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2

文字

分享

1
4
2

致親愛的弗瑞曼人:一封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之信——《沙丘》(三)

YTLai_96
・2022/10/28 ・502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可佩的弗瑞曼人,您好:

謝謝您展信閱讀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的第三封信。

在前兩封可能略顯冒昧的書信又沉澱數日之後,我也已經能夠比較冷靜的看待沙蟲、以及弗瑞曼族人與沙蟲間的依存關係。如果前兩封信讓您們感到任何些許的冒犯或不敬,請容我獻上最誠摯的歉意,也請您與族人們理解這絕非我的本意。

我只是想要以一個遙遠地球的沙蟲愛好者的身份,與弗瑞曼族人們分享我對沙蟲粗略甚至略嫌可笑的觀察和推想,並且期望您與族人們在忍俊不禁的閒暇之餘,有天願意回信提供一些回饋和指導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球上像我一樣的沙蟲愛好者還有很多,請看沙蟲愛好者們從生態人文記錄片中剪輯出來的沙蟲畫面。

先前兩封信,我與您和弗瑞曼族人們分享了沙蟲巨大體型如何克服各種難題的奧妙可能,也提到沙蟲或許依賴自營共生微生物而得以在荒蕪沙漠中獲得營養與能量所需。但我想最神奇的,或許還是沙蟲的生活史吧。

根據厄拉克斯星球的重要文獻「沙丘」的記載、以及弗瑞曼族人們千百年來的觀察,沙蟲只是成體,祂的幼體叫做沙鱒,體型從幾公分到一公尺多不等,生活在沙漠的地底深處。與成體沙蟲大不相同的是,沙鱒生性愛水,身上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的細胞(或者有些文獻指出其體表覆滿纖毛),而且喜愛群聚。當沙鱒在地底深處群聚,身體的代謝廢物與水混合並發酵後就形成了早期香料。當早期香料聚集夠多、發酵產生的氣體壓力夠大,就會把這些早期香料大規模噴發到地表,即所謂的「香料爆炸」。這些早期香料被陽光炙烤風乾,就成了珍貴的香料。

地球上其他沙蟲愛好者製作的,沙鱒與香料爆炸的解說影片。

然而,根據上述描述還有沙鱒與沙蟲的體型差異,我大膽猜測沙鱒與沙蟲之間並不是單純幼蟲與成蟲的關係,而是如同單體/聚合、單倍體/多倍體之間的世代交替關係。如前所述,沙鱒喜愛水、儲存水、而且會聚集成團,這樣的習性或許就是在召集夠多的單倍體沙鱒,只要被噴發到沙漠表面,受到炙熱陽光且乾燥環境的刺激,成團的沙鱒就會相互融合並且分化形成一隻沙蟲,如果一團沙鱒的生質量不足以撐起一隻沙蟲,說不定還得等待被已經存在的沙蟲吞食後融合進去。

在地球上,這樣運作的生物也所在多有,例如以二倍體原生質團狀態四處爬行的粘菌、或者以多個體聚合分化而成一整隻具有精細構造的僧帽水母,絕非天馬行空的無稽猜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具有單雙倍體世代交替生活史的黏菌,我大膽的猜想沙蟲和沙鱒的關係也是這樣,沙蟲屬於二倍體且類似黏菌可移動的原生質團,沙鱒則是移動能力較差的單倍體。 圖/wikimedia
地球上的黏菌,請欣賞它解決問題的本事。
俗稱葡萄牙戰艦或僧帽水母也是水螅體群聚且分工組成的群聚體,或許沙蟲也是異曲同工。 圖/wikimedia

據我對重要文獻的了解,其中有些字句間也曾經提過沙鱒是單倍體的生物,還有沙蟲萬一死去就會放出沙鱒重啟生活史的循環。如果又加上沙蟲壽命很長、甚至可達數千歲的傳聞,那麼沙鱒與沙蟲之間以世代交替生活史不斷轉變、沙蟲乃是眾多沙鱒聚合分化而成的群聚體,還可以不斷吸收新的沙鱒團來壯大自己,就更是合理了。

當然,也只有憑藉著弗瑞曼人的仔細觀察,才能夠確認這樣的猜想是否屬實。

因此如果可能的話,下次待您與族人發現沙鱒團時,是否能夠留意它們噴發到沙漠表面後的行蹤呢?

