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只有尷尬或者害羞的時候會臉紅嗎?

陸子鈞
・2012/06/09 ・390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SR值 509 ・六年級

邀心儀的對象看電影或者上台演講會讓你臉紅嗎?科學家發現更多會提高體溫的社交時機。

研究團隊找來23位女性受測者,問一些中性,關於她們自己的基本資料,並用熱影像記錄臉部體溫(如圖)。所有的提問中,受測者的臉部溫度平均都提高了0.1°C。當研究人員佯稱要測量皮膚溫度,用儀器碰觸受測者的臉部或胸部時,臉部溫度提高了0.4°C!這大約是當人們感到尷尬或有情緒引發時提高的溫度,但在這次研究中,受測者並不帶情緒。

此外,當受測者接觸的是男性研究員,提高的體溫會比接觸女性研究員時還高上許多。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是首次發現即使人們不是經歷非常強烈的情緒,也會提高體溫。這項研究或許能應用開發新的測謊技術,即使撒點無傷大雅的小謊,體溫仍會提高。

資料來源:ScienceShot: Hot in the Face [29 May 2012]

文章難易度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人何必說謊?用心理學實驗揭穿說謊的秘密
海苔熊
・2020/04/24 ・195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88 ・五年級

這幾天,海軍敦睦艦隊染疫引起了軒然大波。不過,網路上大家的討論重點卻不只是「防疫漏洞」,而是懷疑:國軍「又」說謊了。有人認為擠牙膏式的回應,讓民眾難以相信軍方說詞;也有人臆測長官把責任推給下屬……而不論大家的猜測為何,似乎都對於「說謊」這件事情,感到生氣。

只是,我們不是鍵盤柯南,調查跟檢疫也都應該交由專業人士執行。所以,這篇文章不會討論案件真相,而是想帶大家看看,要怎麼做,會讓人願意誠實呢?

故事比比看!哪種內容讓人誠實?

心理學家曾經找一群小孩子分成四個組1,讓他們閱讀不同的童話故事,這些故事有《龜兔賽跑》、《狼來了》(放羊的孩子)、《小木偶皮諾丘》還有「華盛頓與櫻桃樹」,猜猜看,哪一組的小孩在讀完故事之後,會變得比較誠實?

答案是「華盛頓與櫻桃樹」,你,猜對了嗎?

華盛頓的爸爸會原諒他,真的不是因為他手上有斧頭嗎(大誤)圖/wikimedia commons

為什麼這個故事會讓人變得誠實呢?研究者認為,因為《龜兔賽跑》是跟說謊無關的故事、而《狼來了》跟《皮諾丘》兩個故事則是在說明「如果說謊會有什麼處罰」,小孩子並不知道「如果誠實會有什麼好處」。反觀「華盛頓與櫻桃樹」就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如果你誠實,就不會被處罰,還會被爸爸接納」(雖然我一度認為爸爸沒有處罰華盛頓是因為他手上還拿著斧頭 XD)。

實驗者後續做了第二個實驗,也驗證了這個假設。

聽完各故事後,孩子誠實坦承偷看行為的比例,星號代表顯著差異。第一部分實驗講述了經典的華盛頓故事,第二部分則講述了負面的華盛頓故事。圖/翻譯自實驗圖片

光是閱讀故事,也可能改變行為

從上面這個實驗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光是閱讀一個故事,就有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表現。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使用故事促發 (Story priming) 2 的技術來調整實驗參與者的態度。例如:講述同一個新聞時,用比較正面的口吻或比較負面的口吻來說,兩組的參與者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不過,這些談的都比較是「意識」層次,而意識也是目前心理學測量的極限,關於潛意識或是下意識的測量,科學心理學還正在努力當中。

心理學是一門了解人類心理歷程和行為態度情感的學問,科學只是其中一種接近的路線。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或許我們可以用比較不科學的方法,來接近我們所未知的「潛意識」,而榮格心理學的角度,就是嘗試用「隱喻」和「象徵」的方法,來找到我們和這些古老智慧之間的關聯。

