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鱸鰻」不是「流氓」魚!它只是喜歡吃「蘆」竹的鰻魚啦!——《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2/28 ・227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流氓惡人的代名詞——「鱸鰻」

「鱸鰻」是台灣溪流的鰻魚,被影射華語為非作歹的「流氓」,所以「大尾鱸鰻」指大流氓,也成為電影片名。其實鱸鰻的本名是「蘆鰻」,在台語發音「鱸鰻」與「流氓」也不相同。

鱸鰻常見於台灣溪流中。圖/《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流氓」一詞原指無業遊民,後來才變成破壞社會秩序的不法分子。在台灣的清、日文獻中,流氓大都指「無業流氓」,例如:「招徠流氓拓田」、「集流氓,墾荒地」、「初有閩、廣流氓冒入番地,屏逐土人」。

我還記得侯孝賢導演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電影《悲情城市》(一九八九年),片中由掌中戲大師李天祿飾演的林家長輩,他以台語稱當時來台灣的上海幫派人物為「流氓」(liû-bâng),而不是「鱸鰻」(lôo-muâ)。

現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有「鱸鰻」而沒有「流氓」詞條,但日本時代《臺日大辭典》(一九三一年)兩條都有,「流氓」(liû-bîn)指流離人、流浪人,「鱸鰻」(lô͘-môa)除了指動物,也比喻時常帶凶器向人勒索的惡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見,台灣在日本時代已用「鱸鰻」來比喻惡人了。其實《廈門音新字典》(一九一三年)、《廈英大辭典》(一八七三年)也都有廈門腔白話字羅馬拼音的lô͘-môa詞條,除了指河流的大鰻魚,也比喻不務正業、做壞事的人。

鱸鰻被比喻為惡人,大概與夜行性、大又生猛的掠食習性有關。有趣的是,台語「鱸鰻骨」卻指帶有「鱸鰻性」的人,用來比喻懶惰、整天無所事事的人,因為據說鱸鰻在白天就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現在台灣人對這種溪中大鰻的名字,根據的是《臺日大辭典》使用的漢字「鱸鰻」。戰後,因台語「鱸鰻」與華語「流氓」(ㄌㄧㄡˊ ㄇㄤˊ)諧音,才讓人誤以為台語的「鱸鰻」與「流氓」同音同義。其實,從鱸鰻在清代台灣和福建方志的稱呼「蘆鰻」,才能看出命名的由來。

蘆鰻常被影射為流氓。圖/envatoelements

鱸鰻的「鱸」是喜歡吃蘆竹的「蘆」啦!

•《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鰻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又溪有蘆鰻,赤黑色,大者十餘觔(斤),以食蘆芽,故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淡水廳志》(一八七一年):「蘆鰻,近內山溪澗甚多,天寒出遊澗邊,食蘆竹心。」

•泉州《晉江縣志》:「蘆鰻,大如升,長四五尺,能陸行,食蘆筍。」

•日本時代台灣文人連橫《臺灣通史》:「鰻,鹹水亦有。別有蘆鰻,產內山溪中,專食蘆茅,徑大及尺,重至數十斤,力強味美。」

上述文獻提到蘆鰻會吃蘆竹心、蘆芽、蘆筍、蘆茅,指的都是蘆竹的嫩芽。蘆竹並不是竹,而是台灣原生蘆葦屬(Phragmites)植物,分布在內陸溪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蘆鰻身體有黏液,可暫時離開水裡爬到陸地,牠除了吃水裡的魚蝦,也吃岸邊的青蛙,甚至路過的小雞小鴨,尤其還會吃蘆竹的嫩芽。這是牠給人最特別的印象,也是此鰻以「蘆」為名的由來。

台灣原生地蘆竹屬,常長於溪流邊。圖/wikipedia

今天,台灣還有「鱸鰻」的地名,例如新北市石碇區、花蓮縣玉里鎮的「鱸鰻潭」。臺灣二○二二年十月上映、以臺東縣綠島鄉白色恐怖時期為歷史背景的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流麻溝」是地名,其舊名是諧音的「鱸鰻溝」。

台灣溪流有兩種鰻,一是「鱸鰻」,一是「白鰻」,這兩種鰻都在溪中成長,但會游到海裡產卵。

流麻溝是綠島最長的溪流,當地民生取水之處,在電影中可見被管訓的女思想犯來此挑水。此溪以盛產鱸鰻而得名,後來被雅化或誤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鱺魚和鰻魚的合體——「鰻曬」?

