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第10任館長,自民國98年11月迄今,朱楠賢館長承接起了歷史悠久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並積極求新求變。作為一個「沒有館藏的博物館」,科教館透過持續辦理精彩特展,或是替常設展導入新穎展示方式來維持科教館的吸引力。除此之外,現在的科教館也積極透過網路與民眾互動,在PanSci草創不久後,朱館長就曾主動連繫小編,表示對PanSci的欣賞與支持,去年更邀請PanSci協辦於科教館舉辦的「2012科學教育與傳播論壇」,讓小編有機會認識更多已經在科學傳播領域耕耘許久的伙伴跟前輩。
雖然較早結識朱館長以及多次拜訪過科教館,但一直沒能深入了解。這次PanSci小編總算堵到朱館長有空的時間,並且在採訪中看見更多朱館長的真性情。接著就請透過PanSci的問題來更了解朱館長吧!
P:對網路的看法?
朱:我覺得網路很重要,像我自己會在網路上看TED的演講或是閱讀其他資料。現在很多人看螢幕的時間都超過和家人面對面聊天的時間;一回家就看電腦,在家裡這麼近,但是很少對話。像我就會跟我女兒說回家就聊個天,不要一直看電腦,結果她居然說「不然你fb給我」,我說我們就在隔壁而已耶!(Z:不誇張呀,我們大學宿舍四個人在房間裡還是用MSN聊天)真的呀!?(館長大驚)哇賽……這就講話完全不費力就是了?!這個….是值得探討的現象;有人說透過線上教學,學校會式微,但是我覺得師生還有同學間的互動還是很重要的呀。
P:如果你現在是大學生,會參與或者關心哪些現在的公共議題?
朱:(思考……)我覺得那個……美麗灣的事件我蠻關心的。那件事牽扯到環評嘛,我覺得應該要更嚴謹處理…..我對環境議題比較關注。台灣是個島國,但是親水性很差,海岸都開發掉了,到處都是防波堤、消波塊,哪裡可以接觸海?
生態保育真的很重要,有一次我躺在台東鹿野的道路上,那段路是可以親吻土地的!沒有人來往、可以享受那空氣,感覺很好。要是我是學生,一定會參與環境議題。
P:可以推薦最近讀的科普書嗎?
朱:最近在看的書中,我很推荐《氣味之謎》。在我們人的感官中,嗅覺很少被提到,但是嗅覺對人的影響極大。除了視覺、味覺、聽覺、觸覺之外,失去嗅覺其實生活也會有問題,例如嗅覺失靈可能會引發憂鬱症。除了電子鼻的開發之外,還有利用動物嗅覺來偵測地雷的技術;嗅覺也跟愛情有關……嗯……嗅覺真是太厲害了。
這本書的作者從嗅覺的科學研究談到嗅覺與人文,很有意思,我覺得蠻有啟發性的。其實我看的科普書不多,但是如果是「跨」(領域),不是純講科學,而是延伸到人文、社會的,我就很有興趣看。所以我對陳竹亭主持的SHS很有興趣,他在東華大學推動的達人學苑非常非常棒。
Trans-disciplinary(跨領域)對我們館務推動很重要,科教館不能太純科學。我認為科普要引發民眾的興趣,就要有人文的味道在裡面。
像最近開幕的化學展區,我就要求不能只有週期表,要設計成一般家庭的風格,在日常生活中,講客廳、廚房、臥室裡的化學,讓你感覺生活即科學、科學即生活。這也是我在科教館要推動的:讓科學不這麼遙遠,就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P:在求學的過程中,對哪個科學領域特別感興趣?
朱:其實我數理表現不好,科學如果沒有加入人文思維我就不太感興趣。但到現在,我覺得我涉獵的領域太單調,有點可惜,所以我蠻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事情。
跨領域很重要,會變成之後做事的養分,我自己也覺得這(跨領域)很有意思。國內在這方面還沒有很興盛,有通識教育,但是大多也淪為營養學分。我女兒在讀會計系,我就鼓勵她修博物館學,但是她一點興趣都沒有。
(科教館提供)
P:哪些國家的科學教育,是你認為很值得借鏡的?
