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馬爾他巨石文化遺址——哈扎伊姆神殿│環球科學札記(26)

張之傑_96
・2021/05/12 ・203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 作者 / 張之傑

五月二十四日,約清晨七時許停靠馬爾他首府法勒他,從舷窗向外望,街市城堡就在眼前。這不是個不起眼的小城啊!

從馬爾他城牆望向建於 16 世紀的堡壘。圖/作者攝

談起馬爾他,就不能不談成立於十字軍東征期間的聖若望(約翰)騎士團。十字軍一度收復聖地耶路撒冷,聖若望騎士團於此時由八個國家的貴公子組成,其任務是保護由海路前往聖地朝聖者的安全。耶路撒冷失守後,騎士團移至愛琴海的羅得島。

西元一五二三年,聖若望騎士團從羅得島移往馬爾他,故又稱馬爾他騎士團。一五三○年,西班牙以每年一隻獵鷹的象徵性代價,將馬爾他租借給騎士團。一五六五年,騎士團擊退鄂圖曼土耳其,阻止其向西歐拓展,成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當時騎士團的將領叫作法勒他(Jean Parisot de Valette),這是首府法勒他城市名的由來。

西元一七九八年,拿破崙占領馬爾他,逐出騎士團。騎士團成為總部設在羅馬的特殊政治實體。一八○○年,英國占領馬爾他,一八一四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一九六四年獨立,奉英國女王為元首,成為大英國協一員。一九七四年,脫離大英國協,成為共和國,並成為永久中立國。馬爾他沒有軍隊,只有兩千名雇傭的警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政治上歷經更迭,如今法勒他仍有騎士團的機構,飄揚著騎士團的旗幟。不過騎士團已成為以醫療救助為主的團體。騎士團和各國上層的深厚關係,以及所繼承的財產和投資的生息,加上與教廷的特殊關係,使得騎士團成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NGO)。

話題回到十六世紀。一五六五年鄂圖曼土耳其入侵,鏖戰四個月,原有市鎮已毀損不堪,教皇派出曾為米開朗基羅助手的御用建築師拉帕勒里(Francesco Laparelli),為馬爾他設計防禦性城堡。這位建築師到了馬爾他,找到一位當地建築師卡薩爾(Girolamo Cassar)作助手,師徒二人共同締造了法勒他的規模。

法勒他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整座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除了建於十六世紀的城堡和古建築,大概還和他的格局有關。一言以蔽之,法勒他是座小城,但氣勢上卻像座大城。放眼全世界,恐怕沒有一個萬把人的小城,具有如此的大氣和貴氣。騎士團的特殊背景,造就了法勒他的 unique!

法勒他位於馬爾他北岸的一個小半島上。我們先到馬爾他南岸參觀海岸景觀藍洞(Blue Grotto),和世界文化遺產史前巨石文明哈扎伊姆(Hagar Qim)神殿。九點十五分到達海岸,從一處觀景台俯瞰,只見水色澄碧,海蝕洞及其附近水色透明,淺水處的礁石有如點點珠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爾他南岸的海蝕洞藍洞,因為藻類的關係,顯現藍色、綠色,甚至紫色等顏色。圖/作者攝

在觀景台停留十五分鐘,就前往附近的哈扎伊姆神殿。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哈札伊姆神殿與島上另四處巨石文化遺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先進入簡報室觀看七分鐘 3D 視頻,說明巨石可能是怎麼搭建的,以及可能的功能等等。看完視頻,就進入神殿參觀。神殿有四座,多已損毀、坍塌,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即主殿,用帳篷蓋住,以免風雨侵蝕。

我們在神殿停留一個小時。哈扎伊姆神殿由主殿和一旁的三所附屬巨石建築構成。主殿建於西元前三六○○年至三二○○年,較英國巨石陣早,也較最古老的金字塔早,是世間現存最古老的巨石文化遺址。神殿的巨石最重的超過二十公噸,高逾六公尺。有組織的社會,才能以巨石建造神殿,可見當時已有相當健全的社會組織。我在很年輕時就知道馬爾他的史前巨石文明遺跡,沒想到親眼看到了、親手摸到了。

