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好噁!每個人竟然都會吃到自己的鼻涕?我們吞下去的究竟是什麼?——《有點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23/09/22 ・196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人都是鼻涕製造機

你一整天都在製造(以及吞下註一)鼻黏液,或稱鼻涕,每二十四小時可產生一到一.五公升(一.八到二.六品脫)。鼻涕是一種在鼻腔、口腔和喉嚨中形成的細膩黏性凝膠,主要功能是捕捉在呼吸道附近打轉的異物,例如灰塵、細菌和病毒。

你每天會吸進約八千五百公升(一萬五千品脫)的空氣,空氣中充滿細小的顆粒和微生物,可能會損害脆弱的肺部,因此鼻涕提供一道非常重要的防線。

鼻涕滲出後,這種黏稠的混合物會藉由一種奇妙的運輸系統滑到喉嚨的咽部,這種輸送方式叫做黏液纖毛清除(mucociliary clearance),接著要嘛將它吞嚥,讓它到胃裡面被強酸胃液破壞,要嘛在咳嗽或打噴嚏時將它噴出去(這很少發生)。

鼻涕滲出後,我們或許會拿衛生紙擤掉鼻涕。圖/pexels

鼻涕的組成大多是水,為什麼摸起來卻黏糊糊的?

鼻涕有 95% 是水,但濃稠如果凍的型態則是由於它2%到3%的成分來自黏液腺和黏膜細胞分泌的大型黏液素醣蛋白分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的黏蛋白由非常大的分子組成,它們相當不簡單,能形成絲縷、繩線和片狀,將水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黏糊糊、稠乎乎、交纏連結的半固體凝膠註二。鼻涕的其餘成分還有少量蛋白聚醣、脂肪、蛋白質和 DNA。

我最喜歡的運輸方式除了蠕動和循環外,就屬黏膜纖毛清除了。鼻涕會黏附吸入的髒東西,被數以百萬計的微型纖毛慢慢推向喉嚨咽部,這些毛髮狀的纖毛每秒抖動約十六次,並以每分鐘六到二十公釐(○.二到○.八英寸)的速度,熱熱鬧鬧推著鼻涕走。

鼻涕的成分除了水和黏液,還有少量蛋白聚醣、脂肪、蛋白質和 DNA。圖/pexels

儘管鼻涕的優點不少,但也為某些病毒提供安全、潮溼的避風港,如果沒有它,這些病毒會迅速死亡。

瑞士的一項研究發現,流感病毒在一張鈔票上只能存活幾小時──一旦有小小的一點鼻涕加入,它就能在這種情況下維持生命兩週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鼻涕進化成鼻屎之後

那麼,鼻涕什麼時候會化為鼻屎呢?好吧,每個小學生都知道,鼻屎比鼻涕更硬、更乾,顯然更容易用手彈出去。鼻孔附近的黏液很容易變乾,因為那裡的水分蒸發量比呼吸道其他部分大。這會使它變得太黏稠,無法被黏液纖毛清除運送,因此它會變成一團厚重的乾燥凝膠(依在下愚見,外面酥脆,裡面柔軟的最好),此時應該就是動員一隻乾淨手指進行探索的好時機了。

鼻涕因為水分流失會變成一團厚重的乾燥凝膠,此時應該就是動員一隻乾淨手指進行探索的好時機了。圖/pexels

美國威斯康辛州(Wisconsin)有一項研究發現,約 91% 的人挖鼻孔(或少只有 91% 的人承認自己挖鼻孔),而且研究對象中有個人每天會花一到二小時挖鼻孔。印度的邦加羅爾(Bangalore)有另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青少年承認自己每天挖鼻孔四次,其中 20% 的人認為自己「嚴重摳鼻成癮」,而 12% 的人說他們摳鼻子只是單純因為舒服。

這裡就碰上你一直急著想問的問題:掏挖鼻子採食黏液(rhinotillexic mucophagy)有沒有問題?

