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免費 DIY 子宮頸篩檢──澳洲獨步全球的醫療政策

胡中行_96
・2022/07/11 ・286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床第運動,抗體要有。「 PTT 鄉民女神」四叉貓(劉宇)日前在臉書上,分享施打「 HPV 疫苗」的心得,引發網友議論該疫苗對不同生理性別的作用。[1]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 HPV )疫苗可以預防男女的生殖器疣(俗稱「菜花」;genital warts),以及女性的子宮頸癌與男性的陰莖癌等 HPV 相關癌症。[2, 3] 然而施打疫苗,並非神功護體一勞永逸,所以奉勸以生理女性為大宗,「凡是有子宮頸的人類」[註],都要接受定期檢查。[4, 7]

  

「防禦就在您手中。」──澳洲國家子宮頸篩檢宣傳。圖/資料來源 12
(©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Image used as ‘fair dealing‘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1968.)

臺灣的衛生福利部鼓勵 30 歲以上婦女,每 3 年進行一次免費的子宮頸抹片(Pap smear)。[5] 澳洲以前也提供 18 到 70 歲的女性,每 2 年一次相同的服務;但 2017 年起改為 25 至 74 歲,每 5 年做一次子宮頸篩檢(cervical screening test)。[6, 7, 8] 有別於前者偵測子宮頸的異常細胞;後者是一種 PCR 檢測,[9, 10] 能驗出有無 HPV 感染,因此可以更早發現罹癌風險。[11] 最近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又有新政策,宣佈:「從 2022 年 7 月 1 日起,『國家子宮頸篩檢計劃』允許所有符合資格的婦女,自行採集檢測樣本。[12]

這意味著澳洲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開放 DIY 子宮頸篩檢的國家。[7, 10, 13]

  

澳洲DIY子宮頸篩檢宣傳影片,此為原住民版,配有傳統圖騰。來源: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on YouTube

  

DIY 子宮頸篩檢

依照澳洲政府的規定,如欲自行採集子宮頸篩檢樣本,要先向醫療單位預約門診。聽完專業的操作解說後,於現場完成採樣,並繳回檢體。目前不開放民眾在家土法煉鋼。[13]

  

小心翼翼地把拭子拔出塑膠管,準備放進陰道採樣。圖/NSW Health, Australia
(© State of New South Wales NSW Ministry of Health. Image u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DIY 子宮頸篩檢的基本步驟如下:

醫療院所會安排就診婦女在私密的空間,例如:布簾後或廁所裡,進行採樣。如果有疑問,要在領取檢測器材時,請教醫療人員。不然等會兒被拋下,便只能自食其力了。[14]

圖/資料來源 14 (©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Images used as ‘fair dealing‘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1968.)

趁著四下無人,調整個舒適的姿勢,並拉下內褲。[14] 用潔淨且乾燥的雙手,取出器材包裡,裝著 PCR 拭子[9, 10] 的塑膠管。[14] 拔出管中拭子時,切勿隨意觸碰(上圖) B 端,以確保其不受汙染。[14]

圖/資料來源 14

用手把陰部的肉撥開,輕柔地將拭子伸進陰道。有些版本比較貼心,長柄上面有記號,表示插入的正確深度。接著,旋轉拭子 10 到 30 秒,各個方位都要顧及。這頂多造成輕微的不舒服,但不至於疼痛。[14]

圖/資料來源 14

從陰道將拭子拉出來後,收回塑膠管中關緊,裝進原本包裝的袋子裡。穿好衣服,把檢體整袋交予醫療人員,回家等待檢驗報告。如果樣本中偵測到 HPV 病毒,就會被通知回診,做進一步的檢查。[14]

圖/資料來源 14

  

DIY 篩檢的優點

傳統的子宮頸癌檢查,不管是抹片還是 PCR ,都要將私處暴露在醫療人員面前,還得讓俗稱「鴨嘴」的擴陰器(speculum)撐開陰道。[10, 15] 這對更年期下體不適、曾被性侵,或是具有特定文化、宗教背景的婦女,以及擁有子宮頸的變性男子而言,都無疑是天大的身心阻礙。[10] 正因如此,諸多研究顯示,自己採集樣本的選項,會大幅提升民眾的篩檢意願。此外,其檢測的準確率,與交由專業人員採樣相當。[10, 16, 17]