哈扎伊姆神殿用帳篷蓋住,以免風雨侵蝕。圖為其外觀。圖/作者攝

世界各地的巨石文化通常和太陽崇拜有關,亦即具有宗教意義,也有天文觀測意義。其實兩者相輔相成,宗教儀式得配合季節變化啊。以最為人知、最多人研究的英格蘭南部薩爾斯平原的巨石陣來說,它既是宗教儀式場所,也是座古天文台,用來觀測天象和曆法。

哈札伊姆神殿是座有門、有窗、有牆的神殿,並非像英國巨石陣般,僅僅是由巨石柱撐起的環狀結構。它可能以作為宗教用途為主,天文觀測為次。它的正面,有三重石撐起的門,進入後,還有幾座門,和若干大小不一的空間。其中一處是個近乎圓形的小空間,靠近巨石牆的底部處有個小圓洞,對面有幾塊立石,據說是用來觀測夏至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哈扎伊姆神殿內部一景。圖/作者攝

當夏季某日清晨,陽光從圓洞直射對面的立石時,就表示這天是夏至。我們參觀時有一束陽光從圓洞斜著射入,這時已是十時許,且並非夏至,陽光並未投影在立石上。先民為什麼那麼重視測定夏至(或冬至)?兩個夏至(或冬至)之間,就是一個回歸年,也就是三百六十五天,這是曆法的重要基礎。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地中海飲食——地中海各國的特色餐食│環球科學札記(23)
張之傑_96
・2021/04/21 ・190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55 ・五年級

  • 文/張之傑

地中海飲食源自希臘、義大利南部、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周邊地區。二○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之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地中海飲食以希臘和南義飲食為代表,其特色是以天然穀物、豆類、大量當季蔬果,搭配適量的魚、蛋、家禽、起司和少量紅肉及紅酒,橄欖油為主要油脂來源。

地中海飲食以全麥麵包、時令蔬果、豆類,搭配雞、魚等海鮮;偶而吃豬肉、牛肉;油脂只用橄欖油;另飲少量紅酒。G.steph.rocke攝。圖/wikipedia

我們的環球之旅,在希臘的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停靠兩天。第一天(五月二十日)參觀雅典衛城,第二天參觀柯林斯運河、埃皮達魯斯古劇場和小鎮納夫普利翁。雅典衛城我們十六年前去過,這次沒有參團,自行搭地鐵在雅典繞了一下,過午一時前趕回船上吃午餐,沒吃到所謂的地中海飲食。

第二天就吃到了。這天十二點二十五分離開埃皮達魯斯劇場遺跡,經過一段窄得只能容得一輛遊覽車的山路,最後司機在一個岔路口停住,導遊下車端詳一會兒,才決定向右,看來她已許久沒來過了。我們來到一處希臘村莊,在一家類似大陸農家樂的餐廳享用午餐,吃了一頓庶民版的地中海飲食。

這家餐廳用輕鋼架搭成,沒什麼裝潢,我們坐在室外的棚子裡,頂上攀滿葡萄藤,曬不到太陽,但因光線明亮,我並沒摘下太陽眼鏡。這一餐的主菜是烤雞和烤馬鈴薯,每人一份。豆子濃湯每人一盤,生菜沙拉四人一玻璃盆,麵包四人一籃。我特別喜歡這家餐廳的麵包,我們那桌只有我吃了三塊。那盤烤雞,是一整塊雞胸肉。吃下麵包、烤雞胸肉、生菜沙拉、豆子濃湯和一個橘子,那些烤馬鈴薯已無能為力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埃皮達魯斯在希臘半島東南端,參觀過古劇場,在一家農村餐廳午餐,大夥正在吃豆子濃湯。作者攝

五月二十三日,和平號停靠義大利的西西里第二大城卡塔尼亞港。一早就搭上遊覽車前往世界文化遺產卡薩爾古羅馬別墅遺跡。十二點四十,到附近的一家鄉間餐廳吃自助餐,窗外就是田園。桌上已擺著用籃子裝的麵包,和用大玻璃瓶裝的飲水。餐檯上有好幾種起司、魚、雞肉、醃橄欖等等,或許大家都餓了,每人都拿了一大盤,還拿了草莓、杏子、李子、橘子等水果。導遊說,燉豆子和海鮮番紅花焗飯還沒上呢!這餐可說是標準版的地中海飲食。

