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異吐司想 Toasty Thoughts
身為一個稱職 (?)的台灣人,我相信應該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喜歡」吃東西的。看看我們到處都能買到東西吃的街頭巷尾,還有那個傳說中一言不合就會拿食物霸凌晚輩的外婆,「愛吃」這件事大概早就深深刻印在我們的集體無意識裡。
可惜的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吃飯」這件事漸漸也失去了它原本可以帶來的附帶功能。
認真回想一下,你上次「一個人好好吃一頓飯」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不是酒酣耳熱的餐敘,也不是別有目的的應酬,就是自己一個人好好地、安安靜靜地吃一頓飯。沒有任何東西打擾,就是一段只有你與食物的祥和時光。
有人說食物的美味程度,是取決於跟你一起用餐的對象。跟能讓你心曠神怡的人坐在一起,再普通的粗茶淡飯也能吃得很香;相反的,就算是米其林三星的絕世美餚,也可能被不討喜的飯伴搞得索然無味。
然而,現在當我們一個人吃飯的時候,陪著一起的大多是手機或電腦,不管是在玩遊戲、看影片,甚至是繼續處理做不完的工作,總是會有事情確保我們不會「浪費」這段時間。
小時候這樣做肯定會被家裡人斥責,說這樣會「消化不良」,雖然並無其事,不過「好好吃一頓飯」這件事確實對我們大有好處,只是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樣。
不習慣空下腦袋吃飯?小心精神耗竭
為什麼我們獨自吃飯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找東西來「打發時間」?這其實是因為「吃飯」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太過簡單,簡單到幾乎「不用想」的程度。
就如同我們閉著眼睛都能摸到自己鼻子,或是可以一邊想事情一邊刷牙,「把食物送進嘴裡」這個動作已經在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中變成「本能」,完全依靠意識外的自動導航就能完成,沒有太多「意識」介入的空間。你可能會「知道」自己在吃什麼,或是在叉揀舀時知道要刻意避開某些食物,但是你不需要監控每個動作,通常只需要「啊,我不要吃那個」身體就自發完成整個流程、把你要的東西送進嘴裡。
也因為吃東西用不著特地去思考,我們的大腦就暫時「空」下來,沒有事做。
對於習慣讓大腦不斷處理資訊、保持運轉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無所事事反而會引發類似戒斷症狀的不適應,令人下意識地想找事情做。然而不管是使用 3C 產品或是邊吃邊處理工作,這樣透過外在刺激讓意識維持忙碌的作法,其實正是讓我們越來越容易精神耗竭的元兇。
問題的癥結點,就在於吃飯時讓腦袋「放空」其實是有意義的。
當我們在說「注意力」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往往會是「注意到外界」的某樣事物,例如進行到一半的工作、正在台上講課的老師,或甚至是某隻從你眼角餘光走過的貓。這些「對外」(outward) 的注意力是我們熟悉的日常認知功能,幫助我們每天順利與外界互動、完成工作,同時也是大腦額葉皮質正常運轉的證明。
但是我們其實還有另一種注意力,那就是「對內」(inward) 的注意力,讓我們能夠掌握身體當下的各種生理以及情緒反應。
你累了嗎?累到「以為自己不累」?
