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7
4

文字

分享

2
7
4

一心多用真的會事倍功半?——《解題背後的心理學》

八旗文化_96
・2021/05/22 ・318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作者 / 艾佛瑞德 S. 波薩曼提爾、蓋瑞.柯斯、丹妮耶爾.索羅.維葛達默、凱瑟琳.基芙—柯柏曼
  • 譯者 / 謝雯伃

減少讓人分心的事物

我們可以輕易看出,若從具挑戰性的問題上分心,就會造成解題的延遲。當我們分心時,我們會跟不上我們已建立起的資訊,因此很難流暢地繼續這項任務。持續經驗到分心,可能會造成你需要重覆開始同一項任務,因為在回想問題目標、變量及已有的成果上,你都會遭遇困難。

一般常會造成人們分心的事物,有電視、有歌詞的音樂、手機、持續進來的電子郵件,以及其他人的存在。有些人回報, 他們在背景有很多噪音的情況下工作狀況會更好;但研究顯示, 通常在沒有造成分心因素的情況下,才會有更好的工作效果。本章後續將會對此進行更多細節討論。

關掉電視及音樂吧,如果用不到電腦網路的話,在你埋頭進行某個專案時也關掉它。把你的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裡或者乾脆關機。停止與他人對話(當然是在他們與你要處理的問題無關的情況下)。一個常被忽略但會造成分心的因素是房間的溫度。如果你所在的房間太冷或太熱,你都可能會因為體溫的改變,或是身體上的不適而變得分心。

但研究顯示, 通常在沒有造成分心因素的情況下,才會有更好的工作效果。圖/Pexels

此外,一個任務越困難,所需耗費的腦力就越多,此時比起一般時刻,更需要將可能讓人從這項任務分心的干擾因素降到最低。回想一下你剛開始學開車時,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相當具挑戰性的任務。許多人回報,在他們對開車駕輕就熟之前,他們必須將車內音樂關到非常小聲,甚至關掉音樂,同時也不能與他人說話,這是因為他們需要集中精神在路況上,才能安全駕駛。

即使現在你已是一名經驗老道的駕駛,你可能還是會發現, 自己在遇到像是在劇烈天氣下行駛、或是在迷路等不尋常行車狀況時,還是會把車內音樂關小或是暫停與他人的對話。在這些情況中,我們的大腦需要更多精力來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這表示,要將任何不必要的事物減少到最低或完全消除掉。

當然,這表示比起解決較困難的問題,若你解決的是比較容易的問題,你就不需要分配那麼多腦力在這項任務上。然而, 也不要因此就認為解決較容易問題時,分心對於成果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當任務較容易時,效率及速度成了關鍵。分心會讓小任務變成大挑戰,並讓簡單的問題變成困難且拖上很久才能解出的問題。思考下面列問題,大多數人都覺得這些題目相對簡單,但你可以試試在分心的情況下(像是開著電視,其他人在房裡說話等情況),盡你所能快速地完成題目,並把你完成每組題目的時間記錄下來。

接著,在沒有分心的情況下完成類似的一組問題。關掉你的手機及其他可能造成你分心的電子裝置。計時看看你花了多少時間完成問題。

你可能會注意到,你花在解第二組問題上的時間較少。你甚至可能會在解第一組問題時犯下一些錯誤,就因為你沒有完全專注在任務上。這兩組問題都只有幾道問題,但若是你有更多題目要解的話又會怎樣呢?更多問題會導致更多的錯誤,以及花在上頭更久的時間。

雖然閱讀本書的大多數人可能期待去學習如何處理冗長且具挑戰性的問題,但我們通常忽略了快速準確地解出更簡單問題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面對許多簡單問題(再加上幾個具挑戰性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花在簡單任務上的時間多於實際所需,就因為我們並沒有專注在那項工作。接著,我們就因為分心而無法將這份工作做得完全或正確。減少分心,就算是問題很簡單的情況下也是如此,能增加我們的正確率及效率。

許多人聲稱,存在一些讓他們感到分心的事物,實際上能讓他們更加專心而非分心。舉例來說,人們邊工作邊聽音樂的情況相當普遍。有幾個理由可以說明,何以這似乎有助於工作效率而非造成分心。有可能是這種音樂能讓人情緒緩和,有助於減輕焦慮。如同第四章所討論的,焦慮通常會阻礙解題;因此,使用音樂作為減輕焦慮的方法可能有所幫助。然而,音樂也可能造成分心,特別當音樂中有歌詞或是歌詞十分琅琅上口時(「我愛這首歌!」)如果你覺得音樂有幫助,我們建議你選擇器樂音樂來聽。旋律會讓你冷靜下來,卻不會過度造成分心,同時也能讓你避開其他在你控制之外、令人分心的聲音(像是外頭施工的聲音,或是其他人製造的噪音)。

旋律會讓你冷靜下來,卻不會過度造成分心。圖/GIPHY

簡而言之,盡你可能地減少分心的狀況,無論你要完成的任務是大是小、或難或易皆然!如同在上面完成簡單數學題的活動中所顯示的,將分心事物降到最低,能幫助你更快速、更準確地完成任務。在下一段中,我們會展示在外界讓人分心的情況被降到最低後,該如何集中你的專注力。你可以試試以下兩個數學題,它們依然是簡單的題目,只是比之前單純的加法及減法問題再難了一些。在背景有令人分心的情況下解第一題, 而解第二題時要避開這些令人分心的事物。

有支軍隊與敵軍軍隊的士兵人數比是每 5 人對敵方 6 人。在一場戰鬥中,第一支軍隊失去了 40000 名士兵, 第二支軍隊失去了 6000 人。此時兩軍的士兵比是 2:3。請問,兩支軍隊在這場戰鬥後,分別剩下幾名士兵?

