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Dr.9.81|畢業於 University of Montana 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 ,專長於人體動作物理學,試著以重力(gravity of earth = 9.81) 解釋一切抗重力的動作。
翹二郎腿很傷脊椎,還會導致骨盆歪斜和椎間盤突出,這是真的或是聳人聽聞?若傷害這麼大,為什麼人總是克制不了翹腳的衝動?甚至沒翹腳就會不知如何聊天,渾身不自在?以下將從心理學至醫學角度依序解開以上謎題。
總是忍不住翹腳?小動作揭社交秘密
心理學與腦科學教授蘇珊‧懷特柏内(Susan Whitbourne)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我們處於不安、焦慮時,通常會反射性地將一腳跨放至另一腳上。當上方腳的方向背離對方時,這個姿勢會使身體與外在環境形成一個屏障,將自己保護著,表示正陷入不安的情緒中,而這樣的反射動作是出自於本能1。
除要保護自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前探員,同時也是非言語溝通的專家喬‧納瓦羅(Joe Navarro),在他的書中《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中譯:《FBI教你讀心術》),更分析如何從翹腳方向判斷對話進行是否順利。
回想一下,當談話氣氛尷尬或緊繃時,是否下意識開始翹腳,且通常是遠離對方的翹腳方式,這動作便洩漏想要逃跑的渴望;相反地,當上方腳的方向朝向對方,且身體略傾向他,通常顯示雙方談話是愉快、融洽的2。
納瓦羅更透露,利用模仿,即和對方做相同的動作與姿勢,會讓對方感受到認同感,這是人際間最有利的表現。所以說,下次在談案子或是約會時,不妨試試這招,讓對方不知不覺中對你留下好感。
翹腳是「腰椎殺手」?解密下背痛真實主因
若在 GOOGLE 搜尋翹腳,幾乎所有結果都警告翹腳會危害健康,導致下背痛、椎間盤突出、骨盆歪斜、脊椎側彎等等,甚至還出現「腰椎殺手」、「殺手級坐姿」等驚悚關鍵字,內文也不外乎警告大家想要保持脊椎健康,千萬別翹腳,但是真的嗎?
腰痠背痛是不少辦公室族群的共同毛病,主因便是久坐容易導致脊椎向前彎曲。在一般建議的姿勢下,腰椎會有一個向前凹的弧度。但當脊椎向前彎曲,腰椎反而會往後凸,這樣的姿勢會使下背部的肌肉受到拉扯,久而久之肌肉會漸漸疲乏,喪失應有的彈性與張力,就出現腰痠背痛這常見的毛病3。
當腰椎並非處於「向前凹」的標準姿勢時,椎間盤受到的壓力便會大幅增加。如果長久下來椎間盤內的膠狀物質有可能無法再承受巨大壓力,像破掉的水球向後溢出,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椎間盤突出(disc protrusion)。臨床上的症狀包含下背疼痛、腳麻等感覺異常,甚至還會有無力感。
那翹腳會造成下背痛、椎間盤突出嗎?
在 2016年有篇系統性研究中5,用最縝密、最高的標準探討了所有下背痛與椎間盤突出的危險因子,裡面卻完全沒提及翹腳。
為什麼?因為下背痛、椎間盤與翹不翹腳無關,最根本原因是來自腰椎長時間處於前彎的姿勢,進而造成肌肉過度緊繃、椎間盤壓力過大。
其實重點在於,腰椎究竟在哪種姿勢下會讓腰椎弧度後凸,導致椎間盤壓力大。若翹腳能保持重心向前,維持好腰椎應有的「向前凹」曲度,反而能讓下背處在最舒服的狀態,不容易引起下背痛、椎間盤突出;反而坐太軟、椅面過深、缺乏適當椅背支撐的椅子,才會使得腰椎弧度越差,造成下背痛、椎間盤突出。
那翹腳到底會怎麼樣?
理論上來說,翹腳是將一腳跨上另一腳,骨盆與脊椎需要配合做出旋轉的動作,且翹腳坐著時,身體重心會偏向下方腳的那一側臀部,兩側邊的受力不平衡。若是長久保持翹著同一腳的姿勢,確實有很大的機率使骨盆位置歪斜、左右兩側的肌肉長短不一致、脊椎與骨盆的關節活動度不對稱,甚至演變功能性長短腳等問題。但請注意,這是以長久保持翹著同一腳的姿勢為前提下的理論。
只要提醒自己兩腳輪流翹,並且同一姿勢不要維持超過 20 分鐘,並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骨盆歪斜、功能性長短腳、下背肌肉與腰椎受力不均的問題。至於下背痛、椎間盤突出,若能夠維持腰椎的自然弧度,便能夠降低發生的可能性。
善用適當的用力方式,翹腳並不會真的害了你,可別放棄這個來自我們潛意識的本能反射,畢竟透過翹腳,或許能夠讓對方喜歡上跟你聊天!
參考資料
-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2012). The Ultimate Guide to Body Language. Psychology Today
- Joe Navarro. (2014). 9 Truths Exposing a Myth About Body Language. Psychology Today
- Drzaƚ-Grabiec, J., Truszczyn´ ska, A., Fabjan´ ska, M., Trzaskoma, Z. (2016). Changes of the body posture parameters in the standing versus relaxed sitting andcorrected sitting position. J. Back Musculos. Rehabil. 29 (2), 211–217
- Rohlmann, A., Burra, N. K., Zander, T., & Bergmann, G. (2007).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bilateral posterior dynamic and rigid fixation devices on the loads in the lumbar spine: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European Spine Journal, 16(8), 1223-1231.
- Huang, W., Han, Z., Liu, J., Yu, L., & Yu, X. (2016).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95(2).
- 責任編輯/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