五月二十四日,停靠馬爾他首府法勒他。馬爾他面積三一六平方公里(約為香港的三分之一),人口四十七點五萬人,卻有八處世界文化遺產,以單位面積來說居世界之冠。我們參觀過哈札伊姆神殿史前巨石文明,驅車到五星級的腓尼基飯店午餐。途中導遊說,今天的午餐是自助餐,有他處不容易吃到的兔子肉。歐洲各國貴族熱衷狩獵,馬爾他原為馬爾他騎士團的根據地,因而留下吃兔肉的傳統。

約十二時,來到腓尼基飯店。這家飯店的正面,像座羅馬式建築的博物館。餐廳高大軒敞,自助餐菜色豐富。大家期待的兔子肉,竟是鮮紅的生肉,看起來像是牛肉,由服務生當場切成薄片。味道嘛,我不吃生肉,取了很小很小的一小片,沒嚼就一口吞下,實在說不出所以然。內人說很嫩,有點鮮甜。

或許大家都餓了,食物又吸引人。擺食物的桌子很長,總共有數十種。我們這群人吃相不大好看,每道菜只取一點點,就可裝滿一大盤。有人麵包和菜一盤,水果一盤,甜點一盤,還有飲料和雞尾酒,堆了一大堆。在這充滿貴氣的餐廳,服務生大概很少見過我們這樣的餓殍吧。這餐可說是豪華版的地中海飲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月二十七日,我們停靠西班牙南部的莫特里爾。這天的行程上午造訪有白色小鎮之稱的弗里希利亞納,和內爾哈石灰岩洞窟。中午在洞窟入口處的餐廳吃自助餐。雖說是自助餐,其實只有水果、麵包可以自己取,菜餚仍由工作人員根據你所指的打給你。我們坐在靠窗處,從窗口就可遠眺海景。這一餐有海鮮濃湯、炸花枝、炸雞排、番茄冷湯、魚等,還有鮮奶米布丁等,只有甜點有點特色。這餐可說是普及版的地中海飲食。

其實,和平號上的早餐和午餐,就是地中海飲食。日本人喜歡吃生菜沙拉,以午餐為例,每天有八盆,每天都出現的有高麗菜、番茄、蘿蔔、胡蘿蔔、彩椒、大黃瓜、萵苣和海帶芽,偶而還有芝麻葉、大白菜等葉類蔬菜,另有用橄欖油調製的沙拉醬。每天有一種水果,如甜橙、香蕉、西瓜、葡萄、奇異果、草莓等。熟食區有八個鍋,每天都有什錦燴蔬菜、豬肉、雞肉、魚等,沒有一種油膩。最常吃的魚是鯖魚、秋刀魚和鮭魚,偶而有竹夾魚。食材和地中海飲食基本一致,堪稱家常版的地中海飲食。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劃破黑暗時代,十字軍東征為歐洲文明傳遞知識聖火│《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十)
張瑞棋_96
・2020/04/27 ・212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前在《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六)提及,羅馬帝國分裂後,希臘典籍原本早已損毀甚鉅。日耳曼蠻族接管歐洲後,又因為教會強力鉗制學術思想,而進入黑暗時代。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十字軍得以帶回君士坦丁堡保存的許多希臘著作,以及伊斯蘭地區的阿拉伯書籍?十字軍東征促成了經濟趨向繁榮外,對於歐洲文明又形成了什麼樣的重大影響?

本文為系列文章,上一篇請見:西方第一座水力天文鐘——給你聲光饗宴的城堡天文鐘│《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九)

一封來自拜占庭皇帝的求援信,間接促成歐洲貿易、文化再次興盛?!

1095 年三月,拜占庭帝國的特使千里迢迢來到羅馬,向教宗烏爾班二世 (Pope Urban II) 遞交一封拜占庭皇帝的親筆信函。烏爾班二世打開一看,竟然是封求援的信。原來塞爾柱土耳其人 (Seljuk Turks) 近年來攻城略地,不但取代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新霸主,也強佔拜占庭帝國大半國土。如今更逼近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已經岌岌可危。