如果你對於這系列的故事解析方式有興趣,歡迎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天氣之子》心理學解析:你願意拿什麼,來換取心中的雨停?解析《你的名字》:在另一個世界,你會和誰遇見?,或者是看看我們可能性調查署2 的影片:

鼓勵誠實代替處罰說謊,讓我們的心在一起

用廣泛一點的觀點來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旅程的英雄。在旅途當中,我們可能像小木偶一樣說謊、可能像放羊的孩子一樣後悔、也可能像小紅帽一樣,進入了可怕的森林,像白雪公主一樣,畏懼著某些後母的追殺,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像魔鏡一樣,可以「不畏生死」地說出實話,畢竟有些時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還有想要保護的人、還有更在乎的事情。

人生很難,誠實更難。但我的想法是,在防疫期間,重要的不只是誰有沒有說謊、說謊的原因是什麼,而是我們是否能夠學會這次的教訓,避免下一次再度遇上大野狼、避免可能的隱匿。

面對病毒這隻巨大的惡龍,我們都是屠龍的騎士,組隊進入森林,現在有隊員中毒了,我覺得我們該做的並不是責罵他們「為什麼不小心中毒、為什麼沒有說實話?」,這樣一種「我-他們」區隔(us-them divide)只會讓他們更退縮、跟隊伍的距離更遠3;我們真的該做的,是像華盛頓的爸爸一樣,用鼓勵誠實來代替處罰說謊,如此一來,雖然我們為了防疫,身體距離很遠;但因為我們擁有共同屠龍的堅信,就算經歷顛沛流離,心的距離,依然繫在一起。

別拋棄任何夥伴啊!圖/陳克弦 @flickr

參考文獻

  1. Lee, K., Talwar, V., McCarthy, A., Ross, I., Evans, A., & Arruda, C. (2014). Can classic moral stories promote honesty in childr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8), 1630-1636.
  2. 如,Miller, J. M., & Krosnick, J. A. (1996). News media impact on the ingredients of presidential evaluations: A program of research on the priming hypothesis. Political persuasion and attitude change, 79-100.
  3.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W. G. Austin &S. Worchel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33–47). Monterey, CA:Brooks/Cole.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深圳追蹤武漢肺炎:小朋友感染的風險和大人一樣高,及早發現隔離能有效防疫
寒波_96
・2020/03/13 ・412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80 ・九年級

武漢在 2019 年 12 月出現第一起病例後,前所未見的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席捲世界,如今感染已超過 12 萬人。了解這種全新傳染病的各種特徵,對於防疫非常重要。

過去中國的疫情由帳面上看來,未成年感染者的比例很低,年輕人似乎風險較低。然而,一項最近公佈,尚未正式發表的研究,卻指出未成年人被傳染的機率一樣高,非常值得重視。1

未成年也要防疫!圖片來源

導致本次疫情的病毒,被國際病毒研究學會命名為 SARS-CoV-2,彰顯它與另一種冠狀病毒 SARS 的親戚關係,本文之後稱為「SARS二世」。世界衛生組織(WHO)稱呼此疾病為 COVID-19,翻譯為中文應當是「一九冠狀病毒疾病」。現有的常見稱呼「新冠肺炎」與「武漢肺炎」都與 COVID-19 無關;新冠肺炎之名來自中國自創的稱呼(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而武漢肺炎則命名自疾病起始發源地武漢。

社區感染×積極防疫,追蹤深圳的接觸與傳播

智人仍在摸索 SARS二世的傳播能力與症狀,尤其是沒有症狀的感染者及其傳播能力,現階段這方面所知最少。

新研究深入調查的地點是深圳,三月以前深圳公佈的疫情算是嚴重,但是沒有到武漢般整個醫療體系崩潰的程度,病患能得到足夠的照顧,接觸者也受到嚴密的監控。深圳的疫情能視為出現大量社區感染,人為也強勢介入,阻止被傳染者再傳染給別人的狀況。

這項研究綜合許多團隊的數據,樣本來自介於 1 月 14 日到 2 月 12 日之間,總共 391 位深圳的感染者,以及與病患有過密切接觸的 1286 人。感染者中有女生 204 人、男生 187 人,平均 45 歲。到 2 月 22 日為止,有 3 人去世、225 人康復,康復時間的中位數為 32 天。