在走路上學的途中,查爾斯發現他每分鐘走 352 步。他每步的步長是 1.5 英尺。那麼,請問查爾斯每小時的時速為何?

練習正念:停止多工,一次專心做一件事

許多人都聽過正念,這是指將注意力一次放在一件事上, 專注於當下此刻(不要把這跟冥想搞混,那是正念的一種特定形式)。為了有效地練習正念,首先要減少外在令人分心的事物(如同前一節所提),像是關掉電視機,或是把你的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裡,都會有所幫助。然而,有很多人認為,要集中注意力是件極困難的事,即使令人分心的事物減到最低後依然如此。這是因為思緒或情緒等內在分心,也會干擾我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特別是需要專注於當下及手邊任務時,會更加覺得干擾。

為了有效地練習正念,首先要減少外在令人分心的事物。圖/Pexels

你是否注意過當你在正在進行工作時,你會冒出「不知道今晚要吃什麼?」或「喔,我剛剛想到明天上班時要開的那場會。那一定很糟!」之類的想法。從這個想法出發,你可能會對即將可能發生的事情出現焦慮或期待的感受,在你回過神來之前,你可能已經花了十五分鐘詳盡計畫了晚餐內容或是你明天上班時要討論的特定議題,但你原本的計畫是要完成一份報告或簡報!這是我們的思緒如何從當下分神的例子。

正因為如此,正念練習的關鍵就是要注意到你的注意力已經飄走了。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因為外在刺激、或是當日稍早發生事件的想法、或是即將發生的事所分心,就要練習將你的注意力挪回你此刻的目標上。這個練習重覆將你的注意力拉回當下,是幫助一個人掌握正念的關鍵。一開始這看似非常困難, 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這會變得更容易!你可以幫自己想出一個像是「好了,回到工作上」,或甚至簡單到如「專心!」之類可以重覆念誦的咒語,幫助自己把注意力重新拉回來。

——本文摘自泛科學 2021 年 5 月選書《解題背後的心理學》,2021 年 3 月,八旗文化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八旗文化_96
34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集中注意力就不會犯錯嗎?注意力超集中,大腦反而會忽略細節!——《我是誰》
啟示
・2022/11/08 ・156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的注意力若是集中在某個事物上,我們的腦部往往完全不會顧及其他東西,就算這些東西可能非常愚蠢,愚蠢到其實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才對。

注意力集中的實驗:大猩猩服裝實驗

關於這樣的情況,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心理學家丹尼爾.賽蒙斯(Daniel Simons)和哈佛大學的克里斯多夫.查布里斯(Christopher Chabris)所拍攝的影片,著名的「大猩猩服裝實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影片中有兩隊人面對面地玩球。一隊穿著白色衣服,另一隊穿著黑色衣服。兩隊各有一顆球,都傳球給自己的隊友,傳球的時候總是讓球先落地然後彈起。這時安排一個人數不少的測試組來觀看這段影片,他們的任務是計算白隊的球一共落地彈起了多少次。

計算白隊一共傳了幾次球。影/Youtube

大部分的受測者都能毫無問題地完成任務,說出正確的次數。然而測試員還想知道別的,也就是觀眾們是否注意到了任何不尋常的東西。一半以上的受測者均給予否定的答案。直到他們第二次再看影片且不去專心計算時,才驚訝地發現影片中有一個穿著大猩猩服裝的女人拖著腳步穿過畫面,停在畫面中央學著猩猩捶胸。

而大多數的觀眾由於太過專注在「計算次數」這件事上,因此竟完全沒注意到這隻大猩猩! 心理學家以同樣的實驗要求另一組受測者計算黑隊的球落地數,結果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注意到大猩猩。這名喬裝的女人之所以較能吸引黑隊觀眾的目光,是因為大猩猩的服裝也是黑色的。

這段影片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說明我們的注意力如何對感知到的東西進行過濾,而且我們不會意識到這個「過濾」的工作能達到這般程度。我們的注意力像是一盞探照燈,只能照亮很小的範圍,而其餘的黑暗部分則進入無意識的領域。

我們的注意力會對感知到的東西進行過濾。圖/Youtube

無意識的行為能幫助我們生活更便利

我們大部分的無意識源自於這種未被照明的感知。另一個重要部分則由我們在母體內以及一到三歲的經歷所組成。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其實已經有了許多深刻的感知,但由於我們的聯合皮質尚未成熟,因此無法儲存這些經歷並將它們作為有意識的經歷來支配。

我們人格的三分之二左右是以這樣的方式逐漸成熟的,而我們自己日後卻不會記得,也無法想像當時確切的情況。

除了每天生活中無意識的感知以及幼童時期深藏的無意識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無意識,例如下意識的「自動行為」。我常常驚訝於自己能在爛醉的狀態下走數公里的路並安全到家,即使我後來怎麼也想不起回家的路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而當我此刻正在打這行字時,我的手指又是如何在十分之一秒的速度下找到鍵盤上的鍵呢? 如果有人蓋上鍵盤要我標記,那麼我大概連一個鍵也標記不出來。我的手指顯然要比我還來得聰明呢!

