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0
1

文字

分享

17
0
1

加里尤樂夫斯基充斥謬誤的素食演講.下

朱家安
・2012/05/02 ・5151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21 ・七年級

文╱Alfredego

這篇文章是朱家安《加里尤樂夫斯基充斥謬誤的素食演講.上》一文之補述。朱家安的文章只討論了演講前半部。在後半部,加里補充另外兩個我們應該接受純素(veganism)的理由︰

  1. 人類天生就是草食動物,因此現代飲食違反我們的天性。
  2. 這種違反天性的飲食方式,是許多現代主要疾病的原因。

從(1)到(2),加里的策略顯而易見︰先指出從動物源攝取營養並非人類天性,所以即使我們接受純素,也不會有任何壞處,因為那才是我們原來的生活方式,並且還能藉此避免動物源營養導致的各種疾病。因此,若想要有自然而健康的生活,我們應該接受全素食飲食。

腸子與犬齒

首先,讓我們考慮支持純素的第一個理由:人類天生草食。在演講中(27:03),加里提出了許多人類構造上和其他草食動物相似、肉食動物相異的地方,藉此主張人類天生是草食動物。這種推論似乎言之有理,但他舉出的那些證據是否是事實呢?在我看來,加里論點的第一個缺陷,在於未將雜食列入考量,雖然他好幾次提到「雜食性」這字眼,但是我不認為他的討論給予這種飲食方式足夠嚴肅的對待。

加里舉了許多人類與草食性動物例相似的例子,然而,就算這些例子足以證明人類並非肉食,但仍無法排除人類的雜食可能。畢竟,若人類是雜食性動物,當然會有一些生理構造幫助我們攝取植物源營養。因此我們必須問:在演講中,加里對人類與其他草食動物生理結構的描述是否正確?以及綜合這些描述之後,我們能否排除人類的雜食可能?

首先,加里討論不同動物的腸子長度(27:13)。他主張人類腸道和草食動物差不多長,並比肉食動物長得多。但若考慮那些常見的草食動物,也許我們會發覺我們和牠們的相似也僅只於此。舉例來說,典型的草食動物如牛和羊都有好幾個胃並且還會反芻。如果人類在演化的道路上一直是草食動物,為何我們空有長腸子,而沒有這類用於消化植物的特化構造與習性?

再來,加里主張人類和其它草食動物都藉流汗調節體溫,而肉食動物則否(28:12)。然而,汗腺事實上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徵。雖然流汗的跡象在某些動物上不明顯,但是哺乳動物所具有的汗腺還是會正常的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舉例來說,一個常見的迷思是狗不流汗,但這不是事實。

在體溫調節之後,加里提到有人可能會主張人類有犬齒因此是肉食(28:40),並反駁說,大部份的草食動物也都有犬齒,接著就討論關於我們上下顎咬合的方式。然而,他在這裡的論證到底長怎樣?就我的理解,他設想的對象可能是一個三段論:

  1. 只有肉食動物有犬齒。
  2. 人有犬齒。
  3. 所以人屬於肉食動物。

接著他說大部份的草食動物也都有犬齒,因此(1)不為真。但若你真的觀察了各種動物的牙齒,你會發現問題癥結不是犬齒的存在與否,而是形狀。加里主張我們人類的牙齒如同草食動物一樣寬短鈍平。好吧,如果你比較的基準是霸王龍,那我可以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你可以參考「Ox Skull」「Chimpanzee Skull」這兩種圖片,然後比較一下,看看我們人的牙齒到底是比較像草食性的牛,還是雜食性的黑猩猩。對我來說毫無疑問的是後者。事實上在靈長類中,人類擁有的是退化的犬齒,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像大猩猩那樣,走在草食性的道路上。我們必須注意,我們的祖先擁有其他動物缺乏的用火能力。這表示我們可以加熱食物來改變它們的性質。比起生肉,料理過的肉較為柔軟,所以也許這是其中一個理由來解釋我們為何會有相對於黑猩猩和矮黑猩猩較為退化的犬齒。另外一個可能的理由,是人類使用武器的能力,這讓我們不需要像其他掠食者一樣仰賴尖牙利爪殺死獵物。這也可以銜接上加里對於爪子的主張,他說只有肉食性和雜食性動物才有爪子(28:20)。這是另一個明顯的問題,人類,或是說所有靈長類的指甲都可以肩負爪子的任務。被黑猩猩殺死的獵物應該會同意爪子和指甲一樣具有殺傷力,如果你不相信,請看看「Violent chimpanzee attack – Planet Earth – BBC wildlife」這個紀錄黑猩猩獵殺捕食其他黑猩猩的影片。對了,在這影片中,你可以看到牠們吃肉的時候上下顎的咬合方式—咀嚼和磨碎食物,如同人類一樣。而加里卻主張這是草食動物獨有的進食方式(28:59)?又一個錯誤的說法。