台灣清代方志又說:「蘆鰻謂之鰻鱺,魚腹白,有舌無鱗,背有肉鬣連尾,生泥中。」「鰻鱺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以影鰻於鱧魚,則其子皆附鱧之鬐鬣而生,故謂之鰻鱺也」。

鱧魚就是台語所說的「鱺魚」,也寫成「雷魚」。「鱺」是「鱧」的異體字,「鰻鱺」就是鰻與鱺的合體。

怎麼說呢?古人對蘆鰻認識不多,產生神祕感,尤其從沒看過蘆鰻在溪河中產卵,不知蘆鰻雖生活在淡水中,卻會游到海裡產卵,所以傳說蘆鰻游過鱧魚,鱧魚背鰭的小鬚就會化為鰻苗,故稱「鰻鱺」。

台灣有一首台語童歌:「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欲娶某,鮕鮘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台灣山上溪流早年常見鮕鮘和鱸鰻,所以說:「水底出鮕鮘,石孔出鱸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鱸鰻是「鰻鱺科」的「花鰻鱺」,又稱花鰻、黑鰻、烏耳鰻、土龍等。鱸鰻在河流中可活十多年以上,最大體長達兩百公分,所以曾有新聞報導有人捕獲比人高的鱸鰻。

台灣淡水鰻魚另一種體型較小的「日本鰻鱺」,又稱白鰻、正鰻、日本鰻等,常用來加工製作「蒲燒鰻」。

鱸鰻在台灣曾被列為保育類物種,但已在二〇〇九年解除。由於台灣民間視鱸鰻為補品,常以中藥燉煮,所以後來發展了鱸鰻養殖。

——本文摘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2023 年 2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頭鷹出版社_96
62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為什麼烏魚子是冬天的食物?關於「烏金」帶來的海產文化!——《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3/01 ・181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位朋友大概是想到「墨」和「烏」都是黑的意思,就問我:墨魚也叫烏魚?

我說,不是啦!墨魚是烏賊,烏魚是烏魚子的媽。

我這樣說,他就聽懂了!為什麼呢?因為在台灣,很常看到烏魚子,卻較少看到烏魚。

先民以來的傳統名餚

烏魚最有價值的部位是母魚的卵巢,可鹽漬、曬乾做成名貴的「烏魚子」(台語音oo-hî-tsí)。公魚的精囊則稱為「烏魚鰾」(台語音oo-hî-piō,鰾也寫作膘),一般是直接生煮,也是高貴的食材。

烏魚取出卵巢、精囊後,稱之「烏魚殼」,價值就低了,可煮成烏魚米粉、麻油烏魚等。以前的野生烏魚非常美味,成為很多人童年的美食回憶,但現在大多是養殖烏魚,魚腥味較重。

台灣先民很早就知道烏魚子的美味。台灣清代方志:「子成片,下鹽曬乾,味更佳。」「其子整片下鹽,以石壓之,曬乾,可焙為酒品。」

日本時代台南文人連橫《臺灣通史》說得最清楚:「烏魚之卵,結為一胎,略分為二,長及尺,重十餘兩。漬鹽曝乾,以石壓之至堅,可久藏。食時濡酒,文火烤之,皮起細胞,不可過焦,切為薄片,味極甘香,為臺南之珍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烏魚子是常見的高貴食材。圖/wikipedia

日本也有烏魚子,但產量少而較小。日本人一樣視烏魚子為珍貴的禮物和食物,日文稱之カラスミ(karasumi),這是「唐墨」二字的訓讀音:「唐」訓讀から(kara),「 墨」訓讀すみ(sumi)。日本人覺得烏魚子的形狀很像從中國傳來日本的墨,所以稱之「唐墨」。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鯔科」的「鯔」俗稱烏魚、信魚,最大體長可達一公尺。