感染者年齡、嚴重程度、有無症狀、有無發燒的資訊。圖/取自 ref1

391 位感染者中,292 人為先出現症狀被發現,後續追蹤又找到 87 人,另外 12 人不明。這群人中 25 人一直沒有症狀,占 6.4%(不過論文指出和實際狀況相比,此數字一定是低估),有症狀的感染者占 93.6%。

有症狀的 336 位病患中,輕微 102 人(26.1%)、中度 254 人(65.0%)、嚴重 35 人(9.0%)。值得注意的是,有 61 人沒有發燒,占有症狀感染者的 15.6%;也就是說,

在深圳的案例中,即使不考慮尚未發病前的潛伏期,仍有超過 20% 的感染者從頭到尾都沒有發燒的症狀。

2 月前往中國考察的 WHO 特遣隊,2 月底交出的報告指出有 87.9% 病患發燒,比深圳的研究更高一截,應該是由於疫情狀況、取樣不同所致。量體溫是最普遍的防疫措施,但是深圳的狀況告訴我們,有超過 20% 的感染者無法靠量體溫偵測到。2

接觸患者後,孩童被傳染的機率一樣高

計算與確診病患至少有過一次密切接觸的人,之中有多少被傳染,可以了解病毒傳播的機率。558 位男生中有 58 人被傳染,486 位女生只有 26 人,在性別方面的差異明顯,不過目前不確定有什麼意義。

各種接觸與被傳染的資訊。圖/取自 ref1

接觸感染者後被傳染的機率,WHO 報告的數字是 1 到 5%。然而,深圳被傳染的機率更高一截,為 7.9%。最驚人的發現莫過於:

不同年齡的接觸者,被傳染的機率沒有太大差異。

以每十歲區分年齡層,深圳被傳染者中以 40 多歲的 4.9% 最低,其餘都超過 6.0%,60 多歲的 15.4% 最高。這邊最最最重要的數字是,0 到 9 歲被傳染的機率為 7.4%,10 到 19 歲為 7.1%。

將樣本拆成更小的分組後會降低統計效力,但是仍然可以由此推論,未成年與成年人被傳染的機率沒有什麼差異。未滿 20 歲的接觸者被傳染的機率超過 7%,超過 50 歲則是 9% 多,只是稍微高一些。

WHO 的報告中,未成年感染者只占全體的 2% 多,年輕人看似不容易得病。深圳的研究卻指出,年輕人在密切接觸感染者以後,不但會被感染,風險也高到不能忽視。假如此一觀察結果是疫情的常態,將影響整個防疫方向。

不同年齡的接觸者,被傳染的比例。圖/取自 ref1

接觸程度愈高,被傳染的機率也愈高。分為高中低度,高度接觸被傳染的機率為 14.8%、中度 3.0%、低度 0.4 %。低度接觸的 230 人中只有 1 人被傳染,機率非常低。而頻繁接觸,像是住在一起,是最容易傳染的狀況。由此似乎能夠推論,讓感染者自行在家隔離,仍有接觸家人的機會,不是好主意。

潛伏期多半不久,很難好

潛伏期與康復時間方面,深圳的研究和 WHO 報告差異不大。潛伏期的定義為: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經過的時間。根據 183 位資訊明確的感染者估計,潛伏期平均為 4.8 天。有 5% 病患在感染後 1.6 天內發病,95% 在 14 天內發病。超過 14 天才發病的很少,不過仍然存在。

康復時間與症狀為正相關,症狀愈嚴重,康復時間愈久。根據 228 位感染者的資訊估計,20 多歲的中位數為 27 天、50 多歲為 32 天、70 歲以上為 36 天。

感染後幾天,出現症狀的比例。圖/取自 ref1

整體而言,感染 SARS二世後潛伏期短、發病時間長。多數感染者在 6 天內出現症狀,但是到康復或死掉要耗費好幾個星期。而深圳的病例死亡率很低,符合其他地方普遍的觀察:醫療資源充足時,死亡率不高。