總的來說,我認為加里對人類的描寫無法排除人類天生是雜食性動物的可能。而且他的許多描述是錯的。並且,基於他對於猩猩和矮黑猩猩這兩種演化上和我們人類最接近的雜食性動物隻字未提,我認為他有避重就輕的嫌疑。至少,考慮加里提到的那些特徵,若你同意黑猩猩是雜食性,你大概很難相信人會是天生草食。

松鼠沙西米

接著,加里提出了兩個課題給他的聽眾(29:26)。第一個是要求那些主張人類會吃肉的人去獵一隻松鼠,然後整隻生吃。第二,把一個兩歲的孩子和蘋果和兔子放在一起,然後看看孩子會邊吃蘋果邊和兔子玩,還是邊吃兔子邊和蘋果玩。雖然我個人實在認為這些和我們的討論沒什麼直接關係,但從上下文來說,加里似乎想藉這兩個不太可能被完成的課題來支援他接下來的主張:人類不具有肉食渴望或肉食本能。

但我個人來說,我看不出這個企圖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在加里的第一個課題中,他要求聽眾去獵松鼠並生吃。這背後的思路似乎是這樣的:你說你是個肉食動物?很好啊。只是如果你是肉食動物,為啥你連一隻松鼠都追不到?為啥你不敢生吃整隻松鼠感到噁心?其他肉食動物不是都生吃獵物嗎?你如果這些都辦不到,你還堅持你天生就要吃肉嗎?

但是我想敏感的聽眾都可以察覺,加里在這個課題中所要求禁用的工具、策略和烹調,正是人類肉食渴望的表現。我們都聽過黑猩猩會用樹枝把白蟻從蟻巢裡「釣」出來吃。那麼我想我們可以合理的主張,因為牠們有對動物源營養的需求所以讓黑猩猩「發明」出了這種技術或是工具來讓他們彌補生理上(和食蟻獸相比)的不足。同理,人類發展出長矛、弓箭、魚叉、拌足索、陷阱、偽裝技術等工具與技術一方面展示出了人類肉食渴望影響下的創造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了人類獵物的多樣性。正是依賴工具與策略而非生理結構,人類才能擁有如此多的獵物種類。另一方面,我們該如何解釋我們對於生食松鼠的厭惡感呢?請大家注意,加里是在美國的大學中演講,我想要是這個訴諸噁心感的論點如果有任何效果,那也是基於西方飲食文化的…侷限。很幸運地,身為一個華人,受我的文化影響,我瞭解人的吃食範圍有多廣泛。以及,我們發展出多少不同的烹飪技術來應對這我們四周的無數食材。所以,對我來說「生食」或是「松鼠」這種關鍵字並未讓我在感覺上產生任何不適。我想人類各種飲食文化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不被其他文化所理解的食材與烹飪技術,從貓狗、鼠類、到各式昆蟲。(其實我一直認為受肉食渴望的影響,人類會吃掉他們能吃的任何動物。)但排除了我們個人文化背景的因素後,我們真的能夠理性的論證某種食材不該吃或是不該如何吃嗎?我認為很難。(當然,唯一一個例外可能是食人。)

