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自戀魯蛇、美洲英雄、歷史罪人,你認識哪個哥倫布?

寒波_96
・2019/10/25 ・259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10 月 12 日「哥倫布日」是美國的國定節日,這天的紀念對象是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893 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宣傳海報。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大家都認識的哥倫布無疑是一位歷史名人,連台灣科技部的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也有以他命名的「 哥倫布計畫」。卻有不少現代人認為哥倫布啟發的歐洲殖民潮,帶來奴役、剝削、萬般罪孽,簡直是美洲第一罪人(台灣的哥倫布計畫也收到過這類抗議)。

然而,歷史上那位想瘋了希望出名、發大財的哥倫布,與這些現代的爭議十分遙遠。佛羅里達大學的基根(William Francis Keegan),回顧了哥倫布從魯蛇到美國象徵的過程。1

一句話說完哥倫布:自戀的魯蛇

哥倫布出生在公元 1451 年,1492 年首度抵達美洲,1506 年去世。用一句話來概括哥倫布的生涯,或許是:「自戀的魯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哥倫布的個性極其自戀,應該不難想像。他出生在熱那亞共和國(現在屬於義大利),想要航向印度發大財,周遊各國提案,卻屢受挫折;也只有堅持己見的自戀狂才能不屈不撓,最後總算得到西班牙王室資助,抵達夢想中的「西印度群島」。

哥倫布登陸畫像。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哥倫布在各方面都很魯蛇。他想要航向印度,實際上是來到美洲(他應該知道,但是到死都不承認)。他想要發大財,可是出一張嘴之外毫無經營能力,當上總督以後不但沒有賺錢,還持續向西班牙王室中央伸手要錢。他企圖揚名立萬,死後卻有兩百年在公眾間缺乏名氣。

在美洲的哥倫布經營無方,可謂政不通人不和,叫不動其他的老牌貴族,人際關係又差勁。終於在 1500 年,哥倫布被王室特使戴上鐐銬,押解回國;但是哥倫布不肯服輸,直到開庭前都不肯取下鐐銬,還希望觀眾愈多愈好:「哥倫布錯了嗎?哥倫布錯了嗎?」。

還想一拼的哥倫布,組織了 1502 到 1504 年的第四次美洲探險,自然無濟於事,兩年後就去世了,死後長期遭到忽視。這麼一位魯蛇到了極點的人,後來又怎麼翻身成為國家英雄,有資格擔任美洲罪人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哥倫布去世畫像。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差點被遺忘,隨著美洲認同而崛起

哥倫布的歷史定位,與美洲人的認同息息相關。

哥倫布去世後,西班牙靠著殖民美洲發大財,成為世界帝國,但是長期壓迫也蓄積了許多不滿。18 世紀中葉,美洲早期的殖民史受到重視,一些陳年文獻重現檯面,如道明會修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Bartolome de las Casas)最初在 16 世紀中期寫成,提到殖民者壓迫印第安人原住民文化的《印地亞斯的歷史(Historia de las Indias)》。

值得一提的是,1623 年在明朝的傳教士出版的《職方外紀》,書中有提到一百年前的哥倫布(當時翻譯為閣龍):「百年前,西國有一大臣名閣龍者」。可見哥倫布去世後雖然不太出名,身影仍然潛伏在一些文獻中。2

19 世紀,西班牙在美洲的統治搖搖欲墜,一個又一個殖民度要求獨立,獨立勢力除了軍事與經濟,也需要新的政治與文化論述;西蒙.波利瓦(Simón Bolivar)主張美洲繼承古羅馬傳統,因此西班牙之美洲(Spanish America),應該改為「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當時的美洲,有新形象看版人物的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哥倫布「發現美洲」三百年後,名聲在美國漸漸增長。以《李伯大夢》、《斷頭谷傳奇》出名的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在 1828 年發表第一本英文的哥倫布傳記,書中大力稱讚哥倫布是位英雄。1880 年,哥倫布第一次美洲航行的日記出版。

1893 年芝加哥舉辦「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建築物。圖/取自 University of Maryland Digital Collections

1892 年,也就是哥倫布抵達「新世界」的四百週年,美國總統班傑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在當年 10 月 12 日起舉辦一系列盛大的紀念活動,除了紀念哥倫布的壯舉以外,夾帶的文化與政治意圖也無比明顯:美洲站起來了!美國站起來了!