「鯔」是什麼意思?「鯔」本指江河之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鯔,色緇黑,故名。」緇是黑色的意思,因此鯔魚的本意就是烏魚,以魚背烏黑而得名。

《噶瑪蘭廳志》(一八五二年):「烏魚,鯔魚也,本草作烏魚.產於溪池者曰溪烏、池烏,產於海者曰海烏。臺地冬港俱有,冬至前到,味甘嫩;冬至後散子回頭,則瘦而味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烏金」產業

這段話也解釋了何以烏魚又叫「信魚」,守信的魚。烏魚是洄游性魚類,每年冬季隨北方的大陸沿岸流(親潮)從台灣海峽南下避冬,並在南台灣海域產卵。根據台灣文獻記載,烏魚一般在冬至前十日至台南,稱「正頭烏」,魚肥而味美,魚卵和魚鰾飽滿;產卵後自恆春北返,稱「回頭烏」,魚變瘦、味道也差了。

所以有一句台語俚諺:「冬節烏,較肥豬脚箍。」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的台語叫「冬節」,冬至的烏魚比豬腳還要肥美。還有一句「鹹水烏,較贏雞肉箍」,意思是海裡的烏魚比雞肉還要好吃。

早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之前,就有閩、粵沿海漁民前來台灣本島和澎湖捕捉烏魚,最早只在冬天作季節性停留,後來又兼農作,才逐漸定居下來。所以有人說,台灣漢人移民最早是被烏魚吸引來的,烏魚就是「烏金」。

冬天的烏魚子較肥美,因此通常會在冬季收成。圖/wikipedia

台灣的烏魚產業,從荷蘭時代就開始對漁民徵什一稅(十分之一),後來明鄭、大清時代也都跟進。清代方志記載:「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採捕。」清唐贊袞《臺陽見聞錄》(一八九一年):「旗以白布為之,書『烏魚旗』字,並船戶姓名,鈐蓋縣印,插於船首,出海採捕,土人謂之『討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一九九〇年代以來,由於氣候暖化、海水溫度升高,烏魚南下台灣海峽時間變晚,加上中國東南沿岸漁民搶先在台灣海峽北方攔截,造成台灣野生烏魚捕獲量日漸減少,卻因此帶動了台灣烏魚養殖業的興起。現在台灣的烏魚子大都來自養殖烏魚,產量和品質都很穩定,頗受歡迎。

今天台灣市面上的烏魚子,有野生、進口、養殖之分,仍屬高價禮品,一樣是台灣料理的名菜。

——本文摘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2023 年 2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貓頭鷹出版社_96
62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1

3
0

文字

分享

1
3
0
餐桌上的「香魚」哪裡「香」?各地文化中「香魚」的別名!——《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2/27 ・21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香魚以香為名,到底是什麼香味?不要跟我說烤香魚很香!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胡瓜魚科的「香魚」,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區域,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琉球、台灣等。香魚是河海洄游魚類,可分兩種:一是降海型,春季從海灣回溯河川成長,秋季從河川游至海灣產卵,產卵後即死亡,因壽命一年故稱「年魚」;一是陸封型,只在淡水生長,體型較小,可產卵二至三次,壽命二至三年。

台灣原生香魚屬降海型,日本則降海型、陸封型香魚都有。在一九六〇年代,台灣因興建水庫、河川汙染等因素,阻斷香魚河海洄游,造成香魚絕種。後來,台灣從日本琵琶湖等處引進陸封型香魚,在水庫、溪流放養,因養殖成功,已能供應市場。

香魚屬於胡瓜魚科,主要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域。

因獨特的「小黃瓜香氣」而命名為「香」魚

香魚在中國各地有很多俗名,例如在山東叫「春生魚」、「海胎魚」。「香魚」之名則來自浙東,因有獨特香氣而得名。

浙江《臨海縣志》:「香魚,鱗細不腥,春初生,月長一寸,至冬盈尺。赴潮際生子,生已輒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浙江温州名山「雁盪山」有五珍:雁山茶、觀音竹、金星草、山樂官(一種已絕種的鳥)、香魚。香魚在清朝乾隆年間是貢品。