我們手指記鍵盤的位置,可能比我們用腦袋記還清楚。圖/Pixabay

還有那些曾經歷過卻又遺忘的事物,雖然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不在我的意識當中,多年後卻因為某個刺激信號而又再度想起。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氣味;氣味能夠將一連串原以為遺忘的畫面重新喚回到意識中。

——本文摘自《我是誰:對自我意識與「生而為人」的哲學思考》,2022 年 10 月,啟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啟示
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2

7
4

文字

分享

2
7
4
一心多用真的會事倍功半?——《解題背後的心理學》
八旗文化_96
・2021/05/22 ・318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作者 / 艾佛瑞德 S. 波薩曼提爾、蓋瑞.柯斯、丹妮耶爾.索羅.維葛達默、凱瑟琳.基芙—柯柏曼
  • 譯者 / 謝雯伃

減少讓人分心的事物

我們可以輕易看出,若從具挑戰性的問題上分心,就會造成解題的延遲。當我們分心時,我們會跟不上我們已建立起的資訊,因此很難流暢地繼續這項任務。持續經驗到分心,可能會造成你需要重覆開始同一項任務,因為在回想問題目標、變量及已有的成果上,你都會遭遇困難。

一般常會造成人們分心的事物,有電視、有歌詞的音樂、手機、持續進來的電子郵件,以及其他人的存在。有些人回報, 他們在背景有很多噪音的情況下工作狀況會更好;但研究顯示, 通常在沒有造成分心因素的情況下,才會有更好的工作效果。本章後續將會對此進行更多細節討論。

關掉電視及音樂吧,如果用不到電腦網路的話,在你埋頭進行某個專案時也關掉它。把你的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裡或者乾脆關機。停止與他人對話(當然是在他們與你要處理的問題無關的情況下)。一個常被忽略但會造成分心的因素是房間的溫度。如果你所在的房間太冷或太熱,你都可能會因為體溫的改變,或是身體上的不適而變得分心。

但研究顯示, 通常在沒有造成分心因素的情況下,才會有更好的工作效果。圖/Pexels

此外,一個任務越困難,所需耗費的腦力就越多,此時比起一般時刻,更需要將可能讓人從這項任務分心的干擾因素降到最低。回想一下你剛開始學開車時,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相當具挑戰性的任務。許多人回報,在他們對開車駕輕就熟之前,他們必須將車內音樂關到非常小聲,甚至關掉音樂,同時也不能與他人說話,這是因為他們需要集中精神在路況上,才能安全駕駛。

即使現在你已是一名經驗老道的駕駛,你可能還是會發現, 自己在遇到像是在劇烈天氣下行駛、或是在迷路等不尋常行車狀況時,還是會把車內音樂關小或是暫停與他人的對話。在這些情況中,我們的大腦需要更多精力來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這表示,要將任何不必要的事物減少到最低或完全消除掉。

當然,這表示比起解決較困難的問題,若你解決的是比較容易的問題,你就不需要分配那麼多腦力在這項任務上。然而, 也不要因此就認為解決較容易問題時,分心對於成果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當任務較容易時,效率及速度成了關鍵。分心會讓小任務變成大挑戰,並讓簡單的問題變成困難且拖上很久才能解出的問題。思考下面列問題,大多數人都覺得這些題目相對簡單,但你可以試試在分心的情況下(像是開著電視,其他人在房裡說話等情況),盡你所能快速地完成題目,並把你完成每組題目的時間記錄下來。

接著,在沒有分心的情況下完成類似的一組問題。關掉你的手機及其他可能造成你分心的電子裝置。計時看看你花了多少時間完成問題。

你可能會注意到,你花在解第二組問題上的時間較少。你甚至可能會在解第一組問題時犯下一些錯誤,就因為你沒有完全專注在任務上。這兩組問題都只有幾道問題,但若是你有更多題目要解的話又會怎樣呢?更多問題會導致更多的錯誤,以及花在上頭更久的時間。

雖然閱讀本書的大多數人可能期待去學習如何處理冗長且具挑戰性的問題,但我們通常忽略了快速準確地解出更簡單問題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面對許多簡單問題(再加上幾個具挑戰性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花在簡單任務上的時間多於實際所需,就因為我們並沒有專注在那項工作。接著,我們就因為分心而無法將這份工作做得完全或正確。減少分心,就算是問題很簡單的情況下也是如此,能增加我們的正確率及效率。

許多人聲稱,存在一些讓他們感到分心的事物,實際上能讓他們更加專心而非分心。舉例來說,人們邊工作邊聽音樂的情況相當普遍。有幾個理由可以說明,何以這似乎有助於工作效率而非造成分心。有可能是這種音樂能讓人情緒緩和,有助於減輕焦慮。如同第四章所討論的,焦慮通常會阻礙解題;因此,使用音樂作為減輕焦慮的方法可能有所幫助。然而,音樂也可能造成分心,特別當音樂中有歌詞或是歌詞十分琅琅上口時(「我愛這首歌!」)如果你覺得音樂有幫助,我們建議你選擇器樂音樂來聽。旋律會讓你冷靜下來,卻不會過度造成分心,同時也能讓你避開其他在你控制之外、令人分心的聲音(像是外頭施工的聲音,或是其他人製造的噪音)。

旋律會讓你冷靜下來,卻不會過度造成分心。圖/GIPHY

簡而言之,盡你可能地減少分心的狀況,無論你要完成的任務是大是小、或難或易皆然!如同在上面完成簡單數學題的活動中所顯示的,將分心事物降到最低,能幫助你更快速、更準確地完成任務。在下一段中,我們會展示在外界讓人分心的情況被降到最低後,該如何集中你的專注力。你可以試試以下兩個數學題,它們依然是簡單的題目,只是比之前單純的加法及減法問題再難了一些。在背景有令人分心的情況下解第一題, 而解第二題時要避開這些令人分心的事物。

有支軍隊與敵軍軍隊的士兵人數比是每 5 人對敵方 6 人。在一場戰鬥中,第一支軍隊失去了 40000 名士兵, 第二支軍隊失去了 6000 人。此時兩軍的士兵比是 2:3。請問,兩支軍隊在這場戰鬥後,分別剩下幾名士兵?