如果說對外的注意力是平常用電腦時打開的各種程式與網頁,專門讓我們處理外來業務的工具,對內的注意力就是系統管理員,用來掌握自己的運轉狀況以及安全警訊。對外與對內的注意力技術上來說是併行的,但是我們大腦分配的心理能量卻會依據當下情境而有所偏頗,特別是在網路世代每天海量的資訊狂潮中,對內注意力的配比自然會越來越低。
也因此,像吃飯、洗澡、走路甚至是搭車通勤這些難得的「發呆」時間,其實就是在回收對外注意力,給大腦重新開機、釋放記憶體的機會。
這時還用其他工作去填滿好不容易出現的空檔,不只會讓大腦無法良好休息,連「疲累的訊號」都接收不到。我們大多都有過忙了一整天後,忽然在某個時刻意識到「自己其實很餓/很累」、「這裡痛那裡痛」,或是回家一碰到沙發就「連一根手指頭都動不了」的軟爛。
這些都不是突如其來的負面狀態(又不是踩到陷阱),而是整天不斷累積、卻因為注意力不曾回收而持續被忽略的「疲勞警報」一次湧現。
這個「以為自己不累」的錯覺會讓我們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操過頭,使得身體長期處在沒有得到充分休息的勞累狀態,最終導致可怕的精神疲乏與各種心理、生理健康問題。
為什麼(正常)工作會安排 1 到 1.5 小時的午休?就是要把「1 天工作 8 小時」切成「早上工作 4 小時」跟「下午工作 4 小時」,讓你有機會在中間稍微回點血、不要過度耗損珍貴的體力。當然我知道許多工作場所沒有這麼友善,但至少這個制度的原意是這樣。
我知道有些人這時會想說:「可是事情就只差一點點了,我 ㄍㄧㄥ 一下再去休息不行嗎?」如果你剩下的工作只是一些機械式、重複性高的工作,那確實是無傷大雅;但要是你需要動腦,這樣的「再ㄍㄧㄥ一下」反而是在自找麻煩。
放空時刻給靈感與創意空間
你或許聽過所謂的「浴中哲思」(shower thoughts),就是那個讓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突然大叫「Eureka!」(我知道了)然後開始當眾裸奔的東西(咦)。
這並不是因為洗澡水有什麼神奇的魔力,而是因為在這個「放空」的時刻,我們開始回收過度集中在特定事物上的注意力,讓緊繃的神經得以紓緩、釋放出被佔用的記憶體。持續投放對外注意力給同一件事,雖然能讓人「集中」,把所有心理能量都用在處理工作上;這同時也會限縮視野,使我們逐漸喪失「觸類旁通」的聯想能力。
說得直白一點,我們就像是被套上眼罩的賽馬,除了眼前的目標與腳下的道路之外什麼都看不到。
但是這樣的專注其實是與所謂的「創意」或「靈感」背道而馳,因為當我們只看得見框架內的事物,自然也就喪失了「跳出框架」的能力。只有把那些被佔用的記憶體放出來,我們才會重新跟工作以外的世界接上線,讓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刺激出新的創意。
很多人在工作卡關時會想「出去走走」、「去抽根菸」、「去喝杯水」,這些小歇行為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專心休息」。如果你在休息時還掛念著工作,那只是把過度狹隘的注意力延續下去,消耗了時間卻又沒有讓大腦重新開機的效果。
前陣子很風行的「番茄鐘工作法」其實就是運用了類似的原理,除了有專心工作的時段,也有設定特定的休息時間。透過有規律的專注與休息,讓大腦不會陷入過度緊繃的狀態,保持認知上的彈性。
而越是緊繃、越是被限縮的注意力,往往會需要更長的放空期才能舒緩。這也是為什麼每天工作結束後的「晚餐」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的放空會是很明確的「休息」訊號,把佔用記憶體的分頁通通 Alt+F4(關閉所有程式)掉,還給自己一個清爽的大腦。
專心一個人吃頓飯,讓大腦好好喘息
雖然說跟朋友一起聚餐小酌也可能有同樣的效果,但就現代人的互動模式,這種餐敘也很容易就變成另一種認知勞動的場合,大家聽一個人吐苦水聽著聽著就開始關心對方、想對策。這些社交活動雖然有它的好處,但如果你是真的想好好休息,還是學著跟自己一起吃飯吧。
因為這時候你不需要思考別的東西,只要「專心吃飯」就好。
去認真咀嚼、體會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並且感受它們進到你身體後化做養分的滋補。記得同時把注意力從外界拉回到自己體內,去審視這段時間自己的身心狀況。當注意力的焦點被拉回體內,很多你以為感受不到的小細節自然會出現在意識之海等著被捕捉。
有沒有地方不舒服?有沒有特別讓你煩悶的事?剛剛如果遇到爛人搞事,現在心情平復了嗎?
就算不是午餐或晚餐,你也可以給自己安排點心時間,讓大腦有「暫停」的機會。多花點時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給吃飯時間它應得的尊重 (?),或許你就會是下一個大叫「Eureka!」的人呢。
不過現在裸奔是會被警察逮捕的,記得要穿衣服啊(?)
參考資料
- Cirillo, F. (2006). The pomodoro technique (the pomodoro). Agile Processe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54(2), 35.
- Farb, N. A., Segal, Z. V., & Anderson, A. K. (2013). Attentional modulation of primary interoceptive and exteroceptive cortices. Cerebral cortex, 23(1), 114-126.
- Khalsa, S. S., Adolphs, R., Cameron, O. G., Critchley, H. D., Davenport, P. W., Feinstein, J. S., … & Zucker, N. (2018). Interoception and mental health: a roadmap. 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3(6), 501-513.
- Sze, J. A., Gyurak, A., Yuan, J. W., & Levenson, R. W. (2010). Coherence betwee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physiology: does body awareness training have an impact?. Emotion, 10(6),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