蘋果和兔子

在小朋友吃蘋果啃兔子的議題中,我認為加里想推的論點,應該是現代人對於動物源營養的愛好是後天養成的。畢竟我們都承認兩歲小孩會吃蘋果而不是把兔子殺了啃兔腿不是?我認為他想傳達給觀眾的是一種商業陰謀論:我們從小被灌輸了「均衡飲食」錯誤觀念,我們會攝取動物源營養只是商人藉此從中牟利的手段,這既不道德也不健康。證據就是一來我們不具有肉食的生理結構、心理上排斥生食,二來我們的幼童也未展現出肉食渴望。而我們違反自然攝取動物源營養的結果就是各種疾病。然而,人類渴求動物源營養的歷史其實源遠流長。舉例來說,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木乃伊「冰人奧茲」腹中就存有兩種不同的肉類。以畜牧史觀之,世界各地的人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就各自馴化了不同的動物。另外還有許多的證據顯示我們更古老的祖先會吃肉吸骨髓。如果我們攝取動物源營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業陰謀還來不及興起的原始人時代,我們們似乎更應該接受人類天生就有這種需求的說法,因為,根據這些歷史證據,攝取動物源食品這件事不是商人亂掰,現代文明只是追隨我們祖先的喜好。

接著,加里主張現代社會的雜食習慣與人類演化無關(33:38)。以他所言「…所以我們要生產大量數十億陸地動物。請注意,這與上帝無關,這與演化無關,這是一個企業。」我在前面已經舉出一些例子談到我們的祖先在許久以前就開始吃肉吸骨髓和畜牧。我想這足以表示人類攝取動物源營養的行為乃是歷史文化的一部份,而不是甚麼「創造需求」陰謀下的結果。但是我想談一下人類的肉食渴望在演化的過程中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優勢。與其說肉食渴望,不如該說是追求高熱量食物的渴望。富含脂肪、蛋白質、或是糖分的食物往往是人類的最愛。對我們的祖先來說,也就是肉類和甜味水果。高熱量食物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吃下一大堆食物就能滿足我們所需,也能夠減少我們花在進食的時間。舉例來說吧,成年雄性大猩猩一天需要吃掉約18公斤的食物,大部份是水果和葉子,花掉30%左右的時間進食。如果我們人類一天也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吃飯,那我們可以花在其他有意義活動的時間就少了,這對人類社會發展來說不是好事。同樣的,我們在野地裡有高熱量食物愛好的祖先一樣具有演化優勢,有效率的進食習慣,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應付其它活動。以趨勢來說,人類社會從遠古到現代,似乎一直試著確保穩定的食物來源,所以我們以農業和畜牧代替採集狩獵這種不穩定的方式。我們一直追求更甜的水果或是更肥美多汁的肉,所以我們現在有許多的品種來滿足人類品味。這恰恰和加里的主張相反︰人類的肉食渴望帶給我們演化優勢並且最終創造出了現代世界的飲食方式,而不是倒過來。
肉食疾病?

接著,加里談到動物性蛋白質(35:43),並且主張這是我們人類患上癌症的主要原因。首先,這裡同樣的論調又提到人類不適合動物源營養。讓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愛斯基摩人,或者依努特人。因為極地環境的緣故,這些人的飲食幾乎都是魚、肉和脂肪。但是在接受現代飲食之前,他們並未受文明病所苦。幾乎純肉食的依努特人,在一百多年前的人類學家眼中,是相當健康的民族。(兩千年左右的加拿大政府統計發現依努特人平均壽命比加拿大人少了十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大部分是意外死亡。畢竟極地仍然是相當嚴酷的環境。)所以,如果我們的身體如加里所宣稱的那麼不適於吸收動物源營養,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解釋依努特人幾乎只吃肉但是能免於癌症和骨質疏鬆等各種文明病。在(37:23)時,加里提到了醫學報告。他說如果有人拿出一份科學研究主張人類需要動物源營養,他可以拿出兩份研究來主張動物源營養會導致各種癌症和主要疾病。但是他接著(38:01)說:「但我們都知道醫學報告可被動手腳…」。在這我只想問:你前面談了一堆關於人類與疾病的研究,而你現在卻又說這些東西都不可信?你是在玩我嗎?