在走路上學的途中,查爾斯發現他每分鐘走 352 步。他每步的步長是 1.5 英尺。那麼,請問查爾斯每小時的時速為何?

練習正念:停止多工,一次專心做一件事

許多人都聽過正念,這是指將注意力一次放在一件事上, 專注於當下此刻(不要把這跟冥想搞混,那是正念的一種特定形式)。為了有效地練習正念,首先要減少外在令人分心的事物(如同前一節所提),像是關掉電視機,或是把你的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裡,都會有所幫助。然而,有很多人認為,要集中注意力是件極困難的事,即使令人分心的事物減到最低後依然如此。這是因為思緒或情緒等內在分心,也會干擾我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特別是需要專注於當下及手邊任務時,會更加覺得干擾。

為了有效地練習正念,首先要減少外在令人分心的事物。圖/Pexels

你是否注意過當你在正在進行工作時,你會冒出「不知道今晚要吃什麼?」或「喔,我剛剛想到明天上班時要開的那場會。那一定很糟!」之類的想法。從這個想法出發,你可能會對即將可能發生的事情出現焦慮或期待的感受,在你回過神來之前,你可能已經花了十五分鐘詳盡計畫了晚餐內容或是你明天上班時要討論的特定議題,但你原本的計畫是要完成一份報告或簡報!這是我們的思緒如何從當下分神的例子。

正因為如此,正念練習的關鍵就是要注意到你的注意力已經飄走了。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因為外在刺激、或是當日稍早發生事件的想法、或是即將發生的事所分心,就要練習將你的注意力挪回你此刻的目標上。這個練習重覆將你的注意力拉回當下,是幫助一個人掌握正念的關鍵。一開始這看似非常困難, 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這會變得更容易!你可以幫自己想出一個像是「好了,回到工作上」,或甚至簡單到如「專心!」之類可以重覆念誦的咒語,幫助自己把注意力重新拉回來。

——本文摘自泛科學 2021 年 5 月選書《解題背後的心理學》,2021 年 3 月,八旗文化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八旗文化_96
34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

1

5
1

文字

分享

1
5
1
不用靠心電感應!只要專心「聽故事」,你的心率也能和他人同步
Bonnie_96
・2021/10/10 ・202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想像一下,你只是在專心聽故事,即使其他人不在同個空間一起聽。但你們的心率卻會不自覺地同步,你相信有這麼神奇的事嗎?

圖/Pexels

在過去研究中 [1],科學家就發現當人們在同個空間,一起看電影或現場表演等共同體驗活動,大家的心律和呼吸等身體機能就會不自覺地同步。甚至,只要和另個人交談 [2],你和對方的大腦活動、心率也會同步。

最新發表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的研究 [3],就發現參與者們只是聆聽故事,甚至不在同個空間,他們的心率也會同步。要能引發心率同步的狀況,有個前提:參與者必須非常專心。

只要靠聽故事,心率就能同步?

人們彼此會傳遞共同情緒等共感現象,長期以來科學家假設是源於我們大腦的社交天性。紐約市立學院教授、論文共同作者帕拉(Lucas Parra)就表示,過去有很多文獻指出,人們的生理機能會相互同步。但人要在以某種方式互動,並實際出現在同個地方。

但是帕拉也提到,我們的研究發現「這種現象要廣泛得多」,當人們只是專心聽故事、大腦處理這些刺激的同時,心率就會出現相似的變化。共同作者之一的西特(Jacobo Sitt)也補充,這是認知功能所驅動人的心率上升/下降,反而和故事情節所引發的情緒並不相關。

而心率同步的前提,就取決於參與者是否專注聽故事,並思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因為我們的心率波動,有部分是由意識處理所驅動的,而大腦會對這些刺激做出反應。

圖/Pexels

「注意力」是真正影響心率的因素

研究者進行一系列四項實驗,來探索意識和注意力在同步參與者心率中的作用。首先,研究者讓參與者們(彼此之間沒有互動),聆聽法國小說家凡爾納(Jules Verne)的科幻作品《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的有聲書。

「他們的心率會根據故事劇情而變化」研究者也透過心電圖(EKG)的測量發現,當參與者聆聽故事時,大多數參與者在故事到達特定劇情時,都會表現出心率增加/減少。

你可能會覺得,欸!這個實驗打臉前面論文作者西特所說,心率和情緒變化不相關的說法。於是,他們進行第二項實驗,讓參與者觀看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影片,這基本上就不會引發情感變化。

去除情感變化的因素後,發現注意力是真正影響心率的因素。一開始,研究者先讓參與者專心觀看教學影片,大家的心率表現出類似的變化。有專心的情況,那也要測測看參​​與者在不專心時看影片,心率會不會同步。結果,幾乎所有參與者的心率同步情況都下降了。

光看心率是否同步,可以預測植物人的預後狀況嗎?