朱:芬蘭做得不錯,我覺得這國家很有發展,他們很多補充課程是在下午兩點半以後。芬蘭的科學教育,男生要學烹飪、女生要學電機,他們不只強調科學,也強調動手做,非常的開放。除了動手做,芬蘭的科學素養也很強;因為天寒地凍,自身文化又很重視家庭,所以芬蘭人有很長的閱讀時間,全家人聚在一起讀書;閱讀素養高,科學素養也不會太低。
其他國家,像中國是菁英教育,在素質上沒這麼均勻。韓國則是由他們的國家科學院規劃,全國設了20幾所科學高中,一所科學高中的預算是普通高中的好幾十倍,以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為目標!讓大學教授直接指導高中生,也讓高中生進入大學做研究。當然,由國家支持是有情結在背後推動。
P:台灣的科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朱:台灣的學生比較喜歡找答案,不喜歡問問題。到外國去留學的學生常常被指導教授問「你有什麼研究題目?」,答不出來,不過遇到交報告、解題,就很強。在台灣的學校,物理課、化學課也很著重在計算,這是為什麼台灣學生在奧林匹亞競賽成績如此優秀,在設計科展題目就不如美國學生有創意。
教育制度也影響台灣學生在科展的表現。對美國學生來說,他做科展可以是物理課的一部分,和學校的課程結合,不是額外的負擔。但是台灣的學生得另外撥出時間做科展的研究,有時候研究又不一定很順利,還得花時間重做,又累又有挫折感。
這幾年國際的科學競賽,韓國跟中國很有進步,不過因為有菁英制度在培養學生得獎,我覺得沒什麼好跟他們比的;台灣進步沒那麼快應該是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關係。
P:其實國內學生的科學成績平均而言表現優異,也不時拿到國際上的發明獎,但是大眾科學素養卻不高,你怎麼看這落差?
朱:民眾得到科學資訊的管道還是透過電視和網路,現在電視節目的內容很多都以重鹹的表演來吸引觀眾,加上名嘴……我自己是覺得書籍的閱讀還是很重要,可是科普閱讀的比例據調查又不到百分之二。如果父母都不閱讀,怎麼教導小孩要閱讀?親子共讀很有影響力,小孩耳濡目染之下,就會養成閱讀習慣。
閱讀素養不好,當然也很難提昇科學素養。雖然黃台珠教授的研究顯示國人在這四年(2008 ~ 2012)裡科學素養有提昇,不過還是有進步空間。尤其是對國家科技 / 科學相關公共政策的參與不夠,比方像是核四、國光石化、大埔開發案……這些較有爭議性的議題我們耳熟能詳,但是缺少科學的思維在其中。這是公民參與,也是科學素養;很多民眾會認為那是政府跟科學家的事情,跟我沒關係。但「公民參與」不只是強調要激進地參與行動啦、抗爭啦,而是要先「了解議題」。
———————————
在採訪兼聊天的過程中,朱館長時常蹦出「你提這個想法很不錯,要不要來做看看?」然後就想開始討論執行方式,真的是一位非常有行動力的科學教育家。PanSci小編也很期待2013年能與活力十足的科教館有更多合作機會!
從台中科博館開始,到高雄科工館、基隆海科館、屏東海生館,PanSci這趟台灣五大科學博物館的採訪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不過其實我們名單還長得很,畢竟公立的科學相關展館還很多(例如PanSci已經採訪過的台北市天文教育館等直轄市或縣市層級的展館)、民間的科學展館值得介紹的也不少。如果各位有推荐,希望PanSci優先前往拜訪的地方,也歡迎跟我們說喔!名單太長了,請各位幫我們篩選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