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謝謝 Pleurotus ostreatus [註]在研究中的配合。」2018 年非常運算實驗室(Unconventional Computing Laboratory)主持人 Andrew Adamatzky 教授,於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的《介面聚焦》(Interface Focus)期刊上,介紹如何用真菌天然的電力活動,來運作電腦。[1, 2]文末還真情流露地,感恩「它們」對研究的貢獻。[1]2023 年 3 月,他的寶貝真菌 P. ostreatus 又來了!這次改由該實驗室的另一位科學家 Anna Nikolaidou 領軍,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教大家怎麼養出智慧鞋墊。[3]
智慧感測鞋墊
智慧感測鞋墊(intelligent sensing insoles),簡稱「智慧鞋墊」(smart insoles)。理想上,不僅要偵測步態、平衡、姿勢和肌肉力量等,以診斷並治療疾病;最好還能兼顧經濟、美觀、電力持久等諸多需求。依照其功能,大致分為三類:[3]
- 被動智慧鞋墊(passive smart insoles):能感應負重、地貌,以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3]
- 主動或互動智慧鞋墊(active or reactive smart insoles):可以在感測後,做出反應。[3]
- 先進智慧鞋墊(advanced smart insoles):除了感測和反應,還能因應使用的環境,進行適切的調整。[3]
智慧鞋墊運用的範圍,包括:運動訓練,以及監測身障、癡呆或年長者的行動安全等。被寄予厚望的同時,難免大量耗電。要嘛電池體積龐大,塞不進設計的造型;要嘛削足適履,導致續航力不足。再加上高昂的售價,以及有限的鞋款和尺寸選擇,都令智慧鞋墊普及不易。[3]於是,英國非常運算實驗室的團隊,就捧著 P. ostreatus 向世人宣告,潛力解方在此!
製作鞋墊
研究初期,實驗團隊選了三種材質的墊子,試著在上面養 P. ostreatus:[3]
- 麻質鞋墊(hemp insoles):買來幾個牌子的產品,都不容易養出真菌。科學家懷疑廠商為防細菌造成臭味,做過化學處理,結果意外害到真菌。[3]
- 麻纖不織布墊(non-woven hemp matting):養得出真菌,但其自然產生的電力活動,似乎因為布料含水量易變,而不太穩定。此外,結構比較不結實。[3]
- 毛細作用墊(capillary matting):其特質最適合實驗的要求,因此雀屏中選。[3]
決定之後,就可以正式開始養鞋墊了~
材料與設備
- 好培育又易收成,以黑麥為主的雜糧養出來的真菌 P. ostreatus。[3]
- 由羊毛與壓克力複合的3毫米厚毛細作用墊,剪成的英制女鞋 10 號鞋墊(下圖a)。[3]
- 28 × 14.5 × 11 公分的 5 公升裝無菌塑膠容器。[3]
- 49.5 × 32公分的聚丙烯(PP)塑膠袋。[3]
- 0.5 微米空氣過濾貼片。[3]
- 食品保鮮用的封口夾。[3]
- 經過去離子處理的純水。[3]
- 有 Mylar 不透光塑膠內裡的水耕栽培帳篷。[3]
培養步驟
- 在裝有黑麥等雜糧的塑膠容器底部養 P. ostreatus。[3]
- 將噴灑過純水的鞋墊放在上面。[3]
- 拿黏著空氣過濾貼片的塑膠袋罩起來,再以封口夾密封。[3]
- 送進置於陰暗處的水耕栽培帳篷,維持內部溫度約 18 至 22°C。[3]
- 每 3 天檢查 1 次,不時補充純水。[3]
- 約 3 週後,成長茁壯的菌絲,均勻分佈在整個鞋墊上(上圖 b),便小心取出,進行測試。[3]
觀察鞋墊的突波
實驗團隊用 ABS 樹脂,3D 列印出底面積等大的假腳,來踩踏鞋墊。下方擺的布料,尾端伸入一盒純水,隨時將水吸去給鞋墊,避免真菌在實驗中渴死。他們在鞋墊上裝了 8 對電極,並連接電線與數據記錄器等器材,以利觀察。結果一如預期:當 P. ostreatus 受到外力,電壓短暫飆升的「突波」(spikes),次數明顯增加;而且在壓力施加和移除時,做出不同反應。[3, 4]另外,依照電極安裝的位置,可以清楚分辨腳趾、腳跟等,各部位受力的差異。[3]
菌絲複合材料
這種結合真菌和其他東西養出來的菌絲複合材料(mycelium bound composites),不只成本低廉,會自己成長、組裝、修復、發電,以及感測壓力變化,廢棄後絕大部份還能生物降解,相當符合永續精神。唯一的問題是,使用期間要維持它健康地活著。為了營養充足,就讓鞋墊夾帶黑麥等穀物;外面若密封起來,則可避免細菌感染與水份流失。[3]不過,論文沒有說明改良後能撐上多久,不曉得未來實際運用時,是否得定時幫鞋墊餵食澆水…
備註
根據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Pleurotus ostreatus英文俗稱oyster mushroom;中文叫做蠔菇、側耳、平菇、秀珍菇、北風菌、鮑魚菇或天喜菇等。[5]在繁多的譯名之中,有些又與同為側耳屬(Pleurotus)的夏季鮑魚菇(Pleurotus cystidiosus)和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等,用字雷同。故本文採英文學名,以避免混淆。[6]
參考資料
- Adamatzky A. (2018) ‘Towards fungal computer’. Interface Focus, 8(6).
- ‘Professor Andrew Adamatzky’.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 (Accessed on 24 MAR 2023)
- Nikolaidou, A., Phillips, N., Tsompanas, MA. et al. (2023) ‘Responsive fungal insoles for pressure dete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13, 4595.
- The Trustees of Indiana University. (18 JAN 2018) ‘ARCHIVED: What are blackouts, brownouts, spikes, surges, and sags?’.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 王伯徹「秀珍菇-Oyster Mushroom」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Accessed on 24 MAR 2023)
- 王伯徹「夏季鮑魚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Accessed on 25 MAR 2023)