為了進一步測試注意力和記憶力的關係。在第三個實驗中,參與者分別要在專心、不專心的情況下,聆聽故事,並回想剛剛故事中的細節。結果發現參與者心率波動的情況,可以預測他們在回答有關故事問題時的表現。這也說明心率的變化,正是反映大腦是有意識地處理故事的訊號。

在最後一項實驗和第一個實驗類似,但不同的是,研究者找來有意識障礙的患者(像是昏迷或是處於植物人狀態)參與。多年來,這些患者可能是處在沒有反應的狀態。

然而,研究者想透過播放有聲書,測量 19 位患者們的心跳,來預測他們的預後情況。雖然患者的心率同步狀況明顯遠低於健康對照組,但有趣的是,其中只有 2 名患者表現和音檔同步的能力。

研究結果指出,心率的變化,是反映大腦正在處理故事的訊號。 圖/Pexels

研究者在六個月後回訪,其中一位已經去世,另一名則完全恢復了意識和語言能力。剩下的 17 名患者中,只有 1 名非同步患者醒來,但他們無法說話。

西特也提到,雖然這項研究仍在非常初步的階段,但能夠想像這是個非常簡單的測試。可以運用實驗來測量大腦功能。而且實驗也不需要太多設備,甚至可以在救護車上進行。當然,這還需要對更多處於不同意識下的病患,進行實驗,並和 EEG、fMRI 等進行比較與驗證。

帕拉則表示,這項研究發現故事可以透過大腦功能,來影響我們的生理。不僅展示大腦與身體兩者的聯繫是多麼密切之外,且未來這類研究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廣泛地理解大腦是如何影響身體,同時對於理解正念(mindfulness )是如何和大腦與身體聯繫的,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議題。

參考資料

  •  Hasson, U., Nir, Y., Levy, I., Fuhrmann, G., & Malach, R. (2004). Intersubject synchronization of cortical activity during natural vision. Science (New York, N.Y.), 303(5664), 1634–164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89506
  •  Zhang, J.R., Sherwin, J., Dmochowski, J., Sajda, P., & Kender, J.R. (2014). Correlating speaker gestures in political debates with audience engagement measured via EEG. In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pp. 387–396). ACM, 2654909.https://dl.acm.org/doi/10.1145/2647868.2654909
  •  Pérez P, Madsen J, Banellis L, et al. Conscious processing of narrative stimuli synchronizes heart rate between individuals. Cell Rep. 2020;36.  doi:10.1016/j.celrep.2021.109692
Bonnie_96
21 篇文章 ・ 31 位粉絲
喜歡以科普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心理學,原來醬子可愛。歡迎來信✉️ lin.bonny@gmail.com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在家工作小撇步,讓你兼顧工作效率與心理健康
Te-Yi Hsieh_96
・2021/05/28 ・4435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正當大家以為好不容易熬過 2020 年 COVID-19(新冠肺炎)的疫情高峰時,今年 2021 年四、五月,亞洲各地如日本、印度,甚至台灣,都出現史無前例的確診人數。

目前,台灣也越來越多公司、企業倡導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WFH),齊心對抗病毒、降低傳染風險。這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件再好不過的事,因為每天不用急著出門趕通勤、省下交通費、不用看見討人厭的同事,甚至可以穿著睡衣工作!

在家工作 = 輕鬆工作?圖/ Giphy

但同時,也許也有人會擔心,自己的工作效率會因為在家工作而大大降低,或者擔憂在工作、居家環境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之後,生活品質將大大降低。尤其是同時身為父母、照顧者的上班族,家中的孩子若也因為疫情而遠端上課,自己在家就必須同時兼顧職員與親職的角色。

在家工作對父母來說尤其是一大挑戰。圖/ Giphy

雖然在家工作並非什麼新穎的工作型態,但在肺炎疫情爆發後,有更多學者關注於此項工作型態轉變對人們身心理變化與經濟上的影響,尤其對於歐州、美洲等各個國家、從 2020 年初就封城到現在的人來說,持續超過一年的在家工作型態,究竟帶來好或壞的生活轉變,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所以此篇文章就透過列舉過去的研究證據,帶大家瀏覽在家工作可能面臨的優勢與挑戰,並介紹一些幫助自己提升效率的小撇步。

在家工作的員工其實效率更好、更快樂?

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就有學者倡導在家工作的好處。例如,史丹佛大學經濟系教授 Nick Bloom 在 2014 年指出,他們旅遊網站公司 Ctrip 的員工中,在家工作的員工比一班打卡上班的員工更快樂、更不易離職、工作效率更佳(成長 13%),同時,公司還能省下許多空間、設備成本1, 2。此外,Baker 等人於 2007 年研究澳洲 20 家機構後發現3,在家工作者的工作滿意度與機構所提供的支持(如,設備提供、遠端工作相關職訓、主管信任度等)有顯著相關;至於工作生產力,則與工作本身的性質較為有關,例如,高工作完整性(task identity 4,註一)的工作通常與較高生產力相關。相對地,在該研究中,在家工作的滿意度與生產力似乎與工作者本身的工作模式、居家環境較無相關3。藉此凸顯了企業主支持、資源提供的重要性,若是工作本身的性質能適當配合,在家工作確實可能提高工作品質與成效。

此外,在疫情期間,Choudhury 等人在美國的研究發現5,讓員工自由地選擇工作場域使總體工作產出上升了 4.4%。高彈性且自由的工作環境、較少的通勤時間與壓力,以及較有獨立性的辦公空間,不但使職員更能專心、更有動機、減少不必要的精力耗損,長期下來,也更能依個人需要,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5, 6

在家工作所帶來的彈性與自由固然能減輕部分職場壓力,然而,在某些情況、或對某些對象來說,在家工作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是一項極大的自我挑戰與壓力。