甚至如果您能夠主動的收集沙鱒團,將它們集中在沙漠表面以圍籬侷限起來,或許就能夠好好觀察沙鱒團在沙漠表面的命運:是真的如過去以為的多數沙鱒死去並留下極少數個體休眠數年再——蛻變狂長為沙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是其實藉由多個沙鱒團分散又聚合、彼此邊界消弭並且開始分化的方式,在沙漠中組成一隻超級沙蟲體?如果有幸如我推想的,沙蟲是聚集眾多沙鱒而成、世代交替無盡轉生的群聚體,這樣能夠累積千年的不死智慧,豈不更加顯現沙蟲的神性嗎?

在沙漠裡面設置圍籬以觀察沙鱒團的行為和生活史,其實就有點像在地球上用培養皿畫菌盤養菌,只是厄拉克斯星球上的盤子比較大而已,但同樣都可以滿懷敬意啊。 圖/YouTube

關於沙鱒在地底下的生活,如果依循著我先前的假說,沙蟲的營養與能量來源是依靠體內的共生自營微生物而來、且平時吞食沙粒也只是在收集過濾這些共生自營微生物或者沙鱒團的話,那麼沙鱒在沙漠地底深處可能也是靠微生物一起共生過活,這些微生物可能是同樣在沙漠表面或沙蟲體內存活的微生物種類,只不過可能因為在地底深處缺乏氧氣和陽光,所以處於厭氧呼吸、異營(或化學自營)的代謝狀態,就等著沙鱒聚集成團被噴發到沙漠表面,再度回到太陽下轉回好氧自營的代謝狀態。

從這一點看來,以好氧自營狀態與沙蟲共生提供能量與營養、又在地底深處以厭氧異營狀態與沙鱒共生的這種微生物,整個生活史與沙蟲的生活史緊密相依,兩者很可能已經接近互利且專性的共生,難以離開彼此了。

這是我推想的沙蟲生活史(外圈)以及香料菌生活史(內圈),還有兩者之間的養分依存關係,請弗瑞曼族人們多多指教。

進一步猜想,所謂的早期香料,也許是在沙鱒體內的行厭氧呼吸的共生微生物排出的內孢子或休眠卵,這些內孢子/休眠卵靠著沙鱒排出的代謝廢物產氣以後造成香料噴發,也可以又回到陽光普照的沙漠表面,若有幸被沙蟲濾出帶到體內,就再次轉為好氧呼吸、自營代謝的狀態(這也解釋了沙蟲身上尤其嘴巴處帶有強烈香料味的緣由,因為嘴巴比起身體更深處的其他部位,理應擁有最多還未甦醒的內孢子/休眠卵);然而如果不幸被香料採集車吸起過濾,那就成了世人爭奪的珍貴香料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考量到許多地球上的微生物內孢子本身就帶有毒性,因此香料如果實際上是微生物的內孢子/休眠卵,其毒性屬於神經毒,劑量適當時得以大幅擴展感官能力與腦部運作,劑量不對或是當沙蟲遇水死亡後共生微生物一同破裂放出的體液則具有強烈毒性,也是合情合理。

以上關於香料來源的推想,還請尊敬的弗瑞曼人能夠給予指教。

地球上微生物的內孢子生成示意圖,大膽猜想所謂的香料,或許就是與沙鱒共生時的微生物在厭氧異營狀態時產生的內孢子。圖/wikimedia
關於香料的解釋影片。

最後,我想與弗瑞曼族人們分享,地球上的動物們與沙蟲間的相似之處。

沙蟲令人敬畏的滿嘴尖牙,有些人可能以為類似地球的八目鰻牙齒分佈,但仔細看其實跟地球的鬚鯨嘴裡的鯨鬚板更有異曲同工之妙,合理推想也都扮演了濾食的角色——一如地球的鬚鯨在海中用鯨鬚過濾磷蝦和小魚,厄拉克斯星球的沙蟲在沙漠中用尖牙過濾砂礫間能夠與其共生的自營微生物、不時還有剛從地底噴出的沙鱒團、偶爾可能也順便摧毀吵鬧的香料採集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有,沙蟲攻擊地表入侵事物時,從地下竄出讓沙漠表面液化沸騰的景象,也相當類似座頭鯨捕食時困住魚群的氣泡網。

這樣的雷同之處,在地球的演化生物學稱作趨同演化,如果我們相信距離地球大半宇宙的沙蟲也遵循達爾文的演化論的話。

地球上的座頭鯨使用氣泡網捕食魚群。
看看沙蟲冒出表面吞食人事物的景象,不覺得跟地球上的座頭鯨用氣泡網捕食很像嗎?