閩南則稱香魚為「溪鰮」。福建泉州《晉江縣志》:「溪鰮,浙東之香魚也,今溪中亦有之。」《漳州府志》也提到南靖、平和兩地山溪間的溪鰮為香魚。

如何較具體的來形容香魚的香味呢?香魚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中文科名都叫「胡瓜魚科」,應該源自香魚的日文科名「キュウリウオ科」,「キュウリ」的日文漢字是「胡瓜」,「ウオ」是日文的「魚」,所以「キュウリウオ」(kyuuriuo)的日文漢字就是「胡瓜魚」。

日本人為什麼稱之「胡瓜魚」呢?因為這種魚剛捕獲時,身上有「胡瓜」(台灣稱小黃瓜)的味道。我看網路資料,有人說野生香魚有西瓜、香瓜的味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文「キュウリウオ科」(漢字「胡瓜魚科」)下的アユ(ayu,Plecoglossus altivelis),這個名字,台灣人就知道是指香魚了!

日本人覺得香魚有「胡瓜(小黃瓜)」的香氣。圖/envatoelements

「鮎」中代表著佔有與勝利的吉兆

日文也用漢字「鮎」來稱香魚,但「鮎」在中國古代指鯰魚(英文 Catfish),日文也引用。為什麼後來改用「鮎」來稱香魚呢?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鮎」字拆開是「魚」+「占」,「占」有占領之意,符合《臺灣魚類資料庫》對香魚的描述:「具強烈領域性,強壯的成魚會占領一塊長滿藻類的大礫石,不准其他香魚靠近;如果有外來香魚侵入領域,則會用身體去撞擊,將其趕出。」

二、日本歷史傳說中的第一位女王「神功皇后」,即西元三世紀第十四代仲哀天皇的皇后,在征戰新羅(朝鮮半島東南的古國)前以釣魚「占卜」,結果釣到香魚,視為吉兆,故以同樣具有「占領」意味的「鮎」字,為香魚命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文改以「鮎」字來稱呼香魚後,就再造「鯰」字來代替「鮎」字,這兩個漢字的日文音讀都是ねん(nen)。後來,中文也跟著日文使用「鯰」字了。

香魚「𫙮」出的美味!

在台灣清代方志,香魚被稱為「甲魚」、「傑魚」、「𫙮魚」、「國姓魚」。台語「」音 kia̍t,與「傑」同音。

《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甲魚,方言名傑魚。巨口,細鱗,無刺,形如鯔,味甚美,長者可六、七寸,出淡水武朥灣等社。」「北路之產,有臺、鳳所無者,如水沙連之茶,竹塹、岸裡之筀竹笋,淡水之甲魚,皆其美者也。」

《噶瑪蘭廳志》(一八五二年):「𫙮魚,出淡、蘭一帶,近內山者尤多。土人呼國姓魚,謂鄭成功至臺始有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淡水廳志》(一八七一年):「𫙮,近內山溪澗甚多,俗呼國姓魚,偽鄭至臺始有之。」在日本時代,連橫《臺灣通史》:「𫙮,俗稱國姓魚,亦曰香魚,產於臺北溪中,而大嵙崁尤佳。」

《臺日大辭典》(一九三一年)也收錄「國姓魚」、「𫙮魚」,日文的解釋就是「鮎」(あゆ,ayu)。

根據上述資料,「國姓魚」之說,應該是台灣「鄭成功神話」的一例,因為台灣和福建本來都有香魚。

「𫙮魚」在清末成為淡水廳的地名「魚坑莊」,戰後改為「傑魚」,今新北市瑞芳區有「傑魚里」、「傑魚坑路」、「傑魚坑溪」(八分溪)等地名,據說古早時代有香魚聚集在此產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𫙮」字從何而來?魚邊的「桀」是什麼意思?有人說香魚因領域性很強的習性,被比喻中國夏朝暴君「桀」,才稱魚,但這種說法似乎沒什麼說服力。