不只電視冰箱的誘惑,還要面對多重身分的挑戰

不用說,家裡是個充滿誘惑、使人分心的場合,家中的寵物可能隨時在你腳邊討關注,電視、冰箱、軟綿綿的沙發跟床,家中各種放鬆的機會同時誘惑著你,要抗拒這些誘因、讓自己專心於耗腦耗力的工作中,可說是比登天還難,尤其若是家裡的空間不夠規劃出一個專屬且獨立的辦公桌或辦公室,在家工作很可能必須面對以下挑戰6

  • 容易被打擾:家人、寵物、以及家中存在各式各樣的刺激都可能使人分心
  • 設備不足:家中的電腦、印表機、網路、視訊設備等可能不如工作場域的完備
  • 在家的多重角色與責任:當全家都在家防疫,身為父母、照顧者,便需要全天候兼顧他們的多重角色,相較於以往去到公司,只需扮演好職員或主管的角色,所增加的壓力與挑戰不同小覷

Gibbs 等人在 2021 年的研究中指出7,資訊科技公司員工因疫情在家工作後,總工作時數上升了 30%,然而總工作產量並無顯著變化,也就是工作效率其實是下降了 20%!員工花更多時間協調開會事宜、團隊中的合作與溝通也更為困難、更耗時,尤其對家中有小孩要照顧的職員來說,要維持以往的工作效率尤其吃力7

此外,在家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似乎存在著性別差異,職業婦女,相較於她們的另一伴,在疫情期間往往會擔負更沈重的親職壓力8, 9,傳統中對於男女性別角色的期待,讓女性在家工作時,仍必須同時兼顧許多家務、子女教育的工作。因此,在家工作對於職業婦女尤其有負面影響,使她們工作效率較難維持、生活滿意度降低9

即使夫妻雙方都在家工作,女性在疫情期間往往擔負更沈重的親職壓力8, 9。圖/ Unsplash(Photo by Alexander Dummer

這些都凸顯了社會、企業支持的重要性,家庭,對大多數人來說,原是單純放鬆、娛樂的空間,如今要在這樣的空間中工作,自然會需要一個轉銜、適應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對於那些身兼多個角色、面對多種壓力源的人來說,是更為艱鉅。雖然疫情之下,在家工作所帶來的挑戰涉及相當廣泛且系統性的層面,仍須家庭系統、企業、社會給予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才能真正舒緩與解決。然而在個人層次上,仍有些我們能立即做到的一些改變與技巧,以下列舉ㄧ些學者、專家提出的一些的方法10,能讓在家工作時的效率與成效更容易維持:

1. 安排一個專屬於工作的空間

盡量將工作與休閒的空間區隔開來,例如,工作只在書房進行,客廳與臥房等其他地方就屬於放鬆空間,環境上的區辨有有助於我們心境上的轉換。習慣後,到了書房等工作區域,我們會自動切換成「工作模式」,而離開工作區便能自然放鬆。專屬的工作區也不一定要是一個獨立的房間,特定的桌子、特定的房間角落,即可提供足夠的視覺提示。

安排一個專屬於工作的區域,有助於工作、休閒之間的切換。圖/ Unsplash(Photo by Mikey Harris ) 

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進行工作與睡覺的地方雖然都在同個房間,但他為自己規劃出專門用來寫作的桌子,上面只擺放寫作相關的東西,在這樣有紀律、有區隔性的工作規劃之下,Skinner的著作、研究結果,使他成為 20 世紀最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11。雖然說效仿他的工作習慣並不會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Skinner或心理學大師,但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工作習慣,多少有助於在工作、休閒之間切換得宜。

2. 清楚劃分工作、休閒時間

除了空間上做出區辨,時間上做出上、下班的區辨也是很重要的。除非是工作性質需要隨時 on call,否則在家工作最好還是遵循平時的上下班時間。許多在家工作者會發現自己工作時間,比起打卡上下班時更長7,多少是因為少了下班打卡、通勤回家的動作,心理上較難完全切換成「下班模式」,即使已經超時工作,可能還是覺得自己只是回封郵件、看個資料而已,不會造成太多疲勞,但長期下來,一直讓腦袋待在工作狀態卻有可能導致慢性疲勞、影響日後效率與工作動力。

即使在家工作也要有固定的「下班」時間。圖/Giphy

3. 善用 app 進行時間管理、代辦事項規劃

相較於在辦公室與同事一起工作,在家工作有時更容易有拖延心態、或效率低落。此時即可借助科技軟體的力量,不管是關於火紅的「番茄鐘工作法」12、或是幫助限制手機或網路的使用(例如 Forest),隨意在網上搜尋有關工作效率、時間管理、代辦事項的 app,各式琳瑯滿目的選項便映入眼簾。除非已是對於自己的自制力、意志力相當有自信者,否則選幾個適合自己的小工具嘗試,也不為一種增加工作樂趣、新鮮感的方法。

4. 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時,練習正念(mindfulness)可以有效減緩焦慮與心理不適13

誠如上述提及,面對工作型態轉變、壓力與挑戰的出現,許多人在疫情期間都面臨無法想像的心理壓力、失去動力、甚至引發心理健康問題。而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MBT)則是近年來不斷被研究驗證為有效幫助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14。簡言之,練習正念(mindfulness)是藉由專注於自己內在與外在的當下,放下自己評斷價值是非的態度與執念,並轉而進入接納、平靜的心態中13, 14, 15, 16。(有興趣了解實際的正念練習,可參考資料出處16中所列舉的範例步驟)

焦慮與壓力來襲時,練習正念減壓。圖/Unsplash(Photo by S Migaj

當然,當意識到自己在疫情中、生活劇變之下產生無法控制的焦慮、孤獨感、憂鬱、或其他心理狀況,適時和親友闡述自己的狀況,在安全和遠距的前提下有適當的社交互動也是重要且必須的,同時也不忘關懷身邊可能面對同樣壓力的人。必要時,絕對不要羞於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

疫情當前,人人的首要責任當然是落實防疫、勤洗手、謹守社交距離以及規範,但同時,也別忘了照顧心理的健康,唯有身心健康兼具了,我們的抗疫之路才能真正走得平穩且持久!