換句話說,把你的鼻屎挖出來吃掉,這樣會有危險嗎?嗯,二○○四年,奧地利的肺部病理專家弗雷德里希.畢辛格(Friedrich Bischinger)教授說,吃鼻屎對免疫系統有好處(畢竟,透過黏膜纖毛清除,你大概早就將它們吞下去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論點沒有研究佐證,但只要你的手指乾淨,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不過請小心,摳挖採礦時,不要挖得太痛快忘我而弄傷鼻子。

鼻涕小學堂

什麼鼻屎是綠色的?嗯,鼻涕通常是一種相對稀薄的透明凝膠,但人體生病時,白血球為了抵抗感染,會分泌一種稱為髓過氧化酶(Myeloperoxidase)的抗菌酵素,這會使鼻涕變得較黏稠,並且變成黃色或綠色。

註解

  1. 一天之中,你無意間就吞嚥二千次─ 約每三十秒就吞一次。
  2. 凝膠很迷人─ 它們是主要是液體,但由於交織連結成網而表現得有如固體。有趣的是,「凝膠」(gel)一詞是在十九世紀由研究膠體的蘇格蘭化學家托馬斯.格雷姆(Thomas Graham)發明,他將「明膠」(gelatine)縮寫後創造出這個詞。

——本文摘自《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2023 年 8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噗!不小心放屁了好尷尬!怎麼辦?——《有點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23/09/24 ・140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官的知覺帶給我們許多體驗

我們對自己身體生理現象感到尷尬,這種感覺的來源就在於感官知覺的運作機制:一套我們大腦與外界之間的中介工具。

最明顯的感官是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還有,你也可以感覺到疼痛、冷熱、時間(雖然不太準確)、加速、平穩、血液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本體感覺(對於四肢、肌肉的運動和位置的感受)。你能不盯著腳步爬樓梯嗎?那就是本體感覺。

我們得感官帶給我們感覺。圖/pexels

這些感官訊息全都被送到大腦:一個沉默的、謎樣器官,質感和斯帕姆午餐肉一樣。你永遠看不到它,它也永遠看不到你周圍的世界,但它會分析所有這些輸入的訊息,並且創造你對自我、愛戀、快樂、痛苦、羞恥、信任、恐懼、懷疑等完整感覺。

尷尬的感覺是從何而來

在公共場合聽到自己放屁會覺得不好意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公共場合聽到自己放屁會覺得不好意思?圖/giphy

這種感覺是由大腦的前扣帶迴膝皮層產生的。我們尚不了解其中的機制,但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羞恥感可能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演化而來的,呈現羞恥的經典反應如臉紅、摸臉、視線向下和強制微笑,這些反應讓我們向其他人傳達訊息,表示自己明白破壞了社會常規且感到自責,因為有這樣的溝通功能進而又加強那些反應。

研究指出,表現出尷尬的人比較容易被喜歡、原諒和信任。這一定是幫助我們這種社群生物進化的有用工具,但我擔心它也會讓我們當個乖乖牌,阻礙個人獨特性發展。

感官小學堂

每個人感知世界的方式都不盡相同。聯覺(synaesthesia)是一種不尋常的感官知覺,它使一些人能夠將音樂、字母或星期幾視為顏色。其他有聯覺的人可能會將某些景象與氣味連結起來或者使某些詞語和味道產生聯繫。有一項研究發現,約 4.4% 的人能體驗聯覺。

更令人著迷的是其他動物擁有的感官,那些我們只能夢想的感知方式。狗能藉著磁感應來感測地球磁場,而且排便時往往習慣將自己的身體沿南北向磁力線對齊,牛也一樣。有些蛇有紅外線視覺,一些蜜蜂、鳥類和魚類的視力超出我們的可見光譜,能夠仔仔細細看到紫外線波頻,這意味著牠們實際上正在體驗我們幾乎無法想像的顏色。像嗑了藥一樣迷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 我們確實知道大腦中不斷有微小的電子訊號滋滋作響,這些訊號透過八百六十億個稱為神經元的神經細胞與一百兆個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每個神經元透過它們與多達一萬個其他神經元相連)、八千五百萬個非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來進行發送、儲存和分析。大腦每天消耗四百卡路里的熱量(占總能量消耗的20%),有趣的是,無論是全神貫注寫一本科普書籍,還是靜靜凝視燭火發呆空想,這個耗能數值都保持不變。