1898 年美西戰爭爆發,新興的美洲本土強權美國進攻古巴,與歐洲的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開戰,雙方打遍太平洋,從美洲殺到菲律賓,結果美國大勝,奠定美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基礎。

哥倫布的一生,美國夢的象徵

從歐文 1828 年的歌功頌德,到 1898 年美西戰爭大獲全勝,國力不斷提升的美國成為世界級強國;而哥倫布,成為這個新興強權的理想樣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哥倫布的一生就是個「美國夢」──他出生低微,爸爸只是織布工人;他信心滿滿地挑戰當時的權威學說,勇敢地航向前人未至之域。

哥倫布的出生也很理想──西班牙主張美洲的主權,但是對不起,發現新世界的哥倫布可是義大利人呢。

1892 年的哥倫布紀念郵票。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在 1492 年以後,哥倫布個人經歷一連串的失敗,去世後也被歷史冷落了兩百多年;隨著美洲意識的抬頭才慢慢重現江湖,四百年後成為美洲英雄、美國夢的象徵,接著獲得專屬的紀念節日。

從魯蛇,英雄,到歷史罪人

而五百年後的 1992 年,美國霸權穩固,提倡美獨早已不合時宜。隨著反思風起,以及原住民意識的出現,對哥倫布的看法又大為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視哥倫布為美洲罪人的人眼中,哥倫布並沒有「發現美洲」,因為美洲早就有人類居住;美洲也不是「新大陸」,因為「新」是歐洲殖民者的觀點;更不要說美洲原住民幾百年來的苦難,罪魁禍首更是該歸咎於哥倫布!

五百多年來,歷代人依照當時需求,不斷重新詮釋哥倫布的故事,哥倫布的形象也不停改變,想必大大出乎哥倫布意料之外──畢竟他只是一心想著發大財的自戀魯蛇。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How Columbus, of all people, became a national symbol
  2. 一本明代的地理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文章難易度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19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13
0

文字

分享

0
13
0
鑑識故事系列:縮水頭顱是美洲原民或樹懶?
胡中行_96
・2023/09/28 ・193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住在祕魯北部和厄瓜多東部的 Jivaro 原住民,傳統上會製作一種叫作 tsantsa 的人頭標本。位於波蘭華沙的國家民族誌博物館(State Ethnographic Museum),收藏了 3 顆;該國克拉科夫的亞捷隆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醫學院法醫系博物館,也有 1 顆。然而,沒有人知道它們確切的來源。[1]

20 世紀初的 Jivaro 原住民。圖/U.S.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on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Tsantsa 的功能

Jivaro 原住民有 4 個語言雷同的分支:Shuar、Achuar、Aguaruna 與 Huambisa。他們的血緣和風俗相近,都會獵人頭,並加以處理保存。除了助長作物豐收,Jivaro 原住民原本製作 tsantsa 的主要目的,是將敵人的靈魂困在頭顱裡,以免他們報復自己,或是投胎轉世後傷害家人。不過,到了 19 世紀下半葉,外來的經濟誘因開始出現:Jivaro 原住民把 tsantsa 當作貨幣,跟白人收藏家以物易物。因而升高的獵殺率,甚至造成部落間關係緊張。[1]

Tsantsa 的製作

敵方的男女、兒童,都可能成為 tsantsa 的材料。通常在獵完人頭,返家途中暫住的營區,進行以下製作步驟:[1]

  1. 沿鎖骨劃 V 字,將頭取下。[1]
  2. 把頭浸入河水,以分離被肌肉與肌腱連結在顱骨上的皮膚。[1]
  3. 用刀剝下連帶頭髮的皮膚,並丟棄顱骨和眼珠。[1, 2]
  4. 以滾水煮髮膚,30 分鐘至 2 小時不等。重複 3 次後,掛在矛上晾乾。[1]
  5. 縫起嘴和眼瞼,並用棉花塞鼻孔。[1]
  6. 在皮囊中填入沙和卵石。[1]
  7. 火燻皮膚,使之變黑又硬化;或者用炭灰抹皮膚,再拿加熱過的刀燙乾嘴唇。[1]

整個程序為期 2 至 3 天。烹煮約使皮囊縮成 3 分之 1;而所有步驟都完成後,則僅剩原本人頭的 4 分之 1,也就是拳頭般大。反之,頭髮的長度不受影響,所以搭起來就是長髮蓋小頭的模樣。[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贗品猖獗