還有,從沙蟲張大的嘴巴深處,我看見沙蟲的咽喉也分成三裂,和地球上具備三顎的蛭類頗為神似。沙蟲在沙漠中能夠躍出表面,那樣的移動方式也真的有點神似蛭類在水中的波浪狀游動行為,更別提沙蟲同樣能夠抬起身軀俯仰自如,很可能也擁有蛭類一樣的肌肉水骨骼系統。

乾燥的厄拉克斯星球上很可能沒有蛭類,我只能請您參考下方的影片理解蛭類的模樣與游動方式,哪一天如果有幸能夠邀請您與族人們到地球拜訪,相信您看到蛭類的實體時也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球上的蛭類,這隻吸血蛭類的波浪狀游動和咽部三裂的模樣與沙蟲不謀而合。

最後,沙蟲能夠在無垠沙漠中聽到/感受到遠方來的規律震動,也是一件似曾相識又奧妙的本領。

在地球上能夠感受基質震動的動物很多,許多水生的動物都能夠感應水波震動進而找到來源,最有名的正是吸血蛭類,它們能夠藉由感受水波找到震動的來源,於是長距離游向入水或落水的宿主以吸取血液;水中伏擊的紅娘華也能夠感應落水昆蟲的掙扎震動,從水底往水面攫住獵物飽餐一頓。

在水中如此,在鬆軟乾燥的沙漠中卻是另當別論了。

乾燥的沙漠只要受力,沙子間就會崩解散落,連帶消去了能夠傳遞出去的震動動能,這就像是裝著乾沙的沙袋受到擊打,沙團就會散開變形於是消去動能、壓力和震動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在地球上沙漠中潛沙伏擊的動物,無論是蜘蛛或沙蟒,大多都是依靠視覺或者觸覺、或者如絆腳索的絲線上傳來的震動,以得知獵物的到來與方位。只有少數的地底動物如非洲蝟目的金鼴,大概比較真有本事偵測從附近沙上傳來的細小震動。

根據地球這邊的研究得知,金鼴的聽骨不成比例的特大、而且也有精細巧妙的放大結構,也因此能夠偵測沙子上傳來的細小震動。而龐大的沙蟲又有什麼樣的精巧構造,讓祂得以在幾公里外偵測到人類規律走動的腳步呢?

這樣的謎團實在令人費疑猜啊。或許也只能期待哪一天,勇敢的弗瑞曼族人們從沙蟲神聖的大體和更仔細的觀察中略知一二了。

金鼴的可愛模樣。 圖/wikimedia
金鼴小小的體型,卻有不成比例的特大聽骨,可能就是演化出來偵測沙上的微小動靜。 圖/https://acousticstoday.org/wp-content/uploads/2020/06/The-Adapted-Ears-of-Big-Cats-and-Golden-Moles-Exotic-Outcomes-of-the-Evolutionary-Radiation-of-Mammals-Edward-J.-Walsh.pdf
金鼴潛沙並且偵測沙上小昆蟲的震動,與沙蟲有異曲同工之能。

尊敬的弗瑞曼族人們,衷心感謝您閱讀至此,期待有一天能夠收到來自厄拉克斯星球的回訊,更盼望有那麼一天,地球的沙蟲愛好者如我能夠與您並肩,看見族人幽藍雙眼看見的世界,穿上寶貴的蒸餾服,一同感受沙漠的不可侵犯,讓心跳隨著沙槌震動,同時體會沙蟲自遠方洶湧而來的神性震撼。

祝弗瑞曼族人們健康平安。

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敬上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YTLai_96
51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也許永遠無法自稱學者,但總是一直努力學著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越南兩千年古早味咖哩?香料的食慾流動
寒波_96
・2023/09/06 ・313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多數台灣人對東南亞、南亞風格的香料不陌生,甚至有些常見的香料,不特別查詢還不知道起源於東南亞。

一項 2023 年問世的研究,調查將近兩千年前,越南南部的遺址,見到多款香料植物的蹤跡。證實那個時候已經有多款香料,從南亞或東南亞外海的島嶼,傳播到東南亞大陸。

很多香料,搭配是魔法。圖/參考資料3

越南兩千年古早味咖哩?