  

傳統的子宮頸癌檢查, 會用俗稱「鴨嘴」的擴陰器,撐開陰道。圖/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A

  

若是新的政策推廣順利,原本拒絕接受檢查的人都改變心意,那麼澳大利亞或許就有機會在 2035 年以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徹底剷除子宮頸癌的國家。[10]

  

備註

在澳洲政府的某些官方宣傳資料裡,將子宮頸篩檢的對象,設定為「年紀介於 25 到 74 歲之間,性行為活躍或曾有過性關係,女性或有子宮頸的人」,[4] 或是「 25 到 47 歲間,任何有子宮頸的人」。[7] 之所以用「有子宮頸的人」這種說法,大概是為了涵蓋變性或雙性等可能性。(原文:「You are eligible for a subsidised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if you are: aged between 25 and 74; sexually active or ever have been; a woman or person with a cervix」[4] 以及「anyone aged 25-74 with a cervix」。[7]

參考資料

  1. 劉宇(四叉貓)(Facebook,2022)
  2. The HPV vaccine (HPV Vaccine, accessed in 2022)
  3. HPV專欄QA(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
  4. Should you have a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5. 子宮頸癌防治(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
  6. National Cervical Screening Program (Australian Government: Ministers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7. ‘Pap smears’ can be replaced by do-it-yourself cervical cancer tests (Australian Government: Ministers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8.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Health Direct, 2020)
  9. Changes to the National Cervical Cancer Program (NSW Health – Pathology, 2015)
  10. Australia to offer self-testing swabs to all women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22)
  11. Understanding your Pap smear or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results (Cancer Council Australia, accessed in 2022)
  12. Self-collection now available for cervical screening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13. Australia now offers ‘game-changing’ self-test for cervical cancer. How does it work and why is screening important for women? (ABC News, 2022)
  14. National Cervical Screening Program – How to collect your own vaginal sample for a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15. 子宮頸癌篩檢介紹(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
  16. Hawkes D, Keung MHT, Huang Y, McDermott TL, Romano J, Saville M, Brotherton JML. (2020) ‘Self-Collection for Cervical Screening Programs: From Research to Reality’. Cancers (Basel), 12, 4: 1053.
  17. Self-collected vaginal samples (Cancer Council Australia, 2022)
文章難易度
胡中行_96
96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盤點重要疫苗接種,預防流感重症、降低 HPV 病毒感染
careonline_96
・2022/12/29 ・218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COVID-19 疫情受到極大的關注,但是當新冠肺炎疫苗成為焦點之後,許多重要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HPV 疫苗、輪狀病毒疫苗、水痘疫苗等便可能受到忽略。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許多民眾開始重新檢視這些病毒帶來的健康威脅。

為了因應新冠肺炎,大家都會採取各種防疫措施,例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等,這些防疫措施除了有助預防新冠肺炎病毒之外,也能預防各種呼吸道病毒、腸胃道病毒,使遭到感染的人數大幅下降。

當自然感染的人數較少時,如果大家又沒有接種疫苗,便無法形成群體免疫。因此在新冠肺炎 COVID-19 防疫規定逐步放寬之後,各種呼吸道病毒、腸胃道病毒的疫情便可能逐漸升溫。

預防重症的疫苗

「進入秋、冬季節,大家要記得打流感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醫師指出,因為流感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皆不太相同,所以需要每年施打流感疫苗才能產生保護力,預防流感重症的發生。

肺炎鏈球菌存在人類鼻腔內,可以透過飛沫傳染,容易遭到感染的族群包括 5 歲以下幼童、65 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如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等)、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患者。

肺炎鏈球菌可能導致肺炎、腦膜炎、心包膜炎、菌血症、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恐導致死亡。黃玉成醫師提醒,肺炎鏈球菌是導致流行性感冒併發細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年長者要考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重症的風險。