歐洲市場帶來的商業利益,造成其他人跟風仿製,材料不僅來自不同人種的死屍,也常使用樹懶或猴子的頭。同時,Jivaro 族的美洲原住民,本來就會製作樹懶 tsantsa,補償成功殺敵卻沒獵到人頭的勇士,或是當作男童的成年賀禮。因此,目前推估各家博物館和私人蒐藏的 tsantsa,八成均為贗品,不是真的美洲原住民人頭。1990 年代,已經有科學家以製作工法辨識真偽,揪出許多假貨,然而可靠的程度還是不如基因檢測。[1]

辨識真偽

編號 1 至 3 號的 tsantsa,外型傳統,屬於波蘭國家民族誌博物館。其中 2 號源於秘魯,1 和 3 則來自厄瓜多,分別於 1934 和 1950 年購入。而亞捷隆大學的法醫系,在 19 世紀 70、80 年代,曾經嘗試仿效,所以頭髮經過修剪的 4 號,說不定是他們自製的成品。[1]儘管事隔多時,就算查出背景資料有誤,大概也不會去追究有無商業詐欺或盜屍刑責,亞捷隆大學法醫系的團隊還是認真地調查真相。

波蘭國家民族誌博物館的 1 至 3 號;亞捷隆大學的 4 號 tsantsa。圖/參考資料 1,Figure 1(CC BY 4.0)

他們用 99.8 % 的乙醇,擦拭 4 顆標本的皮膚外層數次。拿無菌的拋棄式解剖刀片平切,再從脖子內部割下 0.5 平方公分大,0.1 公分厚的樣本,鑑定基因。另外,又用鑷子拔了些頭髮,放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所得結果如下:[1]

由左至右,為 1 到 4 號放大 40 倍的頭髮樣本。圖/參考資料 1,Figure 2(CC BY 4.0)

這些頭髮的髮根也許不好拔,或者在當初的製作過程中,早已被高溫破壞,所以在顯微鏡下怎麼也看不到。不過中央的髓質佔髮幹不到 1/3 的寬度,又斷斷續續,組織結構與人類頭髮吻合。皮膚樣本的染色體,也證實 4 顆 tsantsa 都屬於人類。[1]齒釉蛋白基因(amelogenin gene)在 X 與 Y 染色體上的差異,則可知 2 號為女性,其餘皆是男性。[1, 3]1 和 3 號為南美洲厄瓜多的原住民,而且有一樣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 Q1a2-M3,意味著能追溯至共同的男性祖先。相較之下,2 號缺乏明確結論。至於 4 號,也就是據說為仿製成品的那顆,屬於具有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 I2 的東南歐洲血統,與美洲原住民無關。[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7 年,波蘭亞捷隆大學的團隊在《國際法醫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分享上述研究成果。他們建議辨別 tsantsa 的真偽時,不要只是分析製作方式,最好與基因檢測並用。畢竟傳統的製作技術有多種版本,而贗品也可能模仿得維妙維肖。[1]

  

參考資料

  1. Piniewska D, Sanak M, Wojtas M, et al. (2017) ‘The genetic evidence for human origin of Jivaroan shrunken heads in collections from the Polish museu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1, 643–650.
  2. Shrunken heads’. Pitt Rivers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Accessed on 22 SEP 2023)
  3. Dash HR, Rawat N, Das S. (2020) ‘Alternatives to amelogenin markers for sex determination in humans and their forensic relevance’.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47, 2347–2360.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自戀魯蛇、美洲英雄、歷史罪人,你認識哪個哥倫布?
寒波_96
・2019/10/25 ・259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 月 12 日「哥倫布日」是美國的國定節日,這天的紀念對象是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893 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宣傳海報。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大家都認識的哥倫布無疑是一位歷史名人,連台灣科技部的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也有以他命名的「 哥倫布計畫」。卻有不少現代人認為哥倫布啟發的歐洲殖民潮,帶來奴役、剝削、萬般罪孽,簡直是美洲第一罪人(台灣的哥倫布計畫也收到過這類抗議)。

然而,歷史上那位想瘋了希望出名、發大財的哥倫布,與這些現代的爭議十分遙遠。佛羅里達大學的基根(William Francis Keegan),回顧了哥倫布從魯蛇到美國象徵的過程。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句話說完哥倫布:自戀的魯蛇

哥倫布出生在公元 1451 年,1492 年首度抵達美洲,1506 年去世。用一句話來概括哥倫布的生涯,或許是:「自戀的魯蛇」。

哥倫布的個性極其自戀,應該不難想像。他出生在熱那亞共和國(現在屬於義大利),想要航向印度發大財,周遊各國提案,卻屢受挫折;也只有堅持己見的自戀狂才能不屈不撓,最後總算得到西班牙王室資助,抵達夢想中的「西印度群島」。