讀者們對咖哩(curry)想必都很熟悉,不過還是要先解釋一下。現今咖哩的定義範疇很廣,南亞、東南亞等地存在風味各異的香料混合料理,都能算是「咖哩」。此一名詞的讀音轉化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源自大英帝國對南亞的殖民,不過混合使用香料的料理,歷史當然更加悠久。

由澳洲國立大學的洪曉純率領的考古調查,地點位於越南南部的喔㕭(Oc Eo)遺址。這兒在公元一到七世紀,是「扶南國」的重要城市。這個政權以湄公河三角洲為中心,統治東南亞大陸的南部;柬埔寨的吳哥波雷(Angkor Borei)與喔㕭,為扶南國最重要的兩處遺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南亞大陸南部的喔㕭,與延伸的地理格局。圖/參考資料1

喔㕭地處湄公河三角洲的西南部,離海 25 公里。這兒一到八世紀有過不少人活動,四到六世紀最興盛。遺址中出土的 12 件工具,外型看來相當類似年代更早,南亞用於處理食物的工具。

進一步分析發現,工具上總共保存著 717 個澱粉顆粒,大部分年代可能介於距今 1600 到 1900 年左右的數百年間。不同植物產生的澱粉形狀有別,有時候可以用於識別物種,近年常用於考古學。

喔㕭遺址出土的研磨工具。圖/參考資料1

這批澱粉中有 604 個可以分辨物種,作為糧食的稻以外,還有八種常用於香料的植物,以薑科植物(Zingiberaceae)的存在感最高,包括五種:薑黃、薑、高良薑、凹唇薑、山奈;還有今日依然常見的丁香、肉豆蔻、肉桂。

解讀這些材料時必需注意,出土工具上能見到的澱粉,只是當年的一小部分,不能直接代表古代使用的比例,只能證明確實有過那些種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越南南部,曾經相當繁榮的喔㕭遺址遠眺。圖/參考資料1

來自亞洲大陸:薑黃、薑、高良薑、凹唇姜、山奈

喔㕭遺址中出土數目最多的是薑黃(turmeric,學名 Curcuma longa)。薑黃的家鄉應該在南亞,早於四千年前的哈拉帕遺址中已經存在;後來薑黃向各地傳播,遠渡至地中海地區。這項發現則是東南亞大陸最早的紀錄。

台灣人大概對薑(ginger,學名 Zingiber officinale)更熟悉,薑可能起源於東亞與南亞,一路向西傳到歐洲。台灣飲食習慣中,薑不只是特定用途的香料,從海鮮湯中的薑絲,到餃子肉餡的蔥薑水與薑末,可謂無所不在的添加物(對!薑默默躲在很多食物中)。

另外三種比較少見的薑科植物,如今東南亞都有種植,包括高良薑(galangal,學名 Alpinia galanga)、凹唇姜(fingerroot,學名 Boesenbergia rotunda)、山奈(sand ginger,學名 Kaempferia galanga,也叫沙薑)。

香料考古的世界觀。圖/參考資料1

來自亞洲海島:丁香、肉豆蔻、肉桂

三種不屬於薑科的香料,如今台灣也都不陌生。肉豆蔻(nutmeg,學名 Myristica fragrans)原產於摩鹿加群島南部的班達群島。摩鹿加群島就是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稱呼的「香料群島」,雖然算是東南亞外海的島嶼,不過靠近新幾內亞,和東南亞大陸有相當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丁香(clove,學名 Syzygium aromaticum)也原產於摩鹿加群島,早在公元前便已經傳播到歐亞大陸。越南南部的丁香應該是進口產品,不過無法判斷原本種在哪兒,是摩鹿加群島或更西邊的爪哇。

肉桂(cinnamon,學名 Cinnamomum sp.)可能源自好幾個物種,這回光靠澱粉無法準確判斷。不過從其餘植物遺骸看,喔㕭人使用的肉桂,大概是原產於斯里蘭卡,印度外海島嶼上的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學名 Cinnamomum verum)。