這點告訴我們,延緩疫情蔓延,減少感染人數相當關鍵。深圳的狀況表示:

人為介入確實能阻擋病毒的傳播。

及早發現、立刻隔離,就能有效阻擋病毒傳播

SARS二世的基本傳染數(R0)各家估計不一,不過肯定超過 1。而深圳在大量監控接觸者,一旦出現症狀立刻隔離,避免繼續人傳人之下,平均一位感染者又傳染給 0.4 人,實際傳染數為 0.4;這個數字小於 1,意謂目前狀況下,能夠阻止病毒持續傳播。

很多人混淆基本與實際傳染數,甚至某些學者也會講錯。簡單說,基本傳染數(R0)是傳播的「能力」,實際傳染數(R)是傳播的「結果」。同一次疫情中,病毒傳染的能力很可能沒什麼改變,但是傳播的結果會受到防疫措施影響。

顯而易見,短時間內病毒沒有改變,深圳的防疫措施,確實能有效減少病毒的傳播。

https://www.facebook.com/chencj/posts/2787499004664237

對無症狀的感染者了解仍然有限,不可輕忽其數量

這項研究價值非凡,卻有許多限制,如論文提到蒐集自不同團隊的資訊,一些定義可能不一樣,某些數字不用過度解讀;而掌握的資訊和實際疫情相比,肯定不夠全面,也會低估實際傳染數。另一大侷限來自於,最初 292 位感染者之前的狀況是一團空白,不清楚他們怎麼被感染。

監控接觸者,一旦發現新的感染者便立刻隔離,避免繼續傳播的策略,證實至少在小範圍內能終結疫情。深圳的案例指出,傳染機率儘管不低,卻沒有一些模型估計的那麼誇張,是好消息。但是也代表在監控並未如此嚴格,沒有及早隔離感染者的狀況下,病毒的實際傳染數勢必更高。

即使感染者一直沒有症狀,或是尚未出現症狀的潛伏期內,都已經有傳染給他人的能力。不過無症狀下的傳播能力如何、有多少人被他們傳染,至今資訊仍相當匱乏。若要徹底終結疫情,認識無症狀感染者也十分重要。可是由於檢測不足或取樣偏差,目前究竟有多少無症狀感染者,沒有人知道(這項研究中得到的數字為 6.4%,很可能為低估)。

https://www.facebook.com/chencj/posts/2798304093583728

致死少、很難好、年輕人風險一樣高

之前的文章中曾歸納 SARS二世的疾病特徵有:傳播強、致死少、很難好。由深圳的詳細追蹤研究看來,醫療資源充足下「致死少」沒有問題,但是

患者仍然「很難好」,康復時間中位數超過 30 天,意思是有一半感染者需要住院超過一個月。

許多研究與觀察都發現,若是在沒有防護,或是有防護卻有疏漏之下接觸病患,不論感染者有沒有症狀,都有機會被傳染。

不過此一研究也指出,儘管傳播強,如果能大量投入資源,監控接觸者,及早發現被感染者,隔離有病與沒病的人,可以把實際傳染數降低到 1 以下,將繼續傳染的機率壓制到 7.9%,有效阻止疫情蔓延。

https://www.facebook.com/974787865939043/photos/a.974789992605497/2821100971307714

洗你的手手!

年齡方面,之前 WHO 的大鍋炒報告中,未滿 20 歲只占所有感染者的 2% 多;而且年紀愈大的病患重症機率愈高,高齡者被視為高危險群。而年紀輕的族群,則被認為不但得病機率低,重症率也低,似乎風險不大。

可是深圳更深入的研究卻發現,不同年齡的人,被傳染的機率其實都不低。目前仍不清楚此一發現是否為常態,若真是如此,可以推論年輕族群儘管重症機率不高,被傳染的風險卻沒有比較低,如果得病,還是有相當機率會很嚴重,甚至致死。

由防疫大局看,症狀輕微的感染者往往是容易疏忽的傳染源;若要阻止疫情蔓延,不能忽視可能存在,大量症狀輕微的未成年人。在此之下,台灣延後開學,一有狀況立刻全校停課的決策,將是非常有效的防疫策略。