備註

註一:「高工作完整性」意指指工作內容涵蓋一項任務從起始到結尾的完整層面,且其工作成果是明顯可見的。

資料出處

  1. Bloom, N. (2014). To raise productivity, let more employees work from hom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 Bloom, N., Liang, J., Roberts, J., & Ying, Z. J. (2015).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30(1), 165-218.
  3. Baker, E., Avery, G. C., & Crawford, J. D. (2007).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productivity when professionals work from home. Research & Practice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 工作特徵模型 
  5. Choudhury, P., Foroughi, C., & Larson, B. (2021). Work‐from‐anywhere: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ographic flexi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42(4), 655-683.
  6. Bao, L., Li, T., Xia, X., Zhu, K., Li, H., & Yang, X. (2020). How does Working from Home Affect Developer Productivity?–A Case Study of Baidu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arXiv preprint arXiv:2005.13167.
  7. Gibbs, M., Mengel, F., & Siemroth, C. (2021). Work from Home &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Personnel & Analytics Data on IT Professionals. University of Chicago, Becker Fried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21-56).
  8. Feng, Z., & Savani, K. (2020). Covid-19 created a gender gap in perceived work productiv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for dual-career parents working from home. Gender 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9. Etheridge, B., Tang, L., & Wang, Y. (2020). Worker productivity during lockdown and working from home: Evidence from self-reports. Covid Economics52, 118-151.
  10. Lane, I. A., Mullen, M. G., & Costa, A. (2020). Working from hom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ips and strategies to maintain productivity & connectedness. Psychiatry Information in Brief17(5), 1.
  11. How Famous Researchers Work: BF Skinner | Mind Your Writing
  12. 番茄鐘工作法!改變習慣作好「時間整理」|天下雜誌
  13. Toniolo-Barrios, M., & Pitt, L. (2021). Mindfulness and the challenges of working from home in times of crisis. Business Horizons64(2), 189-197.
  14. Khoury, B., Lecomte, T., Fortin, G., Masse, M., Therien, P., Bouchard, V., … & Hofmann, S. G. (2013).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33(6), 763-771.
  15. 面對生活與疫情,你累了嗎?練習「正念」幫你解身心的累- PanSci 泛科學 
  16. 天下雜誌 – 正念革命 找回生命的當下
Te-Yi Hsieh_96
6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於University of Glasgow取得博士,主修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Social Robotics。寫心理、寫機器人,寫趣的、新奇的、跟人相關的 。 覺得要把一件事講的簡單比講得複雜要難得多。 學術、科普發表詳見 👉 https://hsadeline.wixsite.com/teyihsieh (Twitter: @TeYiHsieh)

2

7
4

文字

分享

2
7
4
一心多用真的會事倍功半?——《解題背後的心理學》
八旗文化_96
・2021/05/22 ・318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作者 / 艾佛瑞德 S. 波薩曼提爾、蓋瑞.柯斯、丹妮耶爾.索羅.維葛達默、凱瑟琳.基芙—柯柏曼
  • 譯者 / 謝雯伃

減少讓人分心的事物

我們可以輕易看出,若從具挑戰性的問題上分心,就會造成解題的延遲。當我們分心時,我們會跟不上我們已建立起的資訊,因此很難流暢地繼續這項任務。持續經驗到分心,可能會造成你需要重覆開始同一項任務,因為在回想問題目標、變量及已有的成果上,你都會遭遇困難。

一般常會造成人們分心的事物,有電視、有歌詞的音樂、手機、持續進來的電子郵件,以及其他人的存在。有些人回報, 他們在背景有很多噪音的情況下工作狀況會更好;但研究顯示, 通常在沒有造成分心因素的情況下,才會有更好的工作效果。本章後續將會對此進行更多細節討論。

關掉電視及音樂吧,如果用不到電腦網路的話,在你埋頭進行某個專案時也關掉它。把你的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裡或者乾脆關機。停止與他人對話(當然是在他們與你要處理的問題無關的情況下)。一個常被忽略但會造成分心的因素是房間的溫度。如果你所在的房間太冷或太熱,你都可能會因為體溫的改變,或是身體上的不適而變得分心。

但研究顯示, 通常在沒有造成分心因素的情況下,才會有更好的工作效果。圖/Pexels

此外,一個任務越困難,所需耗費的腦力就越多,此時比起一般時刻,更需要將可能讓人從這項任務分心的干擾因素降到最低。回想一下你剛開始學開車時,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相當具挑戰性的任務。許多人回報,在他們對開車駕輕就熟之前,他們必須將車內音樂關到非常小聲,甚至關掉音樂,同時也不能與他人說話,這是因為他們需要集中精神在路況上,才能安全駕駛。

即使現在你已是一名經驗老道的駕駛,你可能還是會發現, 自己在遇到像是在劇烈天氣下行駛、或是在迷路等不尋常行車狀況時,還是會把車內音樂關小或是暫停與他人的對話。在這些情況中,我們的大腦需要更多精力來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這表示,要將任何不必要的事物減少到最低或完全消除掉。