如果回到台灣清代方志最早稱香魚為「甲魚」、「傑魚」,先不論「甲魚」一般指鼈,台語「甲」有排序在前、優等的意思,「傑」有能力、出眾的意思,那麼先民以「甲」、「傑」來評鑑香魚的美味,也算合理。

——本文摘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2023 年 2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貓頭鷹出版社_96
62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虱目魚、吳郭魚、石斑魚,快來認識帶來餐桌美食的水產養殖!
Suzuki
・2019/11/27 ・4263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愛吃海鮮存在台灣人的 DNA 中,無論是巷口虱目魚粥的風味,或是夜市裡的炸蚵嗲攤都是許多人的心頭好,想著想著,乾脆週末揪一團去熱炒店大啖肥嫩的龍虎斑好了!

你知道嗎?這些餐桌上的海鮮佳餚都是來自水產養殖!多數人對水產養殖的印象,好像只停留在魚塭池和打水馬達,到底養殖漁業在養什麼?養魚有什麼眉眉角角,泛科學專訪台灣大學漁科所王永松老師來為大家解答。

台灣養殖漁業產值佔漁業總產值四成

台灣人愛吃海鮮其來有自,台灣位在全球最大的大陸棚邊緣,又有黑潮通過,所以漁獲量多、魚種多樣性也高。除了遠洋近海魚業外,養殖漁業也相當發達。去(2018)年台灣水產養殖產量高達 28.3 公噸,產值高達369 億元,佔台灣漁業總產值的四成註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2018 年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製表:簡鈺璇

水產養殖包含觀賞魚養殖及食用魚養殖,本文主要討論食用面的水產養殖。食用魚養殖根據養殖的水質和地區分為:淡水魚塭、鹹水魚塭及海面養殖三大類。

淡水養殖與鹹水養殖都是在內陸設置魚塭,常見淡水養殖有鰻魚、泰國蝦、吳郭魚;鹹水養殖包括石斑魚、虱目魚。海面養殖則是將魚塭設於海上,像是箱網養殖或淺海養殖,牡蠣、文蛤和海鱺都屬此類。

台灣魚塭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和台南,不同魚種的養殖方式不同,以下介紹台灣常見的養殖魚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南七股魚塭大多以淺坪式魚塭為主,養殖種類包括:文蛤、草蝦及虱目魚。圖/wikipedia

台灣人最愛吃的魚——虱目魚、吳郭魚

虱目魚的魚塭面積是全台之最,吳郭魚則是產量最大的魚種,兩種魚種產量相加約有 11.6 萬公噸,佔養殖魚產量的四成左右。王永松表示,吳郭魚和虱目魚屬於廣鹽類魚類,可以適應淡水和海水環境,且不容易生病,相當好養殖。

虱目魚的養殖的紀錄至少可追溯至鄭成功治台時期。民間流傳許多「鄭成功與虱目魚」的逸聞,如據傳鄭成功來台吃到虱目魚覺得好吃,就問漁民說:「什麼魚?」當地人以為鄭成功替虱目魚命名,就把它叫做「虱目魚」(什麼魚的諧音)。王永松提到,當時漁民就會把魚苗養在魚塭中,顯見虱目魚的養殖歷史悠久。

不過,早期養殖技術不佳得撈野生魚苗來養,魚苗的來源受制於野生族群因此十分不穩定。一直到 1979 年才發展人工繁殖方式,以賀爾蒙催熟虱目魚,讓魚提早性成熟,現行則改以飼料調配讓魚自然產卵,這才讓虱目魚成功走上穩定量產之路註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虱目魚是台灣常見的魚種。圖/wikipedia

相較於虱目魚需要五、六歲才能性成熟,需特別培育種魚育種,吳郭魚在四個月就能達到性成熟,可以一直生一直生,很快地池子就會塞滿魚。此時,養殖業者又頭痛了。王永松表示,母魚產卵後成長速度就變慢,加上池子內魚太多,大家營養不良,價格就不好。