其實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會交惡已久;四十一年前,雙方還鬧到互不承認,而分裂成東正教與天主教至今。因此對於烏爾班二世而言,這或許是讓君士坦丁堡教會向羅馬臣服的大好機會。更何況唇亡齒寒,塞爾柱帝國如果滅了拜占庭帝國,再來就直接威脅到西方基督教徒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他同年七月返回家鄉法國後,便四處演說,鼓吹民眾加入遠征軍,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不過群眾並未馬上響應,直到十一月底,烏爾班二世在克列芒 (Clermont) 向廣場群眾發表演說,宣稱為聖戰犧牲者可以洗清生前罪孽,進入天堂,才引發熱烈響應,而開啟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烏爾班二世在克列芒 (Clermont) 市場向群眾發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演說。圖\wikipedia

第一批率先出發的十字軍,其實是一般平民組成的「烏合之眾」,隨後才由貴族各自帶領正規軍遠征。出乎意料地,十字軍竟一路過關斬將,成功於 1099 年中攻下耶路撒冷,在此建立基督教的耶路撒冷王國。

奇怪,伊斯蘭大軍不是驍勇善戰,勢如破竹地快把拜占庭帝國滅了嗎?怎麼會輸給歐洲倉促組成的雜牌軍?這是因為塞爾柱帝國的蘇丹王突然遭人暗殺,各派人馬為爭奪權位而互相廝殺,帝國因此分崩離析,才讓十字軍有機可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十二世紀下半葉,庫德人薩拉丁 (Saladin) 建立的埃宥比王朝 (Ayyubid dynasty) 又一統伊斯蘭世界後,便再奪回耶路撒冷。之後歐洲又多次派十字軍東征,雙方不斷交鋒,互有勝負,直到十三世紀末,歐洲民眾對聖戰已失去熱情,歷時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終於告一段落。

薩拉丁 (Saladin) 建立埃宥比王朝 (Ayyubid dynasty) ,並率兵一統伊斯蘭世界,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圖\wikipedia

歐洲民眾之所以不再熱衷於聖戰,經濟越來越繁榮是一個很大的因素。由於歐洲在九世紀至十三世紀之間,進入「中世紀溫暖期」,溫暖的氣候有利於植物生長,可耕種的土地也大幅增加,糧食與畜牧的產量隨之提升,得以供養更多人口,促進社會繁榮。

到了十三世紀,歐洲地區的人口與經濟便開始快速成長。而當初參與十字軍東征的民眾,主要都是社會底層的窮困階級。他們原本就基於:「反正沒甚麼好損失的,不如賭一把」的心態加入十字軍,如今歐洲內部有那麼多謀生、致富的機會,也就沒必要冒死遠赴戰場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字軍東征雖然到頭來也沒收復多少領土,卻也不是徒勞無功。因為遠征所需的武器配備、後勤支援,原本就會促進各項生產與商業貿易,所以對歐洲的經濟成長也助了一臂之力。不過更重要的是,歐洲文明因此才得以邁向光明。

十字軍東征撒種典籍,歐洲知識文明再次萌芽

之前提到,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後,歐洲地區的希臘典籍原本就已經銷聲匿跡。日耳曼蠻族接管歐洲後,又因為教會強力鉗制學術思想,而進入黑暗時代。如今因為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堡保存的許多希臘著作,以及伊斯蘭地區的阿拉伯書籍,才終於被十字軍帶回歐洲。

十字軍東征在歷史意義上,很多人會解讀為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宗教之戰,但實際上其背後為歐洲帶來的經濟效益及文明之大。圖\wikipedia

而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前,歐洲西部幾個基督教王國也展開「收復失地運動」,進攻伊比利半島上的伊斯蘭王國,也在西班牙與北非的阿拉伯圖書館發現大量文獻典籍。於是自十二世紀開始,這些典籍陸續被翻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出版,基督教世界的學者們才終於一睹這批無價的知識寶藏。例如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學者的著作,以及代數、三角學與阿拉伯數字這些數學觀念,都是此時才被引介到基督教世界,成為歐洲啟蒙的種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還得有適當的條件,種子才能萌芽。隨著歐洲社會步向繁榮,經濟活動愈來愈頻繁,各種文件記錄也大幅增加,例如人員、財產、土地都要造冊存檔,還有交易紀錄、商業合約、法院訴訟等等也都需要大量能讀能寫的人。因為社會需才孔急,教會於是主動要求各地教堂開辦學校,使得歐洲的識字人口在十三世紀大幅增加,知識的傳播才逐漸在歐洲遍地開花——這其中,也包括了希臘學者與伊斯蘭學者所奠基的齒輪技術。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955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