哥倫布登陸畫像。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哥倫布在各方面都很魯蛇。他想要航向印度,實際上是來到美洲(他應該知道,但是到死都不承認)。他想要發大財,可是出一張嘴之外毫無經營能力,當上總督以後不但沒有賺錢,還持續向西班牙王室中央伸手要錢。他企圖揚名立萬,死後卻有兩百年在公眾間缺乏名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洲的哥倫布經營無方,可謂政不通人不和,叫不動其他的老牌貴族,人際關係又差勁。終於在 1500 年,哥倫布被王室特使戴上鐐銬,押解回國;但是哥倫布不肯服輸,直到開庭前都不肯取下鐐銬,還希望觀眾愈多愈好:「哥倫布錯了嗎?哥倫布錯了嗎?」。

還想一拼的哥倫布,組織了 1502 到 1504 年的第四次美洲探險,自然無濟於事,兩年後就去世了,死後長期遭到忽視。這麼一位魯蛇到了極點的人,後來又怎麼翻身成為國家英雄,有資格擔任美洲罪人呢?

哥倫布去世畫像。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差點被遺忘,隨著美洲認同而崛起

哥倫布的歷史定位,與美洲人的認同息息相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哥倫布去世後,西班牙靠著殖民美洲發大財,成為世界帝國,但是長期壓迫也蓄積了許多不滿。18 世紀中葉,美洲早期的殖民史受到重視,一些陳年文獻重現檯面,如道明會修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Bartolome de las Casas)最初在 16 世紀中期寫成,提到殖民者壓迫印第安人原住民文化的《印地亞斯的歷史(Historia de las Indias)》。

值得一提的是,1623 年在明朝的傳教士出版的《職方外紀》,書中有提到一百年前的哥倫布(當時翻譯為閣龍):「百年前,西國有一大臣名閣龍者」。可見哥倫布去世後雖然不太出名,身影仍然潛伏在一些文獻中。2

19 世紀,西班牙在美洲的統治搖搖欲墜,一個又一個殖民度要求獨立,獨立勢力除了軍事與經濟,也需要新的政治與文化論述;西蒙.波利瓦(Simón Bolivar)主張美洲繼承古羅馬傳統,因此西班牙之美洲(Spanish America),應該改為「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當時的美洲,有新形象看版人物的需求。

哥倫布「發現美洲」三百年後,名聲在美國漸漸增長。以《李伯大夢》、《斷頭谷傳奇》出名的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在 1828 年發表第一本英文的哥倫布傳記,書中大力稱讚哥倫布是位英雄。1880 年,哥倫布第一次美洲航行的日記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893 年芝加哥舉辦「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建築物。圖/取自 University of Maryland Digital Collections

1892 年,也就是哥倫布抵達「新世界」的四百週年,美國總統班傑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在當年 10 月 12 日起舉辦一系列盛大的紀念活動,除了紀念哥倫布的壯舉以外,夾帶的文化與政治意圖也無比明顯:美洲站起來了!美國站起來了!

1898 年美西戰爭爆發,新興的美洲本土強權美國進攻古巴,與歐洲的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開戰,雙方打遍太平洋,從美洲殺到菲律賓,結果美國大勝,奠定美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基礎。

哥倫布的一生,美國夢的象徵

從歐文 1828 年的歌功頌德,到 1898 年美西戰爭大獲全勝,國力不斷提升的美國成為世界級強國;而哥倫布,成為這個新興強權的理想樣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哥倫布的一生就是個「美國夢」──他出生低微,爸爸只是織布工人;他信心滿滿地挑戰當時的權威學說,勇敢地航向前人未至之域。

哥倫布的出生也很理想──西班牙主張美洲的主權,但是對不起,發現新世界的哥倫布可是義大利人呢。

1892 年的哥倫布紀念郵票。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在 1492 年以後,哥倫布個人經歷一連串的失敗,去世後也被歷史冷落了兩百多年;隨著美洲意識的抬頭才慢慢重現江湖,四百年後成為美洲英雄、美國夢的象徵,接著獲得專屬的紀念節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魯蛇,英雄,到歷史罪人

而五百年後的 1992 年,美國霸權穩固,提倡美獨早已不合時宜。隨著反思風起,以及原住民意識的出現,對哥倫布的看法又大為不同。

視哥倫布為美洲罪人的人眼中,哥倫布並沒有「發現美洲」,因為美洲早就有人類居住;美洲也不是「新大陸」,因為「新」是歐洲殖民者的觀點;更不要說美洲原住民幾百年來的苦難,罪魁禍首更是該歸咎於哥倫布!