當然,這表示比起解決較困難的問題,若你解決的是比較容易的問題,你就不需要分配那麼多腦力在這項任務上。然而, 也不要因此就認為解決較容易問題時,分心對於成果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當任務較容易時,效率及速度成了關鍵。分心會讓小任務變成大挑戰,並讓簡單的問題變成困難且拖上很久才能解出的問題。思考下面列問題,大多數人都覺得這些題目相對簡單,但你可以試試在分心的情況下(像是開著電視,其他人在房裡說話等情況),盡你所能快速地完成題目,並把你完成每組題目的時間記錄下來。

接著,在沒有分心的情況下完成類似的一組問題。關掉你的手機及其他可能造成你分心的電子裝置。計時看看你花了多少時間完成問題。

你可能會注意到,你花在解第二組問題上的時間較少。你甚至可能會在解第一組問題時犯下一些錯誤,就因為你沒有完全專注在任務上。這兩組問題都只有幾道問題,但若是你有更多題目要解的話又會怎樣呢?更多問題會導致更多的錯誤,以及花在上頭更久的時間。

雖然閱讀本書的大多數人可能期待去學習如何處理冗長且具挑戰性的問題,但我們通常忽略了快速準確地解出更簡單問題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面對許多簡單問題(再加上幾個具挑戰性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花在簡單任務上的時間多於實際所需,就因為我們並沒有專注在那項工作。接著,我們就因為分心而無法將這份工作做得完全或正確。減少分心,就算是問題很簡單的情況下也是如此,能增加我們的正確率及效率。

許多人聲稱,存在一些讓他們感到分心的事物,實際上能讓他們更加專心而非分心。舉例來說,人們邊工作邊聽音樂的情況相當普遍。有幾個理由可以說明,何以這似乎有助於工作效率而非造成分心。有可能是這種音樂能讓人情緒緩和,有助於減輕焦慮。如同第四章所討論的,焦慮通常會阻礙解題;因此,使用音樂作為減輕焦慮的方法可能有所幫助。然而,音樂也可能造成分心,特別當音樂中有歌詞或是歌詞十分琅琅上口時(「我愛這首歌!」)如果你覺得音樂有幫助,我們建議你選擇器樂音樂來聽。旋律會讓你冷靜下來,卻不會過度造成分心,同時也能讓你避開其他在你控制之外、令人分心的聲音(像是外頭施工的聲音,或是其他人製造的噪音)。

旋律會讓你冷靜下來,卻不會過度造成分心。圖/GIPHY

簡而言之,盡你可能地減少分心的狀況,無論你要完成的任務是大是小、或難或易皆然!如同在上面完成簡單數學題的活動中所顯示的,將分心事物降到最低,能幫助你更快速、更準確地完成任務。在下一段中,我們會展示在外界讓人分心的情況被降到最低後,該如何集中你的專注力。你可以試試以下兩個數學題,它們依然是簡單的題目,只是比之前單純的加法及減法問題再難了一些。在背景有令人分心的情況下解第一題, 而解第二題時要避開這些令人分心的事物。

有支軍隊與敵軍軍隊的士兵人數比是每 5 人對敵方 6 人。在一場戰鬥中,第一支軍隊失去了 40000 名士兵, 第二支軍隊失去了 6000 人。此時兩軍的士兵比是 2:3。請問,兩支軍隊在這場戰鬥後,分別剩下幾名士兵?

在走路上學的途中,查爾斯發現他每分鐘走 352 步。他每步的步長是 1.5 英尺。那麼,請問查爾斯每小時的時速為何?

練習正念:停止多工,一次專心做一件事

許多人都聽過正念,這是指將注意力一次放在一件事上, 專注於當下此刻(不要把這跟冥想搞混,那是正念的一種特定形式)。為了有效地練習正念,首先要減少外在令人分心的事物(如同前一節所提),像是關掉電視機,或是把你的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裡,都會有所幫助。然而,有很多人認為,要集中注意力是件極困難的事,即使令人分心的事物減到最低後依然如此。這是因為思緒或情緒等內在分心,也會干擾我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特別是需要專注於當下及手邊任務時,會更加覺得干擾。

為了有效地練習正念,首先要減少外在令人分心的事物。圖/Pexels

你是否注意過當你在正在進行工作時,你會冒出「不知道今晚要吃什麼?」或「喔,我剛剛想到明天上班時要開的那場會。那一定很糟!」之類的想法。從這個想法出發,你可能會對即將可能發生的事情出現焦慮或期待的感受,在你回過神來之前,你可能已經花了十五分鐘詳盡計畫了晚餐內容或是你明天上班時要討論的特定議題,但你原本的計畫是要完成一份報告或簡報!這是我們的思緒如何從當下分神的例子。

正因為如此,正念練習的關鍵就是要注意到你的注意力已經飄走了。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因為外在刺激、或是當日稍早發生事件的想法、或是即將發生的事所分心,就要練習將你的注意力挪回你此刻的目標上。這個練習重覆將你的注意力拉回當下,是幫助一個人掌握正念的關鍵。一開始這看似非常困難, 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這會變得更容易!你可以幫自己想出一個像是「好了,回到工作上」,或甚至簡單到如「專心!」之類可以重覆念誦的咒語,幫助自己把注意力重新拉回來。

——本文摘自泛科學 2021 年 5 月選書《解題背後的心理學》,2021 年 3 月,八旗文化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八旗文化_96
34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