因此,吳郭魚必須要「公母」分開養殖,且以體型較大的公魚作為主要的經濟魚種,母魚僅是交配的種魚。王永松提到,常見方式有以超雄性(YY)的吳郭魚和母魚配種,生出來的就都是公魚,抑或是在魚苗時期以含有激素的飼料控制魚的性徵,確保魚苗皆呈現雄性的性狀。

吳郭魚是台灣常見魚種。圖/農委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吳郭魚土味重不受大家歡迎,王永松表示,部分業者會讓淡水養殖的吳郭魚販賣前「過海水」兩三天、去土味。之後養殖業者改良飼養方式,以乾淨海水養殖吳郭魚,鹹魚翻身變「潮鯛」,肉質鮮美可作為生魚片,成功進軍日本市場註3

好料上菜 產值最高的魚種——石斑魚

每當餐桌上出現清蒸石斑,就知道這場宴客不簡單,不是婚宴就是重要的家庭聚會。常見的石斑魚種類有青斑(點帶石斑魚)、龍膽石斑(鞍帶石斑魚),及老虎斑和龍膽石斑混種的「龍虎斑」,皆以鹹水魚塭養殖為主。

石斑養殖皆以海水養殖,而這是石斑魚養殖池。圖片提供/王永松

魚種不同,價格也落差很大。根據去年漁業署資料,青斑池邊均價一公斤大約 240 元左右,龍膽石斑則是 375 元註4。隨著中盤商、零售商到餐廳,石斑魚的價格節節升高,到餐桌上一尾膠質肥厚的 90 公分龍膽石斑,喊價一公斤 800 元也是有可能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石斑魚價格高昂,除了肉質鮮美外,最主要是牠很難養,又要養很久。」王永松表示,石斑魚苗從孵化到長成 2 吋苗這段期間,容易被神經壞死病毒和虹彩病毒感染,一旦養殖池環境不好、魚免疫力降低,病毒就易好發,死亡率高達八成以上。

為了分散風險,王永松以龍膽石斑為例,說明石斑養殖業者發展出「三階段」的養殖型態:

  1. 魚苗孵育場:受精卵至孵化為白身苗,大約 48 天,一尾約 8-16 元。
  2. 中間育成場:白身苗養至2吋魚苗,大約 48 天,一尾約 32 元。
  3. 成魚養殖場:2 吋魚苗至成魚至運銷端,養殖期 2-3 年,一公斤 375 元。

(上述價格為池邊交易價)

圖為石斑魚孵出三天的樣貌,全身透明狀尚未染色,又稱為白身苗(圖片提供/王永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永松表示,養魚賺頭大,風險也高。舉例來說,面臨颱風來襲,養殖業者就得做好準備,備好發電機、蓋好帆布,稍有不慎就可能百萬的心血付之一炬。因為數量太少無人收購。許多漁民看到價格差,甚至寧可放水流,重養一批。除此之外,養殖的日常也十分辛苦,王永松開玩笑表示,養殖業者曾歡迎他去養魚,「不過四點就要起床餵魚,一天要餵五餐!」可見養殖業並不輕鬆呢!

石斑魚是肉食性的兇猛魚種,易有彼此相食的現象,一殘殺起來,池裡的魚就更少了,所以養石斑魚就要讓牠們吃飽。

圖為龍虎斑,牠集合「老虎斑」會吃、肉細緻,以及「龍膽石斑」體型大隻、肉膠質多的優點,是現行很夯的養殖魚種(圖片提供/王永松)。

解不開的秘密  台灣努力30年仍無法人工繁殖鰻魚

儘管石斑魚產值這麼高,那麼養鰻魚產值不就更高嗎?在日本一份蒲燒鰻魚飯 500 元起跳呢!王永松表示,鰻魚價格高是因為至今全世界還沒有找到人工繁殖鰻魚苗的方式,所以目前飼養的鰻魚,都是在出海口抓準備進入河川長大的玻璃鰻(鰻線),來作為鰻苗來養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玻璃鰻無法回到河川長大,再返回大海產卵,漸漸地鰻魚苗就會減少,價格也就提高了,目前常用來作為蒲燒鰻的日本鰻,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瀕危物種。

為什麼鰻魚生殖秘密難以被破解呢?為什麼日本鰻難以完全人工養殖呢?