不管叫作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或是 COVID-19,它都是可以擊敗的對手,但是要阻擋疫情傳播,需要全民參與。看似脆弱的小朋友,並不完全是接受保護的人,假如小朋友都能避免感染,不但能保護自己,也能幫助社會中的其他人。

如卻斯特頓(Gilbert Keith Chesterton)所言:

童話不需要告訴小朋友龍存在。小朋友早就知道龍的存在。童話告訴小朋友的是:龍是可以殺死的。」

龍,是可以殺死的!圖片嵌入自 telegraph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Epidemiology and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in Shenzhen China: Analysis of 391 cases and 1,286 of their close contacts
  2. WHO 的中國考察報告 pdf〈Report of the WHO-China Joint Mission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91 篇文章 ・ 867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4
5

文字

分享

1
4
5
酒精在身體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關於酒科學的十個問與答!
PanSci_96
・2019/08/20 ・408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54 ・八年級

  • 本文與 GQ Taiwan 合作,同步刊載於 GQ 8月號 雜誌,及GQ網站;原文為《大丈夫醉後學問大》,此篇文章經泛科學編輯部微調並加上延伸閱讀。

關於人類飲酒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埃及古文明,而中國也在公元前七千年就以穀物發酵製酒。這麼長的飲酒歷史,直到最近一百年,大家才開始想到喝酒必須節制,乃至於近期因為酒駕肇事頻繁,喝酒常被污名化。喝酒真的不好嗎?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明知道可能有問題,卻還是想狂喝?今次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那些關於酒的科學吧!

source:Alexas_Fotos@pixabay

Q1  酒與人體的關係是?

當你的嘴碰到它的那一刻,酒精所觸發的化學機制邊已經開始啟動。身體會試圖將攝取到的乙醇,透過生理機制氧化、分解,並轉化為身體可以利用的型態。當你大口喝酒的時候,口腔和喉嚨會先吸收一小部分的酒精。接著透過食道流到了胃和腸道,一部分的乙醇會在這裡被直接吸收,而它的吸收速度取決於你胃裡有沒有食物;所以如果不想醉得太快,最好先吃一些下酒菜啊!

接著被吸收的酒精便會在血液裡流淌,進入肝臟的乙醇會被分解成乙醛,然後再分解成乙酸,剩下的一部分酒精會由肺和腎排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從呼吸跟尿液中測得身體酒精含量的原因。

Q2  喝酒讓人放鬆的原因?

酒精被認為是能讓神經運作減緩的鎮定劑,但為什麼有些平時嚴肅冷靜的人喝醉後會不顧形象地大聲叫囂,或一喝醉後嚎啕大哭止不住呢?

這都跟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其掌管的功能有關係,當我們剛開始喝酒,大腦第一個被抑制的剛好是位於最外側,負責理性與思考的「大腦皮質」區域。當負責壓抑感情與衝動的大腦皮質功能被減弱後,大腦內側「邊緣系統」掌管的本能與情緒就會顯現出來,平時較為緊繃、刻意保持正經的人就可能會不同程度的放飛自我。

如果繼續喝下去,就可能讓邊緣系統的記憶功能與小腦掌管的運動功能紛紛停擺,導致走路歪歪扭扭,隔天一醒來什麼也不記得。而最嚴重的情況則是一口氣喝太多酒,連掌管生命系統的腦幹都麻痺掉,引發急性酒精中毒,無法維持正常呼吸和血液循環而產生生命危險。

Q3 為何喝酒後會特別想尿尿?

喝酒後為什麼會特別容易跑廁所呢?原來是乙醇會讓腎臟內一種名為「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功能,這種物質又叫做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簡稱 ADH),大致的作用是讓腎臟盡可能抓住體內的水分。

當乙醇對抗利尿激素形成抑制作用時,腎臟組織的細管壁面就從海綿狀變成導管,幫助液體順暢流入膀胱,進而讓人產生尿意。

要特別注意的是,你只喝下一杯酒(紅酒或是其他酒),身體卻能排出該杯酒類三到四倍的水分,這也是為什麼大口飲酒後可能會有一點口乾舌燥的感覺。如果不注意補充水分,身體其他缺水的器官會偷搶大腦的水分來用,進而產生頭痛的症狀。此外,頻繁排尿的後果會讓人體內的鹽和鉀大量流失,如果鹽和鉀不足,身體也可能出現頭痛、疲倦與嘔吐等不舒服的情況。

Q4 為何人會喝醉?什麼方式醉得更快?