加里提到許多他的朋友和親人死於癌症(38:19),而他主張動物源營養乃是導致他們生病的原因。然而,我們對他提到的那些人的飲食習慣一無所知。我完全可以接受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和油脂而有心臟病和高血壓,但這一定是因為吃了一大堆肉嗎?也許是因為他的朋友們都酗威士忌、巧克力或是甜甜圈阿。我完全無法理解這種不清晰的個人經驗如何能夠說服理性的聽眾。

(39:44)關於起司和其它乳品的慷慨激昂演講。質疑如果我們可以從動物源營養中攝取足夠營養,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如此多的維他命和鈣質錠劑?加里主張動物性蛋白讓我們的鈣質流失,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依賴鈣錠補充鈣質。同樣的,他仍然得告訴我為什麼整天吃肉的依努特原住民不需要這些。同時,我的朋友也沒有人需要鈣錠或是其他維他命補充。我所認識的人中,除了某些長輩之外,沒有人患上骨質疏鬆症。我想這主因在於骨質疏鬆症原則上是一種老年病。換句話說,那是現代社會人類壽命增加的自然結果,是老化身體機能退化的徵狀。(你不需要告訴我有多少年輕人也有骨質疏鬆症或是其他素食者信誓旦旦肉食帶給人類疾病的案例。「我感覺」那些報告都不重要。「因為我們都知道醫學報告很容易被動手腳…」。如果你覺得我的這種說法武斷又不負責任。我得說這正是加里在談到疾病與飲食之間關係的語調。而且如你所見,如果我也採取這種方式來陳述我的意見,那麼對話也就無法成立了。我希望大家注意到加里在這理性討論的場合採取了多不具建設性的態度。)

以上是我對加里後半場演說的想法。之後關於素食產品的介紹和牧場工作人員如何去虐待(?)乳牛的部份我沒有任何意見。總結:我認為加里在演講後半段所採取的論述策略和舉出的案例無法支持他的主張。雖然我不見得完全反對加里在演講前半部的意見,但是在演講下半部的表現實在無法讓我覺得他博學或理智。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7
朱家安
19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哲學研究生,努力用簡單有趣的方式推銷理性思考和分析哲學。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家境和母語環境會影響學生的智商嗎?資優生篩選機制的不平等——《隱性偏見》
平安文化_96
・2022/12/18 ・211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高智商成績分數可以用買的!?

當時,在布洛瓦郡鑑別資優生的程序在一、二年級時展開。如果老師判斷一個孩童可能有資格參加資優課程,就會轉介孩子去學校心理師那裡作一個測驗。家長也可以聘請私人心理師來進行測驗。凡是被測出智商在一百三十以上的孩童就會被評估納入資優課程。由於幼年貧困和英語能力有限已經被證明會影響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低收入戶學生以及英語非母語的學生被判定為資優生的門檻比較低,是一百一十五。

可是該郡學生的智商分數看起來很怪。分數並非正常分布,而是在一百二十九分時人數歸零,然後在一百三十分時(亦即被認定為資優的最低門檻)人數驟然升高。而且沒有一個孩子拿到不達門檻的一百二十九分。

後來分析這些數據的經濟學家蘿拉.朱里安諾(Laura Giuliano)帶著冷冷的幽默感告訴我:「高智商分數似乎是有市場的。」私人心理師表面上是被聘請來評估孩子,可是以每次幾百美元的價格,他們實際上是被雇來確保孩子被認定為資優。朱里安諾告訴我,當她自己的孩子接近入學年齡,其他的家長低聲告訴她哪些心理師是「好的」。「好」似乎意味著掌握了「發現」智商一三〇的技巧。

這種買來的智商是理解這種差距的一條線索:大多是白人的富有家長基本上是替子女買到資優生的名額。但是這仍舊無法解釋黑人孩童和拉美裔孩童、英語非母語的孩童、低收入戶孩童被鑑別為資優的人數何以如此之少。就算富有的白人小孩被鑑別為資優的人數超出正常比例,這也不該壓低其他孩童被鑑別為資優的人數。

私人心理師會被雇來評估孩子為「高智商」。圖/envato.elements

辨別資優生的新作法——剔除老師和家長的推薦制度

帕克懷疑篩選過程的第一步可能有問題,亦即當老師和家長推薦學生去作測驗。於是在二○○三年十一月,她把那張地圖展示給學校董事會看,並且提出了一種鑑別資優生的新做法。帕克說,關於誰該接受測驗,布洛瓦郡不該仰賴任何人的個別判斷。該郡應該對每一個孩子進行篩選。面對那張凸顯出不平等的閃亮紅色地圖,學校董事會一致投票贊成。