五百多年來,歷代人依照當時需求,不斷重新詮釋哥倫布的故事,哥倫布的形象也不停改變,想必大大出乎哥倫布意料之外──畢竟他只是一心想著發大財的自戀魯蛇。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How Columbus, of all people, became a national symbol
  2. 一本明代的地理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19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越南兩千年古早味咖哩?香料的食慾流動
寒波_96
・2023/09/06 ・313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多數台灣人對東南亞、南亞風格的香料不陌生,甚至有些常見的香料,不特別查詢還不知道起源於東南亞。

一項 2023 年問世的研究,調查將近兩千年前,越南南部的遺址,見到多款香料植物的蹤跡。證實那個時候已經有多款香料,從南亞或東南亞外海的島嶼,傳播到東南亞大陸。

很多香料,搭配是魔法。圖/參考資料3

越南兩千年古早味咖哩?

讀者們對咖哩(curry)想必都很熟悉,不過還是要先解釋一下。現今咖哩的定義範疇很廣,南亞、東南亞等地存在風味各異的香料混合料理,都能算是「咖哩」。此一名詞的讀音轉化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源自大英帝國對南亞的殖民,不過混合使用香料的料理,歷史當然更加悠久。

由澳洲國立大學的洪曉純率領的考古調查,地點位於越南南部的喔㕭(Oc Eo)遺址。這兒在公元一到七世紀,是「扶南國」的重要城市。這個政權以湄公河三角洲為中心,統治東南亞大陸的南部;柬埔寨的吳哥波雷(Angkor Borei)與喔㕭,為扶南國最重要的兩處遺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南亞大陸南部的喔㕭,與延伸的地理格局。圖/參考資料1

喔㕭地處湄公河三角洲的西南部,離海 25 公里。這兒一到八世紀有過不少人活動,四到六世紀最興盛。遺址中出土的 12 件工具,外型看來相當類似年代更早,南亞用於處理食物的工具。

進一步分析發現,工具上總共保存著 717 個澱粉顆粒,大部分年代可能介於距今 1600 到 1900 年左右的數百年間。不同植物產生的澱粉形狀有別,有時候可以用於識別物種,近年常用於考古學。

喔㕭遺址出土的研磨工具。圖/參考資料1

這批澱粉中有 604 個可以分辨物種,作為糧食的稻以外,還有八種常用於香料的植物,以薑科植物(Zingiberaceae)的存在感最高,包括五種:薑黃、薑、高良薑、凹唇薑、山奈;還有今日依然常見的丁香、肉豆蔻、肉桂。

解讀這些材料時必需注意,出土工具上能見到的澱粉,只是當年的一小部分,不能直接代表古代使用的比例,只能證明確實有過那些種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越南南部,曾經相當繁榮的喔㕭遺址遠眺。圖/參考資料1

來自亞洲大陸:薑黃、薑、高良薑、凹唇姜、山奈

喔㕭遺址中出土數目最多的是薑黃(turmeric,學名 Curcuma longa)。薑黃的家鄉應該在南亞,早於四千年前的哈拉帕遺址中已經存在;後來薑黃向各地傳播,遠渡至地中海地區。這項發現則是東南亞大陸最早的紀錄。

台灣人大概對薑(ginger,學名 Zingiber officinale)更熟悉,薑可能起源於東亞與南亞,一路向西傳到歐洲。台灣飲食習慣中,薑不只是特定用途的香料,從海鮮湯中的薑絲,到餃子肉餡的蔥薑水與薑末,可謂無所不在的添加物(對!薑默默躲在很多食物中)。

另外三種比較少見的薑科植物,如今東南亞都有種植,包括高良薑(galangal,學名 Alpinia galanga)、凹唇姜(fingerroot,學名 Boesenbergia rotunda)、山奈(sand ginger,學名 Kaempferia galanga,也叫沙薑)。

香料考古的世界觀。圖/參考資料1

來自亞洲海島:丁香、肉豆蔻、肉桂

三種不屬於薑科的香料,如今台灣也都不陌生。肉豆蔻(nutmeg,學名 Myristica fragrans)原產於摩鹿加群島南部的班達群島。摩鹿加群島就是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稱呼的「香料群島」,雖然算是東南亞外海的島嶼,不過靠近新幾內亞,和東南亞大陸有相當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丁香(clove,學名 Syzygium aromaticum)也原產於摩鹿加群島,早在公元前便已經傳播到歐亞大陸。越南南部的丁香應該是進口產品,不過無法判斷原本種在哪兒,是摩鹿加群島或更西邊的爪哇。