跨越空間,貫穿時間,香料的食慾流動

喔㕭出土的研磨器具上,除了澱粉還有另一種植物遺骸:植物矽酸體(phytolith),根據型態差異,也能用於植物的分門別類。棕梠、香蕉屬(Musa)植物的矽酸體,見證當時利用的植物種類相當多樣。

公元 1870 年,印度南部泰米爾的留影。 越南南部出土的工具,與她們使用的極為相似。圖/參考資料1

儘管缺乏直接證據,不過以常理推敲,東南亞大陸南部的喔㕭人,使用源於南亞的道具,研磨多款外地引進到當地種植,或是直接進口的香料植物,可能的一項目的,就是製作混合香料的咖哩料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喔㕭遺址也保存許多稻米的碳化穀粒遺骸,稻米飯應該是當時菜單中的重要組成。我猜,當時的人會吃咖哩飯。

越南等地,香料搭配的魔法,顯然將近兩千年前已經存在惹。時至今日,和出土古物超過 87% 相似的研磨器具,依然有人使用。食慾流動的慾望,跨越空間,貫穿時間。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Wang, W., Nguyen, K. T. K., Zhao, C., & Hung, H. C. (2023). Earliest curry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global spice trade 2000 years ago. Science Advances, 9(29), eadh5517.
  2. Researchers find evidence of a 2,000-year-old curry, the oldest ever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3. Curry may have landed in Southeast Asia 2000 years ago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2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20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26
0

文字

分享

0
26
0
鑑識故事系列:吸食合成大麻,胡亂攻擊警察
胡中行_96
・2023/05/15 ・173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網路商家的行銷廣告,多半謊稱這是「合法」、「安全」且「無害」的「草本混合物」。2018年9月,31歲的德國男子,把網購來的「香料」(“spice”)摻入菸草,抽了起來。下午3點半,他的姊妹從工作返家後,男子決定去沖個澡。4點15分,他在浴室裡連叫兩次:「我的心臟!」隨即倒地。[1]

男子網購的「香料」。圖/參考資料1,Figure 3(CC BY 4.0)

合成大麻素

俗稱的「香料」,外貌如草,含有一種以上的合成大麻素(synthetic cannabinoids),為諸多國家明文禁止的毒品。[1, 2]各類合成大麻素的化學結構迥異,[3]但功能與大麻的有效成份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簡稱THC)類似,都是對大麻素受體CB1和CB2產生作用[1, 3]不同於大麻的部份促效;多數合成大麻素火力全開,不只效果斐然,連副作用也加倍奉還。例如:干擾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頭痛、暈眩、癲癇、焦慮、躁動、恐慌、困惑、多疑、失憶、精神錯亂、情緒和知覺改變,以及昏迷等。心血管方面,則可能心跳過速、心律不整,還有胸部或心臟疼痛。在嚴重的情況下,更會導致循環衰竭、呼吸抑制、心臟病發,甚至死亡。[1]

既然毒都嗑了,後悔莫及,接下來就是看男子命中幾項。

急救與拘捕

急救人員打量著眼前蒼白無力,顫抖頻頻的男子:意志清醒,神色冷靜,配合度高,就是稍微緊張了點。突然,他站起身。「我愛妳。」深情擁抱姊妹,然後縱身躍上桌面,態度瞬間否變。男子開始挑釁、攻擊。他拉扯姊妹的頭髮,被急救人員撲倒在地,又立刻掙脫,大聲的呼喊驚擾到鄰居。就在他嘗試衝出公寓時,警方接獲通報。[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男子跟警察於走廊上正面交鋒。他朝對方揮拳恫嚇,意圖踢打,還抄起一旁的盆栽,二度丟擲失準,才逃離現場。好在後來他的姊妹一番勸說,終究把人帶回公寓。整齣鬧劇長達15分鐘,之間警方調派人力支援。不過末了的逮捕,倒是十分平和。[1]

系統性毒理學分析

傍晚6點,男子在醫院接受抽血等檢查。除了略顯恍惚,瞳孔有些放大外,他酒測呈陰性,外表也看不太出藥物影響。當晚,便在姊妹的戒護下,返回住家。[1]

針對血液樣本和證物的系統性毒理學分析顯示:男子稍早或許從茶葉、咖啡、提神飲料或止痛劑,攝取了咖啡因,但體內的濃度無礙;他應該是個經常呼麻的人,雖然不確定當天有無使用;此外,警方在公寓裡找到的「香料」,有效成份為合成大麻素5F-ADB,男子的血漿中正含有其代謝物。[1]

