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中風患者接種COVID-19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

Aaron H._96
・2021/08/01 ・356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本系列文章與科學月刊合作刊登。
  • 本文感謝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醫師審稿,以及台灣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協助。
  • 系列前言:考量到許多病友接種疫苗前需要參考更個人化的資料,本系列將從各國醫學會的治療指引與研究中,擷取精華,用較容易理解的方式,整理對各專科患者接種疫苗的建議。 本系列純為知識彙整,並不能做為醫療決策時的依據。如您對個人的病況有進一步的疑問,請洽詢您的醫師,謝謝。

全球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之後,已經將近數月。相較於染疫確診轉為重症的風險,施打疫苗對於高風險族群的保護力是顯而易見的。

臺灣現有的新冠疫苗都有一定比例會產生注射處疼痛、肌肉痛等副作用,極低的比例有可能會有血栓或心肌炎等不良反應,

但對於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高風險心腦血管患者的病人,考量到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目前認為,施打疫苗的好處還是遠大於可能的風險。

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高風險心血管患者的病人,屬於 COVID-19 的高風險族群。圖/envato elements

以下整理自台灣腦中風學會的建議,供腦中風患者施打疫苗時的參考:

Q1:腦中風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風險是?    

  •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增加血栓形成,使中風風險提高。
  • 高齡、有心血管風險因子的人容易轉為重症。
  • 確診者當中有 1–25% 的機會發生急性腦中風。
  • 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的確診者,比一般人有更高機率在染疫之後中風。

Q2:為什麼要接種新冠疫苗:

  • 除了確實使用自我保護設備外,施打疫苗是目前已知最能有效預防感染、避免重症、並降低死亡風險的方式。
  • 對於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施打疫苗在世界各國都是被明確建議的。
  • 目前認為施打疫苗,雖然有一定比例會在施打後出現可能的副作用,但整體而言,利大於弊。
施打疫苗,雖然有一定比例會在施打後出現可能的副作用,但整體而言利大於弊。圖/envato elements

Q3:哪一種疫苗比較適合腦中風病人?

  • 普遍而言,各種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 疫苗)都能大幅降低重症機率,有效地在疫情期間即時建立保護力。
  • 腦中風病史是否會增加特定疫苗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仍有待研究。
  • AZ 疫苗和嬌生(J&J)疫苗,約有十萬到數百萬分之一不等的機率,可能因為誘發特殊免疫反應,造成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類型的極端不良反應多半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以女性居多。此外,mRNA 疫苗(莫德納,輝瑞等),也有發生率相近,以年輕人為主的急性心肌炎報告。

Q4:有腦血管栓塞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 除了有明確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病史」者,應避免接種 AZ 疫苗外;絕大多數的腦中風病人,都能施打疫苗。
  • 曾發生「腦部靜脈栓塞」或有「特定免疫或血液相關疾病的腦中風」患者,建議在施打前,與您的醫師討論個人疾病情況之後決定。
絕大多數的腦中風病人,都能施打疫苗;但若有特殊情形還是要先與醫師討論。圖/envato elements

Q5:腦中風之後多久才可以打疫苗?

  • 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大約 1~2 週)過後,經醫師評估整體身體狀況已穩定,再施打疫苗。

Q6:打疫苗前,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要停藥或調整嗎?

  • 服用單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
    • 打疫苗前後,都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
    • 打疫苗後,請加壓入針處兩分鐘以上,並確認血腫狀況。
    • 打完 1 – 2 天內,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請洽醫師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
  • 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加上保栓通):
    • 打疫苗前,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
    • 如果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以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打完疫苗、確認血腫沒有擴大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
  • 服用口服維他命 K 拮抗劑作為抗凝血劑者(如:Warfarin):
    • 打疫苗前請再次確認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 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最近的 INR 指數不穩定或超過3,建議在施打疫苗前,與醫師先進行討論。
    • 如果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以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打完疫苗、確認血腫沒有擴大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
  • 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者(如:普栓達、拜瑞妥、艾必克凝、里先安):
    • 打疫苗前,不需做凝血功能檢查,也不需調整藥物劑量。
    • 如果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以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打完疫苗、確認血腫沒有擴大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

以上三者,打完疫苗後,應加壓施打處至少 5~10 分鐘。
打完 1 – 2 天內,需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情形,請洽醫師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如果同時使用抗凝血劑及抗血小板藥物,建議參考服用抗凝血劑患者的建議。
  • 若發現施打疫苗前幾日有注意到有出血傾向(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等),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於施打疫苗前與醫師先進行討論。

Q7:打完疫苗後,可能有哪些副作用?