——本文摘自《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2023 年 8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為什麼人類有頭髮?人類是如何從毛怪演變成現在的樣子?——《有點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23/09/23 ・157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哺乳動物的毛髮功能

所有哺乳動物都有毛髮(即使是醜得離譜的裸鼴鼠也有幾根陰毛),或多或少罷了,不過人類算是其中毛髮最少的。毛髮的主要功能是為我們的祖先們保暖,人全身約有五百萬根毛髮,其中大部分每天生長約○.四公釐(○.○二英寸)。這毛髮量聽起來好像很多,但與海狸上百億的毛髮和灰蝶的一千億根毛相比,這個數字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毛髮的主要功能是為我們的祖先們保暖,人全身約有五百萬根毛髮。圖/pexels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捨棄掉如此多毛髮,這在靈長類動物中絕無僅有,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基因中有跡象顯示,我們約在一百七十萬年前就不再努力長毛了。

人類捨棄掉這麼多毛髮的原因

人類的體毛生長可能已轉化為青春期後的第二性徵,當我們準備好生育時才會出現。有個有趣的觀點是這樣的,人類毛髮脫落是因為跳蚤等體外寄生蟲作祟。

當人類的社群性格發展得更加明顯,群聚生活變得更緊密,跳蚤和蝨子的問題會變得更令人在意──將容易窩藏寄生蟲的毛髮削減掉,可避免牠們大批繁殖侵擾而造成破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有個理論認為,人類學會用火之後,濃密的毛髮可能就成了一種負擔──毛髮稀疏的人引火自焚的機率比較小──但這個說法有點站不住腳。

人類的體毛生長可能已轉化為青春期後的第二性徵,當我們準備好生育時才會出現。圖/pexels

你閱讀本節時或許已經發現,我們對毛髮的了解遠不及我們所未知的。為什麼有些人頭髮是捲的,有些是直的,為什麼我們有頭皮屑,為什麼陰毛如此粗硬,這些都是待解的科學謎團。

一步一步解開毛髮的謎底

雖然如此,但基本生物學原理套用到所有毛髮上都還是說得通的。毛髮從深陷皮膚的毛囊中發芽,細胞在那裡分裂和繁殖,將毛髮從真皮乳突中擠出,有點像擠牙膏。你的頭髮在夏天長得比冬天時更快,毛髮的學術名稱為複層鱗狀角質化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keratinized epithelium)。

複層意味著它是一層又一層細絲拼排而成,鱗狀表示它表面的細胞扁平,角質化上皮是一種由角蛋白組成的動物組織,角蛋白是相當特殊的纖維蛋白,許多堅韌而靈活的動物身體部位都由這種基礎材質構成,包括頭髮、指甲、爪子和蹄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毛髮有許多待解的科學謎團。圖/pexels

毛髮實際上已經死了,裡面沒有生化活動,但讓我們截取一根髮絲的橫切面來看看。它由三個主要的同心環組成:位於中心的是柔軟細緻、相對無明顯結構的髓質。

包圍它的是皮質,皮質為毛髮提供堅韌強度和支撐結構,並賦予其顏色(取決於黑色素含量)。然後是角質層外殼,其表面覆蓋著一層油性防水脂肪,只有薄薄的一個分子那麼厚。

毛髮的生長週期可謂絢爛又奇特,可分成三個發育階段,你身上的每根毛必定處於其中之一:較長的毛髮生長期;較短的衰退分解階段,此時毛囊收縮;以及休止期,此時原本的毛髮脫落,新的毛髮開始生長。

註解

  • 裸鼴鼠是哺乳類動物中唯一的溫度順應者(thermoconformer),牠們與昆蟲一樣,實際上是冷血動物,不必為調節體溫的事操心。

——本文摘自《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2023 年 8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