輪狀病毒可透過食物、飲水傳染,是造成幼兒腸胃炎的重要原因,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腹痛、發燒、食慾不振等,嚴重上吐下瀉會造成脫水,而經常需要住院治療。目前已有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出生滿2個月便可以接種,有助降低輪狀病毒感染的機會。

預防癌症的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 HPV 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遭到感染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不容易察覺。目前沒有治療人類乳突病毒的藥物,多數患者會漸漸痊癒,但是有部分患者會演變成持續性感染,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

人類乳突病毒 HPV 有很多型,其中幾型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黃玉成醫師表示,在女性可能導致子宮頸癌、陰道癌,在男性還可能導致頭頸癌、咽喉癌、肛門癌等。

HPV 疫苗便是針對幾個較容易導致癌症的病毒型別(如第 16、18、52、58、31、33 型等),希望可以降低遭到感染的機會,進而預防相關癌症的發生。於尚未有性接觸、沒有感染過人類乳突病毒時接種 HPV 疫苗,能發揮較佳的保護效果,不過有性接觸後仍然可以接種。HPV 疫苗為非活性疫苗,9 至 45 歲的男性與女性皆可以接種,以提升保護力。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 100 個國家將 HPV 疫苗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其中一半國家鼓勵男女共同施打,而台灣國民健康署目前也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 HPV 疫苗的服務,期待未來可以達到兩性疫苗平權的目標,讓男生也能公費接種 HPV 疫苗。

除了接種 HPV 疫苗之外,安全性行為(包括全程使用保險套、避免多重性伴侶)也有助於降低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風險。

在接種 HPV 疫苗後,仍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國民健康署補助 30 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未滿 30 歲已有性行為 3 年以上的女性,也可考慮自行就醫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子宮頸病變,及早接受治療。

可以同時接種兩種疫苗嗎?

面對多種可能需要接種的疫苗,民眾經常會問,「可以同時接種兩種疫苗嗎?」

能否同時接種疫苗,會考慮疫苗的屬性。黃玉成醫師解釋,如果兩者都是非活性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如果分別是活性疫苗與非活性疫苗,也可以同時施打,或在接近的時間內分別施打;如果是活性疫苗與活性疫苗,例如麻疹、腮腺炎、水痘,可以同時施打,但是如果不同時施打,就需要間隔 1 個月以上。

「不能同時施打的疫苗其實不多,如果有相關疑問都可以詢問您的醫師。」黃玉成醫師說,「同時接種兩種疫苗時,可以接種在不同的手臂。如果需要施打第三種疫苗,建議相隔一段距離施打。」

貼心小提醒

疫苗是非常重要的發明,能夠幫助人類對特定病原產生保護力,減少重症發生、降低罹癌風險。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體會到疫苗的重要性,也可藉此機會盤點,檢視疫苗接種計畫,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careonline_96
369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C 肝不治染新冠死亡風險增加,切莫拖延篩檢及治療!
careonline_96
・2021/08/31 ・217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C 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 3.3 倍!」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說:「C 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後,會發生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導致『細胞激素風暴』,破壞包含肝臟在內的全身器官。有鑑於肝硬化患者正常的肝細胞比正常人少很多,只要有一點損害就可能使肝功能惡化,進展成器官衰竭,增加重症及增加死亡風險。」

高嘉宏教授說,世界上每三十秒就有一人因肝炎死亡,C 型肝炎治療刻不容緩。但因為疫情影響,民眾進行肝炎篩檢、治療 C 型肝炎積極度銳減,根據全球性大型研究指出,若因疫情拖延治療,C 肝患者病程惡化與死亡人口可能增加。我國有高達 12 萬名還沒有治療 C 型肝炎的患者,暴露於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外病變與感染新冠死亡風險提升的危機中。

高嘉宏教授說,為了幫助國人快速擺脫 C 型肝炎糾纏,政府特編預算,給付高安全性、高療效的 C 型肝炎全口服新藥。不僅治癒率高達 98% 且副作用輕微,治療更僅需要 2 個月或 3 個月,領藥最少只需要 3 次。疫情期間,其短療程特性更可幫助減輕患者回診的焦慮感,治療也不影響疫苗施打。高嘉宏教授鼓勵:「 45 歲至 79 歲的國人(原住民族群為 40 至 79 歲),應趁疫情趨緩之際,把握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機會,確認自己是否感染 C 型肝炎。若確認也無須擔心,今日已有多元且有效的全口服新藥可幫助患者快速治癒 C 型肝炎。」

C型肝炎治療不能等

C 肝治療不能等!