二○○五年,布洛瓦郡展開了全面篩選。員工得到加班費,加班對該郡兩萬名二年級學生進行測驗。由於眾所周知智商測驗和其他標準化測驗都含有偏見,所選用的測驗是一種非語言的認知測驗,把這種風險降到最低。該測驗不依靠與任何特定文化有關的文字或圖像,而是測量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學生作過測驗之後,帕克的團隊就親手把用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和海地克里奧爾語寫成的家長同意書送到每個學校,讓家長能夠同意接下來的步驟。他們有技巧地回答家長的來電,那些家長擔心這張有關「特殊學生」的書面通知乃是表示孩子有行為問題。團隊成員要他們放心,說事情正好相反,說這是個好消息。

等到篩選程序完成,結果很驚人。在全面進行篩選之後,黑人孩童和拉美裔孩童被認定為資優的人數增加為三倍。在接下來那一年裡,有資格參加資優課程的另外數百名孩童中,有八成來自低收入戶或是英語非母語的學生。這些學生當中有許多人的分數明顯高出門檻,這表示即使是資賦特別優異的孩子從前也被排除在資優課程之外。

問題不在於這些孩子的資賦不優異,而在於沒有人費心去把他們找出來。

黑人孩童常被資優生篩選制度排除,但其實他們智商與白人孩子無差異,甚至可能更聰明。圖/envato.elements

改變篩選制度與教育環境——不同種族間的成績差距就消失了

改變不僅止於此。布洛瓦郡規定:只要學校裡有資優兒童,哪怕只有一個,該校就必須替這名學生設立一間特殊的「高成就學生教室」,配備有受過特殊訓練的教師和更進階的課程。然後這間教室就會把分數接近門檻的那些學生也收進去──例如,某個年級有四名資優生,而一間「高成就學生教室」可以容納二十四名學生,就表示分數緊跟在後的二十名學生也可以在這間教室學習。

於是這些學生就也能從更快的步調、更豐富的課外活動、更高的教師期望和同儕支持中獲益。朱里安諾及其同事大衛.卡爾德(David Card)發現:在這種特殊教室學習的黑人和拉美裔「高成就學生」在數學和閱讀的成績大幅提升。在被安排進入這些教室之前,這些學生的數學和閱讀成績比不上智商相同的白人學生。在那之後,這個差距消失了。

這些學生當中有更多人變得有資格繼續參加步調加速的課程,使他們走上新的學習道路。事實上,黑人和拉美裔學生的整體數據情況都有了改變。事實證明,在進行普遍篩選之前,這些學生不僅比較不可能被篩選為資優,而且更可能被篩選出有學習障礙。而這種加強篩選反映在智商分數的整體分布上。在進行普遍篩選之後,黑人和拉美裔學生的分數分布圖和白人學生的分數分布圖變得一致。

——本文摘自《隱性偏見》,2022 年 10 月,平安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平安文化_96
5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皇冠文化集團旗下的平安文化有限公司以出版非文學作品為主,書系涵蓋心理勵志、人文社科、健康、兩性、商業……等,致力於將好書推廣給廣大讀者。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你習慣偏見了嗎?當偏見成為文化中的刻板印象——《隱性偏見》
平安文化_96
・2022/12/17 ・284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隱性偏見的概念指出偏見起作用的方式就像電路。這個電路始於我們從周圍世界吸收「文化知識」,當家人、媒體、課堂、鄰居給予我們有關不同群體的大量資訊。

這些知識當中有些是真實的,例如,從統計數字來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的確有差異。有些知識則並不為真:平均而言,男孩的數學成績並不優於女孩。隨著時間,這些訊息變成深埋在我們腦中的聯想和刻板印象。

當我們遇見觸發了這些聯想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我們的文化知識就會影響我們對當下情況的反應,包括我們會有什麼行動,會說些什麼,以及會有什麼感受。因此而出現的歧視行為會助長差異,而差異又會進一步餵養引發這整個過程的文化知識。而且我們每一次所看見的並非單一層面的身分,而是多重類別的身分,包括種族、性別、年齡以及其他,每一種身分都帶有可能被融入感知者腦中的聯想。