合成大麻素5F-ADB

5F-ADB這種合成大麻素,是CB1與CB2受體促效劑,雖然只會部份活化CB1,但此受體對精神活性的發揮特別有利。[4]不少急性中毒、單一物質致死,以及多重藥物中毒事件,都跟5F-ADB拖不了關係。2014年9月,歐洲首次於毒品市場抓到5F-ADB。2015年匈牙利與日本,向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通報警訊。其中日本於前一年夏季,發生多起與5F-ADB有關的車禍。5F-ADB 在德國也曾風靡一時,直到2016年遭禁為止。2017年歐洲藥物暨藥物成癮監管中心(EMCDDA)和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指出,雜草般的「香料」是5F-ADB最常見的樣貌,其他型態則包括粉末、吸墨紙和電子菸專用的液體等。2018年身為合成大麻素製造與經銷大本營的中國,立法禁止5F-ADB等毒品。[1]臺灣則在2022年將之增列為第三級管制藥品。[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白

因為襲警行為被起訴的男子,在法庭上坦承抽完「香料」就瘋了。他形容當時身陷迷惘,失去對周遭的感知,一心一意僅想出逃。心悸、頭暈、焦慮、心臟疼痛,他以為自己正在死去。儘管想不起那日的衝突,他的這段自白與系統性毒理學分析報告,也已經足夠作為定罪的依據。[1]

  

參考資料

  1. Gaunitz F, Andresen-Streichert H. (2022) ‘Analytical findings in a non-fatal intoxication with the synthetic cannabinoid 5F-ADB (5F-MDMB-PINACA): a case re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6, 577–589.
  2. Public Health Scotland. (01 DEC 2022) ‘Synthetic cannabinoids (Spice)’. NHS Inform.
  3. Synthetic cannabinoids’. UNODC Laboratory and Scientific Service Portals. (Accessed on 10 MAY 2023)
  4. Kraemer M, Fels H, Dame T, et al. (2019) ‘Mono-/polyintoxication with 5F-ADB: A case series’.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301, e29-e37.
  5. 行政院函 (院臺衛字第1110005238B號)」(08 MAR 2022)中華民國行政院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2

3
1

文字

分享

2
3
1
致親愛的弗瑞曼人:一封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之信——《沙丘》(二)
YTLai_96
・2022/10/26 ・410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尊敬的弗瑞曼人,您好:

是的,又是我,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自從上次鼓起勇氣提筆寫信給您,我實在難以抑遏再次提筆寫信的激動與衝動,因此在短時間內又冒昧寫了這第二封信,希望您能夠海涵。也希望您與族人能夠感受到我對沙蟲的熱情,當您們閃著幽藍雙眼凝望沙漠深處之時,我是多麼期望能夠與您們在陰影下並肩,用皮膚體會厄拉克斯星球的乾熱、空中沙塵的粗糲、鼻尖若有似無的香料氣息、以及如果有幸的話,或許可以聽見沙蟲在遠方的低鳴,甚至一瞥祂磅礡無匹的身影。

身為地球的沙蟲愛好者,只能看著厄拉克斯星球的最新生態人文記錄片,遙想沙蟲的一切。

但您知道,地球距離厄拉克斯星球是多麼的遙遠啊。我只能在夢裡遙想您們所見所聞,期望您和族人們能夠體諒遙遠地球的沙蟲愛好者的迫切心情,並且願意抽空回覆與我分享關於沙蟲的見聞與觀察,哪怕只是隻字片語都好,對我而言都將是莫大榮幸更如獲至寶。


上一封信中,我談到沙蟲的龐大體型可能會帶來的諸多難題,也斗膽提出了我的猜想:沙蟲這麼大的體型,必定需要又輕又強韌的成份(如木質纖維素或幾丁質)構成身體,而且體內很可能具有許多氣囊和氣管系統,如此不僅可以促成身體大幅輕量化,氣囊與氣管系統和外界頻繁交換空氣也能解決龐大身體核心難以排出餘熱的問題、形成有效率的呼吸系統、大力輔佐循環系統、甚至也能夠解釋沙蟲在沙漠中快速游動的本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沙蟲這樣挺出沙漠表面又低頭俯視的姿態,體內一定需要強力的支持系統。 圖/wikipedia

