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經歷過一些尷尬的事情,例如拉鍊忘了拉、拿健保卡想刷進去捷運站等等。在面對這些尷尬情境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有些人會選擇裝鎮定、有些人選擇遮住自己的臉、有些人快速跑走,但到底哪種方式做有效呢?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探討這些解決尷尬的方法,哪種是真正有效的。在實驗中他們並非真正讓實驗參與者感到尷尬,而是透過請實驗參與者寫下自己經歷過的尷尬事件,來誘發尷尬的情緒感受。除了主觀詢問尷尬感受外,他們也用一些間接的指標來推測實驗參與者是否感到尷尬以及對行為的影響,例如在第一個實驗是透過對於墨鏡的喜好程度,來推估他們的尷尬程度;第二個實驗中,透過他們對於不同東西的購買意願,來推估他們的尷尬程度;在第三的實驗中,則是透過調查實驗參與者想要獨自或者是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來推估尷尬對他們行為的影響。
第一個實驗中,有一半的實驗參與者要回憶令他們感到尷尬的自身經驗,另一半的實驗參與者則是回想例行上學的一天。在回憶結束後,他們被要求要評定對於不同墨鏡的喜好程度,這些墨鏡鏡面的大小、鏡片的深淺程度有所不同。結果他們發現,回憶尷尬經驗的實驗參與者,會比較喜歡大的墨鏡、且鏡片越深的越好,顯示他們會比較喜歡能夠遮蓋他們眼睛的墨鏡。從自評的情緒感受上,也證實了這些回憶尷尬經驗的實驗參與者,確實比起另外一組感受到更強烈的尷尬情緒;此外,在其他的情緒感受上,這兩組實驗參與者並沒有差異。
第二個實驗中,實驗參與者在進行自身經驗回憶後,他們要假想自己在逛百貨公司,然後要評定自己對於不同商品的購買意願。這些商品包含了墨鏡、臉部使用的化妝品/保濕產品、遮蓋身體部位的產品(圍巾、襪子、鞋子)。結果發現回憶尷尬事件的實驗參與者,比起沒有回憶尷尬事件的實驗參與者,對於墨鏡、臉部使用的化妝/保養品,有較高的購買意願,但是兩組對於遮蓋身體部位產品的購買意願沒有顯著的差異。這樣的結果暗示,若事物沒有辦法遮蓋我們的臉、或是能改變我們臉的樣貌,其實對於降低尷尬的感受是沒有影響的。
第三個實驗中,他們先請實驗參與者評定他們實際讓實驗參與者在進行自身經驗回憶後,立即進行情緒感受評定。接著有三分之一的人戴上鏡片又大又深色的墨鏡、有三分之一的人塗上所謂能夠活化肌膚的面霜、另外三分之一的人沒有特別的操弄。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要再次評定自己的情緒感受,也要完成另一份問卷,這份問卷詢問他們是否想要獨自或是結伴參加活動。
結果顯示,只有回憶尷尬經驗,且有塗上活化肌膚面霜的實驗參與者,尷尬情緒感受有顯著的下降,其他組的實驗參與者都沒有顯著的改變。另外在活動參與的部分,回憶尷尬事件的人,較傾向獨自參加活動。墨鏡及面霜的操弄,對於沒有回憶尷尬經驗的人,沒有影響;但是對於有回憶尷尬經驗的人有不同的影響,塗了號稱能夠活化肌膚面霜的實驗參與者,他們比戴墨鏡或是沒有操弄的實驗參與者,更傾向結伴參加活動。換句話說,塗上活化肌膚的面霜,能夠有效降低尷尬的感受及造成行為改變!
綜合這三個實驗的結果,作者認為我們往往用了錯誤的方法來降低尷尬感受,因為用墨鏡遮住臉並沒有用。根據這樣的結果,作者會建議下面兩位女性多塗一點換膚的乳液之類的,而不是東遮西遮的來降低尷尬的感受。
去看研究的原文 The Illusion of Saving Face: How People Symbolically Cope With Embarrassment
去看主要研究者 Robert S. Wyer Jr.教授的網頁,Wyer教授主要研究的是消費者行為相關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