感染 C 型肝炎後,患者可能出現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遭到忽視。麻煩的是,C 型肝炎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持續反覆發炎更會導致肝臟纖維化,漸漸演變成肝硬化,肝臟功能越來越差。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腹水、凝血功能變差,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意識改變、中樞神經障礙的「肝腦病變」。

肝病三部曲

長期處於慢性肝炎的狀態下,還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病程惡化。高嘉宏教授解釋,「C 型肝炎病毒會持續破壞肝臟,一旦進入肝硬化,每一年約有 3%〜5% 患者會產生肝癌。如果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話,患者的存活或生活品質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B 型肝炎、C 型肝炎患者除了積極治療,也務必定期追蹤,每 3 至 6 個月應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肝腫瘤。因為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部分患者追蹤的間隔可能會拉長,高嘉宏教授提醒,肝炎檢查切莫拖延超過 3 至 6 個月,以免在這段期間裡,小顆肝癌長出來而不自知。

C 型肝炎病毒除了會傷害肝臟之外,還可能導致多種肝外病變(extra-hepatic disease),高嘉宏教授分析,C 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阻抗,增加多種疾病發生的機會,包括中風、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認知障礙等,次外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例如:口腔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

不只傷肝臟,還有肝外病變

面對疫情,C 肝患者掌握健康關鍵分析

「除了由國民健康署免費肝炎檢測機會,如臺大醫院在內的許多醫院,也都響應政策,在院內執行召回計畫。把醫院裡面曾經檢驗到 C 型肝炎抗體陽性的患者名單列出來,由肝炎個案管理師聯繫把患者找回來,到胃腸肝膽科接受治療。」高嘉宏教授說,「鼓勵患者若接到相關篩檢或召回電話,應積極配合篩檢及回診治療!」

高嘉宏教授說,近年來C型肝炎治療以全口服新藥為主,療程大約 2 個月或 3 個月,若能完成整個療程,治癒率可達 98%。因為是口服藥,患者服藥也相當便利。對於新冠疫苗施打也不會造成影響,已經登記疫苗施打的民眾,不須擔心療程會延誤疫苗施打時間。高嘉宏教授提醒,接受 C 型肝炎治療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疫情就任意停藥,若隨意停藥不僅會使治療成功率降低、甚至失敗,還會可能衍生許多治療問題。

高嘉宏教授也叮嚀,根除 C 型肝炎病毒後,記得定期追蹤。因為清除病毒後,肝硬化依舊存在,患者還是需要定期回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胎兒蛋白等肝癌篩檢。日常生活中,請勿與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剪等可能沾到血液的器具,要避免飲酒,並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攝取均衡營養等。透過積極治療及日常生活管理,才能雙管齊下擺脫「肝」苦人生。

careonline_96
369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不只預防,更要能治療!HPV疫苗的現況與前景——國衛院感疫所生物製劑廠 劉士任執行長 專訪
科技大觀園_96
・2021/08/25 ・365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由於難以預防及治療,癌症一直是許多人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只是儘管醫學尚無法完全確定多數癌症成因,仍有一些癌症已知可透過注射疫苗預防病毒感染來大幅減少罹病機率,像是在台灣好發率相當高的肝癌、子宮頸癌便同屬這種類型。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劉士任博士解釋,這兩種疫苗之所以具有這種特殊性,是因為肝癌、子宮頸癌均與慢性病毒感染密切相關。以肝癌為例,目前已知台灣有近 8 成肝癌患者為慢性 B 型肝炎感染導致,而子宮頸癌更有近 9 成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相關,這也是為什麼接種 B 肝、HPV 兩種預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同時也能大幅降低未來罹患相關癌症機會。