不過我沒講完的是,即使如此,看著歷年來厄拉克斯星球的生態記錄片中珍貴的沙蟲畫面,我認為沙蟲還是必然擁有較為堅硬的骨骼系統,才可能辦到記錄片中把身體前端穿出沙漠表面還懸空低頭的動作。根據弗瑞曼族人的觀察,沙蟲表面有鱗片被覆,那麼像是地球上的蛇類一樣體內有脊椎貫串,似乎也不會太奇怪。

可是,根據我淺薄的理解,弗瑞曼人的重要文獻中從來沒提到沙蟲死後有留下明顯骨骼。於是我大膽的猜想,沙蟲的骨骼系統可能是像地球上的棘皮動物那樣,沒有脊椎骨、且主要由細碎骨片構成,又或者也可能是像地球上的節肢動物一樣,身體具有分節且帶關節的外骨骼系統。

沙蟲體內可能具有類似棘皮動物的骨片。 圖/wikimedia

不過我猜想,除了堅硬的骨骼系統外,更重要的是沙蟲體內應該擁有大量的縱向、橫向、以及環狀的肌肉或結締組織,就像我們口中的舌頭、大象(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的長鼻子、章魚(地球上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的腳那樣,藉著這些肌肉構成的所謂的「肌肉水骨骼系統」,可以伸縮俯仰翻轉自如,來達成柔軟又強韌的身體動作。

舌頭就是肌肉水骨骼結構的絕佳範例。 圖/wikimedia

這樣大膽的猜想,終究只能依賴勇敢的弗瑞曼人您們對沙蟲的觀察與判斷,才能稍微確認是否屬實。下次有族人近距離看見沙蟲、或是正巧遇見沙蟲神聖的大體時,在敬畏俯首之前,可以請您們幫我仔細瞧瞧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在沙蟲的龐大身軀裡,有一件事情始終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沙蟲的神經傳導機制與速度。試想,沙蟲那麼巨大的身體,神經傳導速度該有多快啊?就算根據弗瑞曼人重要文獻「沙丘」所述,沙蟲擁有所謂分散式的神經網狀節點,那也就像是地球上的環節動物或節肢動物那樣,在身體各節擁有自己的神經節,但是神經節之間還是要依靠神經索彼此連結,以互相協調傳遞訊息啊。

以地球已知最快的神經傳導速度 200 公尺/秒為前提,頭尾長達 200 公尺的中型沙蟲,訊息從頭傳到尾需要整整一秒,更別說更大的沙蟲就需要更久的時間,這樣的神經傳導速度要應付沙蟲的動作協調和反應,真的來得及嗎?但仰望沙蟲那樣迅速的活動與反應,我不禁揣想沙蟲其實擁有地球生物不曾演化出來的神經傳導機制,所以具備望塵莫及的神經傳導速度吧?

尊敬的弗瑞曼人啊,如果有族人正巧遇見沙蟲神聖的大體時,可以請您們幫我仔細觀察沙蟲令人敬畏的軀體內的神經系統嗎?

就算依照厄拉克斯星球的重要文獻「沙丘」所述,沙蟲體內只有分散的神經節點,那大概就像是地球上的蛭類一樣的神經系統,但身體前段與後段的神經節還是離得很遠啊,該怎麼快速傳導神經訊息呢? 圖/Nervous Systems

其實,我光是從歷年來的生態人文記錄片中,隔著螢幕就可以感受到沙蟲令人敬畏的魄力,曾經與祂面對面、被祂的陰影與低鳴吞噬的弗瑞曼人您們,必定更是深深臣服於祂的神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坦白說,沙蟲那麼龐大的體型,在厄拉克斯星球的沙漠中還能夠存活多年,也實在是一種奇蹟。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要靠著吞食大團磷蝦與小魚來支撐所需能量和營養,沙蟲又比藍鯨大上了 50 倍有餘,需要的食物也該有十倍以上才對。

然而以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厄拉克斯星球的沙漠看起來就沒什麼初級生產力,沙蟲光靠吃沙子裡面的浮沙生物(Plankton,姑且容我如此翻譯)怎麼可能撐得起自身所需的龐大能量,實在令人費解。