酒精的代謝速度跟基因以及攝取酒精的人是否經常飲酒、最近的生理狀態等原因有關。

如果持續攝取酒精,但代謝速度跟不上的話,酒精就會在血液中累積,濃度逐漸提高。不同的濃度會讓人有不一樣的生理反應,依序為:頭暈目眩但心情愉快的「微醺狀態」,言行開始逐漸失控的「喝醉狀態」,身體逐漸母湯的「爛醉狀態」,以及最後如果酒精濃度再升高的話,會有死亡的風險。

對於身體來說,酒精並不是好東西,反而是為了降低其毒性而努力分解代謝的物質,而乙醛在體內累積便會造成頭痛以及令人噁心嘔吐。所以所以,飲酒適量這句話真的不是鬧著玩的啊!

Q5  混酒為什麼容易喝醉?

說了那麼多,讓我們來推導一下「混酒」真的會讓人比較容易醉嗎?理論上,若是相同的酒精濃度的話,混酒跟都是同樣濃度的酒精在吸收代謝上應該是沒有什麼不一樣的。

但有些舉動會讓我們比較容易醉,而這可能在行為上會讓你誤以為這個混酒是有關係的。哪些狀況比較容易醉呢?像是空腹,喝酒喝得太急讓身體沒有時間去反應和代謝酒精(沒錯,就是在說喝 Shot 這樣又急又快濃度又高的喝法很容易醉 XD),以及和會刺激胃部括約肌的氣泡混著喝的時候。

2001年,英國薩里大學由 Fran Ridout 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在考量體重對酒精吸收的變數後,分別給兩組人喝香檳,A組喝的是正常的香檳,B組則是喝氣泡消失的香檳。飲用五分鐘後,A組平均每人每毫升血液裡有0.54毫克酒精,B組平均0.39毫克酒精。當40分鐘的實驗結束,A組平均是每毫升已達到0.7毫克,B組則只有0.58毫克。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科學理論能解釋這樣的現象,但普遍的說法是,氣泡會擴大酒精與消化器官的接觸面積,也會讓酒精更快進入腸道。所以下次喝香檳時,請慢慢品味就好。

Q6  為何有些人喝酒特別容易臉紅?

喝酒對身體來說就像中毒一樣,肝臟會先把乙醇分解成較毒的乙醛,再代謝成傷害力較小的乙酸,最後分解成二氧化碳與水,通過生理機制排出體外。乙醛這個物質就是造成一般人印象中「喝酒後會臉紅、頭痛、想吐」等酒精反應的原因。

肝臟內負責代謝乙醛的酵素叫做「乙醛脫氫酶」(ALDH),但有些人的乙醛脫氫酶天生有點缺陷、工作效率不佳。

科學家發現,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與中國東南地區等東亞人的乙醛脫氫酶多半帶有基因結構突變,導致這些人肝臟製造出來的解酒酵素無法完全發揮功能,因此和歐美白人相比,東亞人喝酒比較容易出現臉紅的狀況。

根據考古生物學,這種基因可以追溯到 2000 至 3000 年前住在中國東南方的百越部落身上,而台灣有高達 45% 的人就帶有古老百越部落這種容易臉紅的基因呢。

Q7  喝醉酒為何會吐真言或者讓人很想睡?

酒精能使人鎮定,除了讓人放鬆之外,其抑制大腦皮質的活動也會讓被理性所抑制的情感與本能行為顯示出來,也因此酒精能引起人的睡意。但若你以為這樣就可以睡前喝點小酒助眠的話,可能得再想一想了。雖然酒精的確能讓你比較容易入睡,不過卻會干擾整夜的睡眠品質,因為他會減少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時間,而且睡前喝越多酒這樣的情況就越明顯。

而快速動眼期被干擾的話,會讓人白天注意力容易不集中、還有更想睡覺。想喝就想喝,別再用助眠當作小酌的藉口了!