劉士任博士。圖/劉士任博士提供

然而就像所有疾病一樣,預防與治療手段必須並行發展才能有效圍堵疫情,除了傳統預防型疫苗和治療藥物,全新的治療型疫苗也正在發展中。

HPV 病毒與現有疫苗介紹

在談治療性疫苗之前,我們先來看看 HPV 疫苗的現況。

與全球相同,台灣目前有二價、四價跟九價 3 種 HPV 疫苗可供選擇,三款疫苗的差距主要是在預防 HPV 型別數量上的差異,二價針對造成子宮頸癌主因的 16、18 型重點防護,四價進一步納入可能造成菜花的另外兩型 HPV 病毒,九價則納入共計 9 種型別提供更廣泛防護;儘管守備範圍略有不同,但考量到 70% 子宮頸癌均為 16、18 型演變而來,可以說不論哪一款疫苗都能有效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

HPV疫苗的分類及接種對象。資料來源:衛福部HPV疫苗仿單

當然,並非感染 HPV 就表示未來會罹患癌症。劉士任指出,絕大多數的 HPV 感染都能被人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但仍有非常少數的情況中潛藏的病毒逃過免疫系統,感染的細胞經過漫長時間產生癌化,讓患者在數十年後罹患相關癌症,也因此在及早預防上相當重要。

HPV 主要傳染途徑是性行為,為了提高防護效果,一般會建議在還沒有性行為前的青少年階段施打,但也並非有過性經驗後施打就全然無效。劉士任指出,HPV 有相當多型別,其中約有十幾型與致癌相關,即使已感染一種或以上,疫苗還是能協助預防其他型別感染進而減少可能罹癌機會,才會聽到甚至是性工作者也還是會鼓勵施打。

由於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HPV 疫苗過去也經常被稱為子宮頸癌疫苗,但並不表示男性就不會受 HPV 感染影響。劉士任解釋,過去實驗主要以女性為主,加上男性外生殖器癌症發病率低於女性子宮頸癌,且男性感染檢體採集、與 HPV 感染建立連結性困難,才會讓人有這種錯覺,但從研究發現女性感染多來自男性可以確定,不論男女均都有感染 HPV 風險,也並非只有女性可能因感染罹癌,男性同樣也存在感染罹癌風險,因此現在才會建議男性也及早施打減少自己與伴侶威脅。

施打HPV疫苗可以減少伴侶雙方感染HPV的風險。圖/pexels

治療性疫苗是什麼?

談到疫苗,人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可能是用來預防某種疾病,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預防性疫苗,科學家也正在「治療性疫苗」領域中努力。

與傳統疫苗預防個體感染疾病的目的不同,治療性疫苗主要在個體受感染影響後才施打,也就是說,治療性疫苗的施打對象的是已經罹患疾病的人,目的是協助他們對抗體內現有的感染。過去數十年間,現任職於國衛院的劉士任博士便持續投入在 HPV 治療型疫苗的開發中,也曾因此獲得許多獎項,在最近採訪中,他也為我們簡單介紹了一般人較為陌生的治療性疫苗領域及國際上的開發狀況。

可能有人會好奇,治療性疫苗與常規治療藥物有何不同?劉士任解釋,常規藥物是針對疾病標的直接起作用,而治療型疫苗則是透過誘發患者自身的免疫反應來提升體內清除受感染細胞能力,作用上與傳統疫苗更為相近,由於主要利用免疫系統反應,治療性疫苗也可以算是一種免疫療法,只是因為免疫療法涵蓋甚廣,且近年來抗體藥物更加有名,為了更精準區分才會加會以此加以稱呼。

目前治療性疫苗多針對癌症、慢性病毒感染治療進行開發,因為這些患者的免疫系統難以有效對抗疾病,包含 HPV、HIV、慢性肝炎及癌症都是主要研究標的,儘管還是相當新穎的領域,但因為能涵蓋到其他治療方式所不及之處,目前全球治療性疫苗研究已相當廣泛,劉士任指出,除了已獲得美國 FDA 批准、針對癌症的 3 款治療性疫苗,美國、歐洲也都有 HPV 治療型疫苗正在臨床三期,HIV 疫苗的開發也聽聞有一些好消息傳出,而日本甚至有團隊正在針對「高血壓治療型疫苗」的奇想在進行研究。