把隱性偏見視為一種電路,這個概念有助於解釋許多遭遇。

黑人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差別待遇

以小男孩小傑.鮑威爾(JJ Powell)為例。四歲時,小傑聰明而且合群。他能熟練地寫出自己和弟弟的名字,喜歡玩上學的遊戲,通常行為良好。可是他在家鄉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去上幼稚園的第一年春天,他母親圖妮特.鮑威爾(Tunette Powell)開始接到電話,要她去接小傑回家。他因為把口水滴在同學身上而被停學。另一次是因為他扔了一張椅子,還有一次則是在午睡時間不聽話。鮑威爾感到不解。她那個優秀、樂觀的兒子?「哇!」在一次訪談中她回憶說,「我是個失敗的家長。」

可是後來她參加了小傑班上一個同學的生日會,開始和幼稚園的其他家長交談。有一個母親說她兒子狠狠地打了一個男孩,對方因此進了醫院。她的兒子並沒有被停學,她就只接到了一通電話。更多的家長說起自家小孩的行為問題。並沒有其他小孩被停學。事實上,其他的家長甚至不知道學校會使用這種懲罰。小傑被停學了三次。就鮑威爾所知,唯一的差別在於她的小孩是黑人,而其餘的小孩是白人。

黑人學生在學校更容易被懲罰。圖/envato.elements

鮑威爾的兒子不是特例。德州的一項研究檢視了幾百萬份的學校成績單和懲戒紀錄,其中有每一個在二○○○年至二○○二年之間開始就讀七年級的學生一直到十二年級的在校紀錄。這些紀錄包括所有違反行為規範(例如遲到或是服裝不整)的懲戒處分。校方可以自由裁量針對這些違紀行為的反應,可以做出校方認為適當的任何處罰。這項研究發現,黑人學生在第一次犯規時就被罰停學的可能性超過兩倍。

多項研究證實了此一模式。在心理學家菲利普.阿提巴.戈夫(Phillip Atiba Goff)及其同事所進行的一組研究中,受試者得知一個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有反社會的行為,範圍從輕罪到重罪。接著受試者被問了一些問題,關於這個孩子的行為責任,以及在他行為背後的意圖。

在評估同樣的行為時,如果這個男孩是黑人,受試者就認為他更應該為他的行為受到責備;他們也高估了他的年紀,多達四歲以上,例如一個十三歲半的男孩被認為是個成年人。比起一樁輕罪,黑人小孩被視為更應該為一樁重罪受到責備;對白人小孩來說,情況則正好相反:當他行為的嚴重性增加,白人小孩被認為所需負的責任更小。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把一名行為不檢的學生的在校紀錄拿給幾位老師看。如果那個學生是黑人,那些老師就更可能替這名學生貼上「惹是生非者」的標籤,而且更可能把第二次違規視為一種更嚴重的不良行為模式的一部分。

按照隱性偏見的概念,小傑的老師吸收了帶有種族歧視的有關黑人兒童的刻板印象。當小傑拒絕午睡,她腦中的刻板印象影響了她對他和他的行為的解讀,使得她把這種行為看得比白人小孩的同等行為更嚴重,而把小傑視為更應該受到懲罰。

隱性偏見塑成某些族群的刻板印象

在一個名叫郭伽(Philip Guo)的年輕計算機科學學生身上,有偏見的待遇對他有利。郭伽成長於一個華裔美國家庭,家人都主修人文科學。他在六年級時嘗試自學BASIC程式語言,但因為太難而放棄。後來,他在中學修了一門計算機科學課,那門課的老師在開課前幾週才學了教材。

這激發了他對撰寫程式的興趣,可是當他在二○○一年上了大學,他基本上是個初學者,尤其是相對於他的同學而言,他的許多同學在大一時就已經擁有十年撰寫程式的經驗。他修了入門的計算機科學課程,開始做暑期實習,這時他注意到一件不尋常的事。他回憶說:「在開會時,別人似乎總是假定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其實他並不知道。當他因為感到茫然而沉默,同事以為他沉默是因為他懂了。