接種後很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含:

  • 發燒(≥38℃):大多於接種完 2 天內出現,如未患有需限制水分攝取的原因(如嚴重心衰竭),建議多喝水休息。
    • 一旦發燒,可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減輕不適感。
    • 若於接種 2 天後仍持續發燒不退,或合併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
  • 局部(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倦怠、肌肉關節疼痛、頭痛、噁心、嘔吐、畏寒:通常症狀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若症狀持續抑或惡化,應儘速就醫診療。如有服用抗血栓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也請觀察局部血腫瘀青狀況。
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發燒、肌肉痠痛、畏寒等副作用。圖/envato elements

此外,有比例極少的個案可能發生過以下嚴重不良反應:

  • 嚴重過敏反應:多半是對疫苗的成分嚴重過敏。接種後請按照指示於休息區觀察,確認無恙後再行離開。如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請儘速告知注射現場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
  • 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施打 AZ 或嬌生疫苗後 3~20 天內有以下症狀之一,如果確診,將依已經確立的標準治療方式,進一步處理:
    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
    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
    3. 下肢腫脹或疼痛;
    4.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
    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 疑似心肌炎與心包膜炎: 施打 mRNA 疫苗(輝瑞 BNT 或莫德納疫苗)之後的罕見併發症。常發生在年輕成人跟青少年,通常在注射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若您於注射 mRNA 疫苗後出現胸痛、喘、心悸的症狀請儘速就醫。

Q8:施打後用藥與疫苗保護力?

如果沒有明顯之肌肉血腫擴大的狀況,中風患者應該繼續服用日常預防中風的抗血栓藥物。如果有任何上述提及的不良反應,建議立即就醫。

另外,接種疫苗後,保護力並不會即刻發生,也無法完全排除未來被新冠肺炎感染之可能,仍然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減少群聚,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種疫苗後,保護力不會即刻產生,仍要做好各種防疫措施。圖/envato elements

警示

  • 本文無法做為個人醫療建議,做任何醫療決定前,請和專科醫療人員進行討論。
  • 慢性病(包含各項指數,如:凝血指數、血糖、血壓等)都應先控制穩定,再尋求疫苗接種。若不清楚自身病況是否穩定,請先和熟悉之醫師共同討論,切勿任意停止慢性用藥。
  • 對疫苗內容物已知過敏者,接種前請和現場醫護討論。
  • 若不知道疫苗內容物為何,請列出自己過往曾過敏的藥物,攜往接種場所和醫護討論。

參考文獻

  1. COVID-19 疫苗施打民眾建議-圖文Q&A
  2.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COVID-19
  3. Stroke in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4. Ischaemic stroke can follow COVID-19 vaccination but is much more common with COVID-19 infection itself
  5. Covid-19 vaccine: Common stroke symptoms must be ‘urgently evaluate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Aaron H._96
2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期沉迷醫療與科技領域。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i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60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說: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圖說: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圖說: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圖說: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血栓導致下肢壞死?動脈與靜脈血栓的危險因子與症狀
careonline_96
・2024/10/22 ・108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會把氧氣和養分送到全身。當血管內出現血栓,血栓便會阻斷血流,導致組織缺氧並且壞死。

全身血管都可能出現血栓,常見的有腦部、心臟以及下肢的動脈與靜脈血栓。

根據研究,發生下肢動脈血栓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菸、心房顫動、先前放置過支架等;靜脈血栓的危險因子則包括久坐、臥床、懷孕、吸菸、靜脈曲張、惡性腫瘤、凝血異常、或近期進行大型手術等。

下肢動脈與靜脈血栓的症狀及影響略有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下肢動脈血栓可能會出現疼痛、皮膚蒼白、冰冷、麻痹、感覺異常、摸不到脈搏等,屬於非常緊急的情況,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截肢,甚至死亡。