肉桂(cinnamon,學名 Cinnamomum sp.)可能源自好幾個物種,這回光靠澱粉無法準確判斷。不過從其餘植物遺骸看,喔㕭人使用的肉桂,大概是原產於斯里蘭卡,印度外海島嶼上的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學名 Cinnamomum verum)。

跨越空間,貫穿時間,香料的食慾流動

喔㕭出土的研磨器具上,除了澱粉還有另一種植物遺骸:植物矽酸體(phytolith),根據型態差異,也能用於植物的分門別類。棕梠、香蕉屬(Musa)植物的矽酸體,見證當時利用的植物種類相當多樣。

公元 1870 年,印度南部泰米爾的留影。 越南南部出土的工具,與她們使用的極為相似。圖/參考資料1

儘管缺乏直接證據,不過以常理推敲,東南亞大陸南部的喔㕭人,使用源於南亞的道具,研磨多款外地引進到當地種植,或是直接進口的香料植物,可能的一項目的,就是製作混合香料的咖哩料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喔㕭遺址也保存許多稻米的碳化穀粒遺骸,稻米飯應該是當時菜單中的重要組成。我猜,當時的人會吃咖哩飯。

越南等地,香料搭配的魔法,顯然將近兩千年前已經存在惹。時至今日,和出土古物超過 87% 相似的研磨器具,依然有人使用。食慾流動的慾望,跨越空間,貫穿時間。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Wang, W., Nguyen, K. T. K., Zhao, C., & Hung, H. C. (2023). Earliest curry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global spice trade 2000 years ago. Science Advances, 9(29), eadh5517.
  2. Researchers find evidence of a 2,000-year-old curry, the oldest ever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3. Curry may have landed in Southeast Asia 2000 years ago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2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19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義大利煙火工廠爆炸
胡中行_96
・2023/08/10 ・178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義大利南部每到新年,必要放煙火驅邪避凶。西西里島上,某家族經營的煙火工廠,隨著年關將近,如火如荼地籌措活動所需。2019 年 11 月 20 日,[1]突然發生巨大爆炸。[1, 2]該廠 20 年前的類似意外沒死人;這回可沒那麼幸運。[1]

2019 年義大利的某場新年煙火。圖/Marco Chilese on Unsplash

爆炸傷害

煙火以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煤粉(pulverised charcoal)及(sulphur)為主要成份。爆炸的時候,會壓縮空氣,並提高其壓力和溫度,產生殺傷力十足的爆炸波(blast wave)。[2]爆炸傷害大致可以分成 4 類:[2, 3]

  • 第一類:爆炸波直接傷害充滿氣體的臟器,例如:肺部、腸胃道或中耳等。[2, 3]若是太靠近源頭,或是爆炸的力道過強,則實心的內臟,像是肝臟與脾臟,也會受傷。[2]
  • 第二類:爆裂物本身或其他碎片造成的穿刺傷。[2, 3]比第一類的傷害來得普遍,而且是爆炸事件中,最常見的死因。[3]
  • 第三類:爆炸波使人體位移而撞上東西,或者遭毀壞的建物結構壓到,導致鈍器損傷、腦震盪、穿刺傷和各類骨折等。[2, 3]
  • 第四類:吸入有害氣體、燒傷、輻射,或其他間接的環境傷害,以及心理衝擊。[2, 3]

煙火工廠的死傷

西西里這家煙火工廠有16棟建物,編號 6 和 7 全毀;鄰近的8號著火;其他的所有建物,也遭到向周邊擴散的爆炸波衝擊,輕微損壞。7 名現場人員的創傷,涵蓋上述所有類型;其中死亡的 5 人,皆有至少 2 到 3 度燒傷。[2]以下死傷摘要,整理自新聞報導,以及現場鑑識、解剖驗屍和 3D 電腦斷層等結果:[1, 2](請慎入超連結附圖。)