地球上的鬚鯨需要大量取食小魚小蝦,才能撐起龐大身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

基於我們近年來在地球的微生物群聚生態學的研究進展,請允許我做出如此大膽的猜想:沙蟲或許並不真的靠沙子和浮沙生物為食,而是在體內保有大量的、緊密共生的自營微生物,藉由這些自營微生物光合作用產物的供養,獲得大多數的必須營養與能量甚至還可能有氧氣。

如果我大膽的猜想屬實,那麼在神秘的沙漠深處,沙蟲的日常生活或許就只是攤在沙漠表面曬太陽,不時翻個面確保曬得均勻,讓體內各處的共生自營微生物都能夠充分進行光合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我相信弗瑞曼人對沙蟲的觀察依然無誤,沙蟲的確會吞食沙子和裡頭的浮沙生物,但是目的或許不是為了以這些浮沙生物為食,而是要把它們納入體內收集起來,成為緊密共生的好夥伴。

畢竟,殺掉一隻母雞頂多飽餐一頓,但是把母雞養起來就可以持續獲得雞蛋,沙蟲這樣收集共生自營微生物並且永續經營利用的習性,不也正展現祂們富有靈性與智慧的存在嗎?

地球上有好些水母湖,湖裡面的水母整天只管翻面曬太陽讓體內共生微生物行光合作用提供養分過活。小小的水母都有如此本事,巨大的沙蟲身上有些特殊的共生微生物提供各種好處也不會太意外吧。

如果弗瑞曼族人們覺得我的猜想似乎有理,那麼請容我更進一步說明。

共生自營微生物跟沙蟲緊密依存的假說,不僅能夠解釋沙蟲龐大身軀的營養來源,也可以解釋沙蟲身邊的火光與閃電現象。根據重要文獻所述,沙蟲的排泄物會產生大量氧氣,移動時尾部還常伴隨摩擦而來之火花與氧氣燃燒的火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我們從地球的基礎化學知識得知,氧氣只是助燃氣體,真正燃燒的必定另有他物,如果沙蟲體內的共生自營微生物會產生氫氣或甲烷等易燃易爆氣體,混合氧氣後只要有點靜電火光就會爆炸燃燒,那麼沙蟲的糞便產生大量氧氣、移動時候尾部會冒出火光就不再只是神秘奧妙的現像,而是合理的化學反應與氣體燃燒了。

同樣的,弗瑞曼人歷代所描述的沙蟲,在沙漠淺層水平移動時的高速摩擦會產生閃電,也可能並非真的閃電,而是和沙蟲體內共生自營微生物的產氣有關。

厄拉克斯星球的空氣那麼乾燥,沙蟲移動時要累積靜電很容易,但是要突破大片乾燥空氣的絕緣特性,在沙蟲周圍產生長距離的閃電弧光則應該非常困難。但只要沙蟲體內有大量會產出易燃易爆氣體的共生自營微生物,當沙蟲移動時為了把沙團液化所以從氣孔往前噴氣,氣流裡面的易燃易爆氣體與氧氣混合以後被靜電點火,爆炸瞬間燃燒出銀色或藍色條狀火焰,看起來不就像是閃電模樣了嗎?

如此一來,沙蟲周圍的電光火花等異象也就都解釋得通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沙蟲體內如果有很多共生自營微生物產出的沼氣、甲烷或氫氣,往尾部或頭部噴出以後,被靜電的火花點著燃燒出藍色火光,看起來以為是閃電也不意外。 圖/Youtube

不過,地球的自然總有令人難解之處,厄拉克斯星球的自然當然也不例外。

我始終無法想像,如果沙蟲其實主要依賴共生自營微生物獲得能量和營養,平時只要曬太陽就能輕鬆過活,為什麼還要有強烈領域性呢?沙蟲們排好躺平一起曬太陽互不干涉也是挺好的不是嘛?這一點實在令人費解啊。

抱歉,再次強調我對沙蟲沒有一點不尊敬的意思,也理解弗瑞曼族人一時可能不容易接受這些大膽的沙蟲猜想和假說。無論如何,非常感謝您撥空讀信與理解,希望能夠很快收到來自厄拉克斯星球的回音,給我這個地球上的沙蟲愛好者更多的指引,衷心感激。

祝弗瑞曼族人們健康平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敬上

所有討論 2
YTLai_96
51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也許永遠無法自稱學者,但總是一直努力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