來源,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也就是可以經由動物傳染給人的傳染病。這些疾病的病原體原本只能感染動物,但隨著病原體在動物群體內不斷感染的同時,病原體也不斷在演化,最終病原體就演化出能感染人的能力。而當人與這些被感染的動物接觸後,往往就是疫情爆發的開端。從禽流感、AIDS、SARS、伊波拉到現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 (雖然新冠肺炎是否源於野生動物仍有爭議),這些人畜共通傳染病都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署(U.S.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在 2009-2019 年間的研究顯示,有 1,000 多種可能導致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新病毒在野生動物身上被發現。可以肯定的是,新冠肺炎絕不會是最後一個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未來必定還會再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