在學年當中,郭伽冒昧地寫電郵給教授,得到了一個研究職位。在接下來那幾年裡,他得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工作,而他知道自己其實尚未擁有這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在這些工作上,他有機會習得知識,同時還獲得報酬,一直受益於別人對於他專業能力的假定。他回憶:「技術水準與我相似的其他人並未得到我所得到的鼓勵。」

郭伽的主管可能吸收了一種刻板印象,把他那種背景的人和技術專業能力連結在一起。當他們看見他在苦思一個問題,這些刻板印象就在他們腦中跳出來,影響了他們對他的所言所行、他的疑問乃至他的沉默的解讀。郭伽的經驗凸顯出偏見的一個重要面向:偏見不僅會在某些情況下造成不利條件,也會在另一些情況下創造出優勢。

亞裔美國人容易被認為有很優秀的專業技術。圖/envato.elements

同一個群體可以受到有利於他們之刻板印象的影響,也受到有害於他們之刻板印象的影響,有時候甚至是同一種刻板印象。例如,亞裔美國人給人的「模範少數族裔」刻板印象掩蓋了諸如騷擾、種族歧視、貧窮、暴力和歧視的種種難題;這種刻板印象暗示出並不存在的同質性。

在學校裡,它掩蓋了學生對於資源與支持的需求。而且它無法保護人們不受到剝奪人性的待遇:一項針對哈佛大學入學申請紀錄的分析甚至表示亞裔申請人經常在「個性」這一項的評估中得分較低。

對生物學家本.巴雷斯來說,這個偏見迴路在他變性之前與之後發揮了不同的功能。在變性之前,別人透過對女性之刻板印象的鏡片來看待他,認為女性的科學能力比較差。這種刻板印象影響了同事對他的工作與言行的看法。

他們認為他比較缺少權威、才華和價值,於是以打斷他、質疑他、否定他的專業能力作為回應。在變性之後,巴雷斯有了相反的經驗:他被視為更有能力、更有知識、更有權威,而且比較不適合被打斷。假如巴雷斯是屬於另一個種族或族裔的科學家,或是有某種身心障礙,他在變性前後的經驗就會有所不同。

——本文摘自《隱性偏見》,2022 年 10 月,平安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平安文化_96
5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皇冠文化集團旗下的平安文化有限公司以出版非文學作品為主,書系涵蓋心理勵志、人文社科、健康、兩性、商業……等,致力於將好書推廣給廣大讀者。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解釋善性:從雄性黑猩猩「阿莫斯」的臨終之時——《我們與動物的距離》
馬可孛羅_96
・2022/01/14 ・22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阿莫斯(Amos)是我見過的公黑猩猩當中數一數二俊美的,唯一的例外也許是他把兩顆大蘋果同時塞進嘴裡的那一天,而他的那個舉動也再度讓我意識到,黑猩猩能做出許多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他有一雙大眼睛,嵌在一張和善而勻稱的臉龐裡,還有一身濃密閃亮的黑毛,手臂與雙腿也有清楚的肌肉線條。他從來不像有些公黑猩猩那樣攻擊性過強,但盛年期間仍有無比自信。阿莫斯備受喜愛,他死的時候我們有些人都不禁落淚,他的猿類同胞也在那幾天靜得令人發毛,連胃口都受到了影響。

我們當時不曉得他出了什麼問題,直到死後驗屍才知道除了大幅腫脹的肝臟占滿了腹部之外,還有不少癌化增生。他的體重在前一年掉了百分之十五,儘管病況必定是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惡化,他卻一直表現得與正常無異,直到身體再也支撐不住為止。阿莫斯一定有好幾個月都生活在痛苦之中,但他只要稍微表現出衰弱的模樣,必定會導致其社會地位喪失。黑猩猩似乎懂得這一點。野地裡,一頭瘸了腿的黑猩猩被觀察到自行孤立獨處了幾個星期養傷,但在這段期間仍然偶爾會現身猩群當中,展現出健壯又充滿活力的模樣,然後再退出其他猩群成員的視線之外。這麼一來,就沒有成員會對他起疑。