下肢靜脈血栓通常會造成腫脹、疼痛、皮膚變色等。此外,如果血栓脫落,有可能會隨血流進入肺部,造成肺栓塞,讓人感到呼吸困難,甚至可能致命。

目前治療下肢血栓的方法包括手術、藥物、導管溶栓和機械式血栓清除導管等。

其中,機械式血栓清除導管是一種新式治療技術,利用一個長長的導管,進入血管內將血栓打碎並且抽吸出來,可在不使用或少量使用溶栓藥物的情況下,迅速清除血栓並恢復血流,就像是水道清淤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傳統導管溶栓,機械式血栓清除導管能更快地恢復血流,且清除血栓的效果更好,有助於改善急性肢體缺血病患的預後,並減少溶栓藥物的使用,降低因使用溶栓藥物而導致出血的風險。

提醒您,如果出現足部冰冷、腫脹、疼痛等狀況,可能與血栓有關,請務必立刻就醫,及早進行血管治療,才能解除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她堅信自己已死:中風婦人的幻覺揭開科塔爾症候群的面紗——《大腦獵奇偵探社》
行路出版_96
・2024/08/22 ・279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海爾妲的中風與奇異妄想

十八世紀末,七十歲的丹麥婦人海爾妲(Hilde)正在家中煮飯時,大腦突然缺血,情況不妙。海爾妲運氣很差,因為人類的腦細胞對缺血的耐受度近乎於零。少了血液,神經元(大腦裡的主要細胞)很快就會缺少氧與葡萄糖等必需物質;神經元會在短短幾分鐘內開始死去。若持續缺血,神經元會以驚人的速度消亡──每分鐘死掉將近兩百萬個。這一分鐘內消亡的神經纖維長度可達約十二公里(神經纖維是神經元向外延伸的軸突,負責在細胞之間傳遞訊號)。 簡言之,缺血會摧毀大腦。這種可怕的情況叫做中風,海爾妲中風了,她因此陷入昏迷。

海爾妲的案例細節來自一篇發表於一七八八年的科學論文。這篇論文沒有提到海爾妲的家人對她昏迷四天後醒來做何反應,但可以想見他們應該如釋重負。不過聽到海爾妲堅稱自己是死人,剛剛放下心中大石他們大概再次遭受暴擊。請注意,海爾妲說的不是她有瀕死經驗──看見隧道盡頭的那道光,最後一刻又被拉回人間──不是,她在與家人交談的時候說自己不是活人。

海爾妲並非是因為經歷過頻死經驗,才認定自己已死,而是談話時說自己不是活人。 圖/envato

我們是透過十八世紀瑞士科學家查爾斯.邦納(Charles Bonnet)的文章認識海爾妲的。 邦納是專業律師,但如同那個年代大部分的天才人物,他涉獵多個不同領域,決定投入科學研究就像我們現在決定追新劇一樣輕鬆隨意。令人驚訝的是,儘管態度輕鬆隨意,他的研究可是成果豐碩。

例如,邦納記錄了蚜蟲的無性繁殖過程,率先證實性別不是繁殖的先決條件(園丁都很熟悉也很討厭這種惱人的小蟲子)。他的其他昆蟲學研究,也為發現昆蟲如何呼吸提供重要助力。後來他的興趣轉向植物學,他的研究為後來發現二氧化碳與氧經由葉子進出植物奠定了基礎。以一個沒受過正式科學訓練、研究科學僅是嗜好的人來說,他還算厲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運氣不錯,因為邦納也對異常的人類行為有興趣,例如海爾妲。老實說,海爾妲不是她的真名。也有可能是。邦納在描述她的情況時從未提到她的名字。如同科學文獻裡的許多醫學案例,邦納沒有寫下海爾妲的真名大概是為了保護她的隱私。我在此用這個常見的丹麥名字,方便我們討論她。

海爾妲中風之前,心理健康不曾出過大問題,所以她的奇特行為更加令人費解。家人想說服她相信自己並不是死人,畢竟她正好好坐在那兒跟大家講話。她康復了,這應該是對生命心懷感恩的時刻。但海爾妲一點也不開心。她變得暴躁易怒,責怪家人沒有為她舉辦告別式,實在太不像話。她要求家人幫她換裝,把她放進棺材裡,舉辦一場配合她身分地位的葬禮。