Q8  喝點小酒,外語能說得更流利?

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與利物浦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找來母語為德語且正在學荷蘭語的五十位學生做實驗。他們給一半的人喝冰開水,然後給另一半的人按照身形比例特調的伏特加,好讓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達到千分之 0.4。

飲料全喝下肚後,團隊用荷蘭語和受試者們討論「動物試驗」問題,然後把交談過程的錄音檔提供給兩位母語為荷蘭語的人士(觀察者評分)以及受試者(受試者評分)依照詞彙、發音、文法、論述能力、流利程度等細項評分。

結果出爐,雖然喝酒組並沒有自認外語表現力提升,但在觀察者評分中,喝酒組的整體分數卻明顯高於喝水組,且在發音項目上特別突出。作者推測也許是喝酒減輕了說第二外語的焦慮,反而讓口說表現變好了。

雖然本研究有很多限制,但根據實驗結果,也許先喝點小酒,對你用新學習的語言和外國朋友聊天會有幫助喔。

Q9  宿醉頭痛是怎麼回事?

你喝下第一口酒後,身體會開始啟動將酒精階段性分解的機制。當酒精抵達胃部及上側腸道後會被直接吸收,大部分的乙醇將被引至肝門靜脈,進入肝臟。在這裡,名為「乙醇脫氫酶(ADH)」的酵素負責將乙醇氧化、分解成乙醛,這個毒性較高的成分就是人們喝完酒後頭痛、噁心以及宿醉的原因,它甚至會破壞大腦中產生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與多巴胺的功能,讓我們可能對酒精上癮。

為了將乙醛代謝掉,肝臟會努力製造乙醛脫氫酶(ALDH),將乙醛再分解成毒性較低的乙酸。但每個人產生這類優質酵素的能力都不同,也就是說有人天生酒精代謝速度比較慢。

此外比起白葡萄酒,紅葡萄酒更容易誘使大腦釋出血清素,同時會抑制神經元突觸部位回收血清素,而當大腦中血清素濃度出現劇烈變化,就可能引發偏頭痛。

Q10  不同人喝醉會有不同的反應?

在暢飲幾輪之後,開始有些人顯示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行為了:本來害羞內向的人正在唱著歌、手無足蹈著,有些平常人很好的,但卻在喝做的時候露出了其混亂邪惡的一面。為什麼喝醉酒會經歷人格的轉變呢?又為何酒精能夠減緩神經活動呢?這些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也還是個謎。

而曾在期刊上發表過與酒醉過後人格有關的研究,是2015年密蘇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從美國中西部大學的大學生下手,要求他們回覆他們在喝酒前後的自身行為資料。這份研究共回收374份有效問卷,將喝酒後的性格以外向性、親和性、自律性、情緒穩定性和智力等程度,分為四種類型。

他們分別是:

  1. 海明威型:說到酒豪和文豪的交集,那其中必定有說過「它和吃飯一樣自然,而且在我看來和吃飯一樣不可缺少,因此我無法想像吃一頓飯而不喝葡萄酒或者連一杯蘋果汁或啤酒都不喝。」的海明威。
    而「海明威型」的人雖然喝醉了,但其前後卻不怎麼有人格上的變化,其組織能力也大多能夠保持。令人意外(?)的,這樣的人是在所有類型當中最廣泛的,佔了超過四成。
  2. 仙女保母型:這個名稱來自電影《歡樂滿人間》的女主角。喝完酒人變得更好的是溫和有愛心。
  3. 變身怪醫型:比例第二名的,是佔了兩成多的「海德先生型」。這組的人當酒精開始作用時,便會跟著轉變人格,不只組織能力變差,連脾氣都會變得很差。
  4. 夏曼‧可倫教授型:形容那些喝酒前人很害羞內向,卻會在喝醉之後變得外向奔放,彷彿平日帶了拘束器的他們,被酒精解開了束縛。

你和你的酒友們,又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呢?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188 篇文章 ・ 173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