黑猩猩只要稍微表現出衰弱的模樣,必定會導致其社會地位喪失。圖/Pexels

阿莫斯直到死前一天才表露他的病況,當時我們發現他的喘息速率達每分鐘六十口氣,臉上不停冒汗,其他黑猩猩都在外頭的陽光下,唯獨他坐在夜間圍欄裡的一口麻布袋上。阿莫斯拒絕出去戶外,於是我們把他隔離開來,等待獸醫撥空前來檢查。不過,其他黑猩猩一再回到室內探望他,我們只好把阿莫斯前方的門打開一道小縫,讓其他黑猩猩能接觸他。阿莫斯刻意坐在那道門縫旁,一頭名叫黛西的母黑猩猩於是輕柔地抱住他的頭,為他耳朵後方的柔軟部位理毛。接著,她把大量的木屑透過縫隙推進門內,這是黑猩猩喜歡用來築巢的材料。牠們會把木屑鋪在自己的身旁四周,然後睡在上面。黛西給了阿莫斯這些木屑之後,我們又看到一頭公黑猩猩也跟著這麼做。由於阿莫斯背靠著牆坐而沒有理會那些木屑,於是黛西數度從門縫伸手進來,把木屑塞在他的背部與牆壁之間。

這種情形實在引人注目。這豈不表示黛西意識到阿莫斯必定身體不適,所以靠在柔軟的東西上會比較舒服,就像我們在醫院也會幫病患背後墊個枕頭一樣嗎?黛西也許是從自己對木屑的感覺推斷出這一點,而且我們也確實認為她是個「木屑狂」(她通常不會分享木屑,只是自己大量囤積)。我相信猿類會採納他人的觀點,尤其是對遭遇困難的朋友。的確,這類能力在實驗室裡接受測試的時候,並不是每次都能獲得證實,但那些研究通常都是要求猩猩在某種人造情境裡理解人類。先前已經提過,我們的科學帶有人類中心偏見。在猿類對猿類的相同實驗操作下,黑猩猩的表現就好上許多,而在野地裡,牠們更是會關注其他同伴已知或未知的事物。因此,對於黛西似乎能夠理解阿莫斯的處境,我們不該覺得意外。

第二天,阿莫斯就接受了安樂死。他已經沒有活命的希望,繼續拖下去只會讓他痛苦更久而已。這起事件闡明了靈長類動物社會生活的兩個對比面向。第一,靈長類生活在一個殘酷的世界裡,迫使雄性必須盡力隱藏生理上的障礙好擺出強悍的表象。但第二,靈長類也是緊密社群裡的一分子,可以指望獲得別人的喜愛與協助,包括非親屬在內。這種雙重性很難理解。廣受大眾喜愛的書寫者偏好簡化實際狀況,不是以霍布斯式的赤裸筆法把黑猩猩的生活描寫得凶惡殘暴,不然就是只強調牠們和善的一面。不過,實際上絕對不是像這樣二擇一,兩種狀況始終並存。如果有人提問,黑猩猩既然有時會互相殘殺,怎麼可能算是擁有同理心的動物?我總是這麼反問:按照同樣的標準,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該徹底揚棄人類擁有同理心的概念?

這種雙重性非常重要。我們如果全都溫和善良,道德就會是一種多餘的東西。如果人類總是互相同情,從來不會偷竊、不會在背後捅別人一刀、不會覬覦別人的妻子,那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顯然人類不是這樣的動物,這也就說明了道德法則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設計無數的規則提倡對別人的尊重與關懷,倘若我們原本就沒有這樣的傾向,那麼這些規則也絕不會有任何用處。在那種情況下,這些規則就會像是撒在玻璃上的種子一樣,根本沒有生根發芽的機會。人類之所以得辨別是非,正是因為我們生來就同時具有行善與做惡的能力。

黛西協助阿莫斯的行為在生物學上算是「利他行為」的表現,其定義就是會導致某個個體付出代價(例如冒險或者耗費精力),但是去執行利於他人的行為。不過,生物學對利他行為的討論通常不涉及動機,只關注這類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以及為什麼會演化出這種行為。這項辯論雖然已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歷史,卻在過去幾十年才成為注目焦點。

——本文摘自《我們與動物的距離:在動物身上發現無私的人性》,2021 年 12 月,馬可孛羅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