大家都希望海爾妲的幻覺會漸漸消失,但她的堅持有增無減,還開始口出威脅。似乎只有順從她的意願才能真正安撫她。她的家人半推半就地同意了。他們用裹屍布包裹她(十八世紀的丹麥顯然流行使用裹屍布),假裝正在為她安排葬禮。海爾妲對裹屍布的包法百般挑剔,用老師的嚴格口吻抱怨裹屍布不夠潔白,最後她終於安穩躺下、漸漸入睡。

家人為她脫掉裹屍布,把她挪到床上,希望這場鬧劇可以到此為止。沒想到海爾妲醒來之後依然故我,立刻堅持自己必須下葬。家人不願意真的把海爾妲埋進土裡(即使只是為了安撫這位吵鬧不休的病人,他們也不肯假裝將她下葬),所以他們只剩一條路可走:等待這奇怪的幻覺自動消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幻覺真的消失了──可惜只是暫時的。每隔幾個月,幻覺就會從頭再來一遍,海爾妲深信她已經死了,不明白為什麼只有她看清這個事實。

海爾妲在認知現狀時,對於自己是「已死」的狀態深信不疑。 圖/envato

科塔爾症候群:明明活著,卻堅稱自己死了?

在邦納記錄這個事件之前,科學文獻裡沒有出現過海爾妲這樣的案例。但在那之後,科學文獻收錄了許多類似案例。由於類似案例夠多,我們可以相信海爾妲不是神經學上的偶發特例,這是一種症狀明確的神經疾病,而且症狀或可預測。這種疾病非常罕見,很難預估可靠的發生頻率,但沒有罕見到無人知曉,它的名字是:科塔爾症候群(Cotard’s syndrome)

病名源自法國神經學家朱爾斯.科塔爾(Jules Cotard),他生活於十九世紀下半葉。一八七四年,科塔爾在巴黎近郊的一個小鎮工作,碰到一名患者說自己沒有腦、神經和腸子。她宣稱自己不需要吃東西也能活著,而且感覺不到疼痛。關於疼痛的部分似乎可信:科塔爾的文字紀錄說他「把大頭針深深刺進」她的皮膚裡,她卻毫無反應(和現在相比,十九世紀的醫生不用太擔心醫療糾紛)。

科塔爾稱這位病患為 X 小姐,她的情況不是相信自己是死人,而是認為自己處於某種中間狀態──既非生,亦非死。她擔心自己會永遠困在這種不明不白的狀態裡,所以渴望真的死去。她認為只有活活燒死──雖然缺少有力的證據──才能讓她得到真正的死亡。她試著自己動手證明這個想法,所幸沒有成功。科塔爾對 X 小姐的情況很感興趣,他查找過去有沒有類似案例,沒想到居然找到好幾個。有人說自己正在慢慢腐爛,有人說自己沒有血液或是沒有身體,還有人被拋進永恆的虛無裡,或是處於某種存在的分歧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塔爾認為,他們的症狀屬於同一類疾病。他稱之為否認妄想(délire de negations)。妄想指的當然是患者對明顯虛假的事情深信不疑,科塔爾用否認一詞來形容這些病患最顯著的特徵:他們否認自己擁有(對多數人來說)生存不可或缺的東西。

科塔爾過世幾年後,另一位科學家在寫到否認妄想時,稱這種疾病為科塔爾症候群。從那之後,這種疾病曾被稱為科塔爾症候群、科塔爾妄想症,有時也叫做活死人症候群。科學家大多避免使用「活死人」這個詞,因為自稱死亡只是科塔爾症候群的諸多表現方式之一(而且這種不科學的誇飾用語,大部分科學家一聽就尷尬),前面介紹過的幾種存在狀態反而比較常見。

科塔爾症候群還有許多其他症狀,例如冷漠、感覺變敏感或變遲鈍、感覺不到飢餓或口渴(並因此絕食或脫水)、出現幻覺、焦慮、嚴重憂鬱、自戕、有自殺傾向等,這裡列出的僅是一小部分。患者否認自身存在,這讓他們的病情聽起來像小說情節。

——本文摘自《大腦獵奇偵探社:狼人、截肢癖、多重人格到集體中邪,100個讓你洞察人性的不思議腦科學案例》,2024 年 7 月,行路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行路出版_96
21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行路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新創的出版社,出版知識類且富科普或哲普內涵的書籍,科學類中尤其將長期耕耘「心理學+腦科學」領域重要、具時代意義,足以當教材的出版品。 行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lk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