在預防傳染病上,疫苗接種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能未來能同樣運用人們體內自身的免疫系統帶來治療效果,將是所有人都期盼的好事。

預防治療並行打造病毒防護網

在 HPV 預防型疫苗和定期抹片檢查的推廣下,先進國家子宮頸癌的罹病率與死亡率已逐年下降,未來 HPV 治療性疫苗的問世可能幫助這一切更往前進一步。雖然現在仍無法斷定能夠達成什麼樣的效果,但有時候生活中最微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是改變一切的關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8 年全球約有 58 萬人罹患子宮頸癌,是女性第四大常見癌症,儘管 HPV 疫苗現在已經相當有名,但第一款 HPV 疫苗其實直到 2006 年才正式上世,許多人早已錯失施打的黃金時機,更何況並非所有人都能注射到預防性疫苗。「即使有了預防型疫苗,能夠施打的也都還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的婦女沒有這項選擇。」

在預防性疫苗、藥物、各種治療手段結合的防護網下,治療型疫苗或將能補足缺口,打造全方位的病毒防護網來協助人們對抗難以痊癒的疾病。

回顧過去,劉士任提及其實他直至碩班都主要攻讀藥學領域,與免疫治療領域可以說完全沾不上邊,是在碩班畢業時偶然讀到一篇文章,講述癌症抗原與破解免疫逃脫的想法,文章描繪的願景自然一下就吸引了他的注意。作為藥學系背景出身,劉士任很明白癌症治療藥物可能帶來的強大副作用及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傷害,而這些問題數十年來都並未獲得解決,操縱自己的免疫系統來達到抗癌目的的想法提起他的興趣,也影響他隨後博班決定轉往相關方向進行研究。

「當時覺得這個主題太神奇了,想著如果未來能用免疫系統治療、靠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將能夠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少受很多苦,那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

研究所畢業後,劉士任短暫進入生技公司進行研究,並在當時參與了針對癌症細胞的治療型疫苗,正式踏入治療型疫苗研發的領域。至於為什麼後來選擇 HPV 病毒為研發主題,劉士任笑著表示,因為當初進入國衛院時 HPV 預防型疫苗還沒有出現,而常見的 HPV 病毒帶來的影響廣泛,除了難以控制慢性感染,更可能造成細胞癌化導致子宮頸癌,也比較容易在臨床上看到刺激免疫系統活化帶來的實際效果。

談到研究過程,劉士任表示,其實治療型疫苗的研究困難相對小,唯一問題是製程產量不足的問題可能造成成本提高,但考量到治療型並非廣泛施打,標的人群為已確定的患病族群,成本稍高應該是尚可接受的問題。

2016 年將研究技轉給廠商後,劉士任在 HPV 治療型疫苗的研究已經告一段落,但在治療型疫苗的努力上仍在持續。劉士任表示,目前團隊的研究方向是以 HPV 疫苗研究作為技術平台基礎嘗試應用到不同疾病上,針對不同慢性病毒感染開發治療型疫苗。

儘管台灣研究環境不如國外完善,市場規模小、研究最終推到臨床的難度也高,但劉士任認為,這些努力還是相當有意義,而且作研究也帶給他許多樂趣。「人生難得能找到有興趣的主題來做,從碩班那篇文章埋下種子,動物實驗到臨床實驗再到生產路途相當漫長,只能說有時作事得遇到契機,在天時地利人和下才能更進一步。」

當然,HPV 治療型疫苗能夠帶來的效果還無法預知,劉士任以肺炎鏈球菌疫苗為例,指當初疫苗涵蓋了主要的 13 型,後續普及後反而造成其他型別成為主流,在HPV的感染是否也會產生,致癌主流型別的改變,一切都還需留待更大規模研究才會知道,但考量到子宮頸癌有近 98% 均與 HPV 感染相關,在預防加治療的防護網展開下,也許有一天,WHO 消除子宮頸癌的願景也並非不可能之事。

在微小努力的累積下,人類對抗癌症的進展或終將往前邁進。

參考文獻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09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