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泛科學 Podcast 這裡聽:
「喵星人」的心思總是太難猜,連叫聲也很費解,鏟屎官們是否常常誤觸地雷?2021「搞笑諾貝爾」特輯第二彈由 y 編與泛科學作者曾柏諺,解析今年生物學獎的得獎研究:「貓咪如何以 20 種叫聲與人類溝通」。各位貓奴們,來學習聽懂主子的命令吧!
兩人也將從「狗派」與「貓派」的角度,分享各式阿貓阿狗的趣味研究,重新認識貓咪表情與小狗眼神的意涵,了解他們究竟代表安全、焦慮還是逃避型依戀?揭開毛小孩的真面目,就在本集!
- 01:46 原來泛科學是貓派集合地
「你是貓還是狗派?」向來是最受歡迎的人類二分法,理論上這兩派的人數應該要差不多,不過根據泛科學官網的數據顯示,貓類文章的流量,長期以來都比起狗類文章高出許多,這個現象一直是 y 編心中的不解之謎。然而,y 編也分享到自己身為「狗派」是出於理性的選擇,柏諺則是因為小時候曾被校狗追咬,而由「狗派」轉為「貓派」。
- 08:14 如何歸結出 20 種叫聲?
本次獲得「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的瑞典學者舒茲(Susanne Schötz),從語音學角度研究,針對 40 隻貓 780 餘次的叫聲,歸結出「貓咪如何以 20 種叫聲與人類溝通」,替各位貓奴們解解惑。「語音學」(Phonetics)主要研究人類如何使用不同器官與部位,發出相異頻率、時長、振幅的聲音,組成日常表達的字詞以傳遞訊息。而舒茲即是以此種方式,研究貓叫聲的頻率、音色等差異,藉以了解「貓語」的奧妙。
- 12:46 療癒「呼嚕聲」代表貓咪心滿意足
節目中,也特別播放舒茲研究中的幾種貓咪聲音。「呼嚕聲」與「友善的顫音」,皆屬於貓較平靜與和善時的叫聲。柏諺以養貓經驗說明,發出「呼嚕聲」時,貓多半處於舒服放鬆,或身心感到滿足時的狀態,例如:舒適午後被主人按摩撫摸時,可能會發出此聲響;「友善的顫音」則可能是貓對某事物產生好奇時,像看見窗外鴿子時,較有可能會製造的聲音。
- 15:38 發出「引擎發動聲」是要大爆發了嗎?
當貓發出有敵意的「咆嘯聲」時,柏諺形容很像「引擎準備發動」的聲音,而前述的「呼嚕聲」則較接近人類打呼或者「引擎怠速運轉」的聲響;另外一種表現警告的「嘶嘶聲」,則可能是遇見陌生事物,嚇到毛豎起來時會出現的聲音。相對於狗較與人親近,柏諺也形容貓與人的關係更像是室友,平常較不會有那麼多「碎念」。
- 19:00 貓語研究 VS. 喵說 APP
本項研究中,舒茲請貓的飼主將攝影機戴在頭部,以第一人稱視角,紀錄貓所經歷的各種生活情境,歸結出貓在「尋求關注、感到滿足、不滿、覺得有壓力」四種向度時,會產生相異的聲調,當情緒處於前兩者較正面時,語調會相對上揚,情緒處於後兩者較負面時則會下降。
然而,亞馬遜「Alexa」的前工程師 Javier Sanchez ,曾在去年開發 APP「喵說」(MeowTalk),同樣蒐集貓在不同情境下的叫聲,讓機器歸結出 13 種不同的「貓語」。最終讓使用者可透過 APP 判斷自錄的貓語意涵。雖然以上兩種判斷貓語的方式,都還無法完整詮釋貓想表達的內容,但仍可初步判斷貓的情緒狀態。
- 22:38 貓語行不通,看表情可嗎?
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曾進行研究,找來 6000 位受試者觀看貓的影片,抽掉聲音及背景雜物等資訊,僅讓受試者從貓咪表情,判斷其情緒是正面或是負面。結果顯示,受試者的答題正確率僅有 59%,顯示貓的「高深莫測」並非僅是傳言,不過仍有 13% 的人表現特別好,答題正確率落在 75% 以上。
延伸閱讀:原來貓咪有表情,只是鏟屎官看不懂?
- 24:38 貓狗對人的依戀程度其實差不多
另一項動物實驗,動物學家 Kristyn Vitale 分別針對 38 隻貓、59 隻狗,讓飼主離開貓狗所處空間,隔兩分鐘後再回原位,觀察貓狗對此的反應,判斷牠們對人是屬於「安全性依戀」,還是「不安全性依戀」(包含逃避與焦慮兩類型)。根據實驗結果,65.8% 的貓屬安全性依戀,34.2% 屬不安全性依戀,狗的數據則分別為 64.3% 及 35.7%,顯示兩者對人的安全依戀率,其實非常相近。
- 29:25 小狗眼「確認過眼神」的小心機
相對於貓的表情難以解讀,近年多項研究皆指出,狗會透過挑眉、眼睛往上看、吐舌頭等,積極表現臉部表情,以獲得人類的關愛及照顧,令 y 編在看完研究文章後,開始對狗的「小狗眼」表情有戒心。柏諺也說明,狗與貓對人的互動反應如此不同,源於狗或狼皆屬群居動物,懂得與周遭群體交流,相對而言貓可能僅有繁殖或必要時才會群聚,顯得較獨來獨往。
- 33:55 多挑幾次眉比較容易被帶回家?
英國學者 Bridget Waller 的研究中,拍攝 29 隻狗與研究員的互動,紀錄分析狗的表情、搖尾巴時長、從籠內靠近人的時長,以及被領養前待在收容所的天數。最終得出的結果顯示:狗在兩分鐘內做 5 次挑眉的動作,待在收容所的平均時間為 49.83 天;挑眉 10 次,時間縮短為 34.88 天;挑眉 15 次,則再減少至 28.31 天。而「搖尾巴的時長」則與被領養天數較無關,也顯示出狗的臉部表情,更有助於牠們博得人類歡心。
- 38:50 沒有小狗眼的竟是「月月」
另一位英國學者 Juliane Kaminski 曾解剖 4 匹狼、6 隻狗,發現狗的眼睛內緣上方,皆有一條發達的「內側提眼角肌」(levator anguli oculi medialis muscle, LAOM),讓狗狗得以擠出彷彿隱藏在皮毛之下的內眉毛(inner eyebrow),因此能使用「小狗眼」對人類擠眉弄眼,而狼則沒有這條肌肉。不過,眾人喜愛的「月月」哈士奇,同樣也沒有此條肌肉,研究者猜測可能因是他們為較古老的犬種。
柏諺也特別解釋道,狗並非直接由狼所演化,而是約三萬三千年前,狼與狗的通同祖先,所分支出的後代。某一群可能對人較友善,攻擊性較低,且消化道能適應人的食物,因此被馴化成狗;另一群可能維持其狩獵習慣,成為今日我們所認識的狼。
搞笑諾貝爾歷年的得獎研究,貓狗主題佔了大宗。上集介紹了貓語,以及柏諺補充的小狗眼神研究,我們下集就來細數更多更奇葩的阿貓阿狗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