王永松表示,以日本鰻來說,牠一生只會產一次卵、一次精子,但難以掌握牠「性腺發育」的時機,過往從未有人看過一隻抱卵的野生母鰻魚,我們僅推知牠在台灣、日本或韓國河中長大後,會再回到太平洋中產卵,而現行人工飼養的鰻魚若不使用特殊的方法催熟,牠一輩子都不會性腺成熟。

人工繁殖鰻魚抱卵時,母鰻魚肚子膨脹很大,一次可產出100-600萬顆卵,鰻魚產卵、產精後就會死亡(圖片拍攝/簡鈺璇)。

王永松提到,早在 20、30 年前就有用「鮭魚腦下垂體」混合「促進性腺激素」注射催熟日本鰻,確實讓鰻魚性成熟,並成功孵出不到 5 釐米的透明小鰻魚,可是大都在 6、7 天就夭折了!

鮭魚腦下垂體常用於鰻魚催熟(圖片拍攝/簡鈺璇)。

人工孵化 42 小時的鰻魚,不到 5 釐米、魚身相當纖細,得用顯微鏡才看得清楚(圖片提供/王永松)

至今學界都還在努力解開難題,而台灣也努力了快 30 年,今年日本宣佈已成功將鰻卵成功養殖成鰻註五。對此,王永松卻保守地認為,日本應該不算完全成功,一是還不知道養殖方式,二則是鰻魚一次可產卵 100 萬顆至 600 萬左右,若只有幾隻可以長至成熟的鰻魚,也許有些是機率的問題。

鰻魚吃什麼、何時變態、喜歡在什麼環境產卵,還有好多事情是未知的。王永松表示,在未解開鰻魚之謎以前,保育工作要先做好。

養殖業者與科學家在養殖上投注許多心力,為了就是保護自然生態,避免野生魚源枯竭,破壞生態平衡,當我們有了這個省思後,就不必執著於吃野生現撈了,因為養的「嘛足 tshinn」(台語「很新鮮」的讀音)啊!!

參考資料

  1. 2018年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
  2. 水產試驗所特刊第9號
  3. 漁業署《漁業推廣》雜誌第284期
  4. 2018.10.29漁業署新聞稿
  5. 財經新報〈日本研究機構實現鰻魚完全人工養殖,朝向能量產的「完全飼養」目標邁進

「水產養殖實境探索」特展 10 月 25 日海生館登場

教育部技職司與國立社教館所辦理的職業試探體驗計畫,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的「水產養殖實境探索」特展,將於 10 月 25 日在海生館世界水域館 3 樓盛大開幕,藉由特展中介紹水產養殖業的各項面貌與科技化經營模式,吸引更多學生投入相關職涯產業。

台灣為生物多樣且水產養殖種類繁多的海島國家,根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水產養殖從業人口逐年老化,年輕人投入此產業相當有限。目前國內大多數人對於水產養殖相關工作,停留於做苦力與低階工作的印象,事實上隨著國人對於環境保育與食物衛生安全的注重、生活水準提升,與產業科技進步,水產養殖生產模式逐步改變為精緻性且為技術導向,並著重管理的新興產業。

對此,本次特展透過 360 度 VR 虛擬實境探索的方式,幫助民眾了解台灣水產養殖的在地特色與養殖方式,以水產養殖相關的互動遊戲,了解養殖達人在實際操作漁具時的小技巧與藉由大自然結合產出的知識,並在現場以 IOT 物聯網科技的方式,執行養殖場的管理與操作,讓養殖變得更加便利與精簡,以翻轉社會大眾對於水產養殖產業的刻板印象。

「水產養殖實境探索」展期為 108 年 10 月 25 日至 110 年 12 月 19 日,歡迎蒞臨海生館世界水域館3樓,以實境方式探索水產養殖產業。

本文由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Suzuki
18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超純社會組學生,對未知的一切感到好奇,意外掉入科技與科學領域,希望在猛點頭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將箇中妙趣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