  • 受害者 1:36 歲,男性;肺、肝、脾臟撕裂;肺部出血性水腫、急性肺氣腫;顱骨碎裂,右邊肋骨卡了建物碎屑,全身多處骨折;死於建物 6 和 7 附近。(照片[2]
  • 受害者 2:23 歲,男性;多處骨折;建物碎屑侵入左顳頂骨、前腹壁及各處的皮下組織;頭、頸、腹部撕裂;四肢瘀青且燒傷;死於建物6和7附近。(照片 [2]
  • 受害者 3:34 歲,男性;顱骨碎裂,內臟全毀,屍塊四散,遠過建物8。[2]
  • 受害者 4:71 歲,女性,即工廠老闆娘;[1, 2]急性肺氣腫、急性支氣管腺泡出血;多處骨折,塑膠物嵌入左頂骨;在建物8旁,幾乎完全燒成焦屍。[2]
  • 受害者 5:39歲,男性;全身多處撕裂及燒傷,肺部出血性水腫、急性局部肺氣腫,右脛骨開放性骨折;[註]送醫途中死亡。[2]
  • 受害者 6:工廠少東;[1, 2]嚴重燒傷,輕微骨折,兩側耳膜穿孔,治療後出院。[2]
  • 受害者 7:嚴重燒傷,輕微骨折,治療後出院。[2]

炸得面目全非,屍塊殘破的受害者 3,是所有死者中最難辨識的。於此情況下,DNA、指紋或牙齒都派得上用場。這個案件的鑑識團隊,靠死者父母提供的 DNA,比對身份。[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 該煙火工廠的衛星空照圖;b.和c.分別為建物 7 與 8。圖/參考資料 2,Figure 1(CC BY 4.0)

還原事件

火災調查單位經過一番努力,還原事發過程:建物 6 到 8 的功能,分別是堆放成品、儲存染料與製造煙火。受害者 1、2、3 和 5,於建物 6 及 7 一帶,裝設新的拉門;其中受害者 3 在建物 7,焊接門軌的鐵製支撐結構。受害者 4,即工廠老闆娘,則從建物 8 的方向前來。另外,受害者 6 跟 7,也就是少東與一名工人,應該也在附近。 [2]

除了少數自殺案件,當事人把煙火塞進自己嘴裡;多數的煙火爆炸事故,起因於工作人員未受訓練,或者操作時沒遵守安全規定。[2]正確的焊接環境,必須保持通風,移除或隔絕可燃物。[4]這家煙火工廠依照相關法規施工,然而焊接的火花,卻還是引發爆炸,釀成5死2傷。也難怪司法單位一度懷疑,是勞資糾紛導致的惡意縱火,不過最後證據都指向意外。[2]

  

備註

原個案報告在文章中,描述受害者 4 右脛骨骨折;但是根據其表格 1 和 2,那應該是受害者 5 的創傷。[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Deadly fireworks explosion rocks Sicily’. (20 NOV 2019) Deutsche Welle, Germany.
  2. Baldino G, Stassi C, Mondello C, et al. (2021) ‘Forensic investigative issues in a fireworks production factory explo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5, 1647–1654.
  3. Jorolemon MR, Lopez RA, Krywko DM. (18 JUL 2022) ‘Blast Injuries’.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4. Welding processes – Code of Practice’. (JUL 2020) Safe Work Australia.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自戀魯蛇、美洲英雄、歷史罪人,你認識哪個哥倫布?
寒波_96
・2019/10/25 ・259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 月 12 日「哥倫布日」是美國的國定節日,這天的紀念對象是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893 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宣傳海報。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大家都認識的哥倫布無疑是一位歷史名人,連台灣科技部的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也有以他命名的「 哥倫布計畫」。卻有不少現代人認為哥倫布啟發的歐洲殖民潮,帶來奴役、剝削、萬般罪孽,簡直是美洲第一罪人(台灣的哥倫布計畫也收到過這類抗議)。

然而,歷史上那位想瘋了希望出名、發大財的哥倫布,與這些現代的爭議十分遙遠。佛羅里達大學的基根(William Francis Keegan),回顧了哥倫布從魯蛇到美國象徵的過程。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句話說完哥倫布:自戀的魯蛇

哥倫布出生在公元 1451 年,1492 年首度抵達美洲,1506 年去世。用一句話來概括哥倫布的生涯,或許是:「自戀的魯蛇」。

哥倫布的個性極其自戀,應該不難想像。他出生在熱那亞共和國(現在屬於義大利),想要航向印度發大財,周遊各國提案,卻屢受挫折;也只有堅持己見的自戀狂才能不屈不撓,最後總算得到西班牙王室資助,抵達夢想中的「西印度群島」。

