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火紅的「核能發電」,似乎「反對」成了許多人的共識,然而為何而反對,卻可能是一些轉載反對言論者不知道的事,情緒大大壓抑了科學精神,就連最近PanSci內討論的「核能發電已經拯救上百萬人的生命」,在泛科學的粉絲團上也有網友直接否定了這則「政治不正確」的文章……其實不只是核能發電,不少人轉發新聞議題的「信念」在自己的社群網站,時常失去了探究其背後的理由的精神,甚至反對的前提是為建立在毫不理解贊同的人的理由,或者須遲遲等到某個「大大」製作了雙方意見「懶人包」才發現自己的堅定,或許根本只是感情用事(或因此一些人從強烈的反核口號轉變成指向性的反核四口號)。
究竟為什麼社群網站上的「反對」聲浪往往比較容易被大量傳播?匹茲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一篇發表在《EPJ Data Science》科學研究用了2009年Twitter上將近五十萬則關於「H1N1注射疫苗」訊息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不意外的是,反對的(負面的)訊息比起同意的(正面的)訊息具有散播傳染力,尤其是讀到許多反對疫苗訊息的人,更會分享或轉載更多反對疫苗的訊息在自己的推特上。而這樣的傳染效果,卻沒有發生在暴露在許多正面訊息的人(例如:疫苗很安全,快去打吧!),也就是,暴露在同意打疫苗的訊息之中,竟然也有預期產生負面效果。這篇研究的第一作者Salathe解讀這樣事與願違的公共健康訊息:「也許他們被當作是愛出風頭的堅持己見者。」
匹茲堡的科學作家Beth Skwarecki向這篇研究的Salathe提問:「為什麼人們可以熱情的反對疫苗,但卻鮮少人熱情的分享『耶!我剛打了疫苗!』?」Marcel說:「贊成疫苗的人通常關心的是那些抗拒疫苗的人正讓其他人深陷風險;反之,那些反對疫苗的人,或是那些轉貼反對訊息的人卻對贊成的一方沒有相同的顧慮。」
這篇研究告訴我們,反對訊息很容易就能被散播,比起贊同訊息更有傳染性。先不探究信念的對錯,但如果訊息錯誤,就像傳染病一樣一發不可收拾;現在社群網站,我們很輕鬆的可以轉貼一則訊息給你的朋友,但不論贊同或反對訊息要被轉達之前,我們都應該理解相對反方意見的理由,才不至於用單一聲浪,做自我的媒體壟斷。
研究原文:The Dynamics of Health Behavior Sentiments on a Large Online Social Network──EPJ Data Science [April 4, 2013]
參考寫作:Twitter study of vaccine messages: opinions are contagious, but in unexpected ways──PLoS BLOG [April 5,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