哥倫布登陸畫像。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哥倫布在各方面都很魯蛇。他想要航向印度,實際上是來到美洲(他應該知道,但是到死都不承認)。他想要發大財,可是出一張嘴之外毫無經營能力,當上總督以後不但沒有賺錢,還持續向西班牙王室中央伸手要錢。他企圖揚名立萬,死後卻有兩百年在公眾間缺乏名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洲的哥倫布經營無方,可謂政不通人不和,叫不動其他的老牌貴族,人際關係又差勁。終於在 1500 年,哥倫布被王室特使戴上鐐銬,押解回國;但是哥倫布不肯服輸,直到開庭前都不肯取下鐐銬,還希望觀眾愈多愈好:「哥倫布錯了嗎?哥倫布錯了嗎?」。

還想一拼的哥倫布,組織了 1502 到 1504 年的第四次美洲探險,自然無濟於事,兩年後就去世了,死後長期遭到忽視。這麼一位魯蛇到了極點的人,後來又怎麼翻身成為國家英雄,有資格擔任美洲罪人呢?

哥倫布去世畫像。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差點被遺忘,隨著美洲認同而崛起

哥倫布的歷史定位,與美洲人的認同息息相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哥倫布去世後,西班牙靠著殖民美洲發大財,成為世界帝國,但是長期壓迫也蓄積了許多不滿。18 世紀中葉,美洲早期的殖民史受到重視,一些陳年文獻重現檯面,如道明會修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Bartolome de las Casas)最初在 16 世紀中期寫成,提到殖民者壓迫印第安人原住民文化的《印地亞斯的歷史(Historia de las Indias)》。

值得一提的是,1623 年在明朝的傳教士出版的《職方外紀》,書中有提到一百年前的哥倫布(當時翻譯為閣龍):「百年前,西國有一大臣名閣龍者」。可見哥倫布去世後雖然不太出名,身影仍然潛伏在一些文獻中。2

19 世紀,西班牙在美洲的統治搖搖欲墜,一個又一個殖民度要求獨立,獨立勢力除了軍事與經濟,也需要新的政治與文化論述;西蒙.波利瓦(Simón Bolivar)主張美洲繼承古羅馬傳統,因此西班牙之美洲(Spanish America),應該改為「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當時的美洲,有新形象看版人物的需求。

哥倫布「發現美洲」三百年後,名聲在美國漸漸增長。以《李伯大夢》、《斷頭谷傳奇》出名的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在 1828 年發表第一本英文的哥倫布傳記,書中大力稱讚哥倫布是位英雄。1880 年,哥倫布第一次美洲航行的日記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893 年芝加哥舉辦「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建築物。圖/取自 University of Maryland Digital Collections

1892 年,也就是哥倫布抵達「新世界」的四百週年,美國總統班傑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在當年 10 月 12 日起舉辦一系列盛大的紀念活動,除了紀念哥倫布的壯舉以外,夾帶的文化與政治意圖也無比明顯:美洲站起來了!美國站起來了!

1898 年美西戰爭爆發,新興的美洲本土強權美國進攻古巴,與歐洲的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開戰,雙方打遍太平洋,從美洲殺到菲律賓,結果美國大勝,奠定美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基礎。

哥倫布的一生,美國夢的象徵

從歐文 1828 年的歌功頌德,到 1898 年美西戰爭大獲全勝,國力不斷提升的美國成為世界級強國;而哥倫布,成為這個新興強權的理想樣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哥倫布的一生就是個「美國夢」──他出生低微,爸爸只是織布工人;他信心滿滿地挑戰當時的權威學說,勇敢地航向前人未至之域。

哥倫布的出生也很理想──西班牙主張美洲的主權,但是對不起,發現新世界的哥倫布可是義大利人呢。

1892 年的哥倫布紀念郵票。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在 1492 年以後,哥倫布個人經歷一連串的失敗,去世後也被歷史冷落了兩百多年;隨著美洲意識的抬頭才慢慢重現江湖,四百年後成為美洲英雄、美國夢的象徵,接著獲得專屬的紀念節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魯蛇,英雄,到歷史罪人

而五百年後的 1992 年,美國霸權穩固,提倡美獨早已不合時宜。隨著反思風起,以及原住民意識的出現,對哥倫布的看法又大為不同。

視哥倫布為美洲罪人的人眼中,哥倫布並沒有「發現美洲」,因為美洲早就有人類居住;美洲也不是「新大陸」,因為「新」是歐洲殖民者的觀點;更不要說美洲原住民幾百年來的苦難,罪魁禍首更是該歸咎於哥倫布!

五百多年來,歷代人依照當時需求,不斷重新詮釋哥倫布的故事,哥倫布的形象也不停改變,想必大大出乎哥倫布意料之外──畢竟他只是一心想著發大財的自戀魯蛇。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How Columbus, of all people, became a national symbol
  2. 一本明代的地理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19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